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人物性格特点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汉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也是乐府诗发展史上的高峰之作,后人盛称它与北朝的《木兰诗》为“乐府双璧”, 讲述了刘兰芝与焦仲卿的爱情悲剧。这首诗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塑造出了主要人物刘兰芝和焦仲卿的艺术典型,其中还包括刘母、焦母、刘兄等几人。
一、刘兰芝:善良、有才、温顺、勤劳。云的谚语
二、焦仲卿:性格矛盾复杂,虽忠于爱情,却软弱妥协。
三、焦母:为人刚愎、蛮横,自以为是。
四、刘母:封建思想重,性格懦弱。
五、刘兄:性行暴戾,趋炎附势。
【扩展知识】
一、刘兰芝
《孔雀东南飞》将刘兰芝塑造成了一个善良、有才、温顺、勤劳的几近完美的“超女”形象,这样的女子本应有美满的婚姻、幸福的生活,但是她却以悲剧收场,而这样的结局与其性格特点有着一定的联系。
刘兰芝不是一个庸庸碌碌的普通女子。不管是她自称的“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还是其母所称的“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知礼仪,十七遣汝嫁”,都表明她曾接受过精心的教育和培养。而这种丰富的受教育经历,也极大的影响着她的性格和心理。小小年纪能掌握多种技能不仅使她具有较强的生活能力,也赋予了她超乎常人的自信。而长期的文化和技能熏陶,又丰富了她的内心情感,唤醒了她的个性意识,使她具有了异乎常人的敏感和自尊。可以说,受教育之后的刘兰芝不再是蒙昧的了,她有了独立的意识和思想,有了个性化的情感,并具有了进一步认知世界的能力。而当她利用这种能力去观察更广阔的世界时,她又将获得更主观的感悟、更直观的理解,从而帮助自己做出独立的判断和选择。 当她与焦仲卿母亲的矛盾不可调和时,是屈辱地留下来(可能性几乎没有),还是有尊严地离开就成了摆在刘兰芝面前的一道选择题。面对着焦仲卿的求情,焦母一槌床,二大怒,三表态:久怀忿、慎莫留、不相从许。岂止是“久怀忿”, 赶走刘兰芝是蓄谋已久,连下一任儿媳妇都已经物好了。在被驱赶的命运
不可改变的情况下,刘兰芝索性主动提出来,让自己走得有尊严一点。 在告别婆婆和夫君的时候她没有哭,而是重新画好了妆容回到自己的娘家。
母亲节说说 诗中兰芝反抗精神、反抗行为有其软弱的,妥协的一面。反抗与妥协,刚强与软弱相融合,二律背反。比如,在被焦母“遣归”临别时,她就应该对颠倒是非,故意刁难自己的焦母作一番抗争,而实际上,她所做的却是主动向狠毒的焦母赔罪“从小出野里,行为自专由”, 仍然以检讨自责的方式向婆婆道别,并且又叮嘱小姑“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兰芝的忍辱负重与焦母的强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二、焦仲卿
焦仲卿是一个性格矛盾复杂的人物。他有反抗的一面,又有软弱妥协的一面。他惧怕母亲,但在母亲那里敢于为妻子据理力争,最后又屈服于母亲的淫威。他没有解决矛盾,反而激化了矛盾,于是只好采取权宜之计,让刘兰芝暂且回家。尽管他对刘兰芝说:“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其实这不过权宜之计,走一步看一步,从故事的发展看,焦仲卿这一步走错了。他处事不果断干脆。 刘兰芝被遣返的当天,家庭遭遇如此变故,仲卿还要急着上班去(吾今且报府);临别时,刘兰芝叮嘱他:“君既若见录,
不久望君来。”可是他迟迟不来,直到知道刘兰芝要再嫁了,才匆匆赶来,来后不问青红皂白,就气急败坏地对兰芝指责、挖苦、讽刺,这不是一个理解妻子的人应有的行为。总之,由于他不善于解决解婆媳矛盾,夫妻矛盾,不能给刘兰芝一个安全幸福的港湾,加速了刘兰芝反封建性格形成。张伦硕的前妻
三、焦母
焦母为人刚愎、蛮横,自以为是的性格让人恨得牙根直痒,恨不能痛殴她一顿为快。从诗中可以看出焦母在家庭中明显具有说一不二、独断专行的绝对权力,因为焦父去世,家中较早失去了独撑大局的男主人,所以导致焦母在独肩重担的同时把家族振兴的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了儿子身上,同时,也把所有的情感寄托在儿子身上。王健林岳父
正因为长期以来她在儿子身上倾注了太多的爱和关注,以至于她情不自禁把儿子视作了唯一的感情寄托,这使她生出了一种强烈的恋子情结。久而久之,这种过分强烈的依恋和占有欲望使她的心态扭曲,让她产生了一种独占独享儿子所有情感的病态心理。
所以当媳妇进门要和她分享儿子的情感时,她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威胁,她既担心儿子被
媳妇的蜜意柔情“诱惑”而丧失了在仕途上积极进取的动力,也害怕儿子受到“挑拨”而不再信任和依赖自己,她更畏惧儿子不分好歹和媳妇持同一立场来挑战自己的权威。因此,她出于一种莫名其妙的“嫉妒”心理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刁难儿媳,不仅用繁琐艰苦的家务来消耗其精力,还使用层出不穷的清规戒律来制约其言行、压制其思想,使其在家内动辄得咎,从而在精神上长期处于一种被压抑的状态。而最能体现她良苦用心的策略就是,她有意强化儿子“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的事业心,支持其长期在外工作的习惯,从而在精神上孤立、情感上冷淡儿媳,使其情感无处寄托。
她的自私狭隘、冷酷无情不仅没能为自己赢得独享的幸福,反而招致了家破人亡、老无所依的惨剧。
四、刘母
受封建社会“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思想的禁锢,刘兰芝的母亲正是这一思想的牺牲品,尽管她对女儿被休回娘家很吃惊,“阿母大拊掌”,在女儿休回娘家后,县令、太守家相继提亲的情况下,面对女儿对自己爱情的捍卫,她虽同情女儿,对媒人一口回绝,“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但面对儿子的怅然心烦,趋炎附势,强逼妹子再嫁时,
也无力扭转乾坤,只能忍气吞声劝女儿:“何不做衣裳,莫令事不举!”所以,她的懦弱又间接成为了刘兰芳悲剧命运的推手。
五、刘兄
刘兄性行暴戾,趋炎附势,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帮凶。他对刘兰芝粗暴训斥,“作计何不量!”显得盛气凌人。“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足见他趋炎附势,见利望义。“不嫁义郎体,其欲往何云?”一句弦外之音是:“难道要我养你一辈子吗?”这分明是在下逐客令,可见其尖酸刻薄,冷酷无情,对于刚遭遇“遣妇”,又遭遇“逼嫁”的刘兰芝来说,才出虎口,又要入狼穴,导致了刘兰芝生而无望,怀着满腔愤愤了却了自己的人生。
可以说,刘兰芝的爱情悲剧既源于刘兰芝和焦母个性(性格)的冲突和对抗,也源于专制的封建家长制对个性自由、爱情自由的无情压制和扼杀。马克思说过:“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因此,在封建制度的统治下,无论这几个人的性格如何,他们最终都是受害者,都是封建制度的牺牲品。
廖汉生>写景作文范文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