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话题
电视研究・TV RESEARCH
59
HOT TOPICS 2011年我国电视新闻发展的五重路径
●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 周 俊 毛湛文
2011年我国电视新闻的发展很有特点。可以说,从中央级到各个地方电视台,从新闻业务的采集报道到编辑评论,从新闻节目的内容题材到形式呈现,从现场短消息到深度报道和专题新闻,在过去的一年中都发生了诸多新的变化。
路径一:突破
梳理2011年具有突破意义的电视新闻事件,最受瞩目的应当是央视《新闻联播》自9月25日推出的一系列新调整。具体来说,《新闻联播》的突破体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最明显的变化是主播新面孔欧阳夏丹和郎永淳的亮相,使主播队伍扩大到10人。两位主播青春的
外形和鲜亮的服装为《新闻联播》增加了新鲜感,他们身上的亲和力也吸引了年轻观众的目光,迅速得到网友认可,被评价为有“小清新”感觉的主播搭档。其具体的消息播报也比以往更加口语化,拉近了和观众的距离。
第二,节目编排也发生显著变化:一是民生新闻的数量比重得到增加,9月25日当天前6条新闻中有五条选题与基层和民生服务有关;二是合并国内和国外的简讯,组成新的“联播快讯”,提升了新闻时效;三是头条编排遵循新闻选择的价值规律,以往领导人活动报道的位置让位于“三农”问题、自主创新等其他更具新闻价值的报道。
第三,报道语态的变化:《新闻联播》尝试让记者给消息配音。当天有5条新闻短片的解说都是由一线采访的记者完成的,带来与由播音员解说不一样的听觉效果,在表达方式上也更加亲切。同时报道视角也
从细节和微观切入,增强了新闻的吸引力。
第四,2011年10月5日的《新闻联播》还播出了报道明星活动的文艺新闻,关注赵薇国庆期间正在拍摄的爱情电影《爱》。这一改变体现了《新闻联播》对“软新闻”的关注,目的在于贴近生活。
第五,《新闻联播》在标识设计、节目包装上比以前也有新的突破。调整后的栏目标识位置发生改变,
王宝强身高
新闻标题栏由原来的白底蓝字变为蓝底白字,并采用了先出主标题再出副标题的形式,原有的记者署名栏省去,新的标题栏显得更加简洁美观。这些细节的变化引起了观众的注意,一系列的调整虽然称不上很大,但仍然是对过去严肃刻板的节目形态的一种突破。
除《新闻联播》外,这一年电视新闻取得的突破性进展还有很多。如10月22日起央视《共同关注》增设了手语主播,这一突破表明了国家级电视台对聋哑人体的关注和重视,正在完善节目的服务功能。
路径二:重构
2011年中国电视新闻在多个方面发生着重构。重构意味着打破原有的模式或结构,是对相关要素进行重新的排列组合,是一种结构秩序的改变,体现在数量级别、逻辑顺序上的调整。具体来看,这一年新闻报道的基本方式并没有发生较大的变化,但电视新闻发展的外部环境的重构还是值得梳理的。
首先,在宏观政策上,国家广电总局出台相关管理规定,重构了不同类型节目的比例关系。政策显示出对新闻类节目重视的倾向。如10月25日,国家广电总局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这纸被称为“限娱令”的政策规定,对
60
2012年第3期(总第268期)
34个上星综合频道的7类娱乐节目播出实施调控。业界对此政令的关注焦点,普遍集中在对娱乐节目的限制措施上,但实际上,这一政令也同时提出了“提高新闻类节目播出量”的要求。因此,站在电视新闻发展的角度看,该规定对节目类型结构的调整,将有利于提升新闻类节目在各电视台的重要程度。
其次,观察2011年电视台进行的改版,新闻类节目在频道改版后的比重得到提升。较为典型的一例就是3月份重庆卫视的改版。重庆卫视进行重构的方式是“一不二减三增”:“一不”是不再播出带有商业性质的广告,“二减”是减少电视剧播出总量和外包节目数量,“三增”是增加新闻类节目、文化类节目、公益广告和宣传片节目的播出量。其中,新闻类节目的播出时长与改版前相比,增加了78分钟。虽然播出时长有所增长,但重构却带来重庆卫视收视率的下降,其中原因也值得反思。
最后,在2011年进行重构的还有央视的节目考核标准。单纯的“唯收视率论”的评价标准被新的综合评价体系所代替,确立了引导力、影响力、传播力和专业性四个一级指标。从依据新体系对央视180个栏目第二季度进行的评估结果来看,排名前30的节目中新闻类节目占据了最大比例,达到50%以上,其中《新闻联播》、《今日说法》、《新闻直播间》名列前茅。可以看出,评价体系的重构带来的是
云南大学怎么样新闻类节目进入排行榜前列,这与央视贯彻的“新闻立台”理念相契合,也与受众侧重收看新闻节目的收视习惯相符合。同时,评价体系的重心由此前对经济效益的偏重趋向为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并重。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央视追求公共价值传播目标的一次回归。
姚凌多大生的姚安娜路径三:回归
除了央视回归到对公共利益的重视外,2011年我国电视新闻发展的诸多领域在进行着回归。回归并不一定意味倒退,而是意味着回到事物本来应有的状态,是一种发展逻辑和思路的重新反思和修正。具体梳理,这一年电视新闻在回归中呈现了以下亮点。
2011年8月,中宣部等五部门对新闻行业提出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要求,这一活动既是对电视新闻从业者提出的职业要求,也是党的新闻工作传统在实践中的回归。与“走转改”的内在要求一致,党的新闻工作传统从解放战争时期的《解放日报》改版时就已经确立。“新中国成立后,新闻事业较好地继承了以往众办报、全党办报的光荣传统,报道了很多人民在生产、生活中的热点和难点,一些报道颇有感染力。”①
而在当前提出“走转改”,对于电视新闻报道来说,其实就是让深入实际和基层的作风得到回归,让重视一线事实采访的作风得到回归,让伏在电脑和办公桌旁的记者重新回到基层去,回到老百姓中去,回到现实生活中去。以央视为例,2011年就相继有报道
团队400多路、记者1000多人次深入基层采访报道,推出了《百姓心声》、《第一手调查》、《蹲点日记》、《劳动者》、《最美的中国人》、《我在基层当干部》等系列报道及专栏,获得观众的好评。
这种回归为电视新闻报道带来的变化也是多样的。首先,丰富了民生新闻的选题内容,电视记者在“走基层”时将镜头对准的是普通百姓,从普通人身上挖掘新闻素材,让民生新闻变得鲜活生动。其次,报道视角由俯视转变为平视,与采访对象在平等的对话中完成报道,使得报道亲和力增强。最后,文风的转变促进了电视新闻语态的变化,朴实自然的表达逐渐增多,更真实地反映了生活现实。
同时,2011年得到回归的还有央视新闻频道24小时的直播机制。这一机制曾在2009年改版时试行过一段时间,但由于各种原因后被取消。从2011年的5月开始,24小时直播机制又被恢复,
《新闻直播间》打通了午夜档的新闻资讯,每天至少保证整点20分钟的直播,在遇到重大事件时,将加长直播时间并安排评论员配合直播评论。
奥迪是哪个国家的品牌
这一机制的恢复对于央视强化“新闻立台”的理念有着积极的意义。一方面,由于时差缘故,北京时间的午夜档新闻多是国际新闻的发生时段,加强直播将有助于央视塑造国际化电视台的形象;另一方面,在午夜发生重大突发新闻的情况下予以直播,将提高新闻时效,可以做到第一时间向观众传递最新的消息,抢占信息的首发权。
路径四:拓荒
我国电视新闻业在2011年完成了新一轮的“新陈代谢”,实行了一系列从无到有的开拓。集中体现在新的新闻频道、新闻节目的诞生,以及新的传播内容和模式的探索。这些带有开先河性质的拓荒之举,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也赢得了观众认可。
一是,央视新生的新闻类节目《看见》周末版引起关注。2011年8月7日,被视为“中国版《60分钟》”新闻访谈节目《看见》亮相,柴静和邱启明担任记者兼主持人。柴静主要负责人物专访,邱启明则主要采访新闻事件。首期采访的人物嘉宾是“微博女王”姚晨。在以后的节目中,《看见》周末版还相继采访了药家鑫案中的双方父母、16岁博士张炀、年轻城管
本期话题
电视研究・TV RESEARCH
61
HOT TOPICS 宋志刚、在美国说相声的中国人黄西等一系列人物,社会反响热烈。
二是,北京电视台开播了新的频道——公共·新闻频道。频道以新闻命名,且专注提供新闻资讯,使得
北京电视台制作的各类电视新闻类节目有了专业的播出平台。在开播120天后,该频道又进行了一次大力度的改版,形成早间、午间、傍晚、晚间4个节目播出带。频道还探索新的新闻表达方式,在《新闻故事汇》中用讲故事的方式播新闻,在周末还推出新闻脱口秀,尝试个性化的新闻播报。
三是,湖北武汉电视台的《电视问政》是电视新闻为民众搭建监督政府、参政议政平台的一次拓荒。11月22日武汉启动《电视问政》名菜
,交管、交委、城管以及城建委等部门负责人坐在电视直播间,通过电视、网络直播,就承诺整改的“十个突出问题”,公开接受众评议。节目现场请到30位市民对市政机关4个单位负责人进行问政,还有3名评论员点评。连续播出的4场的《电视问政》是由武汉市委市政府发起的,电视媒介在其中主要承担了社会协调的功能。
路径五:融合
2011年,随着微博这一新的媒介形态的应用、普及,公民新闻的实践有了更广阔的平台,也给传统电视新闻的生产带来挑战。应对新媒体环境下的变化,融合成为传统电视新闻的必然选择。以微博传播与电视传播的融合为例,这种发展路径的演进有以下特点。
第一,融合意味着不同媒介间的互动,带来的是新闻资源的共享。一方面,微博成为传统电视新闻报
道选题的重要来源。2011年网络舆论的多数热点事件在传统的电视新闻报道中都有一定体现和呼应。例如,郭美美微博炫富事件在网络上曝光之后,央视《东方时空》迅速调查事实,播出了深度报道《真相调查:郭美美事件》。另一方面,电视新闻报道的信息在微博空间中也有广泛传播。
第二,融合促进不同媒介间的合作,进而推动节目形态的创新。微博和电视新闻的融合能够产生新的节目形态。完全依托于微博信息内容的新闻节目《夜宴微波炉》在2011年出现。这档由江苏广电总台和搜狐微博联合开办的节目,是新闻评论节目《新闻夜宴》的周末版,但微博是支撑节目的核心内容,包括《微言七日》和《微言大事》两个板块,话题、争鸣也都围绕微博上的舆论热点展开。这一节目实现了网络电视化和电视网络化的对接,在电视媒体、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的媒介融合上进行了有益探索。
第三,融合还意味着不同媒介间的互补,延伸、
提升传媒的影响力。较明显的一个体现就是电视报道的视频在网络上出现后,微博的传播会补充、增添新的观点信息。每个微博用户的评论、转发都是对这一新闻报道的又一次传播,也是传统电视新闻的影响力在网络空间中的延伸。2011年,许多电视新闻节目开
通了,发布最新报道,进行节目预告,并和编导、记者、主持人及观众展开互动。以新浪微博为例,开通微博的央视新闻节目和凤凰卫视新闻节目分别达到29个和11个,包括了较为知名的《朝
闻天下》、《新闻周刊》、《今日观察》、《凤凰全球连线》、《有报天天读》等。但部分新闻节目微博的内容运营也存在着更新缓慢、发布滞后、缺少特等问题,有待进一步改进。
照片大小怎么改到20k
反思与启示
梳理过2011年中国电视新闻发展的五重路径后,我们可以对这些路径的演进所带来的启示进行总结。主要有以下三点。
1.五重路径折射出电视新闻业务理念的更新
2011年电视新闻实践中的变化也反映着业务理念的更新,即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选择与时代社会发展相契合的报道内容、报道形态、报道机制、报道方式和报道话语,不断推动电视新闻的生产、表达与传播的发展。
2.五重路径勾勒了中国电视新闻改革的足迹
虽然五种发展路径在具体的变化态势、方向上存在差异,但合在一起却足以呈现中国电视新闻动态的、渐进的新闻改革的足迹。因为任何宏观的改革,都是由无数微观而具体的改变累积组合起来的。只有审视、思考并践行微小的改变,才会逐步推动更大的变迁。
3.五重路径变化背后包含着不变的社会责任
所有路径演变背后总有不变的要素在支撑着一路的发展,这些要素是电视新闻记录时代变迁的使命,是满足受众信息需求的职业要求,亦是协调政治经济文化等运行的职能定位。新闻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对社会环境进行望与监测,当社会环境因素在不断变化时,新闻这一基本职责没有发生改变。发展的路径是多样的,但对社会责任和职责的坚守却是电视新闻永恒不变的内核。
□本文编辑:李金澍
————
注:
① 陈力丹:《从党报的光荣传统看记者走基层》,载《光
明日报》,2011年9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