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2021年沪教版秋季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真题
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1.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春   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zān)。
(1)画线诗句是说诗人因感伤时事,牵挂亲人,所以见_______而落泪(或曰泪溅于花),闻_______也感到心惊。
(2)带点一句中,“家书”是指__________,“家书抵万金”采用了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表达出了将士们对家乡亲人的__________。
2. 阅读理解。
铁杵成针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1]给文中画横线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世传(________)  ①世代相传。 ②世上传说。
卒业(________)  ①完成学业。 ②诵读完毕。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各指代什么。
(1)问之,曰:“欲作针。”
“之”在文中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其”在文中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媪是怎样回答李白的?把文中相应的句子画上“﹏﹏”。
[4]读了这则故事,你有什么启示?请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小古文阅读。
智子疑邻
宋①有富人,天雨墙坏②。其子曰:“不筑③,必将有盗④。”其邻人之父亦云⑤。暮⑥而果大亡其财,其家⑦甚智⑧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注释)①宋:宋国。②坏:毁坏,损坏。③筑:修补。④盗:小偷。⑤亦云:也这样说。⑥暮:晚上。⑦家:指这家人。⑧智:认为……聪明。
[1](朗读停顿)下面这句话的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是(  )
A.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B.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2](翻译句子)下面的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翻译:宋国有个富人,天下大雨毁坏了墙壁。
B.暮而果大亡其财。  翻译: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钱财。
C.不筑,必将有盗。  翻译:不把它修好,一定会有小偷进来。
D.其家甚智其子。  翻译:他家的儿子十分聪明。
意的拼音
[3](整体感知)富人家被盗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面对相同的看法,富人认为孩子聪明却怀疑邻居的原因是(______)(填序号)。
A.孩子先说的“必将有盗”,邻居是跟着孩子说的
B.孩子和邻居与富人的亲疏关系不同
[4](品读感悟)这个故事主要是想告诉我们(  )
A.出现问题要及时补救。 B.富人的儿子非常聪明。
C.评价一个人要客观公正。 D.做人不要多管闲事。陈小春老婆应采儿
4.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滥竽充数①
齐宣王使②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③请为④王吹竽,宣王说⑤之,廪食⑥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⑦,好⑧一一听之,处士逃。
疫情作文800字最美逆行者
(注释)①节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滥竽:不会吹竽。充数:凑数。②使:让。③处士:古代称有学问、有品德而没有做官的人为处士,相当于“先生”。④为:给,替。⑤说:通“悦”,对……感到高兴。⑥廪( lǐn)食:拿粮食供养他。廪:粮食。食:供养。⑦立:继承王位。⑧好:喜欢。
[1]“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中“请”的意思是(  )
A.邀请 B.请求 C.请示 D.请教
[2]根据句子的意思,下列停顿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B.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C.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D.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3]“处士逃”最主要的原因是(  )
A.湣王讨厌南郭处士 B.南郭处士犯法逃亡
C.湣王不喜欢听吹竽 D.南郭处士不会吹竽
[4]“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请用自己的话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瓶中有果,儿伸手入瓶,取之满握,拳不能出,手痛心急,大哭。母曰:“汝勿贪多,则拳可出矣。”
[1]用“√”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取之满握   “之”的意思是(_____)(A.代词,指手  B.代词,指果)
(2)母曰“曰”的意思是(_____)(A.说,告诉 B.日子)
(3)汝勿贪多 “汝”的意思是(_____)(A.你 B.女孩)
[2]这篇短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
A.文中的小孩愚蠢无知,软弱爱哭。
B.做人不能太贪婪,要学会取舍。
C.小孩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D.我们做事要善于动脑筋。
6. 重点段落品析。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最后一句“取之,信然”的“信”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问之”,别人问王戎的是什么问题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给这篇文言文加个合适的题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个故事给你怎样的启示?
周润发资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精卫填海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1]解释下列汉字。
溺:________  故:________ 堙:_________
[2]翻译句子。
(1)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欧若拉歌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课内阅读。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1]写出下面加点字的解释。
逢老媪方磨铁杵(______)  太白感其意(______)
[2]“问之,曰:‘欲作针。’”这句话中的“之指的是________。
[3]“太白感其意”,李白感受到了___________。
[4]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课内阅读。
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写出下列句子的大致意思。
(1)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译:_________________
(2)取之,信然。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个故事使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阅读理解。
铁杵成针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1]解释下列词语。
(1)方_________________  (2)感_________________
(3)意_________________  (4)还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子中“卒”的意义。
(1)还卒业 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未成,弃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阅读古文,完成下面各题。
___________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①黄土作人,剧务②,力不暇③供,乃引绳(ɡēnɡ)于泥中,举以为人。
(注释)①抟(tuán):揉成团。②剧务:工作繁多。③暇:空闲。
严艺丹[1]文中“未有人民”的“未”是什么意思?(  )
A.未来 B.还没有 C.未知 D.为
[2]“乃引绳于泥中”的正确解释应该是(  )
A.于是她就引导绳子到泥浆中。
B.于是她就拿了绳子投入泥浆中。
C.于是她在泥浆中到绳子。
D.她竟然拿了绳子投入泥浆中。
[3]为古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____________。
12. 阅读理解。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1]第一段首句和最后一句在全文结构和内容上各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一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对海潮进行描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文字主要写 这一场面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_______ ”的静景上,这是运用了_______写法,这种写法有_______作用。
[4]第三段描写突出了“弄潮儿”的__、__、__等特征。“______ ”一句是对弄潮儿本领最高妙的称颂和赞叹。
13. 读下面的文言文,答题。
徐孺子年九岁,尝①月下戏②,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③?”徐曰:“不然。譬如④人眼中有瞳子⑤,无此,必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