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和⾸调⽿,哪个对学⾳乐更有帮助?
众所周知,学⾳乐特别需要⼀副好⽿朵。
那么,什么是好的⽿朵?是所谓的“固定⽿”,是“⾸调⽿”,抑或是还有更为理想的“⽿朵”呢?今天我就这个问题谈谈⾃⼰的看法,希望对学⾳乐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先我们来了解下什么是固定⽿和⾸调⽿。
固定⽿是对具有绝对⾳感(英⽂:perfect pitch)⼈⼠的俗称,他们具备在没有参照⾳(标准⾳)的情况下可以对声⾳的实际⾳⾼做出精准判断的能⼒。我们经常见到⼀些同学在视唱练⽿课上听和弦连接都能⼀遍记下,或在⽣活中把听到的⾳乐可以准确⽆误地在钢琴上“扒”出来,具备这种听⼒的就是固定⽿。
⾸调⽿是对具有相对⾳感(英⽂:relative pitch)⼈⼠的俗称,他们需要参照⾳(通常为标准⾳)的情况下才能“推算”出声⾳的实际⾳⾼。在视唱练⽿课听和弦连接时,他们对连续进⾏的⾳或者和弦的感知往往是通过级数推算出来的。
举个例⼦,在听到下⾯这段旋律时(图⼀),“固定⽿”可以凭直觉反应出实际⾳⾼,⽽“⾸调⽿”会先翻译成C⼤调(图⼆),然后再推算出实际⾳⾼。成宥利主演的电视剧
图⼀:两种⽿朵同时听到的旋律
图⼆:听到上图旋律时,⾸调⽿的第⼀反应是C⼤调。
那么在学习⾳乐中,是固定⽿好还是⾸调⽿好呢?他们的优点和缺点分别是什么?以下会对两种“⽿朵”做优缺点分析。
01. 固定⽿的优势和不⾜
固定⽿的优势
从考试层⾯来说,固定⽿在听辨⾳⾼,尤其是听那些没有⼀定规律、不和谐的和弦和旋律时,⽐需要先“推算”⾳程关系和性质的⾸调⽿更加得⼼应⼿。同时,固定⽿是形成良好内⼼听觉的重要因素之⼀。
对于学习指挥和作曲的同学⽽⾔,这个能⼒极其重要。
我曾在作曲家应具备哪些“硬实⼒”和“软实⼒”?中提到过,良好的内⼼听觉是作曲家和指挥家最重要的素质之⼀。所谓内⼼听觉,是⼈在读谱时通过⼤脑的想象,准确但⽆声地播放出⾳响的能⼒。作曲家能够不借助任何乐器或⼯具,仅凭想象和幻听的能⼒,就能在脑⼦⾥“演奏”出符合作曲规则要求的、特定结构内的各种⾳响组合,甚⾄可以提前“看”到更细节的乐谱形态结构,进⽽提笔记下这些灵感。我们可以想象,在没有西贝柳斯、Cubase等可以试听和回放功能的作曲软件的时代,很多经典作品就
是靠着作曲家们“想象”完成的。
贝多芬在失聪的状态下仍能写出伟⼤的⾳乐,这得有多厉害的内⼼听觉!
指挥家虽不需要像作曲家那样进⾏⼀度创作,但作为作曲家的第⼀位“听众”,他们同样需要强⼤的内⼼听觉来分析作品。如果没有良好的内⼼听觉,他们很难在没有录⾳参考的情况下,⾯对多达⼏⼗个声部的管弦乐新作品时,建⽴正确的⾳响概念,并能在排练时指出乐⼿的错误。
一劳永逸的意思
⾳乐表演的同学如果拥有固定⽿,会⼤⼤提升视奏能⼒,能使练琴不仅局限在乐器上完成,可以通过固定⽿建⽴起的强⼤内⼼听觉帮助你在任何时候、任何环境下⽤⼤脑“练习”你想练的作品,其效率不输于在键盘上的练习。
看到这⾥你可能会产⽣疑问:既然固定⽿这么厉害,难道没有缺点吗?
固定⽿的不⾜
虽然固定⽿能精确的分辨出具体的⾳⾼,但是对于和弦的性质、和声的⾊彩和调性的概念远没有⾸调⽿敏感。
琴童时代的我练就了⼀双固定⽿
从个⼈经历来讲,由于从⼩学琴之余听了⼤量⾳乐,五六岁时我就可以把汽车喇叭声在钢琴上模仿出来,也能准确分辨10个⾳以上任意组合的和弦。⼤学⼊学考试时,视唱练⽿四部和弦连接听写可以⽆压⼒的⼀遍记好,到现在阅读⼀份作品管弦乐总谱(⾮现代实验性)时,基本上可以做到边看边在⼤脑中“播放”出实际的⾳响效果。
但即使作为我这样⼀个“资深”固定⽿,也能经常体会到它带来的诸多困扰。下⾯我举⼏个例⼦,“固定⽿”的朋友们是否有这样的同感?
1. 上学做和声题时,我会先在钢琴上即兴出多个“版本”,选出最佳⽅案记在谱纸上,最后再根据⾳响推算出功能。虽然从结果来看,没有⼈会关注是⽤何种⽅式完成的,只会关注题做的好不好听,有没有规则性的错误。但这种⽅式对和声功能及其⾊彩的概念是相对缺失的。
2. 看简谱⾮常不习惯,因为需要移调。
3. 读总谱时看到单簧管、圆号等移调乐器时,必须要“翻译”出实际⾳⾼后才能想象出整体的效果,或作曲时对这些移调乐器的记谱需要来回算,⽣怕写错某个⾳,费时费⼒。
4. 歌曲即兴伴奏需要移调时,很难做到条件反射般的⽤新调弹出,脑中必须有⼀个“推算”的过程,影响了反应速度。
5. 对节奏的敏感度和⾸调⽿相⽐偏弱。(个⼈感受)
6. 对不同乐器之间⾳⾊的敏感度和⾸调⽿相⽐偏弱。(个⼈感受)
在⾳乐学院同学之间经常会问:你是固定⽿吗?
02. ⾸调⽿的优势和不⾜
⾸调⽿的优势
“⾸调⽿”对⾳与⾳、和弦与和弦之间的逻辑从听觉上⽐固定⽿要敏感得多,他们听到⾳响时⾸先会反映出性质或功能,再“推算”(有可能听不出来,所以这⾥⽤推算)出实际⾳⾼。
相较固定⽿来讲,虽然对实际⾳⾼的判断稍弱,但对和弦的⾊彩要敏感的多,尤其是对和声功能的判断⼒⾮常强,相信每⼀位⾸调⽿都有所体会。这对于创作中移调乐器的记谱和不同乐器⾳⾊的识别能⼒,以及乐器演奏中⾊彩的想象⼒和钢琴踏板的使⽤都有很⼤的优势。
还有⼀点,在视唱练⽿课上,我发现很多⾸调⽿对于节奏的敏感程度是⾼于固定⽿的,同时他们会把这种能⼒带⼊到创作中,对于节奏和织体的想象⼒也⽐固定⽿更为丰富。
有了以上能⼒的加持,即便没有像固定⽿那样快速精准识别⾳⾼的优势,也丝毫不影响他们成为伟⼤的⾳乐家,如⽡格纳、柴科夫斯基和斯克⾥亚宾等都是⾸调⽿。
衣物柔顺剂
伟⼤的⽼柴就是⾸调⽿的代表
⾸调⽿的不⾜
由于⾸调⽿没有绝对⾳⾼概念,对实际⾳⾼的感受⼒不如固定⽿,他们对连续进⾏的⾳或者和弦的感知往往是通过级数推算出来的,⽐如⼤三度或是⼤⼩七和弦,但是对其实际⾳⾼仍然是模糊的。⽽且在创作中,⾸调思维会⼤⼤限制和声的想象⼒,尤其是⼀些较为复杂的和弦和⾳响。当灵感来临时,⾸调⽿往往需要在钢琴上花更⼤的功夫尝试,才能捕捉到⾃⼰想要的声⾳。高梓淇演过的电视剧
综上所述,固定⽿的长板就是⾸调⽿的短板,反之亦然。
03. 终极⽬标:固定⽿+⾸调⽿结合
如果说单纯的固定⽿和⾸调⽿都有所⽋缺,那什么是最好的“⽿朵”呢?
两者结合:固定⽿需要加强“⾸调思维”的训练,⾸调⽿需要训练对实际⾳⾼的辨别能⼒。这样既有固定⽿的精准度,⼜具备⾸调⽿对⾊彩、功能的敏感度,两者结合后配合超常的⾳乐记忆⼒和想象⼒,会对从事⾳乐事业有⾮常⼤的帮助。通常情况下,有经验的⾳乐家会随时切换这两个“⽿朵”。
那么两个“⽿朵”如何结合呢?
即使再厉害的固定⽿,也会有能⼒的“天花板”。⽐如下⾯这个由四个叠置的七和弦组合的“变态和弦”,我相信单靠固定⽿⼏乎没⼈能把16个⾳凭直觉马上分辨出来,这时⾸调⽿就派上⽤场了。
泯灭的意思我来演⽰下“固定+⾸调”⽿是如何分辨这个“16⾳变态和弦”的。
假设在这个和弦发出声⾳的⼀瞬间,⼀个出众的固定⽿靠直觉准确地捕捉到了其中的12个⾳,其他4个不确定的⾳可以通过⾸调⽿对和弦性质的敏感度来判断,这是4个性质不同的七和弦叠置组成的复合和弦。经过⾸调⽿的提⽰后,固定⽿再次介⼊,最后“推算”出这个和弦。离人愁歌词是什么意思
这是不是很神奇?
“固定⽿”⼀直都是被学⾳乐同学们追捧的对象
学⽣时代,固定⽿⼀般都具有优越感(包括本⼈在内)。现在,我反⽽认为固定⽿更应该重视⾸调思维的培养,因为这对于移调,转调以及⾳⾼逻辑,和弦性质以及和声功能等能⼒培养更有帮助。当然,⾸调⽿也需要多做固定⾳⾼相关的训练。作为⼀个“顽固的”固定⽿,了解到⾃⼰的短板后我⼀直努⼒解决这个问题。幸运的是,通过下意识的训练和培养,现在对创作造成困扰的⼀系列短板迎刃⽽解。
最后我想说,⽆论固定⽿还是⾸调⽿,对于成为⼀个作曲家、演奏家或是⾳乐教育家都是众多先决条
件中的⼀⼩部分,与演奏或创作出优秀作品没有必然联系。到⾃⼰的优势,取长补短,才是⾳乐学习中正确的⽅式。
-THE END-
以下内容我相信你会感兴趣
(点击标题阅读)
⾳乐可以“看见”吗?
⾳乐与汽车漫谈(上)
贝多芬给⾳乐做出了什么贡献?
乐器演奏中所需要的“作曲家思维”
作曲家应具备哪些“硬实⼒”和“软实⼒”?
⽤⼀⾸以奥运为主题的钢琴曲,为中国加油!
对话:“AI作曲家”能抢了⼈类作曲家的饭碗吗?
作者简介
赵梓翔,旅美青年作曲家,毕业于中国⾳乐学院附中、中央⾳乐学院(本科)和美国南加州⼤学(硕⼠)作曲专业。作品包括声乐、器乐独奏,室内乐、管弦乐和游戏配乐等,曾七次获得国内外重要作曲⼤赛奖项和提名。世界钢琴教师协会钢琴⾳乐创作委员会主席、国际钢琴会议艺术总监、美国作词作曲家协会会员,并担任多所中美⾳乐院校的作曲教师、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