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及其作品
一、莎士比亚问题及莎士比亚创作分期: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世界戏剧史上的泰斗。他的作品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他被认为是古往今来少数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四百年来,他的作品在世界各地不断被整理、翻译、上演、评论、改编,据统计,它们所涉及的语种仅次于《圣经》。后世许多作家都对莎士比亚怀有一种遥不可及的感叹。歌德曾告诫爱克曼,我们还是不要讨论莎士比亚,一切提到他的话都是不够充分的,对于他的伟大心灵来说,舞台是太狭隘了。”T·S·艾略特说,要谈论莎士比亚,也许永远也不可能正确。莎士比亚已深深融入了西方人的心理结构、表达方式和阅读习惯,重新阅读莎士比亚的最大困难就是我们不会感到任何困难,因为没有莎士比亚根本无法理解现代文学,在上帝之后,莎士比亚决定了一切。朱维之编《外国文学简编》介绍莎士比亚问题较详细)

            1、生平:

    关于莎士比亚的生平有许多说法,此即莎士比亚问题。有学者认为根本不存在戏剧作家莎士比亚,现存莎士比亚剧作是若干人如培根、马洛等人在某种特定场合分头或集体编写出来的,它们是多人创作的成果。但大多数莎评家不同意此说。一般认为,莎士比亚于1564423日出生在英国中部爱汶河畔的斯特拉福镇。家有兄妹八人,本人行三。父亲是镇上的富商,他早年受过较好的教育,但后来由于家道中落,14岁即辍学。18岁时他在家乡小镇与一大他八岁的女子结婚,生有二子一女。大约1585年之后,他只身前赴伦敦谋生。初到伦敦,他曾做过戏院的看马人,剧场里的清洁夫,舞台后的提词人和舞台上的临时演员等等。不过后来不久他就成为主要演员、编剧和剧团股东。1590年,莎士比亚开始戏剧创作,他凭着自己的勤奋努力和非凡才华,很快成名。1592年,28岁的他已经誉满伦敦,他和伊丽莎白女王的宠臣埃塞克斯过从甚密,他所属的国王剧团受到大臣的庇护,多次入宫献演。他的迅速成名曾引起大学才子派的嫉妒。1608年前后,莎士比亚回到故乡,置办了田产,过起了田园生活,直到1616423日去世。终年53岁。 

           2、创作分期:

    莎士比亚一生共创作37部剧本,2首长诗,154首十四行诗等。莎士比亚的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1)、第一时期约为1590——1600年,以诗歌、历史剧、喜剧为主,被称为历史剧和喜剧时期。当时,正是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极盛时期,她建立了统一的民族国家,政治比较稳定,资本主义工商业获得迅速发展。莎士比亚为这种繁荣景象所鼓舞,写历史剧塑造了一系列理想君主形象,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和对开明君王的歌颂;写喜剧和诗歌,热情讴歌青年男女冲破层层束缚,以追求恋爱自由和婚姻幸福,基调乐观、激越、明朗。

    2)、第二时期约为1601——1608年,以悲剧为主,这时期也是莎士比亚的创作高峰期,通常称为悲剧时期。这是伊丽莎白统治的末年,社会各种矛盾开始尖锐化,昔日的繁荣稳定变成了普遍的动荡不安。莎士比亚对现实的认识不断深化,看到了生活里的种种罪恶,他借戏剧揭露恶势力及邪恶给人们造成的灾难,提出社会和人生问题,激起人们用人文主义理想改造现实,改良人性,基调一变而为沉郁、悲怆、愤激。

    3)、第三时期约为1609——1612年,以浪漫传奇剧为主,被称为浪漫主义或传奇剧时期。此时詹姆士王上台,加强了王权专制统治,莎士比亚清醒感到人文主义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无法调和,故而退居书斋、田园,以神话般的传奇方式,描绘人世间的悲欢离合,用以揭露现实的阴暗冷酷,同时又以仁爱、宽恕与谅解的精神,以解决社会人生问题。作品基调转向清丽、俊秀,呈现出高妙远逸、圣洁至纯的境界。


     二、莎士比亚创作分类研究:(参郑本和李本)


          青田典子1、诗歌:

采什么东篱下    从本质上,莎士比亚首先是一个诗人,其次才是一个戏剧家。他的许多剧本就是用无韵诗写成的。莎士比亚诗歌包括早期的两首叙事长诗《维纳斯和阿多尼斯》(1593)、《鲁克丽丝受辱记》(1594),和《十四行诗集》(1592——1598),而以十四行诗艺术成
就最高。《十四行诗集》共收诗154首,1609年出版。其主题不外描写时间、友谊、爱情、艺术(诗),往往若干首诗组成一个诗组,表现同一题材。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语汇丰富,用词洗练,比喻新颖,结构巧妙,音调铿锵悦耳。而其最擅长的是最后两行诗,往往构思奇诡,语出惊人,成为全诗的点睛之处。

           2、历史剧:

    莎士比亚有历史剧共10部,有所谓两个四部曲的结构形式,另有两部独立剧。10部历史剧系统反映了英国自13世纪到16世纪三百多年的社会历史,展示了英国封建社会从动乱纷争到中央集权的曲折反复、惊心动魄的历史进程,表达了作者谴责僭主昏君,表彰明主贤君,反对封建割据,反对战争拥护中央王权的政治理想,洋溢着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

    《亨利四世》上、下篇是莎士比亚历史剧创作的顶峰。该剧最可注意的是福斯塔夫这个形象和所谓福斯塔夫式背景。出身于骑士阶层的福斯塔夫是一个集多种性格特征的人物。
他厚颜无耻、乐观诙谐、吹牛说谎。他时常穷困潦倒,却又常常讲究排场,好酒贪杯;他既诡诈机智,又胆怯多情。头上已染苍苍白发,心中却燃烧着青春之火。他仗着和王子的亲密关系,招摇撞骗,甚至打家劫舍,趁征兵的机会,与地方官相互勾结、公开受贿。他在战场上装死逃生,假冒军功。他逗笑取乐,怕别人嘲笑,也嘲笑别人。他是16世纪全部戏剧中最有名的一个。约翰生博士称赞他是无人模仿、无法模仿的福斯塔夫,是情理和罪恶的混合物。作为一个艺术形象,他并非十恶不赦的大坏蛋,从他的欺诈开始,人们看到的是开心而非厌恶。他那玩世不恭的人生哲学里未必没有令人沉思的深刻醒悟。身为骑士,却把名誉弃如敝履。他似乎从不把成败得失放在心上,也从不自怨自艾,摔倒了就爬起来。《亨利四世》之所以备受欢迎,其中最关键的一个因素就是由于福斯塔夫这个形象。《温莎的风流娘儿们》就是莎士比亚奉伊丽莎白女王之命所写的关于福斯塔夫的续集,与谈情说爱有关。福斯塔夫是封建贵族解体时期无依无靠的和冒险家的典型形象。他失意之后在默默无闻中死去的情景,使人不能不对他生出一丝同情。福斯塔夫式背景指《亨利四世》中莎士比亚用大量笔墨所刻画的五光十的平民社会生活场景。剧中的野猪头酒店是社会下层的冒险家、、酒店老板及佣仆、、农夫、商贩等出没的地方。在这个背景上,象在宫廷和战场上一样,发生着另一种类型的巧取豪夺与悲欢离合
的故事。在风雨飘摇、困难在即的时刻,不少人仍忙于骗钱、抓丁、抢劫等行为,当然同时也调笑、取乐、插科打诨、游戏人间。该剧中,作者把宫廷王室的权力争夺画面与小镇荒村中的日常生活交叠在一起,一面是紧张激烈,一面是粗俗轻松,一雅一俗,交相辉映,形成对比。在高雅严肃中突出了喜剧因素,在贵族意识和平民意识的双向投射中产生一种变调式历史合唱,体现了莎士比亚极高的创造才能。

           3、喜剧:

    莎士比亚喜剧共10部,其共同风格是浪漫与抒情,故被称为浪漫喜剧抒情喜剧,也有人称之为实验喜剧。《仲夏夜之梦》(1595)是为了宫廷演出而写的一部最富幻想和浪漫抒情彩的喜剧,从这部戏开始,莎士比亚喜剧进入成熟阶段。剧情复杂,共有四条线索,戏中的神话世界和现实世界交织在一起,神和人都有七情六欲,都向往追求爱情生活的幸福。喜剧背景是大自然,场面广阔。莎士比亚调动了许多艺术手段,如虚构、巧合、滑稽及大量音乐舞蹈场面等,使此剧成为嬉戏和愚蠢行为的优美戏剧。《威尼斯商人》(1596)是讽刺喜剧与抒情喜剧的巧妙结合,包含两个独立而又相互照应的情节。此
剧某种意义上是对人性中的仇恨心理的研究(夏洛特),而鲍西娅这个形象则体现了基督教的宽恕原则,她是莎士比亚笔下最优美最成功的女性之一,聪明、美貌、机智、行事果断而又善良仁慈,是一个相当理想化的人物。受命之作《温莎的风流娘儿们》(1598)写没落骑士福斯塔夫的情场角逐,具有讽刺戏弄的彩,富于现实感和生活气息,不失为一部闹剧精品。莎士比亚喜剧创作的顶峰是三部欢快喜剧,即《无事生非》(1598)、《皆大欢喜》(1599)、《第十二夜》(1600),最能体现其喜剧的浪漫和抒情风格。《第十二夜》围绕爱情安排了七条线索,表现了七种爱情。单相思主题在剧中起着主要的喜剧作用。此剧包含莎士比亚最完美的漫画人物马伏里奥,和最成功的小丑之一费斯特。

    莎士比亚喜剧的浪漫风格特征:(1)、肯定性、歌颂性主题奠定乐观开朗的基调。莎士比亚喜剧是歌颂式喜剧,他热情肯定生活中的新生事物,赞美人的力量和价值,情爱和友谊,融汇成了莎士比亚喜剧的主旋律。对于生活中的阴暗面他也讽刺,但是温和的讽刺,且居于次要地位。(2)、女性形象的优美绝伦焕发出明媚艳丽的独特光彩。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刻画生动,她们天生丽质,感情纯真,心地善良,才思敏捷,热情活泼,意志坚强。因此,当人们步入莎士比亚喜剧的女性画廊,顿觉春风扑面,彩蝶绕身。[这一点
使我们想起《红楼梦》和哈代来]3)、抒情与写景的有机结合构成了优美恬适的喜剧氛围。莎士比亚笔下的喜剧场面充满诗情画意、欢声笑语和轻歌曼舞,自然景物的美好怡人是与人物的美好情愫融为一体的。(4)、莎士比亚的喜剧语言形象生动,富于感情彩,充满奇思妙想和机智风趣,是诗意和机敏相结合的产物,因而洋溢出了绮丽、诙谐的特异光彩。

           4、悲剧:

    莎士比亚的悲剧是其成就的顶峰,共10部。有爱情为题材的,有复仇为线索的,还有直接揭露野心、金钱、权势等罪恶的等。莎士比亚悲剧以《哈姆雷特》(1601)、《奥赛罗》(1604)、《李尔王》(1605)、《麦克白》(1605)最为著名,被称为四大悲剧

    《罗密欧与朱丽叶》(1594)是一部爱情悲剧,但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个悲剧人物与莎士比亚此后创作的悲剧人物有一个关键的不同点,就是他们的冲突不是来源于内心情感的
矛盾和性格本身,而是来源于外部环境,如恋人双方的世仇因素,捎信的约翰神父途中受阻而未将性命攸关的信带到曼多亚,致使这对情人死于非命。《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悲剧中浪漫主义抒情彩最浓的一部剧作,也是一曲反对封建主义,倡导自由平等、个性解放、婚姻自主的颂歌。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全部创作的代表作,也是文艺复兴文学的代表作,在世界文学史上具有至高的地位,详细分析见后。

    《奥赛罗》是一部富于时代气息的爱情悲剧,是关于嫉妒的罪恶的悲剧,奥赛罗的嫉妒是表面的,伊阿古的嫉妒才是根本的,他嫉妒凯西奥的升迁,嫉妒摩尔人得到高官和美女,甚至怀疑奥赛罗和自己的妻子有暧昧关系。

    《李尔王》是一部社会画面广阔、理想光辉强烈的悲剧。这出剧探讨了恶性权欲如何毁灭人性,毁灭生活中美好的东西,探讨了家庭伦理规范,探讨了人们认识自我、走向真理的途径。作者通过李尔人性复归的艰难过程的描绘,通过考狄利娅这一美好形象的塑造,
以及邪恶力量最终遭到惩罚的情节处理,仍然表达出了对于社会未来的乐观信念。这部剧是莎士比亚悲剧效果最强烈的戏剧之一,剧本由若干相互对立的因素构成。

    《麦克白》是一部揭露和鞭挞野心的悲剧,麦克白由于野心的驱使,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最后也毁灭了自己。此剧很大程度上是一出心理悲剧,它集中描写了一个强人灵魂深处极度尖锐的激烈冲突,揭示出这一主人公逐步走向堕落与灭亡的过程。他不是一个天生的坏人,而是一个误入歧途的坏人,他英勇、敏感、雄心勃勃、富于诗人气质,但他抵抗不了邪恶的诱惑,最终走向灭亡。他的悲剧是他自己造成的,而不是像俄狄浦斯王所面临的那种无法逃脱的命运悲剧。剧本从反面印证了保持人的善良本性的重要性。《麦克白》是四大悲剧中最后、最短、也是气氛最阴沉的一部,女巫显灵象征着麦克白自己内心的种种野心和欲望。

           5、悲喜剧:

    莎士比亚在创作悲剧时期连续写出了3部独特戏剧,它们既不象悲剧,也不象喜剧,长
期以来,人们根据其气氛的阴暗和结尾的喜剧性,称之为阴暗喜剧。目前学术界倾向于将其单独分类,称之为悲喜剧。莎士比亚的悲喜剧带有问题剧的特,他的创作主旨和描述重心,在于揭露社会,提出问题,显示生活的真实面目,而不在解决问题。其中《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1602)提出的是战争与奸淫的问题,《终成眷属》(1602)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门第与爱情的问题,《一报还一报》(1604)是一个引人注目的强权与苛政的问题。因此,他在艺术构思上,有意识地打破悲与喜的严格界限,在喜剧的框架形式内表现具有悲剧性的矛盾冲突;在沉郁、阴暗的气氛中,揭示社会问题的严重性。悲喜剧为后世正剧社会问题剧的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6、传奇剧:

    莎士比亚在完成对人性的深刻解剖工作后,荣归故里,进入了他的最后一个创作时期,他创作了4部传奇剧,表现出一个乐观、开朗和更理想化的境界。在这几部作品中,带有浪漫彩和悲剧情节的故事在其发展进程中突然转向喜剧的结局,其中渗透着一种宽恕和解的主题,回响着善恶轮回、因果报应的调子。代表作是《暴风雨》(1611),这部作品是
莎士比亚决定放弃城市生活、荣归故里时所作,系莎士比亚总结自己一生的压轴之作。其主题是和解与惩罚,希望用道德感化的方式来改造人类,完成对社会的改良。此剧颇具田园风味,情调乐观。其中超自然现象对剧情的展开起着关键作用。剧中描写暴风雨的段落被誉为英国文学中的最佳篇章。全剧结构恪守古典戏剧的三一律,时间集中在一天的下午到傍晚的几个钟头之内,地点则固定在一个孤立的海岛上。剧中既有幻想又有现实,既表现了人的兽性,又表现了人的理想主义和超凡脱俗的一面。

    莎士比亚传奇剧的审美特为(1)、浪漫情节的奇崛美。通过神话般的奇特故事,梦境、神谕和魔法的神秘性,以及偶然性与巧合的频繁发生,构成了一出出险峻奇兀、惊心动魄的戏剧。它不仅渗透着作者的狂放想象,也蕴含着作者对于人生的洞彻理解和豁达态度。(2)、田园背景里的恬适美。莎士比亚传奇剧里在由悲转喜的过渡阶段,都有一个自然背景和田园环境的描绘。如威尔士的深山密林(《辛白林》),波希米亚的辽阔草原(《冬天的故事》),地中海的无名孤岛(《暴风雨》)等。这里人迹罕至,荒远偏僻,但却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气候宜人,物产丰富。这样的田园背景,自然成了落难人物最好的去处,因为它不仅有助于抚慰他们受伤的心灵,还有助于拓宽他们善良的胸怀,陶冶
他们美好的性情。这样的描绘,显然属于作者心造的幻影,但这却是饱经风霜岁月、洞察人情世故之后的一种幻想,渗透着一种真挚的感情追求,一种持久的美好向往,因而弥足珍贵。(3)、象征结构内的和谐美。莎士比亚传奇剧的结构原则是:剧情(家庭关系)由合(和谐)到分(分裂)再到合(和谐),场景由宫廷到社会(田园)再到宫廷。这一圆形结构方式,反映出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自然规律,也蕴含着作者对于社会与人性的理解和希望,通过宽恕和解的精神,实现由恨到爱的转变。作者深知这一转变之不易,所以在他的悲剧性情节和喜剧性结尾之间,往往插有一段漫长的过渡阶段(一般都在10年以上)。这是一个治愈和净化的过程,时间在此充当着重要角。在这一圆形结构的终点,情节全都无一例外地归结为婚姻的缔结,家庭的欢聚,用以表示和解的最终实现,新生活的由此开始。


        二、《哈姆雷特》分析: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悲剧中最知名的作品,被许多莎评家视为莎士比亚全部创作乃至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性作品。该剧取材于12世纪的《丹麦史》。在莎士比亚之前,这个故事多次被人改编成流行的复仇剧上演。

    《哈姆雷特》写于17世纪初,该剧以中世纪丹麦宫廷为背景,通过哈姆雷特为父复仇的故事,真实描绘了文艺复兴晚期英国和欧洲社会的真实面貌,表现了作者对文艺复兴运动的深刻反思以及对人的命运与前途的深切关注。

          1、结构:

    《哈姆雷特》精心结构。作为一个复仇故事,它有三条线索:哈姆雷特为父被谋杀篡权复仇,雷欧提斯为被哈姆雷特无意杀死的父亲波洛纽斯复仇,福丁布拉斯为其在战场上比武丧生的父亲复仇。流血复仇的情绪笼罩全篇。三条线索以哈姆雷特的复仇为主线,其他两条为副线,交错发展而又主次分明。其中尤其重点写了哈姆雷特一家和奥菲莉娅一家的种种纠葛。剧本还写了三组感情关系:老王和王后的婚姻关系,奸王和王后的婚姻关系,
哈姆雷特和奥菲莉娅的恋爱关系。这三组关系都以悲剧收场。剧本还写到四组误杀:英国国王误杀丹麦国王派来的信使,哈姆雷特误杀波洛纽斯和后来的雷欧提斯,克劳狄斯误杀王后。重重误杀表现了人物与环境之间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导致的阴差阳错的悲惨结局,这是古希腊悲剧中的基本主题:人无法抗拒命运。并行交差的复杂情节加上广阔的社会场景——从宫廷到民间,从国内到国外,从陆地到海上,从人的世界到鬼魂世界,从外表世界到内心世界,从现实世界到戏剧世界(戏中戏),使得《哈姆雷特》波澜壮阔,万象环生,极为丰富生动地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宏伟壮丽的人生画面。但是《哈姆雷特》本质上不是一部命运悲剧,而是一部性格悲剧。它描写最深刻动人的不是外部世界,而是主人公的内心冲突。这些都鲜明地表现在哈姆雷特的忧郁情绪上,和在复仇问题上的延宕蹉跎,贻误时机(犹豫)。

           2、延宕:

    延宕作为哈姆雷特性格最典型的外在特征,折射出他的深层心理结构。歌德认为延宕是因为哈姆雷特性格软弱,意志力不强,难以承担如此重大的复仇任务;柯尔律治认为哈姆
雷特过分耽于思考;叔本华认为延宕与哈姆雷特的厌世主义有关;弗洛伊德等认为恋母情结是延宕的原因。还有人认为是哈姆雷特所面对的邪恶势力过于强大,他不能一下胜任重整乾坤的重任,故有延宕。亦有人到文本外原因,即莎士比亚有意用哈姆雷特的行为,影射伊丽莎白女王的宠臣埃塞克斯在图谋推翻女王时犹豫不决的长期延宕。常言道,有一千个演哈姆雷特的演员,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以上各家说法都有各自的角度和道理。要很好地理解延宕,我们得寻绎哈姆雷特的心路历程。

    哈姆雷特是丹麦王子,他在剧本情节开始前(剧本之外)正在德国人文主义中心威登堡大学接受教育(交代主人公的思想倾向),他接受了人文主义理想,对爱情、友谊和人生都抱有美好乐观的信念,他认为负载万物的大地一座美好的框架覆盖众生的苍穹,是一顶壮丽的帐幕。他赞颂道:人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这时的他是一位生活在美好的花园里的快乐的王子[理想:人文的世界]

    可是这美好的世界在《哈姆雷特》一剧中根本是不存在的。面对突然降临的父死母嫁、王位被篡夺的严酷现实,哈姆雷特深受打击,痛苦和忧虑使他成了一个忧郁的王子。剧本从一开始,世界便已颠倒混乱,人们恶梦不断,惶惶不可终日。这是一个人欲邪恶的世界,他的叔叔克劳狄斯以最卑鄙的手段杀死兄长,夺取王位,霸占嫂嫂,还试图以奸诈的手段置王子于死地。在这个情欲放纵的世界里,上帝失落了,而魔鬼却活着,世界变成了冷酷的人间,变成了颠倒混乱的荒原。[现实:情欲的世界]

    在昔日理想被击碎的情况下,哈姆雷特终于看清了他所面对的时代真相,他对世界的看法有了根本性的改变,这于明加女儿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世界是一所很大的牢狱负载万物的大地,这座美好的框架,只不过是一个不毛的荒岬;这个覆盖众生的苍穹,这顶壮丽的帐幕,这个金黄的火球点缀着的庄严的屋宇,这是一大堆污浊的瘴气的集合。至于人,在我看来,这个泥塑的生命算得了什么?人类不能使我产生兴趣。”“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盖帽是进攻方还是防守方”在这里,莎士比亚借主人公的经历和眼光,为我们揭露和批判了英国和欧洲的社会现实;同时对文艺复兴晚期,由于一味强调个性解放而导致的私欲泛滥的时代症候表现出深沉的忧虑,流露着对理性、秩序和新的道德理想和社会理
虎皮兰的养殖
想的呼唤。[社会混乱]

    哈姆雷特看到的不光是奸王一个恶人,他还看到了母亲的改嫁,情人的天真软弱,朋友的背叛,目睹了大臣们的趋炎附势,人性的缺陷和丑恶使他陷入深深的对人的怀疑之中。他从痛恨叔父,谴责母亲,贬低女性,厌恶人世,进而厌恶自身。他不仅看到了他人心灵的丑恶,而且看到了自己的心灵同样是黑暗的。他说:我的罪恶是那么多,连我的思想也容纳不下。”[人性丑恶]

    由眼之所见,到心之所思;由现实的残酷,到人心的黑暗;由他人的恶,到自身的恶,他便毫无退路了,他直逼无意义无目的的存在本身。面对这样本原性的思考,复仇就无足轻重了(《六人》P87——92)。既然人在本体意义上是恶的,那么为父复仇、重整乾坤的斗争对象就不只是一个克劳狄斯了,而是包括他自己在内的所有人(《新约》的思想,不要论断他人。”“伸冤在我,我必报应。)。面对如此困局,人生虚无的一面便历历在目了,他想到了自杀: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在这里,困扰他的已不是血亲仇恨和社会责任了,而是生存本身,他自己成了问题的核心,他最终抓住了自己。迷惘、
焦虑、惶惶不安的情绪和心态,笼罩在哈姆雷特复仇的过程中,这也就有了他行动上的犹豫和延宕,使他成了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可比较堂吉柯德)。总之,哈姆雷特的犹豫不只是不到复仇的方式方法时的矛盾心理的表现,主要是他感悟到人的渺小、人的不完美、人生的虚无时那迷惘与忧虑心态的外现,同时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晚期信仰失落时人们进退两难的矛盾心理的象征性表述。哈姆雷特形象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关于人性复杂、人性背谬的思想,成了近代欧洲文学的一个基本母题。[思想的困局→忧郁、犹豫]

    中国当代青年,并没有哈姆雷特精神,或者说这种精神的存在是极个别的。那种痛苦的思考,那种对自我的怀疑,那种对世界与自我的双重否定,那种对人性的爱护与对人性恶的深刻洞察的矛盾交织,那种深广的思考能力和行为的谨慎,这一切对于第四代是很陌生的。(薛毅,《读书》968P47
春天的古诗有哪些
         3、艺术特点:(详参郑本P86—87

    《哈姆雷特》在艺术上代表了莎士比亚戏剧的最高成就。(1)、在人物塑造上,莎士
比亚致力于通过人物内心矛盾冲突的描写来揭示人性的深层内涵,他由古典的命运悲剧进入到了现代的性格悲剧,或者说把一个简单的复仇故事,深化成了一个复杂的性格悲剧、心理悲剧,显示出更为深刻的人性思考的容量。(2)、善于运用内心独白将隐藏在人物内心深处的思想、情感、欲望等多层次展示出来。如:生存还是毁灭人是万物的灵长、波洛纽斯给儿子的临别赠言,墓地谈话和对白等六处富于哲理、文辞警辟的独白,文学史上流传不衰。(3)、多层次的情节线索,和生动复杂的故事,产生强烈的戏剧效果。(4)、成功的对比手法。这尤其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如老王与新王,哈姆雷特、雷欧提斯、福丁布拉斯,霍拉旭、罗森格兰兹、吉尔登斯吞,哈姆雷特、奥菲利亚等。(5)、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