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论文
第一部分:《大学》理念和精神文化解读
《大学》是儒家最全面、最系统申述治国平天下学说的一篇政治论文。它
原为《小戴礼记》中的一篇,后由北宋程颢、程颐等将其从中抽出,经过整理而独立成篇,使其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他们认为“《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出学入德之门也。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子》次之。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1]p7到南宋孝宗淳熙(1174-1189)年间,朱熹于《四书章句集注》中将《大学》列为四书之首。他认为《大学》一书,简明扼要,提纲挈领地概括了儒家经典之精髓。
朱熹《四书集注》中之《大学》不同于《十三经注疏》本《小戴礼记》中之《大学》和明道先生及伊犁先生改正之《大学》(录自《二程集·河南程氏经说卷第五》)。但从总体上讲,《大学》一书的思想理念和精神文化内涵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关于“读书”、“治学”、“做人”的三大纲领和八项基本方法(简称为“三纲八目”)为核心的,申述主体自身的道德修为与
仕途目标。所谓“三纲”,即“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所谓“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三纲八目”总体上概括了我国古代儒家学说以修为自身来实现“家—国—天下”的政治理想为全部精神。
“三纲领”和“八条目”形成一个有机的逻辑体,是一个总体目标和多个具体步骤的关系。大体上讲,“三纲”是最高境界,是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八目”是具体实践步骤,是达到人生终极目标的舟楫阶梯。同时,它们内部也分别具有一步步的阶梯,只有顺着这个阶梯不断努力攀登,才能达到理想中的目标。
[2]p31
如“八目”又可以分为两部分,即“修”和“治”。“修”是向内的工夫,
它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四级阶梯达到“修身”的要求;“治”是外向的工夫,是“修”的生发。它包括“齐家”、“治国”和“平天下”三个方面。“格、致、诚、正、修、齐、治、平”这八个字,两千多年来,一直影响着
[2]p7-8中国的读书人,牢牢植根于他们的灵魂深处,铸就了中国人特有的人格品性。电脑开机密码忘记怎么办
西湖大学正式成立
在大力弘扬思想教育的今天,努力挖掘“三纲八目”的精神内涵,去其糟粕,汲其精华,是具有重大政治现实意义的。唐笑
一、《大学》核心——“三纲领”解读
南京大屠杀是几月几号在《大学》一书篇首原文阐释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
善。”此段话可通俗译为,“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显美好的品德,在于除旧革新,在于达到完美——善的最高境界。”其文中所述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是大学之道的“三纲领”,也就是修为自身、美满家庭、治国安邦和平定天下的三条纲领。适如宋黄榦所说:“明明德、新民,止至善,此八字已括尽一篇之意。”由此便知,“三纲”是《大学》一书的核心,它们在《大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依据来可泓对《大学》的直解,“明明德”是大学之道的根本原
[1]p12-14则,“亲民”是大学之道的的根本任务;“止于至善”是大学之道的根本目的。
(一)“明明德”的内涵及其人本特征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阐明“大学”宗旨的根本原则。“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释义为使显明,明白。第二个“明”是“德”的形容词,译为光明、美好的。“明德”即为光明、美好的品德。因此,“明明德”,就是要把人们所固有的善良本性彰显出来,使之发扬光大。
关于对“明明德”的理解,唐代孔颖达在《十三经注疏·大学》中说:“在明明德者,言大学之道己之光明之德。谓身有明德而更彰显之。”在此,“明明德”被孔颖达释义为“己之光明之德”、“身有明德而彰显之”。“明明德”是对己而言的,它的目的在于彰显自己内在的德性,培养自身高尚仁德。宋朝的袭盖卿也认同并发扬此观点,他说:“明明德乃是为己功夫。哪个事不是分内事?明德在人,非是从外面请入来底。”“明德”不是从光明美好的外界事物中提取来的,它是从人们通过自身刻苦虔修下功夫之后才得到的。
在治学上,宋李方子说:“学者须是为己。圣人教人,只在《大学》第一句明明德上。以上立心,则如今端己敛容,亦为己也;读书穷理,亦为己也;做得一件事是实,亦为己也。”宋李儒用说:“为学只在‘明明德’一句。君子存之,存此而已;小人去之,去此而已。一念竦然,自觉其非,便是明之之端。”明陶文僖说:“明明德如磨鉴,不虞昏。”(转引《四书遇·大学·圣经章》)明明德是把人们固有的德性彰显出来。光明的德性如仁、义、
礼、智、信等是人人生来具有的,具备众理,足以应付万事。如见非义而羞恶,见孺子入井而恻隐,见尊贤而恭敬,见善事而叹慕,都是内在的明德的外在表现。而这种德性被物欲所蔽,便昏暗不明,好像太阳被乌云遮住,镜子蒙上灰尘一样。看似昏暗,而本体的光明并未曾消失,所以人们必须重视内心修养,经常做擦拭镜子的工作,使光
2
明的德性永远保持光明和纯洁。这是大学之道的根本原则。[1]p12-13
《大学》关于“明明德”的一文中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故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1此段引用《尚书》中《康诰》、《大甲》和《帝典》中的相关文字,对“明明德”进行
论证,意在阐明:继承、发扬人性中光明美好的德性。从中可以看出,它强调儒家宣扬的“人性本善”论,认为人生来就是善良的,具有“善”的本性。[2]P8-9而为什么要求进行“明德”教育?是因为后天的教育和环境的不良影响,使一小部分人误入了“恶”的深渊,危害他人、社会乃至自身,而大部分人则在良好的美德成长教育环境中向着“善”的方向发展,拥有美好善良的品性,倍受人们的喜爱、尊敬和爱戴。因此,在孩子小的时候、在个人的成长环境中都要注重光明德性的教育,对他们的美好品德进行挖掘和培养,这是十分重要的。这也是“明明德”居于“三纲八目”的首要位置的原因所在。
“明明德”的问题,就是一个教化的问题。《大学》中说:“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在《大学》的这段文字中,孔子以断案为例,来说明抓住住根本性事物的重要性。他说,他断案的方法和一般人没有什么不同,而能够做到真正的公平,让天下有相对公正、合理的评判,符合民众的意愿,就是最好的断案方法了。在这里,孔子的意思就是用伦理道德教化天下,使天下民风淳朴,仁爱友善,多公平和谐,少诉讼与争乱。这是“明德”教化的根本,也是人本性善,教化返璞归真的真实所在。由此可见,具体到《大学》里,人本的特征在于“修身”,即修炼好自身的德行,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次要的。因为如前面关于“
独生子女父母60岁每月领多少钱?明明德”原文的阐述:只有修炼好自身的品德,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只有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才能使之我们的国家得到整治;只有治理好了我们的国江苏中考成绩查询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