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自我反省,是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使他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他对自己性格的反思和人生的历练,得到了后人的敬仰与推崇。我们今天学习东坡,不仅仅在于他绝妙的诗词书画,更在于他对待人生积极的态度。
《念奴娇》中的周瑜形象为何与《三国演义》中的大不相同?这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为了美化诸葛亮而贬低丑化周瑜严重扭曲历史造成的。苏轼笔下的周瑜年轻有为,文采风流,江山美人兼得,春风得意,且有儒将风度,指挥若定,胆略非凡,气概豪迈正史上的周瑜意气风发,胸襟广阔,年少有为,是苏轼心中十分仰慕的英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周瑜,才是历史上真正的周瑜。
黄州虽然是苏轼政治生涯的低谷,但是这座长江边的小城却成为了苏轼文学创作的圣地。随着苏轼对自我的反思,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已悄然改变。世事变迁,宦海沉浮,苏轼把对人生和历史的感悟都凝聚在了长江边的赤壁,面对滚滚东逝的长江,苏轼发出了响彻千古的天籁之音。
《念奴娇》词分上下两阙。上阙咏赤壁,下阙怀周瑜,并怀古伤己,以自身感慨作结。
诗人是个旷达之人,尽管政治上失意,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这首词就是他这种复杂心情的集中反映,词中虽然书写失意,然而格调是豪壮的,跟失意文人的同主题作品显然不同。词作中的豪壮情调首先表现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长江的非凡气象,古战场的险要形势都给人以豪壮之感。周瑜的英姿与功业无不让人艳羡。
1、烘托:是“以乙托甲”,使甲的性质更加突出,乙起陪衬作用。例如:词中“千古风流人物”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周瑜在作者心目中的重要作用。
2、映衬:映衬是烘托的特殊形式,一方面“以乙托甲”,一方面“以甲托乙”,又互相彰显的作用。词中有两种映衬:(1)实景与虚景映衬。作者亲眼所见的景象是实,作者想象的战争景象是虚,二者互相衬托。(2)周瑜的“雄姿英发”与作者的“早生华发”相互映衬,既现出周瑜的少年得志,又现出作者的壮志未酬。
————(诗歌内容)
什么叫做震撼古今的伟大绝唱,就是这一首词写完之后从古一直能唱到今天,唱到今天人的心里面,一千年前发出的一个声音到现在还能敲打着你的胸膛,震撼到你的心灵。
你看,浩浩荡荡的长江往东方流去,让我们想起孔子的话:逝者如斯,不舍昼夜。再看那大浪淘沙,把古往
李汶翰的个人资料简介今来多少风流人物席卷而去。据说,在这山崖的西边就是当年三国周郎大破曹军百万雄师的地方;再看赤壁,乱
世穿空,陡峭的悬崖像是要刺破苍穹,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
雪浪。这是怎样的惊心动魄,怎样的雄壮有力。但就是这样惊心动魄的历史,壮怀人心的历史,在时间长河的不断地冲刷之下也消失殆尽。这词的上阙,既是这么有力量,又是这样地美丽。
词的下阙,更不得了,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小乔的出现,让惊心动魄的美丽,变成柔情似水、佳期
如梦的艳丽,小乔的出现让周郎更加能够显示出他雄姿英发的一面,他不但是个幸福的英雄,还是一个浪漫的英雄。但是如果没有小乔这个人物,好像周郎的身上就少了一点从容,就少了一点潇洒。所以小乔在这个词的下阙
当中非常的关键也非常的重要,正是她的出现,让这段宏阔的历史和英雄的画卷变得如此儒雅,如此地从容。你看,这就是苏轼心中的历史,如画的江山,滔滔的巨浪,雄奇的峭壁,多情的美人,儒雅的英雄,还有流传千古的功业。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可是呢,你看苏轼又是多么的感伤,赤壁再壮阔,英雄再浪漫与我有何干,我现在蹉跎半生,老大无成啊,只顾在这里发出一些徒劳的感慨,又有何用呢?他说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我真是多情啊,难怪生出这么多的
繁体qq名字刘承俊资料白发,小乔的确很美丽,周郎的确很潇洒,赤壁大战确实是千古以来的辉煌的战绩,但是,这些伟大
的英雄人物,这位昔日的佳人,现在又在何处呢?想来想去,苏轼觉得,人生不过一场大梦,我自己何必为这种虚幻的历
史而自顾多情呢?我又何必为自己的老大无成而感伤呢?也许他又回到了自己的老命题,只有江水和明月是永恒的,怎么办呢?还是再举起酒杯来吧,不如让我们来领略这个美丽的夜晚,活在当下,其他的都不是自己的。
“人生如梦”,抑郁沉挫地表达了词人对坎坷身世的无限感慨。“一樽还酹江月”,借酒抒情,思接古今,感情沉郁,是全词余音袅袅的尾声。后几句虽表达了伤感之情,但这种感情其实正是词人不甘沉沦,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表现,仍不失英雄豪迈本。词的收尾,感情激流忽作一迭宕,犹如在高原阔野中奔涌的江水,偶遇坎谷,略作回旋,随即继续流向旷远的前方。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所开创的豪放词派的巅峰之作。苏轼所创作的词,把题材从单纯的儿女情长拓展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方面,对于词的格调,从感伤的、艳丽的情调拓展到抒发宏伟的志向,表达自我的胸襟,苏轼的词也成为了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是影响苏轼一生的重大事件。
宋神宗在熙宁年间(1068年~1077年)重用王安石变法,变法失利后,又在元丰年间(1078年~1085年)从事改制。就在变法到改制的转折关头,发生了苏轼乌台诗案。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李定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御史台自汉代以来即别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1079年(元丰二年)3月,苏轼被贬调湖州。贬调的原因是他不赞成王安石的新法。在奉调时,苏轼依例向宋神宗上表致谢。本是官样文章,但他知道自己被外放,是新党作了手脚,于是在表中写出了略带牢骚的“知其生不逢时,难以追陪新进;查其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一句。朝廷的公报是固定按期
出版的,相当于现在的官方报纸,苏轼的文字照例惹人注意,这次谢恩表,使那些“新进”成了读书人心
目中的笑柄。
卡塔尔世界杯不用熬夜监察御史舒亶、御史中丞李定等人,举出苏轼的《杭州纪事诗》作为证据,说他“玩弄朝廷,讥嘲国家大事”,
更从他的其它诗文中出个别句子,断章取义地给予定罪,如:“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本来苏轼是
抖音小甜甜说自己没有把书读通,所以无法帮助皇帝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人,他们却指他是讽刺皇帝没能力教导、监督官吏;
又如“岂是闻韶忘解味,迩来三月食无盐”,说他是讽刺禁止人民卖盐。总之,是认定他讥讽皇上和宰相,罪大恶极,应该处死刑。虽然他们都要苏轼死,但神宗皇帝不愿杀害他,只同意拘捕他,而且不同意苏轼在进京途中关入监狱过夜。朝廷在七月二十八日将苏轼逮捕,八月十八日送到御史台的监狱。二十日,正式提讯。此时任宰相的王珪,指出苏轼歌咏桧树的诗句:“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蜇龙知。”隐刺皇帝:“皇帝如飞龙在天,苏轼却要向九泉之下寻蜇龙,不臣莫过于此!”新党指控苏轼“大逆不道”,要置其于死地。十月十五日,御史台申报苏轼诗案的审理情况,其中有苏轼数万字的交代材料,查清收藏苏轼讥讽文字的人物名单,计有司马光、范镇、张方平、王诜、苏辙、黄庭坚等二十九位大臣名士。李定、舒亶等欲置苏轼于死地而后快,但神宗一时举棋不定:太祖早有誓约,除叛逆谋反罪外,一概不杀大臣。苏轼写《狱中寄子由》说“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无比凄惨。审讯者常对他通宵辱骂。巨大精神压力下,苏轼写下了“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的悲惨诗句。因为儿子苏迈离开京城去别处借钱,把送饭的事交给朋友,但是忘了告诉朋友父子之间有约定:送饭只送蔬菜和肉食,若听到坏消息,才送鱼去。巧的是这位朋友恰恰送去熏鱼。苏轼大惊,就给弟弟苏辙写了上面两首诀别诗。诗作完成后,狱吏按照规矩,将诗篇呈交神宗皇帝。宋神宗读到苏轼的这两首绝命诗,感动之余,也不禁为苏轼的才华所折服。加上当朝多人为苏轼求情,王安石也
劝神宗说:“圣朝不宜诛名士”,神宗遂下令对苏轼从轻发落,贬其为黄州团练副使。轰动一时的“乌台诗案”就此销结,而苏轼的这两首“绝命诗”也广为流传开来。
人物轶闻——东坡肉——东坡鱼苏轼不仅是文学大家,在美食上也很有一手,除了广闻人知的东坡
肘子外,苏学士还擅长烧鱼,其烹制的鱼堪称一绝。一次,苏轼雅兴大发,亲自下厨做鱼,刚刚烧好,隔着窗户看见黄庭坚进来了(黄庭坚是中国古代四大字体蔡苏米黄宗祖之一,是苏轼挚友,两人经常以斗嘴为乐)。知道又是来蹭饭揩油,于是慌忙把鱼藏到了碗橱顶部。黄庭坚进门就道:“今天向子瞻兄请教,敢问苏轼的苏怎么写?”苏轼拉长着脸回应:“苏者,上草下左鱼右禾。”黄庭坚又道:“那这个鱼放到右边行吗?”苏轼道:“也可。”黄庭坚接着道:“那这个鱼放上边行吗?”苏轼道:“哪有鱼放上面的道理?”黄庭坚指着碗橱顶,笑道:“既然子瞻兄也知晓这个道理,那为何还把鱼放在上面?!”
——出人头地苏轼在京城会考时,主审官是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学名家欧阳修。他在审批卷子的时候被苏
轼华丽绝赞的文风所倾倒。为防徇私,那时的考卷均为无记名式。所以欧阳修虽然很想点选这篇文章为第
一,但他觉得此文很像门生曾巩所写,怕落人口实,所以最后评了第二。一直到发榜的时候,欧阳修才知
道文章作者是苏轼。知道真实情况后欧阳修后悔不已,但是苏轼却一点计较的意思都没有,苏轼的大方
气度和出众才华让欧阳修赞叹不已:“这样的青年才俊,真该让他出榜于人头地,并正式收苏轼为弟子。
宋茜 圭贤——进京赶考传说宋代苏东坡早年乘船赴考,因途遇风浪,误了开考的时辰。起初主考大人不准苏东坡
入场,后来听了苏的诉说,顿生恻隐之心,便口诵一联让他对,若对得出,便允他入试。主考官出的联是:“一
叶小舟,载着二三位考生,走了四五六日水路,七颠八倒到九江,十分来迟。”苏东坡不愧为一代才子,
稍一思索便应声对出下联:“十年寒窗,读了九八卷诗书,赶过七六五个考场,四番三往到二门,一定要进。”
出句用顺序,对句用倒序。有情景,有经历,曲折而不呆板,视为巧对。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