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卷第12期2020年12月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HANGQIU NORMAL UNIVERSITY Vol.36No.12Dec.2020
收稿日期:2020-01-09
基金项目:2016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
“我国自发性众体育组织的政府培育研究”(16BTY033);2018年度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
“安徽省体育特小镇建设中政府培育路径研究”(SK2018A0589);2018年度蚌埠市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
“蚌埠市蚌山区国际足球小镇建设深化研究”(BB18C013);2018年安徽省体育局体育决策咨询研究一般项目
“安徽省体育社会组织社会化、实体化研究”(AJCS2018206)作者简介:高斌(1974—),男,安徽固镇县人,安徽科技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体育社会学的研究.
当前我国体育名城建设的契机、困境与优化路径研究
(安徽科技学院体育部,安徽滁州233100)
摘要:体育强国建设的基础在于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知名度的著名体育城市.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我
国对于体育运动的重视愈发凸显,
出台了包括“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在内的一系列政策规划;同时,
各大城市对于弘扬运动文化、建设体育强市的投入也不断加强,这为我国体育名城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与契机.但是,
诸如体育文化积淀不足、体育公共设施落后、体育名城建设同质化严重、“重形式、轻实质”情况普遍存在等困境,
对我国诸多城市的体育名城建设计划产生阻力.为促进我国体育名城建设向前推进,各大城市应大力弘扬体育运动之风、
改善体育公共设施设备、探索各具特的体育名城规划、建设可持续性的体育产业链、遵循人本路径打造体育名城.吕梁旅游景点大全
关键词:体育名城建设;体育强市
;“健康中国2030”;困境与优化中图分类号:G80-0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600(2020)12-0068-04
Research on the opportunities ,difficulties and optimizing path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ports city in China
GAO Bin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hui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uzhou 233100,China )
Abstract :The foundation of building a strong sports country is to build a number of famous sports cities with
international reputation.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
in recent years ,China has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sports.A series of policy plans including “Healthy China 2030”
plan and “Thirteenth Five-Year Plan ”
for sports development have been issued.At the same time ,the investment of major cities in promoting sports culture and building a strong sports city has been continuously strengthened ,
which has created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ports cities in China.And opportunity.However ,
such dilemmas as insufficient accumulation of sports culture ,backward sports public facilities ,serious homogenization of Sports City construction ,and the prevalent situation of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form but neglecting substance ”have created resist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plan of Sports City in many cities in China.In order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sports cities in
China ,
major cities should vigorously promote the wind of sports ,improve sports public facilities and equipment ,explore the planning of sports cities with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build a sustainable
sports industry chain ,and follow the humanistic path to build sports cities.
Key words :sports city construction ;sports strong city ;“healthy China 2030”;predicament and optimization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体育事业,把体育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标志性事业.随
着经济社会发展,
我国各级政府对于体育运动的重视不断增强,全社会也形成了一股体育运动的热潮.国家出台包括“健康中国2030”
规划纲要、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在内的一系列旨在促进体育运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策规划的同时,
许多城市也在积极探索体育名城建设计划,致力于打造创新、活力的体育强市[1]
.事实上,
除了各级政府,当前建设体育名城的根本动力来源于全社会对于体育运动的热情.在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后,
人们对于健康生活方式需求不断提高,体育运动之风在各大城市兴起.年轻人纷纷走进健身房,中老年人
在广场上练太极、跳广场舞、做其他运动,这样的景象已在我国许多城市成为常态.有了坚实的众基础,各
大城市的体育名城建设就有了向前推进的动力.但另一方面,
由于主客观因素影响,当前我国体育名城建设也面临不小障碍和阻力,
需要各级政府加大投入,也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献计出力.1当前我国体育名城建设的契机分析
当前我国体育名城建设的动力来源于三个方向,一是国家层面对于体育运动的重视,出台一系列政策规
划,
为体育强国建设擘画了前进方向;二是各大城市出台了体育强市建设相关规划,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旨在建设具有国际知名度的体育名城;三是全社会正掀起对于体育运动的热潮,而这是体育名城建设源源不断的动力来源.
1.1国家出台系列规划促进体育强国建设
近年来,伴随中国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取得新成就,党中央、国务院对于体育运动的重视日益提
高,
召开一系列重要会议研究部署体育强国建设方略,并出台了一系列具有指导意义的政策规划.比如,2016年8月26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并在2016年10月25日由中共中
央、
国务院印发实施.规划纲要指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体育运动是保证健康的重要方式.规划纲要对发展体育运动作了系统性规划和顶层设计,
也提出了健康优先、改革创新、科学发展、公平公正等重要原则[2]
.除了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党的十九大报告等重要纲领性文件中均对体育运动作出部署安排,
国家体育总局2016年出台的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则就具体事项进行规划.国家层面对于体育发展的重视,
为体育名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和保障.1.2各大城市积极投入资源,加快体育强市建设反映技术高超的成语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城市之间的竞争已经从简单的GDP 对比,转化为包括文化软实力比拼在内的综合
竞争.体育运动风尚和体育公共文化设施无疑是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指标.因此,
近年来不论是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
还是作为后起之秀的二三线城市都加大了资源投入,旨在加快体育强市的建设步伐.举例来说,即将要举办2022年亚运会的杭州,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体育名城,但以举办重大体育赛事为契机,该市出台了
包括杭州市体育设施专项规划(2019—2035)在内的众多政策规划,
提出了打造“15分钟运动圈”和“5分钟健身圈”
的目标.杭州市希望通过加大资源投入,补齐短板,在成功举办亚运会后,建成全国领先的体育强市.广州作为华南地区有着悠久传统的体育文化名城,
大自然的诗句近年来举办了亚运会等一系列全国及国际重大体育赛事,体育发展有了进一步提升.而广州市对于体育发展的资源投入与利用效率均在加强,如刚刚过去的2018
年,该市社区公共体育设施正常使用率达到98%以上,大幅领先全国城市平均水平[3]
.1.3全社会正掀起一轮体育运动热潮
体育名城建设的前提在于市民对于体育运动的热情.伴随经济社会发展,人们普遍追求以体育锻炼为代
表的健康生活方式.传统上,
我国绝大多数城市缺乏体育锻炼和运动健身的氛围,大家争分夺秒投身工作,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引为信条.而随着亚健康状态在都市蔓延,市民体开始认识到体育锻炼的
重要性.另一方面,
许多西方实证研究表明,城市体育发展的速度与规模,与该城市的经济发展情况呈明显正向关系.我国大中城市在过去二十余年迎来了飞速发展,市民体的思想观念也随之进步,开始将体育运动
作为时髦的生活方式.不仅年轻人积极参加马拉松等各项体育运动,
在健身房定期锻炼;中老年人也注重体育锻炼,
且运动项目、内容和方式都日益现代化、科学化.可以说,目前全社会掀起的体育运动热潮已经成为许多城市建设体育名城的动力来源.
2我国体育名城建设面临的困境与不足
客观而言,目前我国体育名城建设面临四个方面的困境与不足,一是除个别城市外,绝大多数城市的体
育文化积淀不足,
难以对体育名城建设提供文化涵养和支撑;二是体育公共设施落后状况在许多城市存在;三是各大城市对于体育名城的建设模式和规划高度趋同;四是体育名城建设沦为空洞化口号,并不能带给市民切实的体育福利和保障.
2.1我国城市的体育文化积淀普遍不足
建设体育名城需要有深厚的体育文化积淀作为支撑,否则就需要额外投入更多的资源培养体育运动风
尚.在我国,
有一批具有深厚体育文化积淀的城市,如北方的天津、华南的广州等,这些城市从清末民初开始便是中国现代体育运动的发源地.随着经济社会发展,
天津、广州等城市也有了发掘体育文化积淀、涵养体育运动风尚的人力物力资源,
从而建成了具有特的体育强市.下一步,上述城市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更进一步发展体育文化,塑造具有国际特的城市体育风貌,从而将自身打造为国际化的体育名城.但是,除了这一小
部分城市外,
很多目前积极投身体育名城建设的中国大中城市,缺乏相应的体育文化积淀,难以在历史发展脉络中到体育文化的源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些城市若想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名城,需要花
9
6第12期高斌:当前我国体育名城建设的契机、困境与优化路径研究
07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20年
费更多心思和资源,并探索出一条可行的发展道路.
2.2体育公共设施落后状况普遍存在
加大体育公共设施投入是完善城市体育基础设施的重要环节.目前,许多城市虽然打出了建设体育强市乃至体育名城的口号,但在体育公共设施这一基础性环节上却存在滞后状况.一方面,体育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资源不足.以广州和杭州为代表,一线及准一线城市投放在体育公共设施建设方面的资金占全市财政支出的5%以上,而在一些中西部城市,这个比例不足2%.考虑到中西部城市财政收入与广州、杭州的差距,不难看出,不同城市在体育公共设施设备建设投入方面的差距是巨大的.当然,由于地区发展不均衡是既定事实,甚至是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因此过分苛责中西部城市在体育公共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并无意义.但另一方面,体育公共设施的使用效率也呈现出地区性差异.前文提到,2018年广州市体育公共设施的正常使用率高达98%,而作为中西部城市代表的西安市,这个比例只有85%,两者相差明显[3].体育公共设施是城市体育发展的基础性环节,若在这个环节上不能下足功夫,则所谓体育强市或体育名城建设将“根基不稳”.
2.3各大城市体育名城建设模式同质化严重
体育名城建设存在模式同质化的问题.造成这种情况主要是两方面原因.首先,由于许多城市缺乏足够的体育文化积淀,无法根据自身体育传统提出特化体育名城建设规划,只能随大流,紧跟其他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发展战略和规划.然而,这种“亦步亦趋”的体育名城建设模式显然是不可持续的,
一则并非所有城市都能像一线大城市那样,动用足够的人物力资源投入体育名城建设;二则地理区位、气候条件等都会对体育运动形态、体育名城发展侧重产生明显影响,如果无视差异,一味求同,最终将导致体育名城建设以失败告终.其次,一些具有体育文化积淀的城市往往缺乏开发和利用的意识.对于二三线城市而言,注重挖掘和弘扬传统体育文化积淀,能够为当前体育名城建设注入巨大能量.如果运用得当,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对具有体育文化积淀的中小城市来说,如何用好这一资源,将决定其能够摆脱体育名城建设模式同质化的问题.
2.4建设过程“重形式、轻实质”情况亟待改善
我国体育名城建设固然是为城市打造一块文化软实力招牌,同时有助于城市体育产业及整体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更重要的还是为市民提供服务,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健康水平,让他们享受更美好的生活.不过,目前许多体育名城建设项目存在“重形式、轻实质”的情况,即对于体育强市、体育名城这个头衔的过于看重,而对于城市体育发展的实际水平以及市民享受的体育公共服务则关注不足.这种情况将使体育名城建设背离初衷,而且丧失其存在的现实意义.我国大中城市应该向海外体育名城看齐,更加重视城市体育文化建构的内核,而不是将关注点放在头衔本身.
3体育名城建设的优化路径与策略分析
体育名城建设需要克服当前面临的困境和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改善和调整.一是要根据自身情况,
大力培育和弘扬体育运动之风,补足体育文化积淀不足的先天缺陷;二是加大城市体育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并设法提高其使用效率;三是立足自身特探索差异化的体育名城建设规划;四是探索建设一条可持续发展的体育产业链;五是始终要秉持以市民为中心的体育名城建设路径.
3.1弘扬体育运动之风,涵养体育文化底蕴
城市历史上的体育文化底蕴不足,可以通过后天涵养和培育补足,关键在于准方向、久久为功.以杭州市为例,这座以风景名胜闻名的城市在体育文化积淀上并不突出,但近年来却逐渐成长为中国游泳之都.从孙杨到叶诗文、傅园慧,籍贯杭州的中国游泳运动员数量庞大,且在世锦赛、奥运会等国际大赛上摘金夺银、成绩喜人.有介绍说,该市陈经纶体校每年都会在杭州各大幼儿园20万适龄学童中挑选1000个进行培养,孙杨、叶诗文、傅园慧等都是其中代表.游泳这项运动已经在杭州普及开来,即便不打算成为职业运动员,广大青年学生也将其作为体育必修科目或日常体育锻炼的首选项目[4].杭州成为中国游泳之都并非一朝一夕达到的,而是经过了近20年的探索、涵养和培育.对于其他非传统体育强市来说,杭州市的例子具有借鉴意义,在建设体育名城过程中要大力弘扬体育运动之风,涵养体育文化底蕴.
3.2加大体育公共设施设备建设投入
一方面要加大城市财政资源投入,完善城市体育公共设施体系建设,满足市民对公共设施的需求.为
迎接2022年杭州亚运会的到来,杭州市加大城市财政投入,加快对体育公共设施设备的升级改造,实现“15分钟运动圈”和“5分钟健身圈”的目标.相较而言,中西部城市缺乏像杭州等东部一二线城市的财政资源,但也可以结合自身城市实际,优化资源配置,逐步完善城市体育公共设施的建设和升级.另一方面要将优化资源配置和加强宣导相结合,让城市体育公共设施设备的利用率最大化.近年来,一些中西部城市注重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特别是城市体育公共设施设备的建设,为此投入了大量资源,但建设成效却不尽如人意.很重要的原因是资源未能得到最佳配置和利用,很多场馆设施落成后无人问津,造成资源浪费[5].中西部城市原本资源就较为稀缺,在建设公共设施时,更应该强化事前分析和规划,最大限度发挥资源的单位利用效
率.当然,对于市民的宣导和体育运动意识培养也不可忽视.
3.3探索各具特的体育名城规划
要善于挖掘城市体育文化底蕴或历史文化传统,探索特化的体育名城建设模式.在各大城市竞相掀起
建设体育名城风尚之时,
如若缺乏差异性,那么体育名城建设最终会沦为资源丰沛程度的比拼,即一二线城市对中小城市拥有绝对优势.然而,
如果中小型城市能够充分挖掘自身传统,探索出一条特化的体育名城建设路径,
那么“弯道超车”是可以期待的.比如,开封市近年来注重挖掘蹴鞠文化,打造中国蹴鞠名城和足球文化名城.2018年底,
该市多部门联合发文,正式提出以弘扬蹴鞠文化为基础,促进足球振兴建设和足球强市建设.历史上,
开封是北宋都城,也是当时蹴鞠文化的中心,对东亚乃至欧洲的运动文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如今,
开封市注重挖掘蹴鞠文化传统,并以此为基础打造体育文化名城.且不论这一规划最终是否成功,但它已经满足特化和差异化的要求,在同质化的体育名城建设风潮中拥有自己的独特性.单从这一点来
说,
开封市的做法值得其他中小城市学习.3.4建设可持续性的体育产业链
体育名城建设不是城市财政的单向投入,而是城市体育产业链的完善和反哺.从国际经验看,成熟的体
育文化名城无一例外,
都拥有可持续性的、规模庞大的体育产业链.比如马德里的足球文化产业链、温哥华的冰雪运动产业链等,
它们不仅是上述城市作为体育名城的重要标识,同时也为城市的GDP 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我国体育名城建设也要探索出可持续性的体育产业链.在这方面,
上海市已经走在全国前列.2014年至2017年,
上海体育产业产值连续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产值总量从767亿元人民币增加到1266亿元.据估计,
到2020年,上海市体育产业产值将突破2000亿元大关,占GDP 的比重超过5%[6]
.在日趋成熟的产业链加持下,
上海市体育名城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对于国内其他城市而言,应该以上海经验为参考,致力于打造具有本市特点的体育产业链,
助力本市的体育名城建设.3.5遵循人本路径打造体育名城
任何发展都要坚持以人为本,体育名城的建设也要遵循人本路径,否则就会丧失建设意义.我国大中城
市在建设体育名城过程中,
应向马德里、亚特兰大、温哥华等西方体育名城学习,把城市体育发展与市民生活品质提升有机结合起来,
把城市体育文化产业链同市民生活质量提升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以人为中心的建设方略,
把体育名城建设的利好落实到每个市民头上.要做到上述目标就要摒弃过度行政化的倾向.一旦体育名城建设成为官员政绩,
就难以保证让市民充分享受福祉;还要摒弃过度商业化的倾向.体育名城建设要以服务为先导,
即便要探索体育文化产业链,也不能忘记市民的主体地位.达到上述几点要求,就能够让广大市民享受体育名城建设的各项利好.
4结语
何炅为什么被全网封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均强调发展体育运动,提高民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水平.与此同时,
男主多次强女主的日剧叫全社会也正掀起一轮运动健身的风尚.在此背景下,许多城市提出了体育名城建设规划,喊出打造体育强市的口号.然而,
悼念英雄烈士的句子从本文分析可知,我国体育名城建设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各种由于主客观因素而产生的困境和不足,
已成为掣肘体育名城计划向前推进的障碍.为了化解困境、弥补不足,各大中城市应该大力弘扬体育运动之风、
改善体育公共设施设备、探索各具特的体育名城规划、建设可持续性的体育产业链、遵循人本路径打造体育名城.目前,
我国体育名城建设已经“鸣开跑”,一些资源禀赋较好的城市已在建设道路上取得了不俗成绩,
而一些资源禀赋较差且政策规划能力有所缺陷的城市则仍在原地徘徊.一个可预见的结果是,
在这一轮建设体育名城的风潮中仅有少数城市能够取得显著的成绩,更多城市还需要练好内功、补足缺陷,寻求更加适合的体育名城建设方略.参考文献:
[1]黄海燕,徐开娟,等.全球城市视角下上海体育产业发展研究[J ].体育学研究,2019(02):58-65.[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
[EB /OL ].新华网,2016-10-25,http ://www.xinhuanet.com //politics /2016-10/25/c_1119785867.htm.[3]王丹棠.体育对城市文化建设的影响[J ].当代体育科技,2019(03):189-190.[4]周怀球,刘邦华.我国2022年举办杭州亚运会的改革与创新研究[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8(03):3-6.[5]张静,罗建英.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研究综述[J ].浙江体育科学,2019(02):22-27.[6]刘辉,汪伟秋.2017年上海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1266.93亿元[
EB /OL ].东方网,2018-8-29,http ://sh.eastday.com /m /20180829/u1ai11769040.html.
[责任编辑:徐明忠]
1
7第12期高斌:当前我国体育名城建设的契机、困境与优化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