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1期
科技管理研究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 esearch2021 No. 1
doi: 10.3969/j .issn. 1000-7695.2021.01.011
王子丹,袁永,胡海鹏,廖晓东,邱丹逸
(广东省科技创新监测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033 )
摘要:研究国际创新中心的概念内涵、主要特征、发展和演进,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四大核心组成体系,并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对策建议。
oled和lcd关键词: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体系;粤港澳大湾区
中图分类号:G3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7695 (2021 ) 01-0070-07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our Core Systems of the Inter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in Guangdong, Hong Kong and Macao Bay Area
W ang Zidan, Yuan Yong, Hu Haipeng, Liao Xiaodong, Qiu Danyi
(Guangdo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Monitoring and Research Center, Guangzhou 510033, Guangdong, China)
Abstract:T h is paper studies the c o n cep t, m ain characteristics, d e v elo p m en t and e v o lu tio n o f the internatio nal innovation center. O n this basis, it studies the four core com ponents o f the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and puts forw ard counterm 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o f the International Science and T echnology Innovation C en ter in G uangdong, H o n g K ong and M acao Bay Area.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core system; G uangdong, H o n g Kong, and Macao Bay Area
创新要素在空间的高度集聚形成了科技创新高 地,其中深刻影响着全球科技创新发展的城市或地 区,则成为了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国际科技创新中 心的概念及建设发展等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硅 谷、波士顿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崛 起,并深刻影响世界创新格局后逐渐受到关注。近
年来,我国相继在北京、上海等地布局建设全球科 技创新中心[1]。2017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见 证签署的《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 议》,首次提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2019年2月,国家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 要》,明确提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 新中心。广东省委、省政府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关于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战略部署,2019年7月,印发《关 于贯彻落实 <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 > 的实施 意见》,提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全球科 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本文研究国际 科技创新中心的概念内涵、发展演进历程及核心组成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 新中心建设的启示建议。
1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概念内涵
目前,对于科技创新活动影响全球创新发展的区域尚未有统一提法,现有的“全球科技创新中 心”[2]、“科技成长中心”“全球创新城市”[M] 等,均是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大同小异的概念。2000年,《在线》杂志在国际上最早提出“全球科 技创新中心”的概念,并按照创新人才培育或新技 术开发能力、具备技术创新能力和经济带动能力的 企业数、创新创业氛围、风险投资情况等指标评选 全球技术创新中心[5]。联合国在《2001年人类发 展报告》中,将集聚大量研究机构、创业型企业和 风险投资的地区称为“科技成长中心”。澳大利亚 智库SThinkNow自2007年以来已连续13年发布全 球创新城市指数,采用文化资产、基础设施、市场 网络等指标评选全球创新城市100强[6]。2019年,
收稿日期:2020-03-23,修回日期:2020-05-15
基金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软科学项目“广东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相关配套政策研究”(2018B070713007);广东省科技计划软科学重点项目“‘广州一深圳一香港一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建设路径与创新资源配置研究”(2019B101001020)
王子丹等: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四大核心体系建设研究
2ThinkNow发布《2019全球创新城市指数排行榜》,纽约取代东京成为世界上最具创新力的城市。近年 来,国内学者则普遍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或“全 球科技创新中心”来描述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 新高地。
学术上对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尚未有统一的定义。杜德斌等[7]认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在全球科技创 新中占据领导和支配地位的创新资源密集、创新活 动集中的城市或地区,具有强大的科技创新实力,产生的科技成果辐射范围广。骆建文等[8]认为科技 创新中心是不断产生新知识、新技术和新产品,具 有浓郁的创新创业氛围,科技辐射带动力较强的中 心城市。熊鸿儒[9]认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拥有先 进知识、技术和生产力,不断引领全球科技进步和 产业升级的城市或地区。邓丹青等[1(11认为国际科 技创新中心是创新资源高度密集并得到合理配置,创新技术和文化高度发达,创新网络高度融合的地 区。肖林[111认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拥有国际化高端人才、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众多创新创业企 业、发达的科技金融服务、宽松的创新文化环境、完备的制度政策体系等六大支撑要素的地区。叶玉
瑶等[nl认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集聚全球创新资源,引领国际科技前沿,持续推动全球产业发展的地区。本研究认为,从创新集的角度来看,国际科技创 新中心是集聚大量高校院所、先进科研基础设施、高端产业、人才、资金等创新资源,拥有良好的创 新创业环境,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活动,产生大量创新成果,具备较强的科技辐射带动力,不断推动全球产业转型升级的城市或地区。
2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主要特征
2.1创新集聚性
创新活动具有集聚性,科技创新中心的形成与 创新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性息息相关,在那些 越是知识密集型的区域内,创新集聚效应越发显著,其中能够对全球科技创新产生影响的,便逐渐发展 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M。这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集聚了全球创新资源,拥有大量的高校、科研院所、先进的科研基础设施,以及众多的跨国公司总部、研发总部和区域性研发中心,汇集了大量的技术、人才、资本、信息等创新资源,具备强大的知识、技术产生和输出能力,对全球创新资源的流动具有 较强的引导、组织和控制能力。
2.2 “大区域”性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在空间上越来越表现出“大 区域”性。从全球范围看,科技创新中心在空间上具有共
生性,同一个城市可能形成多个科技创新中 心,相邻的科技创新中心之间存在互动学习和相互促进的关系[7],共同推动某个城市成为全球创新城 市。随着创新全球化趋势加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突破了某座城市的地理界限,形成了以“湾区”为 代表的“大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如旧金山 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以硅谷为核心,包含了周边 的旧金山、圣荷西和奥克兰等创新城市;美国纽约、波士顿、费城等构成了著名的纽约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东京与周边的琦玉、千叶、茨城、神奈川 等多县构成的日本东京湾区,形成了国际知名的科技创新中心。
2.3产业高端性
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通过 技术革新,推动产业升级,并以创新人才和资本等 创新要素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占据以高科技、高附 加值、知识密集性为特征的产业链的“高端”节点[7]。在产业结构方面,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不断产生新技 术、新工艺和新产业,为产业源源不断地提供从低 附加值向高附加值方向转型升级的动力,使区域内 始终保持以技术密集或知识密集型的高端产业为主 导。例如,硅谷20世纪50 ~ 60年代至今,产业发 展一直围绕高新技术产业推进,大致经历了国防工 业、集成电路产业、计算机产业、IT产业,再到近 年来的生物医药产业和新能源产业等主导产业变革。
2.4开放创新性
美国硅谷、以列特拉维夫等国际科技创新中 心的发展经验表明,一流的开放创新环境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特征。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具备开 放、包容的文化特质,是其吸引和留住来自全球不 同文化背景的创新人才的重要原因。同时,宽容失 败和尊重知识产权的社会风气,激发了人们创新创 业激情和活力,使得区域内创新创业活动异常活跃。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开放性,还表现为区域内的高 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等都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主动对接和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3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和演进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形成发展大致可分为自发组 织模式、政府干预模式、政府与市场互动促进模式三种模式。美国硅谷是自发组织模式中的典型代表,这种模式在制度设计上倾向于自由主义经济,强调 市场力量。政府干预模式的典型案例是日本推行“首 都圈规划”,大规模动用政府力量将东京湾区逐步打造成为集聚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国际科技 创新中心[131。美国128号公路在20世纪七八十年
72王子丹等: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四大核心体系建设研究
代时,也是在政府的产业规划和指导方向下,以满 足联邦政府的军事订单和地方政府的采购项目需求 为主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这种发展模式在前期能较 快提升地方科技创新水平,但可能会抑制创新资源 的市场化。政府与市场互动促进模式是指政府在为 企业和科研机构搭建合作平台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并负责解决科技创新的高风险性资金筹措及其产生 的负外部性等问题,其余方面则充分发挥市场
的作 用的模式。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国牛津郡使用这一模式促进高科技企业集聚和发展,至21世纪已 经成为欧洲科技创新的重要中心之一 [141。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形成往往经历了长期的演 进和不断的转型升级,从工业化初期算起,其发展 阶段大致可以划分为萌芽期、成长期和成熟期等三 个阶段。不同发展阶段在驱动要素、创新形式、政 府作用、产业集等方面均呈现出不同的特征(见表1)。萌芽期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主要通过生 产要素驱动发展,大学和科研机构是创新主体,政 府鼓励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区域内形成以制造业为 主的产业集或一些集聚初创期科技型企业的大学 科技园区。成长期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以投资驱动 为主,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逐渐形成以企业为 主导的区域创新集成,政府大力支持研发创新活 动,鼓励和引导孵化器、技术服务中介机构等发展,并不断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这一时期的产业集以 技术密集型为主。成熟期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以创 新驱动为主,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高水平大学、研究机构、世界五百强企业等,产学研深人合作,国际创新交流合作频繁,逐步形成开放创新网络,政府注重优化创新环境,较少直接干预创新活动,产业集以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为主。
表1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发展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萌芽期_______________驱动要素生产要素,如廉价的劳动力、丰富的自
牛年大气简短的新年贺词然资源等
创新形式以大学、科研机构开展基础研究为主,
■大企业开展--定程度的技术创新.
政府作用有一定的财政研发投人,但更多经费用
于基础设施建设投人,贸易保护程度高
产业集制造业集为主,或一些集聚初创期科
技型企业的大学科技园区
代表性城市或芬兰的赫尔辛基、英国的威尔士等欧美 地区国家早期多数工业区,战后初期日本东
京周边_________________成长期_________________
资本要素,主要是快速增长的企业研发投人
企业积极开展技术学习和合作创新,大中小
企业均积极开展创新活动,形成企业主导的
区域创新集成
支持研发活动,鼓励和引导孵化器、技术服
务中介等发展,注重完善市场竞争规则,加
强知识产权保护
高端制造业等技术密集型产业集为主,金
融、贸易等支撑性服务业兴起
八九十年代的新加坡、新竹、印度
班加罗尔等新兴经济体地区
舒淇_________________成熟期_________________
创新要素,包括人才、资金、创新主体、技
术等
产学研合作紧密,基础研发与商业化联系密
切,积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逐步形成开放
性创新网络
很少直接干预创新,更注重教育、医疗、居住、
制度环境等的持续改善
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集为主,现
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等协调发展
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大伦敦地区(包括
陈赫老婆许婧剑桥、牛津),东京湾区
一个地区的创新水平与其经济水平呈正相关,区域性经济中心更容易抢占先机,利用自身集聚资 源并
输出影响的优势,建设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国际知名的科技创新中心多是在区域经济中心的基 础上,采用符合自身特的创新驱动发展模式,形 成各具特的高端产业体系,逐渐演化为国际科技 创新中心。美国旧金山湾区是美国重要区域经济中 心,也是全球最富盛名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二战 之后,依托硅谷的创新辐射,通过“科技辐射+产 业网络+制度环境”的发展模式,湾区内的产业不 断转型升级,形成了以高科技产业、高端制造业、金融业、旅游业等为主导的产业体系。日本东京湾 区依托东京都市经济圈,通过“工业集+研发基 地+政府立法”深度融合模式,大力发展化学、汽 车、机械等高端制造业和金融、贸易、研发等生产 性服务业,逐渐形成了国际知名的科技创新中心。英国大伦敦区以伦敦城为中心,在工业革命后成为 世界经济中心的基础上,依靠知识集聚和市场力量,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金融产业等知识密集型产业,形成“知识服务+创意文化+市场枢纽”的国际科 技创新中心发展模式。
4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四大核心体系
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内涵特征和全球知名创 新中心的建设发展经验来看,科学研究水平、技术 创新能力、高端产业实力和创新环境情况是支撑和 影响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在推 进北京、上海等地加快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时,也着力强化这几个方面的能力。《北京加强全国科 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国发〔2016〕52号)提出打造世界知名科学中心、实施技术创新跨越工 程、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优化创新创业 环境等重点任务。《上海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 验
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方案》(国发〔2016〕23号)将建设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 中心、建设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转化平台、实施引 领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项目和基础工程、推进张江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等作为主要任务。因此,
王子丹等: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四大核心体系建设研究73
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需从构建四大核心体系人手,即强大的科学研究体系、完备的技术创新体系、极 具竞争力的高端产业体系和开放一流的创新环境体 系(见图1)。
图1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四大核心体系示意图
4.1强大的科学研究体系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也是科学中心,是全球开展 科学研究的主阵地。高校、科研院所、先进科技基 础设施和顶尖科学家等创新要素构成了国际科技创 新中心的科学研究体系,支撑其在相关研究领域领 先于世界水平。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云集是国际 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特征,波士顿地区拥有超过100 所大学,其中全美高校排名前50的有7所,包括哈 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塔夫茨大学等。重大科技 基础设施是开展前沿科学研究的支撑保障,拥有一 批先进科技基础设施和重大创新平台是国际科技创 新中心的另一个重要特征。例如,硅谷周边建有斯 坦福正负电子非对称环(SPEAR)、正负电
子工程 (PEP)、斯坦福直线对撞机(SLC)等大科学装置[151。此外,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集聚了大量高精尖研究人 员,拥有具备强大的科研实力研究团队,积极开展 国际前沿科学研究。
4.2完备的技术创新体系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全球技术创新策源地。创 新创业平台、科技服务中介机构、风投创投机构和 技术创新人才等构成了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技术创 新体系。在这一完备的科技创新体系下,众多高质 量孵化器、加速器等创新孵化平台推动科技成果从 技术走向市场;完善的科技中介服务网络帮助高校 和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与产业需求迅速对接,促进 技术创新成果快速产业化,如波士顿地区的麻省理工技术许可办公室是全美开展大学专利使用转让最活 跃的机构之一 [16]。风险投资在技术创新体系中扮演 重要角,是创新活动的资金提供者和资源连接者,硅谷、波士顿、特拉维夫等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均拥有 大量的风险投资机构,风险投资活动十分活跃。
4.3极具竞争力的高端产业体系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拥有极具竞争力的高端产业 体系,主导着全球新产业的发展方向。国际科技创 新中心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的优势主导产业,集聚 了大量科技型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不断衍生出新产 品、新技术,这些构成了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高端 产业体系。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节点城市,往往结 合自身特,形成了不同的优势主导产业,如纽约 以金融业为主导、波士顿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巴
黎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主导。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拥有 大量全球知名科技企业,《2019年欧盟工业研发投 资排名》显示,纽约拥有辉瑞制药、IBM、百事公 司等近60家世界级企业,波士顿拥有通用电气、雷 神、阿卡迈技术等80多家世界级企业,东京拥有本 田、索尼、佳能等200多家世界级企业h7 ]。此外,在强大的科学研究实力和创新投入支撑下,不断涌 现出新工艺、新技术,使产业始终保持髙端竞争优 势或形成新兴产业。
报考高铁乘务员的要求4.4开放一流的创新环境体系
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中心,往往也是全球创 新文化引领和开放创新合作中心。良好的创新创业 氛围、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活跃的国际科技 创新合作构成了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开放一流的创新 环境。硅谷的创业精神举世闻名,创业已经成为一 种习惯,人们对创业失败的容忍度很高,把失败作 为宝贵的财富,这种硅谷文化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硅 谷的持续创新和繁荣。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崇尚科学 文化,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氛围浓厚,拥有严格的 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同时,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拥有 开放创新的环境,创新要素流动通畅,国际交流合 作频繁。例如,硅谷是全球开放创新的典范,吸引 了来自全球的创新人才;新加坡、特拉维夫等大力 引进跨国公司研发投资,与发达国家建立紧密联系,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先后发展成为国际科技创 新中心。
5完善粵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四大核心体系的对策建议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珠三角九市、香港和澳门。香港、澳门拥有丰富的科教资源,广州、深圳等地 集聚了大量高科技企业、人才、技术、信息
、资本
74王子丹等: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四大核心体系建设研究
等创新要素,东莞、佛山等市拥有完整的产业体系。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四大核心体系来看,粤港澳 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已形成一定的基础。在科 学研究体系方面,已经建成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室等 5个大科学装置,在建大科学装置6个;启动建设 鹏城实验室、季华实验室等10家省实验室,成功集 聚了一批院士级人才,承担了多项国家重大专项;拥有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 工等一批世界知名高校,并重点推进建设41所高校 的147个学科。在技术创新体系方面,2018年,珠 三角九市约有新型研发机构180个,企业孵化器876 个,各地市积极推进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等创新 创业平台建设。在高端产业体系方面,形成了新一 代移动通信、平板显示、高端软件、半导体照明、生物医药等7个产值超千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 。在创新环境体系方面,大力推进科技领域“放 管服”改革,成立中国(广东)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推动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实验动物平台、科普基地 向港澳开放,大力支持国际科技交流与创新合作。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阶段来看,目前粤港澳 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正处于成长期,建议从完 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四大核心体系入手,采用政府 干预与市场互动促进的发展模式,协调发挥政府引 导和市场激励作用,不断增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 技创新中心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加快将粤港澳大湾 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 新高地。
5.1重点推进大科学装置和省实验室建设,打造世 界一流科学研究体系
打造以大科学装置和广东省实验室为核心,重 大创新平台集聚,顶尖科学家云集的世界一流的粤 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科学研究体系。建设 世界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推进大亚湾中微 子实验、散裂中子源、国家基因库、国家超算中心 等已建成大科学装置顺利运行;加快江门中微子实 验装置、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加速器驱动嬗变 研究装置等在建大科学装置的建设;积极谋划布局 更多国家大科学装置落地粤港澳大湾区,为开展基 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提供载体支撑。在广东省实验室 方面,加快推进目前已经启动建设的10家省实验室 在团队组建、制度建设、实验室规划建设、科研立 项等方面的工作,支持省实验室与重大科技基础设 施合作开展高水平研究,同时积极谋划建设国家实 验室。在前沿交叉学科领域布局建设高水平研究院,给予公益类科研院所稳定性支持,建设一批具有国 际影响力和强大辐射带动作用的重大创新平台和科研机构。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突出分类指导、精 准支持,加大对具备冲刺世界一流学科基础的优势 学科建设的支持力度;支持港澳及世界知名大学到 湾区独立设置高等学校、建立分校或共建国际化学 院。优化人才引进政策,实施精准引才和柔性引才,依托大科学装置、重大创新平台、科研机构和高水 平大学,聚全球顶尖科研人才,为开展前沿科学研 究提供强大的研究团队保障。
荒芜之地矿点5.2大力支持技术研发与转化应用,全链条完善技 术创新体系
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技术创新 体系,不仅要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型研发 机构,还要完善创新孵化育成体系,积极建设创新 服务中介机构,支持风投创投机构发展,从技术、人才、资金、创新创业服务等方面全链条支撑技术 创新发展。技术创新离不开技术研发机构,要结合 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需要,新建一批紧密围绕市 场需求开展技术创新的新型研发机构;推进规模以 上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加快突破一批产业关键核 心技术;支持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知名实 验室、中央企业、世界500强企业等来湾区设立研 发机构、研发总部或区域性研发中心;支持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到港澳以及国外设立孵化基地、研 发机构或分支机构。要围绕亟待攻克的关键核心技 术,加强技术创新人才引进与培养,完善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髙技能人才的运作模式。在完善创新 孵化育成体系方面,要借鉴东莞松山湖承接深圳外 溢科技成果的经验,建设更多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 化产业化的加速器,吸引国内外科技创新成果到大 湾区内转化产业化;支持专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等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发展,加强对各类创新创业平台在建设规划、用地审批、财政资助、风险补偿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引导创业 孵化载体引进国际先进的创业孵化理念。目前,科 技服务中介机构是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技术创新体系的短板,要引进一批国际知名科技服 务中介机构,鼓励粤港澳三地自主或联合建设一批 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等科技服务中介机构,为基础研 发与产业需求搭建沟通的桥梁。技术创新需要大量 资金支持,要积极发展科技金融,鼓励风投创投机 构发展,组建创新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持续完善科 技保险、知识产业质押融资等科技金融产品,不断 降低科技型企业融资成本。
5.3促进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 的高端产业体系
围绕战略新兴产业,引进一批产业创新高层次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