|RADIO &TV JOURNAL 2018.09
《见字如面》是黑龙江卫视于2016年12月推出的一
文化综艺节目,亦是国内首档季播型书信朗读节目,以书信为载体,由明星进行朗读。它以“文化”“纯美”等标签
在众多节目中脱颖而出,甫一面世,
即受大众好评,豆瓣评分高达9.0分。《见字如面》打破常规文化节目形式窠臼,
以独特的美学风格进行文化表达,
影像创新中也蕴含着深刻的价值内涵。它的出现,为文化综艺类节目提供了广阔的创作思路。
一、《见字如面》
之美学风格(一) 集体记忆 的历史重现之美张惠妹又胖了
哈布瓦赫强调的“集体记忆”
以“现在中心观”为核心,着重强调其当下性。“集体记忆”
是集体情感、心理的重构,不是史实本身。而“集体性”表现在记忆中是历史发展的进
程、社会进步的必要经历,并非所有人都经历过,
而是人们共有的一段记忆。
重读信件行为中真实性是其无法回避的标尺。
而除却部分老革命者,战争是当代中国公民鲜有的历史感悟,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体现着书信作为通讯工具在战火
年代所占据的重要地位,信中提及的事件、
倾吐的真情直接作用于观者心理,使其产生对原信中情感有生动的替代感的情感移植体验,信件将观众带到战火纷飞年代及共同的人类情感中。和平建立在战争的基础上,尽管和平年代的中国人对于战争的记忆逐渐淡忘,他们未曾经历过战争,对战争并没有深刻体会与情感共鸣,节目依然对其进行集体情感与心理的构筑。第二现场主持人及拆信专家对信件背景的解读、普及、分析、探讨,也是对观众的记忆进行唤醒、构建与重塑。战争时期的公开信件及个人信件,通过演员的朗读与表演,再现了抗战勇士视死如归的大无畏
牺牲精神、中国人对抗战胜利的决心及对战争的厌倦,如第6期《民国一级上将临战前的遗书读哭王耀庆》
、第7期《硬汉张涵予变欧阳修读信火力全开》
。纵观《见字如面》第一季十二期中的信件题材,战争题材信件共九封,占比
10.98%。信件时间跨度广,从春秋时代第一封家书起,
历经魏晋唐宋晚清民初,至1953年朝鲜停战,大的时间跨度使
得观众重塑对于不同时空中关于战争的记忆,
信件中不曾提及战火却能把观众带回到硝烟弥漫的时代,
节目塑造的记忆是国破山河和悲欢离合,
是生死面前的子母情、夫妻情、家国情。如林更新演绎秦国士兵的家信、餐厅服务员管理制度
王耀庆演绎民国一级上将的临战遗书、蒋勤勤演绎赵云霄就义前的与女
儿书、张国立演绎白求恩的遗书、
小小如新闻
张涵予演绎征兵公开信等。节目经由演员演绎,或慷慨激昂,
或声泪俱下;引用深情而悲壮的背景音乐及插入式图片;加之第一现场演播室
庄重静谧,为观众塑造出战火年代的影像共同体,在这种集体共享中实现民族共同体之构建,并为观众构筑集体认同感。
无论对于个人记忆还是集体记忆而言,
书信都是重构记忆的重要载体。而作为大众传播载体的电视媒介,
国庆节放假2020安排凭借其丰富的视听语言及对信件文本的二度创作成为传播具
体信件内容乃至重构集体记忆的重要介质。
书信既是对历史文化的还原性展现,又是对动人故事、
情感的复现和表达。电视媒介借助其独特的视听优势,
把信件的情感原貌甚至故事场景进行一种二度还原,
极大可能地完成对历史的相对再现及对受众“集体记忆”
的重构。(二) 共情渲染 的情感维度之美
共情中包含情绪和认知两种加工过程,
二者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和机制。其中,情绪共情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
力。当察觉到他人的情绪线索时,
个体会产生情绪的唤醒。被他人情绪所诱发的情绪唤醒即情绪共情。
读信演员在朗读这一行为过程中,即把自身代入到写信人的角中去,
知觉其情绪,并产生与写信人相似的情绪体验。与此同时,观众作为接受个体在接收到现场演员的语言传达及情绪渲染时,自身会产生某种相同情绪的唤醒活动,
一是对现场演员朗读时所传达信息的情绪共情,
二是对信件内容即写信人所要传达情感的情绪共情。例如,
在第九期中蒋勤勤演绎共产党员赵云霄写给女儿启明的信,
信中提到“流泪书成”,蒋勤勤亦是流泪将信诵读完。
在此活动中蒋勤勤俨然把自己代入到启明母亲赵云霄这一悲剧人物中去,
为共产主义信仰舍生取义,慷慨赴死,
在与女儿分别之际不得以把这种母爱放置于书信中,
演员产生了与赵云霄就义前某种相似情绪的共振,以及夹杂其中痛苦和伟大母性的唤醒。现场观众则被演员演绎的内容及情绪传达所诱发情绪共情,亦纷纷潸然泪下。每一期节目既有悲欢离合、爱恨生死,又有情意绵绵、踌躇满志,这是人类共有的情感经验,是嘉宾与观众容易被唤醒的共情体验,它实现了自身情感与历史人物情感的融合共振,使人在思考中获得感知认同。
(三) 间离效果 的结构叙事之美布莱希特曾这样定义“间离效果”:“让观众对所描绘的事件,有一个分析和批判该事件的立场。”布莱希特美学
观最核心的观点是观众感知的更新,
“即用一种新颖的、不为人们熟悉的观点说明一切事情,
以便使观众从批判的角度去看待他迄今认为理所当然的事物。”
节目中主持人、特邀专家、
演员可根据节目节奏
变化视听解读
文化综艺节目《见字如面》的美学风格及价值蕴含
□宗肖君
胡凡刚
摘要:伴随《中国诗词大会》的播出,“文化类综艺节目”迅速火热,有别于一般意义的文化类节目。“文化+综艺”元素的
使用成为电视节目发展的新宠儿。《见字如面》引发大众集体记忆的重塑及共情体验,使公众在传统文化的回归中寻到厚重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集体记忆;共情;间离效果;价值蕴含;《见字如面》
66
在现场制造有效的间离,《见字如面》中演员的读信活动便是一大体现,它不是完全的角沉浸,而是读信演员的自我再创造。节目中最为直观的演绎便是同一演员在同期节目中出现两次,诵读不同的信件。就观众对演员的经验认知和期望而言,同一演员诵读不同信件能使观众打破自身所沉浸的场景和情感“幻觉”,从而达成从认识到批判的审美过程。
第一现场由演员进行演绎,第二现场主持人与专家进行拆信、讨论与点评等活动。两个现场的切换设置形成时空间离,适时带给观众陌生化效果。“陌生化”的最终目的不是制造陌生,而是以陌生化为手段,帮助观众达到更深层的理解,使审美主体从外在形式获得内在思考与认知。在这场审美活动中,观众跟随第一现场的读信人“参与”到特定历史环境中,进行情感的投入与释放;第二现场的交谈点评环节又将观众拉回到现实世界,并“唤醒”其审美经验与审美情绪,并对第一阶段的审美活动达到一种理性的思考和情感认同,对现实活动的指引形成一种参照。
二、《见字如面》之价值蕴含
(一)书信文化的多元价值
书信原是一种应用文体,既具有明显的实用性,又具艺术性。书信这一文体中蕴含了艺术和美学价值,相比虚构作品,信件具有天然真实性。书信文化的多元性源于生活的多元,书信形式自由无所不表,它反映的社会生活千姿百态,而这种客体的多元性又统一于作者的思想意向之中。私密的家书、
情书、与友人书,富有个人特和历史带入感,而且带领观众认知历史与名人。来自名人或涉及重大历史事件的私人信件,为观众带来与真实人物直接交流的文化享受。
新康德主义大哲学家卡西尔在作品《人论》中把符号分为“神话与宗教、语言、艺术、历史、科学”等。书信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所象征的意义是也多元化的,这些文化类型均可以书信为载体进行表达。书信中的许多话语符号蕴含着丰富的象征,如节目第一期中由张国立演绎的《告鳄鱼文》,便是韩愈因鳄鱼为害,作文劝诫鳄鱼搬迁的书信,而作者深意实则鞭笞当时祸国殃民的藩镇大帅和贪官污吏。书信中涵盖“国危”“吃人”“民情”等元素,极具启示和象征意义。优秀书信中所蕴含的符号价值和意义不是僵化的概念,是与生命活动相关的观念。“它不是知识性范畴之‘图式’,而是非知识的(或审美的、或形而上学的)‘象征’。”
(二)文化重构的传播价值奔驰s600价格
书信“文以载道”的功能及蕴含的精神力量对社会发挥着重要的教化作用且具有一定的传播价值。《见字如面》通过对传统书信文化的创新与传播强化文化传承之重要意义,引导国民形成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身份认同及文化归属感。
由于当前泛娱乐化潮流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形成一定冲击,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任务势在必行,因此文化重构成为当前文化类节目创新的一大招数。“文化+综艺”的模式便是以多元元素融合为前提,
《见字如面》正是以“文化名作+明星朗读+专家点评”的融合模式,重新构建当下的媒介文化及传统文化。与此同时,对于古文书信的白话文朗读亦是节目对传统文化进行重构传播的一大体现。
电脑无法关机怎么办“见字如面,用书信打开历史。”《见字如面》脱离当下节目同质化问题,进行创新传播并打造独家品牌风格,作为文化节目它彰显当代主流价值。节目定位独特,现场秉承着“极简”风格。第一现场只有讲台、读信演员及观众。第二现场专家对信件进行解读,开启现场弹幕。此类传播方式极大实现了受众在新媒介语境下的“新体验”,并扩大了文化审美的内涵。
(三)社会公众的审美价值
从心理学角度探究可知,情感有积极的增力作用和消极的减力作用,其两极性表现在:积极的、良好的情感能激励感知的积极性,提高认识的效果和保持的牢固性,加强想象与思维的生动性和创造性。就内容来看,节目所选信件传递人类的真挚情感,其内容均具人生启迪、生活感悟、未来期望及美好感情的积极情感倾向。文化综艺节目承担着唤醒和引导公众审美意识的社会功能,《见字如面》正是以这种独特的、积极的内容设置作用于受众,产生积极的增力作用,引导受众产生正确的审美意识。
在艺术审美范畴中,娱乐承担着审美的主要功能,而娱乐文化在历史发展的积淀中,形成某种特定的价值取向,使得电视节目过度推崇娱乐化而造成荧幕之上的泛娱乐化,观众在长期的审美活动中形成一定经验,低质量的娱乐产品使得部分观众远离荧幕。《见字如面》启用明星演员,演员本身具有娱
乐化特征,其朗诵演绎活动却庄重严肃,节目以传承书信文化为定位,立足历史层面,借助信件唤醒人们对逐渐丧失的文明的追寻。这是节目引导唤醒受众对审美娱乐的反思与重新审视,亦是节目中所蕴含的社会公众审美价值的体现。
三、结语
文化综艺节目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依托,如何充分发挥其传播潜力、创新传播方式、将综艺元素与之有效结合是每一位电视从业者需要思考的课题。《见字如面》节目体现的美学手法及风格更加多元,且注重节目整体的个性化展现。节目从传播价值考量入选信件,使受众在对书信内容不断把握的过程中形成较一致的精神契合与文化认同,整体彰显着异于其他节目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刘习良.中国电视史[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7.
2.黄翯青,苏彦捷.共情的毕生发展:一个双过程的视角[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2(04):434-441.
3.[德]贝㊃布莱希特.布莱希特论戏剧[M].刘国彬,金雄晖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
4.[德]魏勒特.关于布莱希特史诗剧的理论问题[C].布莱希特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5.李志华,赵枫,寒烟.书信经典[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
6.陈爱国.三点结合,诱导学生深层情感的对策[J].青年文学家,2009(19):185.
(宗肖君:曲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胡凡刚:曲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教授
视听解读
67
视听201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