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咏辞职
张子凡国产“小妞电影”的类型特征与叙事危机
黄耀芳
“小妞电影”源于英文chick flick,也被译作小鸡电影 是介于爱情片与喜剧片之间的一种杂交类型。文学上与之对应的是“小鸡文学”(chick lit),即“摩登女郎的读物”。“chick”来源于英美俚语,是对年轻女子的戏称。这一略带戏谑彩的命名也刚好突出了它的特点:以女性为核心,男性充当配角,描写轻松诙谐的浪漫爱情故事。以幽默轻松的方式讨论现代年轻女性关注的问题。“小妞电影”以“女性”、“都市”、“时尚”、“爱情”“喜剧”等关键元素迎合了都市年轻观众的审美趣味,受到大量女性观众的喜爱,正在成为一个有着广阔市场空间的中小成本类型电影。
2009年中国内地迎来第一部国产小妞电影《非常完美》,随后《杜拉拉升职记》、《爱出》、《跟我的前妻谈恋爱》、《活该你单身》、《娜娜的玫瑰战争》、《幸福额度》、《失恋33天》等跟风而至,生机勃勃,良莠不齐。而到了2013年,小妞电影已经形成了有生团队力量,并且强势爆发。从年初薛晓璐的《北京遇上西雅图》拿下5亿票房开始,赵薇导演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拿下了近7亿的票房,《分手合约》、《小时代》、《一夜
惊喜》、《非常幸运》、《被偷走的那五年》等年轻女性题材的电影都取得不俗的票房成绩。
对当下出现的一批国产“小妞电影”进行探究考察,有助于我们了解分析这一类型片,以及如何将“小妞电影”与中国特相融合,从而为“小妞电影”这一类型片在中国的良性持久发展提供理论上的参考。
一、作为类型的国产“小妞电影”
1、爱情母题,浪漫故事
类型片长盛不衰的奥秘之一便是它总在重复着相同的母题,而该母题往往包含着人类的普世价值观,符合观众的审美期待。因此,作为类型电影之一的“小妞电影”中也蕴含着人类的本性以及普世价值观,无论中外该类型影片都表达了人类对于爱情的追求和价值肯定,所有的故事都离不开爱情二字,尤其偏爱“灰姑娘”模式,一个不起眼的小妞经过努力奋斗最终会收获一份完美的爱情。但相较传统爱情片,“小妞电影”中的爱情更趋时尚,紧跟潮流。多以符合现代人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新新人类的新新爱情观、生活观、婚恋观为表
现对象,风格活泼,穿插各种网络流行语和词汇,涵盖各种青年热议、能产生共鸣的大众话题,通过展示小人物平凡但真实的生活,解决一些当代女性感到困惑的情感议题。
比如《北京遇上西雅图》就涉及到小三、拜金、同性恋、捐精、等时尚话题。影片的主线围绕文佳佳和弗兰克的爱情展开,他们原本是萍水相逢彼此没有任何交集,但各自生活的挫折遭遇使他们逐渐走到一起。在遇到挫折和苦难时,弗兰克的处变不惊,2月14日情人节文案给了文佳佳感情上的依托,而文佳佳则在弗兰克人生低谷时给了他生活的希望和动力。影片末尾文佳佳离开了老钟,靠自己的努力为儿子和自己撑起来一片新天地,她说:“我在努力让我的肩膀强壮起来,或许会苦会累,但是每一分钱我都挣得踏实,花得硬气!我觉得只有到了那一天,我才有资格对我爱的人说,我准备好接受爱情从天而降了”。而44岁弗兰克也为回自己的人生,通过不断努力获得了美国医生执照。影片最后所传达的:爱情不是依附,爱情是各自坚强独立,再努力走到一起的新理念更是让观众重新审视自身的情感。
作为发端于好莱坞“小妞电影”,内在层面遵循美国的主流价值观,最后一定是真爱至上。不管是美国放映的《妈妈咪呀》中最后母女皆获真爱的团圆大结局,还是国内《失恋33天》中最后王小贱和黄小仙的深情对视,纵观中外的小妞电影,不管影片中小妞经过了多少挫折
和磨难,最终导演给观众呈现的都是一个Happy Ending.《北京遇上西雅图》的结局也是圆满式的,自食其力的文佳佳和重获医生执照的弗兰克相逢在帝国大厦的屋顶,没有过多的悬念或新奇,观众在寻程式化的过程中时间煮雨 歌词,最终获得了自己期待视野中的满足。
2.时尚风范,都市生活
电影本身是一个消费项目,“小妞电影”承认并满足了观众的消费幻想,时尚与消费便与此类电影携手。观众也似乎更关心此类电影透露出的当下时尚元素与流行公式,典型代表则非《时尚女魔头》莫属了,这部电影获得了第 79 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服装设计的提名。
剧情就是在一家顶尖的时装杂志社 Runway 里发生的,影片中随处都充斥着各种时尚大牌服装,例如Donna Karan的大衣、D&G的鞋子、Calvin Klein的裙子,以及“女魔头”钟爱的 Prada 和女主角安迪喜爱的 Chanel 等等。当然导演想要表现的东西不仅仅是让人眼花缭乱的衣着配饰,因为“时尚从来都具有不可忽视的符号意义,它的作用远远超越了其本身所具有的物质属性,在光鲜的外表下有着极其深刻的内涵。”时尚与消费也帮助片中女性建构了自我身份。
一百部好的chick flick电影,大约有99部发生在大都市。比如《爱出》和《失恋33天》的故事情节都发生在中国首都北京,《杜拉拉升职记》 发生在气派奢华的北京 CBD,如同一座视觉“大秀场”,《北京遇上西雅图》将故事设置在西雅图和北京两个大都市展开。这些城市紧跟先锋潮流的最新趋势,有自由流动的资本和全球化的生活方式,也有更大的宽容性和自由度,而那些崇尚时尚生活方式的经济独立的小妞,也在城市中建构起自己的独特人格。
3、逗趣耍宝,幽默喜剧
“小妞电影”中,喜剧笑果往往靠女主人公(如傻大、假小子、男人婆等) 的特定身份、性格特征引发,多用戏剧冲突来制造笑料:夸张、巧合、误会、悖反等,不时插入的笑点和噱头也串联起整个故事。比如《非常完美》中苏菲为夺回男友使出不同招数,却从第一招“宽容理解”开始便事与愿违。本想贤惠温柔出场的她,却以花妆乱发、浑身沾满药丸的形象面对前男友。其他“招数”也是这般笑料百出。再如《特工佳丽》中,大大咧咧的FBI 女警探为了破案而伪装成选美小,刚华丽变身便跌断了鞋跟,在任何场合都不忘自己的职业习惯而闹出诸多笑话。其表里不一的错位身份使电影变成了一场游戏。
“小妞电影”还多用睿智犀利幽默的台词对白(以 《失恋33 天》 为代表)完成笑果。如《失恋 33 天》中黄小仙的伶牙俐齿是中规中矩的剧情中最出彩的部分。她的“百里挑一的高品质”等犀利语言和“你有蓝翔技工学校的美发专业毕业证书么”等接地气的台词,让影片妙趣横生。幽默也大量来源于肢体语言,如《公主日记》里,“丑小鸭”在变身“公主”的过程中手舞足蹈地制造了种种滑稽事件,比如宴会上点燃邻桌的袖子,敲碎杯子,把宴会搞得一派混乱。而《伴娘》则是无厘头加上“屎尿屁痰喜剧”的诸多元素,主演的表情和动作都“神经兮兮”的,她身边带点癫狂的朋友们也共同用各种搞笑的肢体语言增加了影片的喜感。
4、女性视点,励志成长
“小妞电影”不仅作为一种新兴的电影类型出现,它更能反映出背后的性别文化:新兴女性在流行文化中的繁荣和再度可见,女性体成为一个巨大的经济消费体和创作体,甚至从长远看,电影界也会由此产生结构性的变化。
20 世纪 70 年代,“小鸡”(chick)这个词被很多女权主义者看成是不尊重的,它暗示女人是“孩子气、柔弱、无聊的生物,她们需要保护和建议,是年轻男性的附属”。而随着女性
峦怎么读
的社会角变化和在媒体与文化中地位的提升,银幕上也出现了一批与传统形象不同的独立自主的新兴女性:这些女孩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完美好莱坞女神,她们成了可亲可近的邻家女孩。她们也与三四十年代的传统女性形象不同,不再是柔弱无力的、需要男性保护的传统女性形象。相反,她们更加独立,不是等待男性的救赎,而是自我拯救与主动追求。她们勇敢有力、思想自由。她们经济独立,有成功的工作、事业和广泛的社会关系,比如《我愿意》中李冰冰饰演的角,不是“剩女”,而是“盛女”“胜女”。《欲望都市》中的四位单身女性开始在银幕上公开大胆地谈论自己的性和欲望:“女人可不可以和男人一样去享受性,而不是被享受和占领?”她们追求女性的性自由和快感,并以此作为力量的标志。很大程度上,在前辈女性争取而来的相对平等的教育、工作等情况下,“小妞电影”中的女性不再关心性别政治问题。她们并不像激进的女性主义一般地对抗与放纵、追求绝对的两性平等,而是始终在一个保守与传统的范围内允许女孩子们尝试一切成长的必要经历,在这个过程中成熟,并最终成为一个思想独立自尊自爱的女人。而且此类商业电影产生在众声喧哗的后现代文化与大众文化语境下,所以它们大多远离宏大叙事、消解深度,也很少涉及严肃问题。电影也无意塑造一个过于强大、强悍和激进的“女强人”形象,它们选择用轻松狡黠的态度、用戏谑的嘲笑和睿智的聪慧来面对生活的困境和矛盾。
最重要的是,“小妞电影”是女性的观看与发声,而“凝视即权力”、“话语即权力”。大量“小妞电影”根据小说改编而来,这些小说有强烈的自我言说彩和大量的内心独白,电影也以女性为绝对主角,以女性的视角展开讲述,以女性审美趣味为市场导向。穆尔维曾提出男性的三重凝视,认为女性观众在电影院认同的是男性而非女性的目光。“小妞电影”的支持者们却认为,在三四十年代的女性电影中,女观众被引导去自怜,而不是反抗不公平 卖蔬菜;当今的“小妞电影”却可以让女性观众体验激情并借以重塑自己,充分展现并肯定女性特质,强调女性的价值和自我实现,拥有女性自己的话语权,寻求两性的和谐发展。小妞电影传达出的新女性主义价值观是这一类型电影广受欢迎的原因。
二、国产“小妞电影”的艺术分析
1、 叙事危机
中国的“小妞电影”由于是刚起步,普遍存在原创性不强的缺陷,许多影片还处在模仿阶段,创新较少,题材单一,剧情俗套,模式也直接照搬欧美电影,比如《非常完美》直接照搬《为你疯狂》,连海报都几乎直接复制。诸多电影更是打着“中国版”的旗号,比如《爱出》号称“中国版《时尚女魔头》”,《女人不坏》号称“中国版《欲望都市》”。它们的诸多
细节处理也过度西化,与中国当下的社会现象和情感模式仍有一定距离。
《杜拉拉升职记》中的杜拉拉为庸俗炫富的广告宣传战揭开了大幕。明目彰显职场白领卓尔不品味的同时,原本一出“菜鸟励志戏”摇身一变成了“白富美”招摇过市的“白日梦”,附以职场白领虐心、夸饰的情欲戏,如此可疑的黑洞怎能不让观众的误读减损影片的意旨。《被偷走的那五年》,巧妙地揶揄“失忆”这一“小妞电影”中鲜见的治愈利器,记忆的空歇期给予了已经离婚的何蔓与谢宇重新思考“爱情保鲜”这一话题的契机,苦苦寻失去记忆的同时也让越久越淡的爱情实现了大逆袭,原本一出破镜重圆的爱情戏却因影片后半段迅即跳转的节奏导致了情感的严重失控,与《分手合约》一起落入了俗套的藩篱。
此外,国产“小妞电影”主要集中在大龄女青年的婚恋题材上,生活范围狭窄到局限于时尚圈。事实上,处在转型期的中国有很多都市女性题材值得挖掘。种种问题都凸显了中国式小妞电影的叙事危机。
2、欠缺本土特
众所周知,“电影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势必反映特定国家、民族、地域的时代文化特征,并
进而表现出特有的文化价值观念。”因此任何一种类型电影为了能在其生存的土地上发展壮大,必然会经历一些本土化的改变。笔者认为当前中国“小妞电影”与欧美相比一个明显的不足便是欠缺本土特,干篇一律,似乎被西方所同化,没有了地域和民族风格。
反观欧美“小妞电影”则不然,影片《妈妈咪呀》中处处都弥漫在希腊爱情海的独特风情;《欲望都市》也让观者领略了纽约曼哈顿的时尚都市魅力。在这方面,中国“小妞电影”比较缺乏,似乎只是为讲一个爱情故事而存在,因此可以脱离了其生存的环境来欣赏,这也就使得许多电影不接地气。较好的本土化尝试典范也许是《失恋 33天》——针对大学生和白领受众的“失恋”情感话题、切合北京真实生活的场景,更接地气的台词和本土幽默,展示小人物平凡真实的生活和情感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