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雅文化预言
导语
粤港澳⼤湾区内区域发展不均衡,在珠三⾓三⼤经济圈中,珠中江的发展⽔平落后于⼴佛肇和深莞惠,成为粤港澳⼤湾区发展的“短板”。各城市的精准定位尚未完成,同质化竞争问题严重,如何定位粤港澳⼤湾区内11座城市的功能?⽽号称“中国第⼀侨乡”的江门在过去20年⾥,经济增长速度在全省排位较为落后,如何抓住机遇融⼊粤港澳⼤湾区的发展?
⼀、江门参与粤港澳⼤湾区建设的基础及优势
江门位于⼴东省中南部,地处珠三⾓洲西部,⾯积9504平⽅公⾥,是全国率先基本实现⼩康的24个⼤中城市之⼀。江门地处粤港澳⼤湾区承东启西的关键节点,腹地纵深⼴阔,其参与粤港澳⼤湾区建设具有良好的发展条件。
其⼀,江门是连接珠三⾓地区与粤西地区重要的门户枢纽。江门东联⼴佛都市圈和深港经济圈,与两⼤经济区域的陆路距离均在100公⾥左右,海运距离不到100海⾥,紧靠规划中的珠三⾓新⼲线机场,1个半⼩时内可便捷通达⼴州⽩云国际机场、深圳宝安机场等。江门是珠三⾓进⼊粤西的必经之地,随着港珠澳⼤桥、深中通道和珠西综合交通枢纽江门站的建设,江门将承担起承东启西,辐射粤西乃⾄⼤西南的重任。
其⼆,江门具有良好的⼯业基础。上世纪80年代,江门⼯业已排名全省前列,门类完备,兼具规模和技术,培育了⼀批在全省乃⾄全国都有名⽓的龙头企业和品牌。经过多年的发展,江门打下了较为深厚的⼯业基础,形成了电⼦信息、⾦属制品、纺织服装、⾷品、化⼯、汽车及摩托车制造等⽀柱产业,以及⽔暖、造纸、家具、船舶、轨道交通等特⾊产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总的来说,江门⼯业具有产业门类较齐全、产业基础良好,产业规模增长较快,⾏业结构优化,集聚效应明显的特点。
其三,江门开发腹地⼴阔,⼟地承载⼒优势明显。江门市⾯积9504平⽅千⽶,约占珠三⾓的四分之⼀,开发强度仅11.6%,发展空间⼴阔。江门是粤港澳⼤湾区内唯⼀具备可⼤规模连⽚开发⼟地的地
级市。⼤⼴海湾经济区是珠三⾓难得的处⼥地,是最⼤的省级新区,规划⾯积约3240平⽅公⾥,开发强度在5%左右,被赋予“珠江西岸粤港澳合作重⼤平台”的发展定位。与现有的粤港澳合作平台相⽐,⼤⼴海湾拥有更⼴阔的发展空间,⼟地资源丰富,建港条件优良,可舒缓⾹港、澳门⾃⾝⼟地承载压⼒,有利于拓展港澳发展空间。
其四,江门在粤港澳融合的⼈缘优势突出。⼀国两制、三个关税区、四个核⼼城市是粤港澳⼤湾区最⼤的特点和优势,也是⼤湾区融合的难点和痛点所在。江门是全国的重点侨乡,有400多万华侨华⼈遍布全世界107个国家和地区。江门市1998年的侨情调查显⽰,五⾢籍的⾹港同胞有1300192⼈,五⾢籍澳门同胞有198656⼈,分别占两地总⼈⼝的1/5和1/3左右。澳门江门同乡会成⽴于2002年,⽬前拥有会员接近六万⼈,成为澳门最⼤的社团组织。江门丰富的侨务资源是促进粤港澳融合的⼈缘优势。
⼆、江门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江门经济发展⽔平在珠三⾓地区相对落后。总体来说,江门经济规模偏⼩,经济总量位于珠三⾓地区的中下游;产业层次整体不⾼,竞争⼒不强,结构调整之后,动⼒转换迟缓,创新驱动发展能⼒不⾜,江门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发展不充分不协调等问题⽐较突出。
在改⾰开放之初,江门市因拥有⼀批⼤中型国营企业,其经济实⼒在⼴东省排第三,甚⾄第⼆。尽管在改⾰开放的40年⾥,江门社会经济取得了较⼤发展,但是与其他珠三⾓城市相⽐,江门却明显退步了,在过去的20年⾥,⼏乎每隔⼀个五年,江门在全省的经济位次就倒退1到2位。2000-2017年间,江门GDP增长倍数仅为3.74,增长速度远远不及临近的中⼭和珠海。江门市委书记林应武⽤⼋个字形容了江门经济⽬前发展的现状:“追兵渐近,标兵渐远”。
从区位来看,江门的区位、交通等对外开放条件明显不及珠三⾓核⼼地区,其外围和辅助性地位成为制约江门经济发展和格局的重要因素。江门当地的学者把江门描述为“中⼼地带的边缘,发达地区的落后地区”。珠江的阻隔对粤港澳⼤湾区区域经济的发展直接产⽣两个后果:⼀是珠三⾓地区发展呈现“⼴佛—莞深—⾹港”东部经济带和“⼴佛—中珠—澳门”西部经济带等明显的带状发展特征,区域经济没有形成⽹络状,东西两岸的经济交流与合作不⾜,两岸发展规模与⽔平差异较⼤;⼆是⼴东沿海经济带甚⾄中国华南沿海经济带在珠江⼝出现拐弯甚⾄断裂,这制约了⼴东沿海经济带甚⾄中国华南沿
海经济带更⾼⽔平的发展,北部湾经济区和粤港澳⼤湾区、海峡西岸经济区没有连成⼀个更有机的整体。
江门的东⾯和北⾯有宽阔⽔丰的西江,与南海、顺德、中⼭、珠海隔岸;南⾯是浩瀚⽆际的南海,西⾯是⼭区和⽋发达的云浮及阳江地区。由于受河⽹的障碍,江门交通设施⼀直滞后,这影响了江门地区与⼴州的交通和关联程度。时⾄今⽇,江门地区尚未建⽴起⼀个与地区发展相适应的、内外沟通发达的铁路、城际轻轨、公路、河道、海港等交通⽹络。在珠三⾓经济⾼速增长动⼒主要来源于对外开放的情况下,江门的区位、交通成为制约江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江门经济的外向程度在珠三⾓地区⼀直位列倒数第⼆位,2017年江门市外贸进出⼝总值1385.2亿元,⽽⼴东的外贸进出⼝总值达到6.82万亿,进出⼝总额仅占全省的2%,江门的经济外向依存度为62%。当年江门的⾻⼲企业⼤部分是国有企业或集体企业,随着市场的全⾯开放,这些企业跟不上市场的形势发展,⽽新⽣的民企与珠江东岸的企业竞争中处于下风。对外开放的区位相对劣势,交通条件改善较慢、对经济⽀撑相对较弱,经济增长动⼒尤其是外向拉动明显不⾜,这些因素是导致江门经济落后于珠三⾓先进地区的重要原因。
除了区位、交通的限制,江门在发展中也存在诸多挑战和短板。作为⽼牌的⼯业基地,传统制造业是江门经济的“主引擎”,但近些年江门传统优势的竞争⼒不断下降,导致GDP排名在全省不断下滑。传统制造业存在的问题有:企业⾃主开发能⼒仍较薄弱,总体研发投⼊不⾜,缺少⾃主知识产权的⾼
新技术,对国外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不⾜;装备⽔平和⼯艺⾃动化⽣产程度低,关键技术装备总体相对落后,⽣产效率相对低下,机电⼀体化⽔平、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平都有待进⼀步提⾼;关键共性⼯艺中⼤部分仍采⽤⼈⼯操作⽅式,效率低下。
随着经济下⾏压⼒增⼤,⼀些以制造业为主的城镇产业逐步萎缩,常住⼈⼝⼤量减少,城镇“空⼼化”现象⽐较严重。⽬前江门的常住⼈⼝增长率为0.34%,为⼴东21个地级市中最低,远低于⼴东平均0.67%的⽔平。⼀些被撤并的乡镇,政府搬⾛了,镇墟就空掉了。城镇“空⼼化”的蔓延,不但产业留不住,最后⼈才、⼈⼝都留不住。
限电什么时候结束王靓雅三、江门在粤港澳⼤湾区的功能定位
⼴东省“⼗三五”规划明确了江门的“五⼤定位”,即珠三⾓西翼与粤西地区联系的交通门户(珠江西岸综合交通枢纽)、世界级轨道交通产业基地、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全国⼩微企业创业创新⽰范市及中国国际旅游⽬的地。围绕这些战略,江门向东主动对接⼴佛都市圈、深港澳经济圈两⼤龙头向西传递省战略西拓的能量,承担“中卫”、“中场”的⾓⾊,全⼒打造“开放之门”、“⽅便之门”、“辐射之门”,建设珠江西岸新的经济中⼼、创新中⼼和城市中⼼。
(⼀)珠西综合交通门户
粤港澳⼤湾区的建设能够加强珠三⾓地区与粤东西北地区的交流与合作,促进粤东西北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粤港澳⼤湾区向北、向东、向⼤西南均能很好地辐射,但⼤湾区西岸缺乏⾯向粤西腹地的⼤型铁路客运枢纽。江门东接⼴佛、深港澳两⼤龙头,西扼⼴东省的西拓战略,发挥着“传”“接”重要作⽤。在⽔运发达的年代,江门由于处于粤西通往珠三⾓的必经之路,造就了其⽔陆联运枢纽城市的重要地位,也因此成就了江门曾经的繁荣昌盛。前些年,由于在综合交通没有跟上,江门在珠三⾓城市中发展相对滞后,错失了快速发展的黄⾦时代。“⼗三五”时期,江门处在战略机遇期和创新崛起窗⼝期。⼴东“⼗三五”规划赋予江门建设珠西综合交通枢纽的重要任务。
交通枢纽与所在城市发展有着⾮常紧密的联系。相关研究表明,交通枢纽地位的奠定和交通职能的强化,将会引发商贸业、制造业等⼀系列相关产业和经济活动,产⽣⼀种显著的循环与累计效应,推动
城市的超常规增长。江门建设珠江综合交通枢纽将推动江门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发展和社会加速进步。交通枢纽及相关路⽹的规划建设,对外将进⼀步深化江门与⼴佛都市圈、深港澳经济圈的主动对接,加强与珠西各市合作,积极参与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对内将促进资源优化整合,推动东部⼀体发展,加快西部的协同共进。便捷的交通是⼈才交流和引进创新型企业的关键因素,打造珠西枢纽将使⾼层次⼈才加速聚集在江门成为可能,也将促进江门传统优势产业的加速发展。
(⼆)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粤港澳⼤湾区的建设将进⼀步促进资源依赖型、基本原材料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省内⼭区和粤东粤西地区转移,提⾼省内三⼤经济区域之间的专业化分⼯⽔平。2016年9⽉,⼯信部正式批复包括江门在内的珠江西岸“六市⼀区”成为“中国制造2025”试点⽰范城市。此举正是考虑到珠江西岸制造业基础扎实,在产业转型升级⽅⾯应当先⾏⼀步,⽰范城市建设为努⼒探索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和模式,为全⾯落实“中国制造2025”创造经验。《江门市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范城市实施⽅案》,提出江门市将⼤⼒发展三⼤优势装备产业,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
江门市第⼗三次党代会确⽴了“⼯业⽴市”的发展战略,以重振“江门制造”。深圳作为全国经济中⼼城市,近些年提出
了“外溢发展”的城市发展战略。深圳的企业受到本地空间、市场、成本、劳动⼒等资源不⾜的限制,
相关产业资源会向周边溢出,江门有⼤⽚尚未开发的⼟地资源,具有承接深圳市溢出产业的条件。当深中隧道、深茂铁路等重要交通项⽬的建设完成,深圳、江门未来有望实现“1⼩时⽣活圈”。江门为承接深圳产业打造了五个万亩园区,为全市“⼯业⽴市”提供项⽬⽀撑,也为承接珠三⾓地区新⼀轮产业转移提供平台。
(三)粤港澳⼤湾区⽂化旅游⽬的地清朝皇帝排名先后顺序
近年来江门市旅游业发展迅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发展潜⼒和提升空间巨⼤,但存在产业定位不明确,扶持配套不完善,总体形象不鲜明等问题。我们建议把江门市定位为粤港澳⼤湾区⽂化旅游⽬的地。该定位可以促进江门市的旅游产业发展,也能加强粤港澳⼤湾区的⽂化认同,促进粤港澳⼤湾区的融合。
从经济发展的⾓度来讲,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东省旅游业产业⼤发展提供了⼴阔的空间,省内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为旅游业加速发展带来了⼴阔的市场前景,《江门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将⽂化旅游产业作为三⼤主导产业之⼀。⽬前,旅游产业已经成为江门市重要的⽀柱产业。江门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其旅游资源禀赋位居⼴东省第⼆位,经过多年发展,江门市已形成“碉楼、温泉、海岛、⽣态”四⼤旅游品牌,拥有世界⽂化遗产1处,国家级森林公园2家,国家4A级旅游景区9个、⼤型温泉酒店12家。2017年江门旅游总收⼊492.53亿元,同⽐增长20.10%,占GDP的⽐重约为18.3%,在全省排名由2016年的第五位提升⾄第四位。
从社会层⾯来看,未来⼤湾区各城市在社会、教育、⽂化、卫⽣、公共服务等⽅⾯逐步融合,使⼤湾区全体居民都能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成为经济最富裕,⽂明程度最⾼,公共服务最完善的区域。实现社会层⾯的融合有助于加强港澳⼈民的⽂化认同,实现⼈⼼回归,从⽽建设中华民族共同家园。⽂化是⼀座城市的精髓和灵魂,是城市的核⼼竞争⼒和重要的软实⼒。全国城市认同感调查报告显⽰,在⼴东省21个地级市中,江门的城市认同感和⽂化认同感排在⾸位,说明江门⼈对侨乡的历史和⽂化有着很强的⾃豪感。⼀直以来,“侨乡”是江门市重点打造的城市名⽚,⽽⽂化是维系故⼟和华侨华⼈的精神纽带。促进粤港澳的融合是建设⼤湾区建设的重点和难点,采取多元融合的⽅式建设粤港澳⼤湾区是基本达成的共识。江门在与⾹港、澳门各界融合中具有突出的⼈缘优势,⽽发展⽂化旅游可以进⼀步促进港澳居民的⽂化认同。
认同。
作者:刘作珍、梁育民
>周渝民个人资料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