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背后的故事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一号杜陵野客、杜陵布衣。他是唐朝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其著作以弘大的社会写实著称。杜甫的诗歌《春望》大家都会耳熟能详,诗的全文如下: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歌写下的是唐朝都城长安的景象。然而这并不是一副车水马龙的场景,而是山河破碎让人潸然泪下的景象。其实此时的唐王朝距离极盛还不到一年半的时间。
杜甫中举很晚,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杜甫就前往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那一年他25岁。
天宝六年(747年),玄宗诏天下“收看网络电视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再次参加了考试。由于权相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汽车改音响的闹剧,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科举之路既不通,杜甫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转走权贵之门,但都无结果。他客居长安十年,奔走献赋,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过著贫困的生活。
终于有机会的时候是在天宝九年(粗壮的反义词750年),玄宗准备第二年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于是在天宝九年的冬天预献三《大礼赋》,得到玄宗的赏识,命待制在集贤院,然而仅得“参列选序”资格,等候分配,不过因为主试者仍为李林甫,所以杜甫依然没有得到官职。
直到天宝十四年(755年),杜甫才授到了一个河西尉的小官,但杜甫不愿意任此官职,称“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朝廷就将之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低阶官职,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
这时候杜甫已经44岁了,距离第一次科举考试已经差不多20年了,他到长安也有十年多了,可是他为了生计而接受了这所学无用之职。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对于杜甫来说绝对是黑暗的,他前往奉先县省家,杜甫刚刚进门就听到了哭泣的声音,原为稚子饿死。之后杜甫曾经把他在长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见闻写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而且正是这个月,“安史之乱”爆发,势如破竹,第二年的六月,潼关失守,玄宗仓皇逃往成都,而太子李亨生日快乐英文怎么说这年的七月在灵武(今宁夏)即为,是为肃宗,改元至德。
这时杜甫已将家搬到了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避难,他听说了肃宗即位,立即在八月只身北上,投奔灵武,然而杜甫的运气不太好,在路上他被叛军俘虏了,于是乎他又被押到长安,同被俘的王维被严加看管,不过幸运的事情是杜甫的官小,所以没有被囚禁。
杜甫这虽然没有被囚禁,但是也被看管在长安,可是这个时候的长安已经不是原来的长安了,一转眼就到了第二年(727年,至德二年)的春天,这时距离天宝十四年才不到一年半的时间,天宝年间的唐朝可是达到了历史的巅峰啊,没想到才是区区十几个月就成为了这幅光景。
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同时也目睹了国家的残破以及叛军的残暴,感时伤事,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传诵千古的名作《春望》。
好在没过多久,至德二年(757年)的四月,郭子仪大军来到长安北方,杜甫冒险从城西金光门逃出长安穿过对峙的两军到凤翔(今陕西凤翔)投奔肃宗,成功之后杜甫自述“今夏草木长,脱身得西走。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可见这段经历的狼狈。
毕竟也是老臣子了,又是这样不畏艰辛的来投奔朝廷,于是在五月十六日,杜甫就被肃宗授为左拾遗了,这也是后世称杜甫为“杜拾遗”的前因。
不料杜甫很快就因为营救房琯触怒了肃宗,于是被诏三司推问,好在宰相张镐救免,不过肃宗从此疏远杜甫。
适合发樱花的朋友圈至德二年(手机怎么root757年)九月,长安收复。十一月杜甫再次回到长安,仍任左拾遗,虽忠于职守,但终因受房琯案牵连,于乾元元年(758年)六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从此永远离开朝廷,甚至没有再回到长安。
当年冬,杜甫由华州赴洛阳。乾元二年(759年)春,杜甫返回华州,正值唐军九大节度使在邺城战役大败,郭子仪的六十万大军在这场战役当中溃败,唐朝廷开始大肆抓丁以补充军力,杜甫就沿途所见所感,写成著名的组诗“三吏”“三别”。
乾元二年(759年)七月,杜甫弃官去秦州(今甘肃天水),开始了“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的人生苦旅。在漂泊的旅途中杜甫全家备尝艰辛,一度濒临绝境。十月,缺衣少食的杜甫携家离开秦州,南赴同谷(今甘肃成县),想解决衣食之忧。
不料到同谷后,生活状况不仅没有改善,反而完全陷入饥寒交迫的绝境之中。杜甫在诗歌中用字字血泪记录下这段最为艰苦的岁月,“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三年饥走荒山道。长安卿相多少年,富贵应须致身早。山中儒生旧相识,但话宿昔伤怀抱。呜呼七歌兮悄终曲,仰视皇天白日速”。
十二月初,杜甫于无奈之下再次逃难,携家离开同谷入蜀,于年底抵达成都,时任成都尹的严武是杜甫的好友,他给予了杜甫许多帮助,杜甫的生活开始,“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
因为这一年【乾元二年(759年)】之内奔波流离,不断逃难,杜甫称之为“奈何迫物累,一岁四行役”。
上元元年(760年)春,杜甫一家在亲友们的帮助下,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筑茅屋而居,
即为著名的成都杜甫草堂,这时候的杜甫也48岁,距离他得到第一个官职也才仅仅4年而已,而唐王朝却已经彻底告别了盛世,在衰弱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