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
1简介:苏辙(1039-1112),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2、文学成就:在古文写作上也有自己的主张。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中说:“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认为“养气”既在于内心的修养,但更重要的是依靠广阔的生活阅历。因此赞扬司马迁“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他的文章风格汪洋澹泊,也有秀杰深醇之气。例如《黄州快哉亭记》,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于汪洋澹泊之中贯注着不平之气,鲜明地体现了作者散文的这种风格。苏辙的赋也写得相当出。例如《墨竹赋》赞美画家文同的墨竹,把竹子的情态写得细致逼真,富于诗意。
苏辙写诗力图追步苏轼,今存诗作为数也不少,但较之苏轼,不论思想和才力都要显得逊。早年诗大都写生活琐事,咏物写景,与苏轼唱和之作尤多。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晚年退居颍川后,对农民生活了解较多,写出了如《秋稼》等反映现实生活较为深刻的诗。抒写个人生活感受之作,艺术成就也超过早期,如《南斋竹》:“幽居一室少尘缘,妻子相看意自闲。行到南窗修竹下,恍然如见旧溪山。”意境闲澹,情趣悠远。苏辙于诗也自有主张。他的《诗病五事》以思想内容为衡量标准,对李白、白居易、韩愈、孟郊等都有讥评。如说李白“华而不实”,说“唐人工于为诗而陋于闻道”,这看法在宋代有一定代表性。
三、人物事例汇总:
苏轼、苏辙就是在苏洵言传身教之下,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氛围是成就“苏门三学士”的不二法宝。苏轼十分疼爱弟弟,有一块糖他总是塞到弟弟嘴里,有两块他也不肯吃,全留给弟弟。看着弟弟开心,苏东坡笑在脸上甜在心里。学习是枯燥的,当它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时候,学习也是快乐的。多年父子成朋友,一起读书志同道合心心相印,清风明月之际,父子三人对月抒怀不亦乐乎,一边享受天伦之乐,一边巩固学习成果。
北宋嘉年间,苏洵带着苏轼、苏辙两个翩翩美少年从老家四川挺进中原开封,哥俩在那年科举中一鸣惊人。北宋文坛大家欧阳修十分推崇苏轼,宰相韩琦则喜欢苏洵的老道,力荐苏洵出山,苏洵推说多病。苏轼天资绝伦,是一轮冉冉升起的明月。苏辙知道月亮只有一个,尽管自己也可以发光,但只能是一颗星星。苏辙淡泊名利,把更多的精力用来照顾多病的父亲,膝下承欢尽孝,为苏轼免除后顾之忧。
镜头法改造素材1tina 泰国:
时间的流逝,许多往事已经淡化了。可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颗星星永远闪亮,那便是亲情。时间可以让人丢失一切,可是亲情是割舍不去的。古语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有多少遗憾在那么一瞬间永远无法抹去,然而在亲情的世界里总有一些人和事感染着我们,就像玫瑰的芳香久久遗存。
立冬文案简短三苏的文采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他们之间浓厚的亲情亦是让人羡慕不已。苏轼从小便疼爱弟弟苏辙,有好吃的必定要全留给弟弟,而苏辙在哥哥的疼爱中感到了手足之情的珍贵,立志要报答弟弟的这份恩情,于是当苏轼在文坛上小有名气之时,苏辙主动承担起照顾父亲的责任,膝下承欢尽孝,为苏轼免除后顾之忧。其实苏辙何不想蜚声文坛,何不想声名大振,但是亲情的弥足珍贵让他懂得淡泊名利。
亲情是什么?它是无穷无尽的付出,是一种可以感受的责任,更是一种无法取代的温暖,面对亲情要懂得珍惜和呵护,拥有亲情的人是幸运的,而懂得为亲情而付出的人是智慧的,,在亲情的陪伴下我们将走的更加坚定。
嘉佑二年(1057年)苏轼与苏辙同科进士一起步入仕途,两人政治思想大致相同,在变法争斗中共同进退,晚年同样被贬到南方的蛮荒地带。苏辙性格沉稳不外露,人情世故高苏轼一筹,常常给予兄长忠告。所以他的仕途较为平坦些。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任凤翔府判官,弟辙送至郑州。这是兄弟间第一次分手。苏轼登高眺望子由的乌帽随山坡的起伏而忽隐忽现的影象,顿生出悲悯和忧伤。苏轼杭州三年任期届满时,他请调至密州,因为当时苏辙正任职济南,两地都在山东,相距不远。在熙宁九月(1076年)的中秋夜由于怀念子由而写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愿望。乌台诗案时,苏辙欲学汉代提萦救父典故,愿免一身官职为兄赎罪,最后被贬监筠州盐酒税务。苏轼出狱后,苏辙前去接狱,特捂其口,以示三缄其口。元佑年间苏辙升尚书右丞,苏轼遭人排挤,乞求外任,苏辙连上四札,也乞外任。
镜头法改造素材马思纯疑似新恋情曝光2:
人世间有一种温暖而美好的情愫,只有经过了风吹雨打的考验,懂得同甘苦刚患难的宝贵,
才能品尝到其中滋味,它便是无可替代的友情!
友情是什么?友情是共同的理想和爱好。苏轼与苏辙从小便一起长大,在父亲的影响下他们建立了吟诗作文的兴趣爱好,而政治思想的相似也使得他们怀有远大抱负,并为之奋斗终身。
友情是什么?友情是困难面前的鼓励与叮咛。苏轼一生仕途不顺充满坎坷,而苏辙性格沉稳,为人处世略胜一筹,因此常常给予兄长忠告,而苏轼也善于听取意见,得以多次免于祸患。
友情是什么?友情是离别的不舍与思念。踏入官场后身不由己,苏轼和苏辙不得不分离,苏辙十分不舍兄长而远送千里,苏轼亦是生出无尽的悲悯和忧伤。中秋之夜,独自吟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其中包含了多少思念之情呀。
友情是什么?友情是一抹芳香,在你遇到困难时带给你信心与勇气;友情是一坛陈放的老酒,时间越是长久,越是芳香扑鼻。友情,看不到摸不着却有时时围绕在我们身边,让我们无论高兴还是难过都有人陪伴着,如苏轼和苏辙之间深厚而真挚的情感,或许这便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3、与哥哥苏轼(适合作文主题归类:什么时候冬至真情流露(亲情);品味生活(家庭))
在苏家,和东坡一齐长大一齐读书而将来也与他关系最密切的,就是他弟弟辙,字子由。他们兄弟之间的友爱与以后顺逆荣枯过程中深厚的手足之情,是苏东坡这个诗人毕生歌咏的题材。兄弟二人忧伤时相慰藉,患难时相扶助,彼此相会于梦寐之间,写诗互相寄赠以通音信。甚至在中国伦理道德之邦,兄弟间似此友爱之美,也是绝不寻常的。苏子由生来的气质是恬静冷淡,稳健而实际,在官场上竟尔比兄长得意,官位更高。虽然二人有关政治的意见相同,宦海浮沉的荣枯相同,子由冷静而机敏,每向兄长忠言规劝,兄长颇为受益。也许他不像兄长那么倔强任性;也许因为他不像兄长那么才气焕发,不那么名气非凡,因而在政敌眼里不那么危险可怕。现在二人在家读书时,东坡对弟弟不但是同学,而且是良师。他写的一首诗里说:“我少知子由,天资和且清,岂独为吾弟,要是贤友生。”子由也在兄长的墓志铭上说:“我初从公,赖以有知。抚我则兄,诲我则师。”
镜头法改造素材3:
亲情是人一生最宝贵的财富。有人说,母爱柔情似水,父爱恩重如山,还有一种亲情不能忘记,那是一种纯洁而神圣的情感——手足之情。
北宋八大家被三苏占去近一半位置,不得不承认苏家人才之盛,而能够至此的重要的原因便是血浓于水的亲情在支撑着每一个人。苏轼和苏辙从小便一起长大,一起玩耍一起读书,患难时相互扶持,得意时共同举杯,这样的手足之情即便是在中国伦理道德之邦,也是绝不寻常的。
苏轼的一生在政治以及文学史上的地位都要比弟弟苏辙高,而苏辙常常充当了良师益友的角,每遇苏轼失意之时必定忠言规劝。苏轼去世之后,苏辙为兄长写墓志铭道“我初从公,赖以有知。抚我则兄,诲我则师”,可见苏辙对这份手足情的珍重。
在独生子女居多的当今社会来说,要寻到如苏轼和苏辙这般深厚的手足情很不容易了,多少人只能在历史的长河中仰望着,投去羡慕的眼光。然而,如果我们还有机会拥有这样一份手足情,那就应该无比珍惜、付出自己的爱,让这份手足情绽放到极致!
4、苏辙改对(适合作文主题归类:哲理思辨(智慧);凌迟处死成长历练(成才);学习探索(才华与聪明))
一天,苏轼带着年少的弟弟苏辙游巫山。山上一位老道听说神童苏轼光临,便想当面考
考他。老道出了个异字同音对:“无山得似巫山好。”苏轼不假思索,立即对出下联:“何叶能如荷叶圆?”老道连连称好。
谁知,苏辙在一旁却说:“兄长的下联对得还不甚工稳,不如改一改。”苏轼问:“怎么改?”苏辙便念道:“何水能如河水清?”
苏轼和老道一听,以“水”对“山”更工稳,齐声叫好。从此,苏辙也远近闻名了
。
镜头法改造素材4:
智慧是一粒种子,能让你收获粮仓;智慧是疑虑清风,能让你乘风破浪;智慧是一捧清泉,能让你拥抱海洋;智慧是一束阳光,能让你永远拥有太阳。智慧是比金钱、权利更为宝贵的人生财富。
古今圣贤无不充满之智慧,而宋朝著名的文学家苏辙便是这其中之一。年少之时,苏轼带着弟弟苏辙游巫山,山上一位老道听说兄弟俩聪明过人便想当面考考,于是出了一个异字同音对:“无山得似巫山好。”
苏轼不假思索,立即对出下联:“何叶能如荷叶圆?”老道连连称好。
而沉默良久的苏辙却在一旁说:“兄长的下联对得还不甚工稳,若是改成‘何水能如河水清?’岂不是更好”
苏轼和老道一听,以“水”对“山”更工稳,便齐声叫好。此后,苏辙也远近闻名了。
如苏辙一般,古今中外以智慧为伴的人数不胜数。诸葛孔明用智慧辅佐刘备独霸一方,阿基米德用智慧发现了浮力定律;霍金用智慧解开了宇宙黑洞的秘密……智慧,是一种财富,是一种经验,更是一种人生的境界,拥有智慧的人生更加美好。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