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考热点作家最新作品边读边练之肖复兴
作者印象
肖复兴是当代创作较为活跃,收获颇为丰厚的作家之一。其作品朴实无华,向人们讲述着一个个看上去颇为平常的故事。而正是在这一系列似乎谁都可能经历的故事中,作者写出了他对生活的独到观感,写出了人的处境,人的精神渴求,写出了社会在其演进发展过程中的细微变化。
肖复兴的散文创作涉猎范围很广,有有关风土人情的,有自然界及音乐艺术的。其文笔细腻,意味隽永,写出了水之经典、山之精魂、音乐之永恒,引导读者漫游于自由广阔的艺术天地。
怎样钓鱼链接中考
品读演练
商务谈判策划书范文美丽的手语
肖复兴
销售渠道有哪些
我第一次发现手语竟那么的美,是六年前在上海看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演出。那些聋哑的男孩女孩,站在舞台上,英姿飒爽,是那样的漂亮。尽管他们说不出一句话来,那无限丰富的表情与表达,却都倾诉在他们手指间的变化之中。他们的手指带动着整个手臂舞动着,是那样的充满韵律。我想起风中的树林,那一排排树木摇曳多姿的枝条和尽情摇摆着的树叶,只有它们像是他们美丽的手语。
一年以后的春天,我在伊斯坦布尔,认识了土耳其TRT国家电视台手语节目的著名主持人麦尔民(M·Nermin)。她的父母是聋哑人,她从小和父母学手语,靠的就是手语来和外界联系,并认知世界。九岁,她上小学,才知道在这个世界上居然还有一种有声音的语言。她希望用自己的手语为聋哑人服务,历经千辛万苦,用她的毅力和诚心,更用她对残疾人的理解和爱,她终于成为了土耳其国家电视台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手语节目的主持人。她的手语,也是那样的漂亮,婀娜多姿,灵舞轻扬,和聋哑孩子们的对话那样的相得益彰,像是此起彼伏的浪花,彼此呼应着,富于律动。和她结识,我才知道,手语是世界上无需翻译的共同语言,各国语言不同,可以听不懂,但各国的手语基本相似,所有聋哑人都可以明白。可以说,这真是人类的一种奇迹。
也许,是我的见识有限,在此之前,我从来没有见过手语竟然也可以这样的漂亮迷人,是他们把手语化为了神奇的艺术。
我再一次看到手语是如此美丽,而且是如此壮观,是刚刚结束的北京残奥会开幕式上那320人的聋哑姑娘的手语演出。她们在问候星星,也在问候我们。洁白的身躯盛开着洁白的莲花,美丽的手语如同轻盈的小鸟,飞舞在她们和我们之间,衔接着比语言更丰富的无限情意。320双手啊,一起整齐地律动,纤纤柔情,在夜中闪亮,远远地看,像是波光粼粼的水面中泛起一圈圈如同婴儿泪水凝聚的清澈涟漪,又犹如翻卷而起的滚滚波浪,从我们的心头流淌,让我们感受到其是那样的清新和湿润,那样的壮美和震撼。
320位姑娘啊,她们什么也听不见,只能看着周围十几位手语老师的手语而一起舞动,居然具有那样胜过一切有声语言的美丽和力量,真的是一种奇迹。那一刻,我无比的感动。曾有人把残疾人称之为“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但看到这样壮观的手语,真的让我感到有一种神圣的光芒照亮她们的胸膛,也照亮我们的胸膛。她们不再是被上帝咬过的残缺的苹果,而是一个个如传说中的英雄丹柯一样,掏出自己燃烧的心,高高擎过头顶,作为火把,为我们带路,带我们走进她们洁白如莲的美丽的梦中,带我们走进一个崇高清澈的境界。
是的,320名聋哑姑娘的手语,让我们懂得她们的心意,懂得她们的梦想,同时也让我们懂得谦卑,我们并不比她们高贵。不过因为命运的不公和残酷或是偶然,让她们身体出现了残障,但
她们让我们感悟到生命并不只是指肉体的身躯,还应该包括心灵和精神在内,她们让我们感悟生命的伟大的同时,也让我们感悟到精神对于我们的重要,她们用看得见的有形的残缺照见我们心灵与精神的某些残缺,她们用她们特殊的手语给予我们这样的警醒与启示。即使隔着再远的距离,那美丽而壮观的手语,也如同漫天飞来的鸽阵一样,洁白轻盈的翅膀,能够载着我们一起飞翔。那是有声的语言无法比拟的。
(选自《北京晚报》2008年12月10日)
心在飞扬
刘勰有言:情动而辞发。从本文来看,的确是这样的。作家肖复兴在观看北京残奥会开幕式上320位聋哑姑娘精彩异常的手语演出时,不仅享受到了艺术美给予他精神的愉悦,而且使他经受了灵魂的震撼,从而引发了作家对聋哑姑娘精彩手语演出的由衷赞美,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写法上的层层铺垫、衬托,联想、想象的丰富多彩,比喻的新奇美妙,更值得我们练习写作时借鉴。
且读且思
1.写作上有“虚笔求美”、“实笔求真”的说法,请你以本文为例作一些说明。
2.“让我感到有一种神圣的光芒照亮她们的胸膛,也照亮我们的胸膛”一句中的“神圣的光芒”指的是什么?
3.作家在描写北京残奥会开幕式上320位聋哑姑娘的手语时,用了不少的比喻,请从文中出描写姑娘们美丽手语的两个比喻句。
微博张杰
4.请分析“她们用她们特殊的手语给予我们这样的警醒与启示”一句中“这样”所指代的具体内容。
流动的盛宴
肖复兴
流动的盛宴,是一北京年轻的白领为他们的读书会起的名字。雨果曾经说过,书籍是食粮,思想就是吃。可以再加上一句:读也是吃。读书,当然也就可以是盛宴了。
这个星期天,他们的活动是读德国作家本哈德·施林克的《朗读者》。很幸运,一帮年轻人
意带一个老头儿玩,邀请我参加这次的活动。地点是他们精心选择的,在德国大使馆对面的一家德国餐厅,说既然小说是德国人写的,又是写德国人的,便吃一顿德国餐吧。去的时候是中午,一楼坐着德国人,正在喝啤酒,他们把二楼的餐厅包了,将餐桌并在一起,成了一个长方形的大桌,十九个年轻人围坐一起,像开会一样。阳光透过东西朝向的窗户洒进来,屋里很温暖。
德国人的西餐做得比较粗糙,黑啤酒的味道很淡。不过,读书的气氛很浓。我见过一些年轻人组织的其他活动,比如旅行的驴友会、摄影的蜂鸟会,还从来没有见过这样一年轻人为读书聚在一起。一个春天里多么美好的星期天呀,不少年轻人更愿意到户外玩儿或到商厦逛逛,还有多少人愿意捧着一本书苦读呀。我开玩笑对他们说:我年轻的那个时代,年轻人搞对象约会时都要拿一本小说作为联络暗号,现在文学早就舅舅不疼姥姥不爱了,尽管你们今天的读书带有小布尔乔亚时尚的彩,但你们又让我想起以前的那个时代。他们都善意地笑了。流年暗换之中,人生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人手一册《朗读者》,一男一女先用德文和中文朗读了书中的片断,仪式感很强、很庄重。然后,大家和我交流各自的感想。没有想到他们读得那样的仔细,那样的认真,提出的问题很专业,也很深邃。比如,他们问十五岁的米夏和比自己大十九岁的汉娜之间是真正的爱情吗?为
什么汉娜可以不惜以坐牢为代价也要守住自己文盲的秘密?如果是我们,我们会这样做吗?为什么当汉娜知晓了米夏帮助自己的秘密之后,反倒出现了拐点:一向整洁的她变得邋遢了,身上也多了难闻的气味?为什么汉娜最后选择了自杀?是出于情节上的安排,还是真实的必要?……一个个的问题,水浪相击,飞溅如玉,湿润而清新。一个被历史隔开的两代人的朗读与倾听、诉说与沉默、罪恶与遗忘、逃避与短兵相接、激情与蓦然惊醒的故事,让他们读得多么条分缕析,生动感人。常听说在商业时代文学已死的言论,看看眼前的这些年轻人,暗自庆幸文学邂逅了这样一人,实在是彼此的缘分。好的文学如好的女人一样,是埋没不了的,是会值得人爱的。
他们还比较了电影和小说各自的得失,温斯莱特和费因斯与汉娜和米夏之间的长短,特别说到电影里缺少了小说在监狱的床头前贴着的汉娜千方百计到的米夏大学毕业照,给他们带来的遗憾和不满足。他们还比较了小说前后两个译本的差别,说一个实,一个雅,一个玻璃杯盛满水,一个玻璃杯雕刻着花,非常客观,非常直爽,没有常见的文人新书讨论会的虚张声势和一锅糊涂没有豆儿的过年话。他们告诉我和两位译者都联系过,想请他们来参加这次的读书会,可惜一位在上海,年事已高,一位刚刚做完手术还休息在床。我心里暗想,如果他们能来,听听年轻人真诚而认真的批评,该是多么的难得。
最后,他们还送我专门买来的一个精致而厚重的笔记本,说送您的礼物总得和读书相关才行。没错,读书和笔记本,正如美人宝剑、壮士烈马一样,是读书人最好的礼物了。我得拿它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好好地写我的读书笔记。
(选自2009年4月中国作家网)
海底捞月
本文记述北京一年轻人舍弃到户外玩儿或到商厦逛逛的机会,利用春天周日聚在一起读书——享受精神盛宴的趣事。情溢字里行间,理寓叙说之中。其间,作者对这年轻人仔细、认真的读书态度,对他们评论作品的客观、直爽,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热情、真诚的赞美。
忘却的近义词作者在为文学邂逅了这样的年轻人而庆幸的同时,又发出商业时代文学未死,好的文学不会被埋没,总会值得人爱的感慨。可谓发自心底。
且读且思
1.德国作家本哈德·施林克的小说《朗读者》,讲述的是怎样一个故事?
2.在本文第二段里,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3.当耳闻目睹那年轻人谈论《朗读者》时,作者对他们有了怎样的看法?同时对文学有了怎样的深刻感受?
4.听了那年轻人发表了对电影和小说各自的得失,小说前后两个译本的差别之后,作者给予了他们怎样的评价?
中国曲艺面临的尴尬
肖复兴
有幸到南京观看了中国曲艺第五届牡丹奖颁奖晚会,晚会的组织者很精心,演员也很卖力,演出的效果也很热闹。但是,看完之后,我的心里并不是滋味。
牡丹奖是中国曲艺的最高奖项,代表着中国曲艺当代最高水准,类似电影的金鸡奖和文学的鲁迅奖。按理说,这样的一场晚会应该是别开生面的,起码能够展现中国曲艺当今的演出与创作的水平之一斑,却和一般我们在电视中所看到的晚会,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从央视请来两位
熟面孔的主持人,灯光电乃至烟雾的炫目运用,大人小孩的歌舞节目的频频出现,相声小品穿插其间的插科打诨……热闹是足够热闹了,只是曲艺自身的特点没有了,被廉价的花红柳绿的热闹淹没了。极具本土特的苏州评弹,演员成为了偏于一隅的配角,而让满台千篇一律蹦蹦跳跳的伴舞夺去了位置,声腔之美感更是被视听的感官快感所肆意置换。
并不是曲艺不受欢迎,也不是曲艺没有特,此次荣获牡丹奖终身成就奖的老艺人王毓宝老人坐着轮椅登台,出口只唱了一句天津时调,气遏行云,便赢得了满场彩,其热烈程度并不亚于时尚歌星。
而这样身怀绝技的老艺人,这样传统朴素的曲艺形式,在我国是很多,很丰富的。问题是为什么在自己最可扬眉吐气的颁奖晚会上,却屈膝让位于司空见惯的歌舞,而且乞求于声光电的技术至上的大制作?究其原因,恐怕在于中国曲艺自身的底气不足,面对强势的电视媒体,自己先躬身唱了个大喏。毋庸讳言,如今电视晚会的中心化、同志化,是以否定差异化为代价的一种文化工业。在这样一种文化工业的制作中,晚会必然是大同小异的一种模式产品。中国曲艺一直以为只有上电视才是成功,才能够赢得并普及广大观众,无论是无意的折中主义,还是无奈的投降主义,当然必须要舍弃自身的特点,才能够向电视晚会的模式靠拢。这种尴尬,必然
以损伤中国曲艺为代价。如此,不仅不能振兴中国曲艺,相反会让中国曲艺磨损掉自己的特,愈发被其他文艺形式所俘虏而变种,所运用而肢解。
我想起在解放前,即1947年,老一辈相声演员小蘑菇(常宝坤),带领兄弟剧团在北京鲜鱼口里的华乐剧场(今大众剧场)演出曲艺,演出不景气,为吸引观众,更为生计,增加了魔术杂耍、彩唱莲花落和笑剧(如今相声剧的前身),号称所谓“三大贡献”,如同老舍《茶馆》戏里王掌柜请来小常宝搞革新以招摇示众。怎么样呢?这样的革新并没有救了曲艺,也没有救了小蘑菇自己的相声。
霍启山个人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