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城市地理北京十大建筑对城市的表征与隐喻
王栎
怎样查高考成绩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北京100871)
摘要:建国60余年过程中,在北京评选过4次十大建筑,每一次评选都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审美,与社会的诉求。他们功能,形式以及采用技术都有着巨大的差别,但是正是这种带着时代痕迹的差别,成为了我们对于解读北京城市最好文本。通过对十大建筑的表征与隐喻的剖析,解读北京城市发展的另一种视角下的脉络。
照片永久删除怎么恢复关键词:北京十大建筑表征隐喻
背景
建国至今60余年,北京一共进行过四次十大建筑评选50年代北京启动十周年国庆献礼工程,集全国之力在北京修建了十座大型标志性建筑,被定为十大献礼工程建筑并被称为北京十大建筑。在1987年由《北京日报》、《北京晚报》等新闻机构发起,并由北京市民为评选主体的北京80年代十大建筑评选活动,
并推荐了30个候选建筑物并最终由市民投票选出[1]。90年代,社会包容度更高,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建筑市场也充满了竞争,大量优秀的建筑在三环四环等区域落成,十大建筑的评选受到了更为广泛的关注。[2]21世纪,这一时期的建筑,融入了更多元的文化以及审美观。由专业机构以及大众通过投票方式评选出了北京当代十大建筑,显示了广高度的社会重视[3]。
四次评选每次都处于完全不同的历史条件与社会氛围,而十大建筑则正是大众对于当时城市的直观感受与期望的投影。因此十大建筑的评选不仅是一种审美倾向的反映,也表征着北京城市在每个时期的发展方向,社会面貌及价值追求。
1.城市发展的表征关系
建筑是人对于空间的塑造产物,并且将社会认识以及人生经验抽象的展示出来。具有着实用与审美、认知,有时兼有崇拜等诸多的社会功能。当一个时代的代表建筑作以体进行解读时,建筑所表征的不再是空间审美以及认知,单纯的基于形式功能以及技术,而是对于时代本身的刻画,时代中的诸多细节的记录,并将记录下的社会氛围以建筑的方式沉淀于城市发展的时间线之上。
1.1政治与权力
1958年9月5日确定国庆工程任务,用了一年时间,到1959年10月,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和中国历
涛声依旧歌词史博物馆等10座建筑就全部完工[4]。这十项国庆工程为了满足政治的需求,得到了全国的物质及技术支持。并动员市民参与义务劳动等,在权力的运作下完成。
第一批十大建筑的类型及产生过程,表征了当时国家所处的社会状态,高度的政治权力化,社会的运作也是基于权力的计划。透过十大建筑可以看到政治以及权力对于生活的干预,对于民众的忽视,我们无法将十大建筑与北京的土地,这里的人民联系在一起。
1.2服务与社会
八十年代国家已经步入正轨,建筑形式多元化起来。最大变化是十大建筑的评选方式不再是由政府部门进行指定,而是由广大人民众通过投票的方式选出自己心目中的十大建筑[5]。广泛的参与表现出大众对于生活的关心。
张学友罗美薇八十年代的十大建筑基本都是以为社会服务为主的公共建筑,包括国家图书馆,中国剧院等,民生的气息更为浓厚。十大建筑表现出社会氛围的转向,人民的个体权利意识开始复苏。国家也开始由政治与权力为中心向民生转型,将更多的资源利用在了对人民的生活服务方面。这一时期,十大建筑表现的是国家对于社会氛围的重新塑造,以及对于过去缺失的服务设施的补偿。
1.3经济与财富
进入90年代,经济的快速发展,民众开始了对财富的追逐。这一时期的十大建筑中北京新世界中心,国际金融大厦等均为商业建筑,并且可以看出社会浓重的商业气息。
攸佳宁简历
这一时期入选建筑在偏向于商业的同时,也表现出强烈的公共性。不再仅仅是满足城市功能的建筑物,出现了比如植物园温室、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以满足城市大众精神文化生活为目的的建筑。在良好的经济条件下,大部分民众在获得了相对足够的财富开始向消费享受的生活方式过渡,公共使用建筑受到社会的青睐。
1.4开放与自信
新世纪,这一时期的众多著名建筑多为国内与国外的顶级建筑事务所合作完成,吸收使用大量国外的先进技术[6]。这种大规模的高新技术及材料的使用是来自于国力的强大以及社会对于创新的追求。表现出一种自信的精神面貌,对于卓越的不懈追求。在入选的十大建筑有一半都与奥运会有关,并且都是对外展示的重要窗口。十大建筑的类型中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表现出开放包容的社会氛围。国内童装品牌排行榜
2.城市发展的隐喻关系
建筑的天性是一种语言,具备和公众的交流性[7]。现代主义建筑师所塑造的建筑是“作为空间的建
筑”,利用诸多的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来表达建筑对于城市所具有的时间与空间的双重意义。建筑中每一个部件都具有其特定的使用功能,然而各部件的任何一种具体形式实际上都蕴涵着我们的经验和历史,表达着丰富的意义[8]。类比于语言,基于功能的形式最后演化出特定的符号,而符号最终又重新转化为功能的展示,而正是这种相互的转化过程,使建筑拥有了对于城市以及社会的隐喻关系。
2.1拟合·苏醒
在建国十周年的十大建筑中,各类建筑的出现是一种对于独立政权权力的宣告。其更深层次的寓意是国家权力已经稳固,并且将与国民一道向着更好的方向前进。十大建筑采用了与中国古建拟合的手法,将屋顶,斗拱等传统建筑的功能构造进行符号化,完成了对于文化传承的响应,同时也是对于文脉恢复的隐喻。对中华文明这一文脉的恢复,不仅仅满足了国家觉醒的强调,同时也是从文化精神层面宣誓国家的独立。
2.2复活·重生
十大建筑的重新评选,这项行为的本身就已经意味着城市的复活。经济、言论以及思想的解禁,使城市重新获得了发展的动力。以基础设施为主的入选建筑,显示了民众生活需求的满足。城市基础建设的展开复活的不仅是日常生活,同时推动经济的复活。
因为能够在全社会达到对于国家以及城市本身的不言自明的共识,所以毋须用符号系统去强化与说教,而这也正是一种默许多元化存在的宽容。八十年代十大建筑的分布已经不再紧密的排列于长安街两侧,开始在二环以内弥散分布,而这也是城市扩张式发展的前奏。
2.3膨胀·攫取
进入90年代,入选建筑呈现更为多元化的类型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