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解读人物“赞歌”创作密码,勾勒其思维模式以启迪突破。
[关键词] 人物“赞歌” 思维模式
史上灾难、战争、强权残酷践踏人们的肉身之躯,抗争的正义性复活着人性的尊严。穿越娱乐英雄、财富英雄的浊浪,过往的英灵拷问后来者,什么是真善美高于一切?
现行语文教材重人文性、工具性,既想培养学生自由驾驭汉语言的能力,又想构筑学生完美的人格。选文中充斥大量正面讴歌的形象,语文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文章的敏锐感知,化繁为简,掌握人物一米等于几厘米“赞歌”十大地震的基本思维模式,情入理出,表达时让人物大放异彩,让“赞歌”浑然天成。
1 神之难
人物遇难是最常见的悲情成全的文学表现样式。比如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普罗米修斯,他和雅典娜共同创造了人类,他用茴香枝盗得太阳车上的天火,将人类从无火的困苦中解救出来,面对高高在上不可动摇的宙斯的意志,普罗米修斯成了位伟大的殉难者,永远被缚于高加索山的悬崖上,忍受着饥饿、风吹、日晒。饥饿的老鹰天天来啄食他的肝脏,但被吃掉的肝脏随即又回长出来,这种撕肝之痛要持续三万年。无独有偶,林氏之太始祖比干,在小说《封神榜》中被称作有一颗“七窍玲珑心”,比干对纣王暴虐统治不满,强谏三日招致杀身之祸,纣王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剖比干,观其心。比干以死谏主,虽遭剖心之难,却名垂青史,彪炳万代。
对人物遭难的描写可以说是历尽撕肝剖心的极端。从读者的心理需求出发,其情感节奏曲折多变。在阅读感慨的瞬间,欣赏主体与人物之间有双重关系,欣赏主体俯可成就悲悯情怀,仰可以体现钦羡之意。一俯一仰,欣赏主体释放自身的生命能量,达到心理的平衡。
2 人之苦
在文学表现上,舍生取义断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过程往往令人潸然泪下。
为了表现明朝左光斗锄奸救国、宁死不屈的光辉形象,文章(人教版中职《语文》第二册《左忠毅公逸事》)细致描写其受冤狱酷刑的惨状:“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目不可开”。尽管这样,他仍忧国忧民,“奋臂以指拨眦”狱中训徒,其受苦愈不堪,愈显现他是个铁骨铮铮的汉子。而坚持唯物主义哲学的乔尔丹诺•布鲁诺被折磨成肮脏的流浪汉模样,“一个头发又长又脏,胡子像野草,衣服破成一片片的人”,最后被烧死在百花广场(人教版中职《语文》第二册《火刑》)。他的残酷遭遇与伟大哲学形成巨大反差,人民永远怀念这位捍卫真理的思想家。
痛苦折磨不仅挑战人的生理极限,而且有时挑战人的心理极限。二战时期波兰少女史蒂芬娜在大屠杀的阴霾下,藏匿了13名犹太逃亡者。隔壁家就住着一个纳粹兵,朋友来访,有人得伤寒,买食物的钱花完了,纳粹护士住进了她的房间……每个考验都可谓性命攸关,史蒂芬娜在最邪恶的时期,忍受惊恐的煎熬、坚持善良的救助(人教版中职《语文》第二册《史蒂芬娜的选择》)。真可谓“无苦不英雄糖醋鲤鱼是什么菜系”啊!
3 悖于理
七年级期末试卷 手牵手一步两步文章所讴歌的人物往往有超常之处。其作法可以有悖常理,知其不可能而为。如汶川英雄谱中某战士在余震频发的危险情况下不顾大伙的阻拦,超越其能力范围,哭喊着“让我再多救一个”即为典型的“知其不可能而为”,想以命换命不属科学救助,然而人性善良的光辉在闪耀。
陶渊明《读山海经》诗:“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诗中提及刑天原为无名神祗,《山海经》记载:刑天与天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于常羊之山。刑天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何其壮哉!当他没有了首级,他仍永不妥协誓戮天帝,太不可思议了,刑天就是这么一位不屈的英雄。
“赞歌”张亮老婆是谁中,人物为了崇高的目标,放弃了人的自然属性,去追求超越个体的价值。由于现实的阻逆调动了其本质力量的最大潜能,其无私无畏的抉择超出常人的理解。欣赏主体经历着同样的“牺牲”的痛感,并将人物放置在一个提升了的境界。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