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湾智能制造经济融合发展与对策研究
周友良U
(1.广东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2.肇庆学院肇庆经济社会与历史文化研究院,广东肇庆526061)
摘要:制造业是国民基础产业—
—三大产业之一,其智能化转型对于国家提升发展质量具有重要影响。粤港澳 大湾区作为国家重点推进发展区域,具备发展智能制造经济的基础与优势。但目前大湾区发展智能制造经济面临企 业智能制造能力不足、智能制造人才短缺、智能制造经济发展不均衡、外部环境挤压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智能制造经 济融合发展。针对于此,应从利用“互联网+”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完善人才引智提质、差异化协同推进智能制造经 济、深化“一带一路”合作等方面着手,进一步深化大湾区智能制造经济融合发展。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智能制造
中图分类号:F28 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2096 —3157(2020)34—0115 —03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 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我国是制 造业大国,但从技术、生产水平等角度来看,仍不属于制造业 强国。这在客观上要求借助智能技术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推动智能制造经济融合发展。粤港澳大湾区有着发展智能 制造经济的良好基础与优势,本文就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智能 制造经济问题展开研究,为中国提升智能制造水平提供借鉴。
一、粤港澳大湾区智能制造经济发展基础与优势
1.发展智能制造经济基础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总面积达到5.6万平方公里,总人 口数量接近7000万,生产总值更是达到1.6万亿美元,具 备发展智能制造经济的良好基础。粤港澳大湾区覆盖产业 涉及金融业、制造业、服务业、旅游业等多项产业,产业类型 丰富、产业链上下游配套设施完善。较高的开放程度与较 强的经济活力、国际影响力,使得粤港澳大湾区能以良好基 础开启智能制造经济发展。与此同时,粤港澳大湾区拥有 的全球500强企业数量已经超越美国旧金山湾区,甚至接 近纽约湾区,这为智能制造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企业集 基础。大湾区内目前已形成近300个细分品类产业集 ,包括2个万亿级、20个千亿级、数量众多的百亿级产业 集,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智能制造经济提供良好产业基础。
董卿的老公2.发展智能制造经济优势
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历程,粤港澳地区创新活 动呈现出日益活跃的趋势,在知识生产、转化以及产品应用 方面拥有先进发展经验与一定技术资源优势,为粤港澳大湾 区发展智能制造经济奠定良好基础。首先,粤港澳地区集聚 了许多高水平高校,具备国际化的先进科研环境与人才培养 优势。例如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澳门大学、中山大学等一流高校,使得粤港澳地区具备知识创造优势,能为智能制 造经济发展提供基础动力。其次,深圳在研发投人、专利合 作条约、专利申请等方面均位居全国前列,与此同时,经过多 年改革发展,深圳建立起了良好的科研成果转化生态环境与 体制机制,初步形成了由政府引导、企业占主导地位、产业学 科研究资源紧密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为粤港澳大湾区 发展智能制造经济提供知识转化便利。最后,珠三角地区在 外部环境竞争加剧的大背景下,借助一系列产业转型升级政 策,迅速将自身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随着珠 三角地区制造业生产产品科技含量不断提升,逐渐形成了知 识密集型产业带、技术密集型产业带,涵盖电子信息、智能制 造等产业领域,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智能制造经济提供产品 应用基础优势。
杨幂受伤二、影响粵港澳大湾区智能制造经济融合发展的因素
1•企业智能制造能力不足
以往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主要由生产要素驱动,但由于 目前驱动制造业发展的优势要素日趋紧缩,加之劳动力红利 降低以及土地资金不断升高,过高生产成本使得企业难以实 现智能转型,仍处于智能
制造业发展初级阶段。虽然大部分 制造企业都深知智能转型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但在转型过程 中,更多企业选择观望并持保守态度。这不仅是由于成本 高,更是由于前景不够明朗,使得企业转型意愿不足。一方 面,制造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过程中,需引进大量关键技 术及核心硬件装备,但目前这些软硬件仍主要依靠国外进 口。无论是前期购买还是后期维护保养,均面临着极大的金 钱代价与失败风险,降低了企业转型意愿。另一方面,关于 制造企业转型升级,政府提供的财政金融支持力度仍较小、范围仍较窄,各大中小型制造企业仍未体会到政策优惠。加 之目前智能制造相关产业配套体系及生态系统仍处于发展
全国流通经济115
完善阶段,成功经验较少,制造企业认为转型发展难以见到 希望与成效。因此,除局部试点外,大多数制造企业智能转 型意愿较低,难以提升智能制造能力。
2.智能制造人才短缺
在建设智能制造强国的过程中,人才是发展根本,也是 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成功转型的关键所在。当下,在推进 粤港澳大湾区智能制造经济发展时,专业领域的优秀人才存 在严重短缺问题。首先,人才短缺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 一,在高端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智能制造装备领域,缺乏 大量专业人才以及装备制造管理人才。第二,突破智能制造 关键技术、带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人才数量不
足。第三,复 合型人才数量少。智能制造经济发展不仅需要熟悉信息技 术的人才,也需要擅长制造企业管理的人才。目前大湾区缺 乏既精通技术又有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第四,在智能制 造技术开发方面,缺少能够改进技术并提供业务指导的专业 技术人才,制约了制造企业的高层次发展水平提升。第五,除了统领规划企业的顶端人才外,也缺乏大量门类齐全、技 艺精湛、爱岗敬业、能投身于一线工作的工匠型人才。其次,关于海外及国内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大湾区内工作力度仍 有待提高。相关人才引进政策缺乏灵活性、落实不到位等问 题,导致智能制造人才供需不平衡,阻碍了制造业转型升级,限制了智能制造经济的快速发展。
3.智能制造经济发展不均衡
经过多年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智能制造经济发展取得一 定进展。但由于人口分布、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发展水平等 各方面的差异,大湾区智能制造经济发展东西部发展差距较 大,整体发展不均衡。大湾区东部工业建设时间较长,基础 设施建设较为完善,并且拥有香港及深圳两个国际一流城市 作为发展引擎带动整体经济发展。因此智能制造经济东部 发展程度要优于西部。与此同时,由于粤港澳大湾区交通建 设分布不均,东西部之间交通联系不够紧密,导致大湾区内 的创新资源未形成共享体系,难以形成影响力辐射全国甚至 全世界的世界级企业。除此之外,大湾区内各行业产业链基 础发展差异大也是导致智能制造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因素之 一。从发达国家智能制造经济发展成功经验来看,除核心制 造企业积极进行智能化转型外,同时也需要上下游产业链高 效协同配合。而从事实来
看,广东目前大约10%的企业处于 工业发展初级阶段,约20%的企业处于工业发展中低级阶 段,约70%的企业处于工业发展中高级阶段,尚未有企业真 正迈人智能制造阶段。上下游企业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导致短期内产业链无法实现高效协同发展,这也导致智能制 造经济在产业链上存在发展不均衡问题。
4.外部环境挤压
中国制造业正面临严重的外部环境挤压问题。第一,发达国家高端回流。在高端制造领域,部分发达国家出现 回流现象。诸如美国苹果公司将电脑生产工厂回迁至本国;日本松下制造也将洗衣机、微波炉产品生产回迁至国内。由于智能制造的关键核心技术、高端智能制造装备、工 业基础软件仍掌握在美国、日本等制造业高度发达国家,这 些国家垄断着智能制造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与领域。发达 国家智能制造产业回流至本国,会为粤港澳大湾区智能制 造经济发展带来核心数据信息限制、系统集成困难等转型 限制,降低制造企业对智能转型的成本投人、产出效益的预 期,扼杀企业智能化转型动力。第二,发展中国家中低端分 流。由于目前中国劳动力成本较以往有所上升,相较于其 他发展中国家,中国劳动力成本优势不复从前。因此越南、老挝、印度等东南亚国家能够以更低成本的资源、劳动力承 接中低端制造业及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在很大程度上分流 了中国制造业资源。
lol云顶之奕三、粵港澳大湾区智能制造经济融合发展的对策
1.利用“互联网+”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
粤港澳大湾区内转型升级意愿与动力不足,严重制约了 大湾区的智能制造经济发展。传统制造业若想加快转型步 伐,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需充分利用大湾区地理位置优越、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等优越,开展“互联网+制造业”融合行动。传统制造业通过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可快速推进自身转型升级与深化发展。与此同时,通过运用 数字技术,可提高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沟通效率,加快互联互 通,提高沟通效率与资源利用效率。这一过程中,不断提高自 身制造产品标准,实现与国际标准接轨。不断培养新智能制 造产业、新合作业态、新生产模式,促进产业间优势互补、联动 发展,将大湾区建设成为具备国际竞争力与创新制造能力的 一流智能制造基地,推动智能制造经济深化发展。
2.完善人才引智、提质
粤港澳大湾区目前高层次人才数量不足,严重制约了智 能制造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切 实提升大湾区内人才数量、质量。首先,对现有智能制造高 层次人才评价体系进行改造、创新,以科研学术成果为主要 导向,探索、开发以企业实训实战为主要方式的领军人才培 养方法。借助粤港澳大湾区,依托粤港澳知名高校,加强与 全国知名高校与名企的合作。通过高校、企业合作,加强产 学研合作力度,持续培养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带动智能制造 经济创新发展的高层次头
部人才。其次,鉴于发达国家拥有 较为完备的智能制造基础,相关人才质量高、数量多。可与 美国通用电气、德国西门子、日本富士通等知名智能制造企 业加强联系,从上述企业引进或临时聘用专业人才,打造粤 港澳大湾区跨国人才队伍。此外,定期组织大湾区内技术人 才去往国外参与学术研讨会,加强学习提升,积极学习发达 国家先进技术经验,为粤港澳大湾区打造高层次智能制造人 才队伍提供动力。再次,大湾区内可采用人才培育专项补贴 或税收减免等多项措施,引导大湾区内各高校企业按照德国 “双元制”模式培养专有人才。推动一流头部企业联合设立 智能制造学院,例如可着力推动美的、格力等知名制造企业 与地方院校开展深度合作,建设“校企双主体”智能制造专业
116全国流通经济
模式,打造创新一流工E人才培养模式,快速提升智能制造 人才质量水平。最后,探索智能制造学科体系与人才培养体 系,推广相关体系落地大湾区内知名高校乃至全国高校,联 合全国力量培养智能制造人才。可按照订单模式,为粤港澳 大湾区量身打造专业型人才。借助专业硕士、工程硕士博士 等学位平台,联合高校为企业培养输送智能制造复合型人 才。与此同时,粤港澳大湾区内有资源、有能力的高校、企业 可携手建立实训基地,在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平台的帮助下,能够为粤港澳大湾区智能制造经济发展培养出满足发展需 求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3.差异化协同推进智能制造经济
与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家相比,中国智能制造水平有待 提升。粤港澳大湾区东西部基础差距大,各行业、各企业、产 业链上下游智能制造转型基础差异大,制约了粤港澳大湾区 智能制造经济深入发展。因此,可从以下两方面全面推进粤 港澳大湾区智能制造经济发展。第一,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制 造行业龙头企业发展,带动广大中小微企业实现智能化、数 字化制造业转型。建立智能制造转型试点示范区,加大智能 制造推广力度。可通过粤港澳大湾区支柱行业龙头企业先 行,带动大湾区上下游企业实现产业链协同发展模式。通过 头部企业的智能生产模式示范,在智能制造设备生产、租赁、使用方面带动广大企业,充分利用供应链金融等新兴金融模 式推动中小微企业实现整体智能制造转型。针对于此,粤港 澳大湾区应出台在资本市场及产业规划方面给予大中小型 企业利好政策,这样不仅能强化大湾区龙头企业的带动作 用,更能为广大中小微企业增添转型信心与动力,加快大湾 区智能制造转型升级步伐。第二,以技术改造为基础,大力 推动技术水平落后制造企业的智能制造转型。实现中国制 造2025的关键环节在于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全面、深度融 合。为此,应坚定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信息化工业化融合,在 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产品信息化、企业信息化集成应用、产 业集两化融合等关键领域进一步深化、提升。在更大范 围、更细行业、更广领域、更深层次、更深应用方面实现彼此 交流融合。加大技术改造专项资金扶持力度,有助于创新推 动低水平制造企业多模式智能制造转型,切实提升产业链上 下游企业的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为迈进工业4.0时 代奠定坚实基础。
4.加强全球联系,深化“一带一路”合作
音乐俄罗斯
中国智能制造经济目前面临发达国家产业回流与发展 中国家资源分流问题,影响自身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因此,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智能制造经济发展,应依托“一带一 路”建设,创新重新构建供应链体系,将劳动密集型部门制造 环节部分转移到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降 低大湾区内产业链工业链综合成本。粤港澳大湾区需以智 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在各节点重要城市建设一批具有世界 级影响力的现代高端工厂,全面、深度布局智能制造经济发展。目前香港、澳门等城市已与内地城市建立良好产业合作 关系,未来发展方向要朝着加强全球联系,在全球坐标下建 立智能制造母工厂,高度谋划并加强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运 用。借助香港、澳门两座城市的创新资源与国际化优势,内地城市要充分利用自身,与香港澳门建立深度合作,形成跨 区域产业分工协作网络,建成具有全国乃至全球竞争力与影 响力的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在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下,加快 形成“世界科技创新+湾区智能制造+全球发展市场”的创 新发展模式,加快融人全球创新价值链,深度参与全球生产 要素分配、上下游产业分工与智能制造竞争,抢占新时代国 际竞争市场制高点。更为关键的是,粤港澳大湾区目前需将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发展主线,加快智能制造企业新旧动 能转换。基于智能化、自动化、数字化、信息化等发展特征,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智能制造经济。以新兴技术 推动大湾区内制造业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实现企业的智能 化、绿经济化发展。在加快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世界 一流湾区的同时,深化与全球智能制造大国的联系合作,全 面开展人才、技术、管理的学习借鉴。
参考文献:
[1]刘飞,孙延明,赖朝安,等.粤港澳大湾区智能制造生态
系统建设的战略思考[J].广东经济,2019,(12) :70〜77. [2] 熊立贵,涂志刚.粤港澳大湾区智能装备产业双创探索
[J]•科技创业(月刊),2019,32(08) :58〜60.
[3] 潘玉霜,袁倩玲,杜玲燕.基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发
展模式探究——以智能制造业为例[J].营销界,2019,
好冷啊(25):9 〜10.
[4] 曹钟雄科技湾区”建设面临的挑战与出路——粤港澳
大湾区的抉择[J]•开放导报,2019,(02) :52〜55.
[5] 刘飞,孙延明,陈娟,等.新时代工业4.0背景下加快制
造业向智能制造转型的策略研究——以粤港澳大湾区 为例[J]•广东经济,2019,(03) :72〜81.
黄小蕾[注]基金课题:
1•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研究项目 《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合作的现实基础、突破方向、合作路 径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20G X J K151)
2•肇庆学院科研基金项目《肇庆市与港澳地区建立特别 合作区可行分析研究》(项目编号:201950)
3.肇庆教育发展研究院重点课题《肇庆市职业教育服务
县域经济发展对策研究》(项目编号:Z Q J Y Y2019026)
作者简介:
周友良,广东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在站博士后,肇庆学院 肇庆经济社会与历史文化研究院讲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管理决策。
全国流通经济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