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马伊琍年龄凯叔封神演义读书汇报
一、导论
感恩节话语《封神演义》又名《封神传》,又称《封神榜》,是中国古代最富盛名的神魔小说之一。
《封神演义》的原型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宋的元刊《武王伐纣平话》,伐纣斩将的故事已具雏形。从《武王伐纣平话》到《封神演义》有个中间环节,就是明代万历年间余邵鱼编集的《列国志传》,采用了大量的民间传说,对故事进一步做了推演、扩大。《武王伐纣平话》和《列国志传》为《封神演义》提供了情节总构架和部分人物形象、情节单元。[1]可能还参考了《商周演义》《昆仑八仙东游记》,全书以武王伐纣、商周易代的历史为框架,叙写天上的神仙分成两派卷入这场斗争,支持武王的为阐教,帮助纣王的为截教。双方祭宝斗法,几经较量,最后纣王失败自焚,姜子牙将双方战死的人一一封神。[2]
想象力是《封神演义》最主要的特,制造出一个神谱,把流传在民间的零散神话完整地演绎成完整的故事架构,涉及神、佛、人、妖、魔、道各种元素,创造出宏大的世界观,并且其神谱系别丰富多彩,形成独具魅力的“封神宇宙”。除故事架构外,作者也赋予了人物独特
的样貌,如三头六臂的哪吒、三眼二郎神、肋生双翼的雷震子、葫芦里装铁嘴神鹰的崇黑虎等。法宝坐骑及仙术道法也层出不穷,如法宝风火轮、天地玄黄玲珑宝塔、太极图、盘古幡、诛仙四剑、山河社稷图等;坐骑四不相、九龙沉香辇、孔宣、青牛等;仙术道法土遁水遁之法、躬身杀人之术、唤名坠马术、窍中二气之术等。二则是圆融三教观念迎合了明朝以来的思想趋势,宣扬儒释道本是一家。《封神演义》中写阐、截二教门人后入佛教,是“三教同源”思想的反映,又是“老子化胡”传说的艺术转化。总的来看,《封神演义》虽然以道教为至尊,但并不故意贬低佛教,而是认为道教、佛教各有千秋,所谓“昆仑地脉发来龙,更比昆仑无命令”。虽然道教是源流、“来龙”,但佛教却有一种更清净自在的气息意境。[3]
整个封神的故事根源于商纣王暴政,如《史记·殷本纪》中所写纣王“好酒淫乐,嬖于妇人,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百姓怨望”、“重邢辟,有炮烙之法”、“剖比干,观其心”。然而自古就有思想观点如《孟子·离娄上》“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魏徵也提出“怨不在大,可谓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这正是西周以来的民本思想,而在程朱理学占主导地位的明朝,君为臣纲与民本思想显然相悖。
除外,《封神演义》还反映了特殊的道德关系。关于父子的故事雏形均是“弑父”,然而在封神故事中则是“弑子。哪吒打死龙王三太子,为了不连累怕事的父亲李靖,最后削骨还父,削肉还母,李靖却对他的魂魄进行无理压迫,致使父子两人如同仇人。哪吒格式可贵就在于它批判了“夫要子亡,子不亡是为不孝”的封建道德原则。然而,作者所表现的这种思想还是不够彻底的,没有完全突破封建伦理观念的束缚。因此,哪吒的反抗并未获得最后的胜利,终于在燃灯道人的玲珑塔下屈服,向李靖认罪。[4]
王大治 董洁二、个人观点
转基因食品有哪些
《封神演义》中的想象力和叙事结构对于古人思维来说是超前的元素,哪怕在如今也很难会有一个完整而宏大的架构,以致于后世用各种文化形式对“封神宇宙”进行改编和完善。许多文学作品都带有某种讽刺意味或政治思想观点,从现实角度出发,《封神演义》或许是明末知识分子对理想国的蓝图,纣王则是明朝各皇帝,炮烙虿盆是明朝的酷刑,而比干等大臣相继被杀则是说明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倒着输入银行卡密码
宿命论也是《封神演义》中所表现的。姜子牙曾死过七次,但因为是女娲娘娘亲自选定的封神人选,最后没死去。原著中的宿命是某人被杀是因为封神榜上有此人,该被杀;某人
和某人要结婚是因为本就有夙世姻缘。而TVB改编版《封神榜》中通过李哪吒和苏妲己两个人物将宿命论诠释的更有逻辑和说服力。先王的预言梦梦见哪吒反商,为了规避命令李靖杀了哪吒,没想到母亲殷十娘不忍心,于是将哪吒抛弃,才有了叛逆的哪吒,削骨还父削肉还母后继而被打金身,火烧行宫,后从云中子获莲藕身,为恢复真身遇姜子牙,最后做成了伐纣大将军。苏妲己亦是同理,本是单纯女子,进宫后打算辅佐纣王做个明君,结果因为姬昌算出她是红颜祸水,不让她读书识字,纣王将她打入冷宫后被逼无奈,接受了九尾狐。苏妲己也按照卦中所说,一步步走到命运留给她的位子,成了一代妖姬。此部电视剧中轩辕殿着火这一情节也点出了人算不如天算,天命不可违。TVB版对宿命论的解读比原著对宿命论的说明更有说服力。
三、结论
君子兰夹箭怎么办《封神演义》在思想层面上并没有很深层的解读,人物的成长过程也缺少了人物的主观能动性,人物偏向极端化,笔墨多用于商周时期的战争。但作品集史实与传闻之大成,将商纣王暴君形象作了最后的定型,[5]同时也是一部故事性强,情节环环相扣的小说,对华夏的道教文化和神鬼传说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每个设定不容小觑,本身的意义对中国古代的神、仙、道的体系进行了溯源的解读和后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