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什么是电影? 对于生活在二十世纪末的人来说,电影早已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每一个人在他的一生中都要看无数的影片:有时候是坐在电影院里欣赏,有时候是通过别的渠道观看。但不管怎样,只要我们愿意,基本可以不受什么约束的看到电影。而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电影相比于上世纪初而言无论在画面、音质方面也都要逼真和精美很多。然而,人们对电影的认识并不相同。有的人把它把它看作神圣的艺术,有的人把它当作一种娱乐,更有的人把它当作一种商品,一种工业化的生产。那么,我们这门课程中如何理解电影的概念呢? 据《电影艺术辞典》的解释,电影是“根据‘视觉暂留’原理,运用照相(以及录音)手段,把外界事物的影象(以及声音)摄录在胶片上,通过放映(以及还音),在银幕上造成活动影象(以及声音),以表现一定内容的技术。”这是从技术角度对电影作出的解释。然而,对于一个普通的电影观众来说,他所关心的恐怕更多的不是电影的技术,而是由这种技术所提供给他的电影作品。因此,技术之外的另一种界定方式就是必要的。同一本辞典还有“电影艺术”这一条目是这样解释的:“以电影技术为手段,以画面和音响为媒介,在银幕上运动的时间和空间里创造形象,再现和反映生活的一门艺术。”这两个解释概括了电影两个方面的内涵。在这里,为使大家能更好的欣赏电影,我们更多的是从艺术这一角度来解释电影,把它看作一门艺术。 我们对电影的理解是:电影是由记录在胶片上(或磁带、光牒上)经过编辑剪接的一系列活动的既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画面来塑造形象、表达意念、再现和反映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 仔细分析这个定义,我们可以了解电影的特性。首先,电影是一门艺术。既是艺术,电影就应该塑造自己的艺术形象,电影塑造形象的方法是一个个活动的画面。当然,这些画面并非互不相关,它们是既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他们的前后顺序是经过电影的制作者按照自己讲述故事或表达意念的需要精心安排的。它也象其他所有的艺术一样,能够塑造形象、表达意念,再现和反映生活。 “电影是唯一可以让我们知道它的诞生时间的艺术。”1895年12月28日,在法国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的地下厅里,两个姓卢米埃尔的年青人当众展示了他们发明的电影放映机,并向大家放映了他们自己摄制的短片《火车到站》《婴儿喝汤》《水浇园丁》等。可以想象,当人们从眼前的银幕上看到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会走会动时,他们的惊异程度。卢米埃尔兄弟因此名声大噪。(如图:1-1:卢米埃尔的手提电影放映机 )从这一天起,电影,这门年青的艺术形式就正式宣告诞生了。 图1-1 从最初的纪录手段到成为一门全方位的反映生活的艺术,电影在百多年的进程中经历了风风雨雨。这之中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电影一直影响着世界电影的发展变化。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电影,包括香港电影为世界电影的发展繁荣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一.电影艺术的确立 电影发明后的一段时间里,人们只是把它看作一种记录现实的手段,卢米埃尔兄弟用它拍摄了一些纪录性的短片:《工厂大门》《婴儿喝汤》《火车进站》等。这些影片都是对生活场景的忠实纪录,没有作什么艺术加工。如《工厂大门》一片中,镜头对准工厂大门,真实再现了工厂下班的情景:先是男女工人或步行或骑车相继离开,接着工厂主乘汽车离开,最后看门人出来,将两扇大门关上。 卢米埃尔兄弟所拍的这些影片严格说起来还没有把电影当作一种艺术,它们只是对生活的简单实录。卢米埃尔本人也说:“我所选择的题材,可以证明我想做的只是在下生活。”可见卢氏所信奉的记实性原则。卢氏的这一做法险些将电影这门新兴的艺术形式断送在襁褓之中。因为电影最初中引起轰动是因为观众对能从银幕上看见活生生的人物活动感到好奇,他们来看电影是为了满足好奇心。而当好奇心满足之后,他们便开始对电影感到厌倦,认为它也不过如此,没有什么新东西。于是观看电影的人渐渐少起来。 真正突破电影记实性局限,将其与戏剧艺术联系起来,从而为电影到了一条新的出路的是法国的乔治·梅里爱。 梅里爱是法国一家专演魔术和戏剧的剧院经理。当卢米埃尔兄弟的活动电影机问世后,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不久,他就自己买了一部电影放映机,并在自家的庄院里建造了一座电影摄制场。从1897年到1012年,梅里爱在这个摄影场工作了15年,用舞台排演的方式拍摄了400多部影片。 和卢米埃尔兄弟的拍片原则不同,梅里爱注重电影的假定性,将戏剧因素引入电影,用电影来讲述故事。其作品有《灰姑娘》《贵妇人的失踪》《月球旅行记》(如图1-2:乔治·梅里爱《月球旅行记》法国 1902)《海底两万里》等。他的这些影片吸收了戏剧艺术的长处,将故事情节引入电影,把戏剧艺术的剧本、演员、服装、道具、化装、场景、机关装置、景幕划分等都系统的用于电影摄制之中,首创用人工布景来摄制电影,克服了电影诞生时仅仅作为记录手段的局限,增强了电影的艺术品格,为电影最终成为一门艺术作出了贡献。他的这些尝试在某种意义上拯救了电影。使观众不仅重新回到电影院,而且开始将它作为一门艺术来欣赏。 电影,这门年轻的艺术,从此走上了崭新的发展道路。 图1-2 二. 无声故事片发展时期 成为一门真正的艺术以后,1908年-1927年,电影进入无声故事片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电影处于全盛阶段。涌现出一大批闻名于世的电影艺术家。他们在艺术上不断探索,拍出了一批流传于世的电影名作,极大丰富了电影的艺术表现手法。这之中,贡献最为突出的要算美国的格里菲斯、卓别林和前苏联的爱森斯坦。 (一)格里菲斯 大卫·格里菲斯(1875-1948),美国著名导演。其代表作为《一个国家的诞生》和《党同伐异》。 格里菲斯对电影的最大贡献在于他把电影从戏剧中解放出来,使电影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其标志是把组成电影的基本元素由场景变成镜头,由此便产生了镜头的剪接,也就是蒙太奇。 前面说过,梅里爱在拍摄电影时,所拍的都是舞台剧,也就是将摄影机固定在舞台前的某个位置,由始至终将舞台上的表演摄录下来。这种电影,事实上是固定视点的戏剧表演,未能脱离戏剧的束缚。 格里菲斯是第一个自觉运用蒙太奇手法来拍摄电影的人。奠定他电影艺术大师地位的是摄于1915年的《一个国家的诞生》。 《一个国家的诞生》是一部奇特的影片。诚如美国电影理论家约翰·劳逊所说:“从未有过一部影片会在技巧的革命性和内容的反动性之间存在着这样触目的矛盾。”影片表现出严重的种族主义倾向,颠倒黑白的描写美国南方的白人受到黑人的迫害,奋起组织三K党的故事。但它在艺术上的地位却不容忽视。这是世界上第一部以镜头为基本组成单位的长故事影片。全片由一千多个镜头组成,在蒙太奇手法的运用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尤其在运用交叉剪辑技巧的平行蒙太奇,在设置悬念、营造惊险刺激的紧张气氛上获得了戏剧难以企及的艺术表现力。如著名的“最后一分钟救援”便首次出现在这部影片的结尾。卡梅伦全家被一黑人士兵围困在原野上一座孤零零的小木屋里,三K党人闻讯前往救援时,银幕上交替出现黑人士兵围攻木屋的画面,卡梅伦全家拼死抵抗、焦急万分的画面,以及三K党马队疾驰而来,前往救援的画面。三组画面的交替出现造成了紧张激烈、宏伟壮观的救援场面。它牢牢抓住了观众的情绪,使他们一方面为濒临险境的卡梅伦全家担忧,一方面又暗暗盼望援兵能及时出现。最后,当援兵终于在最危急的关头及时出现,被困者获救时,观众心理上也获得了极大的满足。这种“最后一分钟救援”的手法,直到今天仍被电影艺术家广泛使用。除此而外,《一个国家的诞生》在镜头的运用上也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它创造性的运用推、拉、摇、移、跟多种拍摄手法,将远景、全景、近景、特写等镜头和谐地连接起来,既注意整体场面,又注意具体细节,整体与局部相互协调补充,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如影片结尾表现卡梅伦一家被围困的情景。先用远景展现一座孤零零的小木屋,然后推至中景,表现屋里人紧张窥视屋外的情状,最后推成室内物件的特写。这种叙事手法,后来也成为电影叙事的经典手法之一。(如图1-4:大卫·格里菲斯《一个国家的诞生》美国 1915) 图1-4 《一个国家的诞生》为格里菲斯带来了巨大的声誉。1916年,他又摄制了另一部不朽之作《党同伐异》。与一般影片不同,该片独出心裁的将四个故事组和在一起。这四个故事是:“基督的受难”,讲耶酥被人出卖,钉在十字架上;“巴比伦的陷落”,讲述宗教排斥和战争使巴比伦最后沦陷。 “圣巴托罗米节大屠杀”, 讲法国皇帝查理九世时代,人们在宗教上不能容忍异教徒而引致的宗教大屠杀;现代故事“母与法”讲一个工人被诬告杀人并判处死形,临刑前得到昭雪,终免一死。格里菲斯想用这四个故事来说明:仁爱给人类带来幸福,排斥异己则必然导致灾难。人们应宽容、博爱,不要互相仇恨和残杀。值得注意的事,影片的这四个故事不是分别从头到尾出现,而是以平行剪辑的办法同时出现。而且,故事的节奏是逐渐加快的。最初,四个故事各有一个完整的段落依次展现在银幕上,且四个故事在切换时都插有一个母亲摇摇篮的全景镜头。随着剧情的发展,每一段落的长度逐渐缩短,四个故事交替切换的速率开始加快,摇摇篮的镜头也被取消了。当最后的救援开始后,四个故事便以镜头为单进行切换,节奏越来越快,剧情也越来越紧张,到最关键时一个画面可能只有半秒便一闪而过。这种快切的平行蒙太奇给人一种强烈而独特的感受。格里菲斯这样谈到他的意图:“四个故事在开始时是四条分别从山上流下来的河流,它们分散地缓慢而平静地流着;随后他们逐渐接近,愈流愈快;到最后它们汇合成一股惊心动魄、情感奔腾的急流。”这种在时间、空间和情节线间的大幅跳跃突破了戏剧美学的“三一律”而充分运用了电影在转换时空上的自由性,代表了格里菲斯电影艺术的最高成就。 (二)卓别林与喜剧电影的兴盛 电影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之后,放映业也迅速发展起来。在美国,逐渐形成了大制片厂制度和明星制度,并出现了种种电影类型,而其中最受欢迎的是喜剧片。 av女演员 查理·卓别林(1889-1977),著名的喜剧电影大师,1889年出生于英国伦敦一个贫困的演员家庭,1913年进入美国好莱坞,从此开始他的电影生涯。 卓别林一生总共拍摄了80多部影片,其代表性的影片有《淘金记》(1925年)、《城市之光》(1931年)、《摩登时代》(1936年)、《大独裁者》(1940年)等,他的影片具有鲜明的艺术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深刻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 卓别林的电影常常在笑声中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现实,对资本家的残酷剥削进行鞭挞,对劳动人民的悲苦无告寄予深切同情,揭示出他们的身上善良美好的品质。如影片《摩登时代》就揭露了资本家的对工人的残酷剥削和下层人民在重重重压下的苦苦挣扎。在他的影片中,他塑造了一个个子矮小、头戴大礼帽,身穿破旧西装和过于肥大的裤子,手拿一根手杖,走路动作都很滑稽可笑的贫困的流浪汉的形象。 (如图1-3:查尔斯·卓别林塑造的“流浪汉”形象 ) 图1-3 这个流浪汉一生命运多蹇,总是处在失业和失恋的困境里。在《马戏团》里,他爱上了马戏团的舞蹈演员,但她后来却爱上了走钢索的小伙子,把他忘得干干净净;在《城市之光》里,他爱上了瞎眼的卖花女,乔装成富翁拿钱给她治病,自己却被抓进了监狱。待他出狱后,卖花女的眼已治好,他却不敢与之相认。当卖花女认出眼前的流浪汉就是曾经给过她帮助的“富翁”时,他尴尬得无地自容;在《摩登时代》中,身为工人的他更是被资本家的残酷剥削逼得发了疯,被送进了疯人院。但这个流浪汉仍然非常善良诙谐,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对这一形象的塑造倾注了卓别林对下层劳动者的深切同情。(如图1-5:《摩登时代》美国 1936) 图1-5 2.悲喜剧结合的风格。 卓别林的电影总是用喜剧手法来表现人物的悲剧性命运,达到“笑中有泪,泪里含笑”的艺术效果。如《淘金记》中,在冰天雪地里被困在小木屋中的查理煮吃自己的大皮靴的场景。他端坐在桌子前面,一手拿刀,一手拿叉,好象绅士般姿势优美的切开鞋底,叉起鞋带,津津有味的吸着鞋钉,细嚼慢咽,兴致盎然。《摩登时代》中,查理被“吃饭机”折磨;查理被机械动作折磨得失去控制,到处用扳手去“加固”女秘书裙子上的扣子、别人的鼻子等等。这些镜头一方面以大胆的夸张手法让人忍俊不禁,一方面又让为人物的不幸遭遇感到辛酸。(如图1-6:《淘金记》(美国 1925) 图1-6 3.大胆的夸张手法。 如前述《淘金记》里查理津津有味吃破皮鞋的场景,《摩登时代》里查理精神失常后的追逐与舞蹈,都是卓别林影片夸张性表演的神来之笔。鞋跟磨脚怎么办 (三)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 蒙太奇的实践虽然始于美国,但格里菲斯并未从理论上加以研究和总结,首先提出并对蒙太奇理论作了深入研究的是以谢尔盖·爱森斯坦为代表的前苏联电影艺术家。影片《战舰波将金号》就是爱森斯坦运用其蒙太奇理论拍摄的一部经典之作。 《战舰波将金号》拍摄于1925年,是为纪念1905年俄国革命而拍摄的。影片描绘了俄国1905年革命期间沙俄黑海舰队波将金号装甲舰水兵们的起义斗争。在思想和艺术上的成就都很引人注目,人们把它的问世看作是震撼世界的重大事件。 《战舰波将金号》对电影艺术的杰出贡献,集中表现在视觉形象的创造和镜头的蒙太奇组接这两个方面,而这两者正是电影艺术的独特的表现手段之所在。尤其在电影镜头的组接上,《战舰波将金号》更充分显示了蒙太奇隐喻、对比、创造动作、创造节奏、创造时空等等艺术功能,成为电影艺术的经典。如著名的“敖德萨阶梯”一场戏中, 爱森斯坦将沙皇士兵追逼屠杀人民的镜头、人惊慌失措、四散奔逃的镜头、中弹倒下的众的镜头、血迹斑斑的阶梯的镜头、载着婴儿的婴儿车滑下阶梯的镜头,等等镜头不断交叉剪接在一起,形成强烈的戏剧冲突和惊心动魄叙事的节奏,给观众造成了强烈的心理冲击,激起他们对于残暴沙皇军队的无比憎恨。(如图1-7:《战舰波将金号》(前苏联 1925) 图1-7 | |||
三.好莱坞的黄金时代 (一)有声片的出现 无声影片由于没有声音,只能依靠形体动作和字幕来进行表达,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环境的真实气氛和画面的逼真性,影响了电影的艺术效果。随着观众的审美要求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声电影的出现成为必然趋势。 1927年,美国华纳兄弟影片公司拍摄了世界上第一部有声影片《爵士歌手》,从而使电影这个“伟大的哑巴”发出了声音,加强了电影表现力,给电影艺术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有声电影的发展是电影的必然趋势,但它出现后并不是马上就得到所有人的认同。由于制片商的急功近利,声音进入电影之初,他们就急于利用观众对声音的好奇,拍摄了大量舞台排演的歌舞片,里面充满了粗制滥造的歌唱与对白。这一做法差点毁了电影这门年轻的艺术。很多电影大师愤怒的看到无声电影时期很多优秀的表现手法被弃之一边,认为声音的出现摧毁了电影的艺术性。卓别林就是激烈反对电影声音的一个。他在有声片出现后仍然拍摄无声片,并把它看作是一门最完美的艺术。后来在众多电影大师的共同努力下,早期有声片的这种不良倾向才得到改变,有声电影的发展走上正轨。 1935年,第一部彩片《浮华世界》问世。从此,电影具备了影象、声音、彩三大元素,日益发展成熟起来。 (二)好莱坞的建立 好莱坞位于美国加利福利亚州,这里阳光充足,环境优美,非常适合电影拍摄,是当今世界闻名的电影中心。它的建立是在本世纪初。当时美国电影业的中心最初在纽约,以爱迪生等为主在此组成了一个电影专利公司,垄断电影的制作发行。一些小电影厂不愿受它的控制,就逐渐离开纽约,搬到了好莱坞。后来,一些大公司也纷纷搬迁到了这里。这样,到二十年代,好莱坞已成为美国的电影制片中心,形成了以米高梅、雷电华、华纳兄弟、迪斯尼、20世纪福克斯、哥伦比亚、联美等八大影业公司雄距的格局,他们垄断美国电影的制片与发行,建立了完整的大制片厂制度和明星制度。 好莱坞的大制片厂制度将电影生产规范化,从而出现了名目繁多的类型电影,如喜剧片、西部片、歌舞片、传记片、爱情片等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前三种。 喜剧片是最早出现的一种受欢迎的类型电影。早在无声片时期,就出现了麦克·塞那特、查理·卓别林、勃斯特·基顿等喜剧大师。有声电影出现后,卓别林仍坚持用拍出了《城市之光》《摩登时代》等优秀的默片。1034年,卡普拉导演,克拉克·盖博主演的爱情喜剧片《一夜风流》也大获成功,获得当年奥斯卡改编、导演、男女主演和制片五项大奖。(如图1-8:弗兰克·卡普拉《一夜风流》美国 1933) 西部片是典型的美国影片。它是以美国十九世纪下半叶美国人开发西部荒原的历史为背景,表现开发过程中的各种矛盾与斗争。影片展现绮丽的西部风光,故事往往具有传奇彩,结尾也总是坏人被英雄人物歼灭。早期最著名的西部片是《关山飞渡》。 歌舞片,有声片出现后,好莱坞拍摄了大量歌舞片。在30年代美国经济的大萧条时期,歌舞片以豪华的歌舞场面、金法碧眼的美女和充满浪漫彩的男女爱情来吸引观众,给观众提供了一个逃避现实的空间。 (三)好莱坞的黄金时代 30-40年代,好莱坞进入鼎盛时期,电影的产量多、观众多、利润也大,逐渐成为世界电影发展的主导力量。在这一时期,也出现了许多思想和艺术水准都较高的影片和一批优秀的电影艺术家。简介如下。 1.奥斯·威尔逊的《公民凯恩》 《公民凯恩》是年轻的奥斯·威尔逊于奉献给银幕的第一部影片,也是他最成功的一部影片。(如图1-9:《公民凯恩》美国 1941) 《公民凯恩》摄于1941年,在当时各种逃避现实的类型电影盛行的时候,该片却走了一条截然不同的批判现实的道路。影片以美国亿万富翁、报业巨头威廉·伦道夫·赫斯特的生平事迹为原型,从凯恩的一生经历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表现了资产阶级生活的空虚、贫乏和寂寞。影片在表现手法上有诸多突破。首先影片打破传统的电影审美观念,创造了独具新意的“多视角”的叙事结构。影片从凯恩之死开始,由记者汤姆逊的采访为线索,先后引出五个人物对于凯恩的不同回忆。这些回忆表现了凯恩人生历程的不同阶段和他性格的不同侧面;而同时这些回忆又带有回忆者的主观情绪和他们对凯恩的不同评价。这样一来,故事被分割成若干片段,同一事件在不同人的叙述中也有不同的面貌,观众必须自己将零碎的片段连接起来,也必须在各种不同的叙述中自己到凯恩的真相。这就给观众留下了比较自由的思考空间。其次,影片在电影语言上大胆突破,系统运用景深镜头、长镜头等等,在艺术表现上极具魅力。 《公民凯恩》的成就使它成为电影史上的一座丰碑。在多次电影佳作评选中都名列前茅。1998年,在美国电影协会评选的“20世纪100部最佳美国影片”中它又以最多票数名列榜首,堪称为一部不朽的影片。 2.希区柯克的《蝴蝶梦》 希区柯克(1899-1980),著名的“悬念大师”。1899年生于英国,1939年赴美拍片。希区柯克一生共执导拍摄了53部影片,代表作有《蝴蝶梦》《深闺疑云》《爱德华大夫》《美人计》《后窗》《眩晕》《西北偏北》《精神病患者》等。这些影片都是揭示罪案的犯罪片,但希区柯克并不醉心于描绘血腥的犯罪场面,而是调动各种电影手段来渲染环境气氛,设置悬念,使观众在紧张的氛围中总是屏神静气,带着一个个问号期待事情的发生,而到影片最后才真相大白,发现出乎意料的结果。如其成名作《蝴蝶梦》中,那幽深、古老的曼德利庄园笼罩着神秘凶险的氛围,面无表情的女管家恰似一个无处不在的幽灵,给予初出茅庐的女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威胁,使她随时随地处于莫名的恐惧之中。 3.反战爱国的影片 30-40年代,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正在进行之中,好莱坞也制作了一批具有鲜明进步民主倾向,表现反战爱国题材的影片。正面描写战争的有:《直捣东京》《反攻缅甸》《去马赛之路》《海底肉弹》等。揭露法西斯侵略阴谋和颂扬反法西斯战士的有:《血雨腥风》《吾土吾民》《出生入死》《战地钟声》等。以战争为背景,描写战争中的爱情、婚姻、家庭悲剧的有:《魂断蓝桥》《卡萨布兰卡》《自君别后》《魂断白崖》等。反映后方人民支持反法西斯战争的有:《忠勇之家》《守望莱茵河》等。这些影片反映人民众的呼声,受到观众的欢迎。 | |||
四.战后世界电影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电影艺术在技术上趋于完善的同时,在艺术上也不断探索,出现了多种多样的艺术风格和流派。 (一)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兴衰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于1945-1951年间盛行于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电影对世界电影带来了巨大影响。 “新现实主义”一词是由意大利影评人彼特朗吉1942年在评论鲁奇洛·维斯康蒂的影片《沉沦》时提出的。这部反映意大利现实悲惨景象的影片是新现实主义的先驱。1945年,罗西里尼的《罗马,不设防城市》,标志着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的开始。此后相继出现了《偷自行车的人》《游击队》《罗马11时》《艰辛的米》《大地在波动》等一系列优秀影片。(如图1-10:维多里奥·德·西卡《偷自行车的人》(意大利 1948) 图1-10 新现实主义电影追求对生活的如实反映,具有如下特征: 首先,新现实主义电影在内容和题材上具有明显的社会性。如揭露法西斯暴行,歌颂意大利人民爱国主义精神的《罗马,不设防城市》,反映战后人民众悲惨贫困生活的《偷自行车的人》。 其次,新现实主义电影反对虚构的情节和人为的戏剧冲突,主张通过普通人的生活遭遇来反映当代的社会问题。如《罗马11时》就是根据一则社会新闻创作而成:某公司准备招聘一名打字员,不料清早就有数百名妇女挤在楼梯和大街上排队应考,结果楼梯倒塌,造成惨剧。影片反映了对失业妇女不幸命运的深切同情,而影片最后,那个仍然等待在大楼门外,期待着能得到这个唯一的职位的姑娘,更是让人感到心酸。 工程合同范本第三,新现实主义电影注重电影的真实性,在场景上不是采用摄影棚中人工搭置的布景,而是到穷街陋巷、贫民窟等等故事发生的地方实地进行拍摄;在演员的选择上新现实主义电影也拒绝采用电影明星,而尽量使用有切身体验的非职业演员。如《偷自行车的人》中扮演儿子的小演员,就是导演经过长期寻访后,在一个工人的家里到的;扮演父亲的也是一个真正的失业工人,拍完影片后他仍然失业。 第四,新现实主义电影不玩弄技巧,不在场面、镜头角度、蒙太奇剪辑等方面作精心设计,而是大量采用中、远景和长焦距镜头,用纪录片的方式来拍电影,使影片更具自然朴实的生活气息。 由于种种原因,新现实主义电影持续的时间不长,到五十年代中期以后即开始衰落,但它的影响却很深远。它“按生活的原貌”去再现生活的观念打破了西方的戏剧化电影美学观长期以来占统治地位的状况,使电影的纪实主义传统得到发扬。在它的影响下,纪实性电影美学观在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和德国电影理论家克拉考尔手中得到完善,提出了与蒙太奇理论具有同样重要意义的“长镜头”理论。 (二)法国的新浪潮运动 受西方现代主义美学思潮的影响,西方电影史上也兴起过两次现代主义运动。第一次是20年代兴起的,以法、德为中心的先锋派电影。先锋派电影认为,电影的本质是运动,只有通过运动去感染观众,才是真正的电影。因此他们努力向绘画和音乐学习,反对电影的情节与叙事,而企图用抽象的画面、线条及光影来创造电影的运动节奏,拍摄“纯电影”。如德国画家汉斯·里希特制作的《第二十一号节奏》,是一部由黑、白、灰的长方形及正方形的跳动形象构成的短片;瑞典画家维金。史格林在德国拍的《对角线交响乐》,也是一部由螺旋形和梳齿形的线条组成的抽象的动画片。他们的意图就是要通过各种抽象图形的运动来创造一种“沉默的旋律”和真正“可见的交响乐”。 他们要拍的就是这种“纯电影”。 后期的先锋派电影注意以表现超现实的手法表现人的意识和潜意识,如梦境、幻觉等等。如法国女导演谢尔曼·杜拉克的《贝壳与僧侣》,即试图通过一系列画面的表现去揭示人内心深处的心理状态。而布鲁埃尔的《一条安达鲁狗》也主要在表现人的潜意识活动。先锋派电影前后持续了十年时间,虽然它对电影内容的忽视使它难以为一般观众所接受,但它从电影的可视性和运动性的角度去发掘电影表现的可能性,对电影艺术的发展起和表现手法的成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现代主义电影的第二次兴起以1959—1962年间的法国新浪潮运动为代表。新浪潮运动的兴起主要得力于《电影手册》杂志。一批青年人在该杂志主编安德烈。巴赞的影响下,提倡在电影创作中展现导演个人风格的“作家电影”,反对戏剧式的结构模式,反对僵化的制片制度。制作出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电影。1959年,在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上,几位法国年轻人的处女作获得大奖。其中有特吕弗的《四百下》、阿伦·雷乃的《广岛之恋》、卡缪的《黑人奥尔菲》等。在此前后,瑞典导演伯格曼、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和费里尼,以及法国的“左岸派”导演们,与法国的新浪潮运动遥相呼应,一起将以新浪潮电影为代表的现代主义电影推向高潮。 与先锋派电影相比,新浪潮电影并不反对电影的商业性,他们反对电影的戏剧性情节但不排斥故事的存在,反对理性但注意表现作者的“自我”,反对人物性格的塑造但而是注意表现现代人的心理和情绪,他们的探索丰富了现代电影的表现技巧和风格。 如特吕弗的《四百下》就具有自然主义的特点,它以富于生活气息的手法真实的表现了一个少年的苦闷和社会家庭对他的冷漠,获得1959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相比较而言,阿伦。雷乃的《广岛之恋》《去年在马里昂巴德》更具现代主义倾向。《广岛之恋》在)则运用画面来表现人的潜意识活动,创造了电影中时空交叉的意识流手法,完全突破并超过了以往电影的时空表现。影片叙述一个法国女演员在日本广岛拍片时与一位日本男子相恋,然而广岛遭受袭击的可怕场面不断使她回忆起她在二战中与一个德国士兵的相爱。这个士兵后来被游击队打死了,她自己也受到父母和乡亲的谴责,甚至被剃光头关在粮仓里。她后来离开家乡,想忘记这一切。但这段经历和人类遭受的创伤一样,始终象梦魇一样压在她的意识深处。当她与日本情人做爱时,随着意识的流动,镜头却再现了当年广岛爆炸后的凄惨情景;当她与情人窃窃私语时,镜头又表现了她与德国士兵幽会时的景象;当她被关在法国的地下室时,背景音乐是日本音乐,而当她在日本与情人约会时,播放的却是法国音乐。这样,影片以蒙太奇和声画对位的手法将人物的主观意识和客观现实交织为一体,将过去和现在两个不同的时空合二为一,大大扩展了影片的内涵和容量,赋予影片以强烈的哲理性。(如图p1-12:阿伦·雷乃《广岛之恋》 法国/日本 1959) (三)战后的苏联电影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人民经历了伟大的卫国战争,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也留下了难以平复的心灵创伤。战后,表现战争的影片大量出现,始终受到人民的喜爱。总的看来,苏联战后的战争题材影片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 第一代战争片从40年代到50年代初期,包括卫国战争期间和战后初期拍摄的战争片。代表作有《攻克柏林》《青年近卫军》《卓娅》等。这些影片着意歌颂战斗英雄,表现艰苦卓绝的卫国战争,基调高昂,具有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第二代战争片从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后期,代表作有《雁南飞》《一个人的遭遇》等。这些影片从人道主义精神出发着重描写战争中的普通人,表现战争给人们心灵带来的创伤。 第三代战争片从60年代末至1989年苏联解体。代表作有《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只有老兵去战斗》《战地浪漫曲》等。这些影片将前两个阶段的英雄主义与人道主义有机结合起来,不仅表现了人们的爱国主义与英雄主义精神,也进一步探索了战争与人的关系,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除了战争题材的影片外,苏联还有许多反映人生哲理、伦理道德的影片也很有影响。著名的有《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合法婚姻》《两个人的车站》《辩护词》《红莓》《秋天的马拉松》《白比姆黑耳朵》等。 (四)风格各异的当代世界电影 70年代以后,世界电影有了更大的发展,风格类型日趋多样,除了我们上面介绍的外,影响较大的还有以下一些类型: 美国的越战片。美国侵越战争失败后,描写这场战争,反思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害的影片受到人们的欢迎。代表作品有:描绘美国军人在战争中受到精神和肉体创伤的《归来》(1987年)《猎鹿人》;探索人与战争的关系,揭示战争毁灭人性,使人沦为战争野兽的《现代启示录》;再现士兵在越南战场生活实况的《野战排》。其中,《猎鹿人》和《野战排》分别获得第51届和5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奖。 政治电影。这类影片60年代末最初在法国出现,后来各国都有拍摄。政治对于多是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腐败、社会混乱等阴暗面,具有很强的社会性。代表影片有《甘地传》《一个警察局长的自白》(意大利。1971)《华丽的家族》(日本。1974) 家庭。这类影片多以爱情、婚姻、家庭、老人、子女等普遍的社会问题为叙述对象,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人和社会,注意挖掘人的情感世界,十分亲切感人。代表作品有《爱情故事》、《克莱默夫妇》、《金池塘》等。 (五)九十年代的世界电影 1995年,电影迎来了它100周年的诞辰, 90年代的世界电影却面临着新的课题。 90年代世界电影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美国电影在全球取得绝对的优势,好莱坞影片凭借自己雄厚的实力占据了世界各地的电影市场,各国电影在好莱坞影片的冲击下面临危机。在经过一段时期的沉寂后,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影片开始谋求新的出路。 90年代,好莱坞最盛行的是用数码技术参与制作的科幻片与灾难片。 从电影发展的历史看,科幻片的出现是比较早的。梅里爱就曾拍摄过《月球旅行记》《海底两万里》等科幻片。但早期的科幻片由于特技技术不高未能得到很好的发展。随着电影制作技术的发展,到70年代,科幻片在美国兴盛起来。最为轰动的是《星球大战》(如图1-13:乔治·卢卡斯《星球大战》美国 1977)。 图1-13 该片在1977年制作,成本高达1000多万美元,但其全球票房收入也高达7亿9千多万美元。此外,象《第三类接触》《超人》《星球大战》续集《帝国反击战》、第三集《杰迪的归来》等也很受欢迎。到90年代,随着数码技术越来越成熟和越来越多地运用于电影之中,好莱坞的电影特技制作更加令人惊叹,如《未来战士》里液态金属转化为人的景象,《侏罗纪公园》里史前生物恐龙的形象,这一切影像制作所给人的真实感和震撼力大大超出了人们的想象,深受观众的欢迎。这些影片在商业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受此鼓励,好莱坞的制片商们大量投资制作了许多以逼真的电脑特技制作为号召的科幻片。如描写人与太空世界的对抗及交流的的《独立日》(1996年)、《13》(1995年)、《接触》(1998年)《黑衣人》(1997年);描写恐龙的《侏罗纪公园》(高凌风老婆1993年)、《迷失的世界》(1997年);描写人类未来的《未来战士》一、二集(1984、1992年)《回到未来》一、二、三集(1985-1990年)、《未来水世界》(1995年),以及《星球大战》第四集《幽灵的威胁》等等。 灾难片也是运用电影特技较多的一类影片,在70年代曾经兴盛过一时。90年代,数码技术的运用使灾难片重现生机,再次兴盛起来。天灾人祸、洪水猛兽纷纷在银幕上肆烈。如《龙卷风》《天甭地裂》《大洪水》《哥斯拉》等等。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反映人类历史上空前的海难事件,获得1998年奥斯卡金像奖11项大奖,制作成本高达两亿美元之巨的《泰坦尼克号》,该片风靡全球,获得12亿美元的票房收入。 数码技术参与制作的惊险动作片也很受欢迎。如1997年美国就有三部影片——《空军一号》《空中监狱》《插翼难飞》——将故事背景设在了飞机上,这些影片惊险的空中打斗场面对观众来说确实是既新鲜又刺激,占领了不少的市场。其中描写美国总统临危不惧,单匹马、机智勇敢地与歹徒搏斗的《空军一号》,位列当年全美十大卖座片的第四名。 或许是由于世纪末的来临,90年代好莱坞还有了不少反思回顾20世纪历史的史诗性巨片在奥斯陆颁奖礼上频频获奖。分别获得1990和1992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与狼共舞》与《未被饶恕》是两部西部片,但与传统的西部片不同,他们对于当年美国人开发西部的历史重新做了反思;1994年的最佳影片《阿甘正传》则以一种较为独特的视角对美国自战后至今的历史做了回顾;1993惠普禁用触摸板年的最佳影片《辛德勒的名单》、1997年的最佳影片《英国病人》及获1999年最佳导演奖的《拯救大兵赖恩》都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人类的灾难的回顾;1998年的最佳影片《泰坦尼克号》则是对人类历史上空前的大海难的哀悼。这些影片的突出特点是不仅有较为深刻的思想内涵,制作极为讲究,(不少影片运用到数码技术,更有不少影片有场面恢弘、投资巨大的大场面。)而且也都有极好的票房回报,(如《阿甘正传》的票房收入超过6亿美元,《与狼共舞》超过4亿美元。)称得上是叫好又叫座。 面对美国电影以高成本、大制作、大场面、大明星的巨片占领世界各国电影市场的局面,各国电影都在寻求新的出路。 法国电影开始向好莱坞学习。1997年,法国以高科技手段拍摄的科幻片《第五元素》取得了2亿多美元的好成绩。英国电影则以小制作、低成本,反映人们日常生活和美好感情的喜剧片取胜。1994年的《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和1997年的《我最好朋友的婚礼》都赢得了人们的喜爱。澳大利亚影片在此时也悄然崛起。1995年,澳大利亚女导演的《钢琴课》(如图1-15:简·坎皮恩《钢琴课》(澳大利亚 1993)获得奥斯卡最佳故事片奖。同年,一部妙趣横生,由动物做主角并由真的动物扮演的动物片《宝贝小猪》风靡全球。 图1-15 图1-11 此时的日本电影也颇引人注目。日本电影在战后曾经兴盛过一段时期,出现了一代电影大师黑泽明。1951年,他的《罗生门》获得了威尼斯电影节金奖,轰动国际影坛。(如图1-11:黑泽明《罗生门》日本 1950)此后他又拍摄了许多具有鲜明特的影片,代表作有:《影子武士》、《乱》《七武士》等。(如图1-14黑泽明《乱》日本 1985)到了90年代,随着一批导演的作品获得成功,日本电影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1995年,导演新藤兼人拍摄《午后的遗书》后,表现普通人生活情感的影片受到了以中老年人为主的观众的欢迎。1996年的《我们来跳舞吧》,1997年的《失乐园》都获得了成功。这两部影片描写中年人的生活感情,表达了中年人希望突破平淡无奇的生活,回纯真爱情、感受爱的激情的心态,受到了观众的欢迎。1997年5月,在法国戛纳电影节上,今村昌平导演的《鳗鱼》获得大奖,河濑直美导演的《萌之朱雀》获得导演新秀奖。同年赵露思个人资料9月,北野武导演的《哈奈比》也在第54届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得金奖。这一系列的成功,都说明日本电影开始进入了第二个黄金时代。 图1-14 | |||
世界电影发展简史
本文发布于:2024-12-29 04:56:1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上一篇: 《冠军母亲的诞生》阅读与仿写
- 下一篇: 从1983年第一部商用移动电话诞生至今,手机的发展史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