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莲一中高三一轮复习课内文言文复习导学案(23)(教师版)
第23课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学习目标】积累重要文言现象。
【学习过程】
一.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晋侯、秦伯围郑,(连词,因为)其无(以礼相待,礼遇)于晋,且邓紫棋五宗罪(有二心,指郑国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亲附于楚。)于楚也。晋(驻扎)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军队)(一定)退。”公从之。(推辞)曰:“臣之(壮年。古时男子三十为“壮”。)也,(尚且)不如人;今老矣,无能(做,干)也已(语气助词,表示确定)。”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这)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答应)之。
    夜(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已经)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自言冒昧的谦辞)以烦执事(办事的官员,代指对方(秦穆公),表示恭敬。)。越国以(鄙,边邑,这里用作动词。把……当作边邑)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增加)邻?邻之(雄厚),君之(削弱)也。若(放弃)郑以为(把……作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行李(外交使者)之往来,(同“供”,供给)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给予)晋君(恩惠)矣,(答应)君焦、瑕,朝(渡河)而夕设(修筑防御工事)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满足)之有?既东(疆界,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它的边境)郑,又欲(延伸、扩张)其西(疆界),若不(侵损、削减)秦,将(从哪里)取之?阙秦以利晋,(表示希望、祈请)君(考虑)之。”秦伯(同悦),与郑人(签订了盟约)。使杞子、逢孙、杨孙(戍守)之,(就)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没有)夫人(那个人,指秦穆公)之力不及此。(依靠)人之力而(损害)之,不仁;失其所(结交、同盟),不(同“智”);以乱(取代,代替)整,不武。吾(还是,表示祈使)还也。”亦(离开)之。
二.一词多义
1.鄙:①边邑,偏远的地方;②庸俗,浅陋;③看不起,轻视,鄙视。
⑴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报任安书》)(庸俗,浅陋
小舍得官宣⑵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边邑,边远的地方
⑶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庸俗,浅陋
⑷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庸俗,浅陋
⑸孔子鄙其小器。(《训俭示康》)(看不起,轻视,鄙视
⑹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名词的意动,把……当作边邑
⑺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庸俗,浅陋
(8)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孔雀东南飞》粗俗
2.朝:①早晨;②一日,一天;③朝见(天子);④朝廷;⑤拜见;⑥朝代;⑦一代君主统治的时期。
⑴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拜见)。(《过秦论》)
⑵序八州而朝(使……朝见(天子))同列,百有余年矣。(《过秦论》)
⑶朝(早晨)歌夜弦,为秦宫人。(《阿房宫赋》)
⑷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朝见(天子)),他日汝当用之!(《项脊轩志》)
⑸逮奉圣朝(朝代),沐浴清化。(《陈情表》)
⑹朝(早晨)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逍遥游》)
⑺相如每朝(朝见(天子))时,常称病。(《廉颇蔺相如列传》)
⑻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一代君主统治的时期)开济老臣心。(《蜀相》)
⑼成语“班师回朝(朝廷)”“朝(早晨)秦暮楚”
解释句子加点词语的意思:
(1)譬如露,去日苦多。《短歌行》早晨
(2)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来颜故。《琵琶行并序》早晨
(3)春江花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琵琶行并序》早晨
(4)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鹊桥仙》早晨
(5)欲辟土地,秦楚《齐桓晋文之事》使……来朝见
(6)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齐桓晋文之事》朝廷
(7)许君焦、瑕,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退秦师》早上
(8)则是夜光之璧不饰王斯然廷《谏逐客书》朝堂
(9)议法度而修之于廷《答司马谏议书》朝廷
(10)胥怨者民也,非特廷士大夫而已《答司马谏议书》朝廷
(11)歌夜弦,为秦宫人。《阿房宫赋》早上
(12)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桂枝香·金陵怀》朝代
(13)飞暮卷,云霞翠轩《游园》早晨
(14)今一而鬻技百金,请与之。《五石之瓠》一日,一天
(15)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早晨
(16)单于壮其节,夕遣人候问武《苏武传》早
(17)人生如露,何久自苦如此!《苏武传》早晨
(18)强国请服,弱国入。《过秦论》朝拜
(19)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同列《过秦论》使……来朝见
(20)夙兴夜寐,靡有姚晨个人资料矣。《氓》日、天
(21)搴附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离骚》早晨
(22)中国著名科学家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谇而夕替。《离骚》早上
(23)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孔雀东南飞》早晨
(24)避猛虎,夕避长蛇《蜀道难》早上
(25)三顾频烦天下计,两开济老臣心。《蜀相》朝代
(26)逮奉圣,沐浴清化。《陈情表》朝代
(27)少仕伪《陈情表》朝代
(28)人命危浅,不虑夕《陈情表》早晨
(29)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项脊轩志》朝见(天子),上朝觐见天子
(30)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卖杏花。《临安春雨初霁》早晨
快男李炜3.辞:①口供;②言词,词句;③告诉,讲话;④推辞,不接受;⑤辞别,告别;⑥文体的一种;⑦托辞,借口。
⑴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托辞,借口)。(《季氏将伐颛臾》)
⑵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推辞,不接受)!(《鸿门宴》)
⑶沛公曰:“今者出,未辞(辞别,告别)也,为之奈何?”(《鸿门宴》)
⑷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回避)小让。(《鸿门宴》)
⑸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文体的一种
⑹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辞别,告别)楼下殿,辇来于秦。《阿房宫赋》)
⑺臣以供养无主,辞(推辞,不接受)不赴命。(《陈情表》)
⑻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辞别,告别)者(《报任安书》)
⑼今虽欲自雕琢,曼辞(言词,词句)以自饰,无益于俗。(《报任安书》)
⑽成语“在所不辞(推辞,不接受)”“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托辞,借口)”
解释句子加点词语的意思:
(1)妃嫔媵嫱,王子皇孙,楼下殿,辇来于秦。《阿房宫赋》辞别
(2)让之心,非人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谦逊
(3)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屈原列传》应对的言辞
(4)其文约,其微,其志洁,其行廉。《屈原列传》文辞
(5)皆好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文辞,这里指文学
(6)然皆祖屈原之从容令《屈原列传》文辞
(7)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苏武传》供词,口供
(8)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家破残贼。《燕歌行并序》辞别
(9)念与世间,千万不复全!《孔雀东南飞》离开
(10)臣以供养无主,不赴命。《陈情表》辞谢
(11)臣具以表闻,不就职。《陈情表》辞谢
(12)《归去来兮并序》古代的一种文体,要求押韵。
(13)我从去年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琵琶行》辞别
(14)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琵琶行》推辞
(15)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推辞
(16)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鸿门宴》推辞
(17)今者出,未也,为之奈何?《鸿门宴》告辞
(18)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小让。《鸿门宴》回避
(19)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为?《鸿门宴》告辞
(20)沛公不胜杯杓,不能。《鸿门宴》告辞
三.翻译句子
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翻译:晋文公和秦穆公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亲附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2.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翻译: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
3.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翻译:郑文公说:“我没能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4.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翻译: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冒昧地用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哪里用得着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就相对削弱了。
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翻译: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外交使者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资粮,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6.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翻译: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之后,又想扩大西边的疆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来使晋国得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7.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翻译:晋国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和谐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
开了郑国。
四.文化常识积累
1.《左传》是儒家经典之一,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公羊传》、《谷梁传》是从政治和思想方面去解释《春秋》,而《左传》则从丰富的历史材料去诠释《春秋》。唐刘知几《史通》评论《左传》时说:“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对研究春秋史和远古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2.【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晋文公、秦穆公的“公”,是他们的谥号而非爵位。
3.关于“公”的爵位与称谓。(1)爵位:周代的所谓“爵”,就是周代统治阶级内部等级关系在法律制度上的规定,周天子把诸侯分为五个等级,分别赐予每个等级一个爵位名称,即注释后半句所说的“公、侯、伯、子、男”。“公”就是第一等的“爵位”名,即“公爵”,简称“公”。(2)称谓:第一种情况,诸侯在国内也被称为“某某公”,这时的“公”不是爵位,是一种尊称,即我们说的诸侯可以通称“公”——这也是臣下尊君的一种通用称号,后来人们
对尊敬者称“周公”“张公”等等,就是这个道理。第二种情况:诸侯生称爵,死称“公”。死后所称的“公”就是后人常说的“谥号”,如“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郑文公”,就属于此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