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解释一句话
1、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哲学家门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这是哲学家从事哲学的必经之路。这一条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一切哲学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不仅要説明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马克思以前的一切哲学家都没有正确解决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他们既不懂得理论从实践中来,又不懂得获得理论的目的是为了用于实践,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正像马克思和恩克斯所指出的,费尔巴哈和其他理论家一样,只是希望达到对现实事实的正确理解,然而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的任务却是推翻这种现存的东西,只有马克思和恩克斯才第一次把哲学理论和革命实践结合起来,强调理论要为实践服务,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把自己的唯物主义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这就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的特点
二、名词解释
1、市民社会在马克思的早期著作中,市民社会有两重含义。广义上,是指社会发展各历史时期的经济制度,即决定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物质关系的总和;狭义上,是指资产阶级
社会的物质关系。(一个国家或政治共同体内的一种介于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广阔领域。它由相对独立而存在的各种组织和团体构成。它是国家权力体制外自发形成的一种自治社会。是衡量一个社会组织化、制度化的基本标志,具有独立性制度性的特点。市民社会是国家权威和个人自由的缓冲地带。) 2)马克思用它主要指真正的、完全意义上的市民社会,即资产阶级社会
3)这是一种与特定的生产阶段相对应的交往形式(社会生活组织形式)包括资产阶级社会的工业生活和商业活动。
4)这种从一定生产和交往中发展出来的社会组织,是以国家为首的整个唯心主义的上层建筑的物质基础。
2、异化: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异化是人的生产及其产品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其产生的根源是社会分工固定化。在异化中,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同他人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它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达到最严重的程度,必将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而最终被消灭。
3、资本: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资本是一种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是一个特定的政治经济范畴,它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因此,资本并不完全是一个存量的概念。
4、实践:实践是人类自觉自我的一切行为。内在意识本体与生命本体的矛盾是推动人类自我解放的根本矛盾,其外在化为人类个体及组织、阶级通过生产关系联系的整体对于自然及个体间或者集体关系、阶级关系形成的解放活动。实践只有在自觉的意识下才是人性的、人格的。
是指人能动的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现实活动,人的实践与动物的不同,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性。实践具有物质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广义的实践马克思认为物质生产劳动看成实践概念最基本、最基础的含义实践,而且认为实践还包含了政治、伦理、宗教等人的现实活动,以及艺术、审美和科学研究等精神生产劳动
5、生产力:生产力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力量,具有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三个基本要素。生产力具有连续性和历史继承性。它不会随着旧制度的消灭而消亡,而是随着时代的
一路向西 主演前进而日益发展。其表现为一种完全不依赖于各个个人并与他们分离的东西,它是与各个个人同时存在的特殊世界。
6、交往形式: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用以表述生产关系的概念,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关系。又称为"交往方式""交往关系"。其产生过程与马克思创立新的哲学体系的过程相适应。1847年,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就完全用生产关系概念代替了交往形式概念。(交往形式:即人的物质交往活动或劳动的社会条件,交往形式“以简单的家庭和复杂的家庭,即所谓部落生活作为自己的前提和基础”,它包括“各个个人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质交往”以及“该阶段上的整个商业生活和工业生活”。)

三、解答题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解放的思想。
人的解放是一种历史过程,而非思想活动,“解放”是由历史的关系,是由工业状况、农业状况、交往状况促成的。(人的解放所依靠的物质力量是无产阶级,所必备的物质基础是
生产力和交往的大发展。只有随着生产资料使用方式的进步和由此推动的生产过程、社会组合方式的变革,才为人类解放提供根本前提。)
1)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2)没有蒸汽机和珍妮纺纱机就不能消灭奴隶制;(3)没有改良的农业就不能消灭农奴制;(4)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
*2、为什么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消灭异化的前提?
真心真意过一生1)要使异化成为革命所要反对的力量,就必须让它把人类的大多数变成完全“没有财产的”人同时这些人有同现存的有钱有教养的世界对立,而这两个条件都是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2)生产力如果没高度发展会导致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3)只有随着生产力高度发展,人们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4)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所代替。
3、马克思主义关于交往形式与生产力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关系即交往形式与个人的行动或活动的关系。(1)特定的生产力状况决定了与之相适应的交往形式。生产力的发展为交往形式的实现提供物质基础。(2)与之相应地,交往形式的实现为生产力的继承和发展提供可能。离开了交往形式,生产力的横向传播和纵向传承都是不可能实现的。(3)交往形式必须与相应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不然就会妨碍生产力的健康发展。在有生产力保障的基础上,交往形式的实现合拓展才成为可能;得到积极实现并拓展了的交往形式又反过来促进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4、马克思主义对空想社会的批判。
(1)批判了绝对平均分配。空想社会主义者认识到私有制的存在的危害,因而反对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主张收入分配平等,反对不劳而获。但是他们却走进了另一个极端,认为收入分配越平均越好。马克思主义认为绝对的平均会挫伤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导致分配不公。(2)批判了超脱阶级斗争的幻想。空想社会主义者看不到无产阶级方面的任何历史主动性和它所特有的政治运动,他们拒绝一切的政治行动,特别的一切革命行动,因此是超脱了阶级斗争的幻想。(3)空想社会主义者虽然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但他们不能
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他们不是基于对这个社会的基础和内在矛盾的科学分析,而是提倡追求正义。
四论述题
1、历史唯物史观的内容。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这便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规律。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又一基本规律。
人到中年的感悟3人民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人民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人,个人在社会中是比较渺小的,只有当个人结合成体,才能真正地发挥出社会主体的重大作用。
4)历史是不断进步的。任何历史人物、政党、团体、历史活动、制度、措施等都必须适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的必将灭亡。
5)人类社会的一般总规律是从原始社会到奴隶、封建、资本主义再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一个自然的历史发展过程,社会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
6)在客观历史进行中,环境创造人,人又创造环境。
2、马克思主义对旧唯物主义的批判。
1)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点是离开社会实践,把自然界和人仅看作感性直观的对象,并在历史观上陷于唯心主义。
2)马克思既尖锐的指出了旧唯物主义的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的局限性,又深刻的揭露了唯心主义张若昀女友抽象地发展了人的能动方面的本者,而二者共同的缺点则在于,它们不懂得实践活动的本质特征、地拉和意义。
3)马克思强调,旧唯物主义韩磊退赛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对象、现实,感性,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五、材料分析题
1、谈谈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和必然灭亡的思想。
1)进步性:①资本主义将科技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在资本主义之前,生产的主要形式是以手工业为基础的小生产,而资本主义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社会化大生产客观上为先进的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利用提供了基础和空间。每一次的科学技术的巨大变革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资本主义的发展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资产阶级通过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这不仅推动了他们国家的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还带动了世界性的交流,从而使世界由孤立分散状况走向整体统一。
2)必然灭亡:①资本主义无法根除它内在的对抗性矛盾。资本主义社会经常发生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而这些危机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无法解决的。
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和竞争规律导致了生产力的巨大浪费。资本主义生产对已经实现的、对象化在商品中的劳动,是异常节约的。相反地,它对人,对活劳动的浪费,却大大超过任何别的生产方式,它不仅浪费血和肉,而且也浪费神经和大脑。
2、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史观的内容。
答: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发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它所生产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从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活动描述市民社会,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意识的所有各种不同理论的产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而且追溯它们的产生的过程。在这里,“交往形式”是指生产关系,“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是指经济基础,“在国家生活的范围内描述市民社会的活动”是指政治上层建筑,“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意识的所有各种不同理论的产物和形式”是指思想上层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