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语法:宾语前置
在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例句: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例句:《论语》9.31  子曰:“未知思也,夫何远之有?”翻译:他是没有真的想念啊,又谈什么遥远呢?
一、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又如:《鸿门宴》:“沛公安在?”
这种形式的宾语前置如果记熟了可以当成固定结构来掌握,比如《论语》中有很多恰当的例子。
例如: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分析:这句话有两个特殊句式,一是宾语前置,何有=有何;二是状语后置,何有于我哉=于我何有哉。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二、介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谓语动词在文言文中,介词宾
语往往置oa打不开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固定结构:“是以”就是“以是”,翻译成“因此”。
“是以”在古文中经常连用,“是以”是宾语前置,“是”是代词,是“这、这个原因”等之义元宵节的好词好句“以”是介词,是“因、由于”等之义,“是”作介词“以”的宾语而构成介宾前置一般是“因此”、“所以”等意思。例如:《出师表》,“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李智楠个人资料
、以“是”或“之”为标志的宾语前置
古汉语有时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例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古代汉语语法:状语后置
在文言文中,状语后置是将介宾短语放在动词后面作补语,当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要把它提到动词谓语之前作状语。 
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于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大多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中,两个“于蓝”在翻译时,要分别放在动词谓语“取”和“青”的前面作状语。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如,“具告以事”(司马迁《鸿门宴》)中,“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这种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动词宾语,实际就是“以事具告(之)。”
还有一种现象,就是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处于补语的位置时,翻译成现代汉语,可视其情况来确定是作状语,还是作补语。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译为“在我的前面出生”,作状语;又可译为“生在我的前面”作补语,一般来说仍作补语。而“固先乎吾”中的“乎吾”则一定要作状语。
总之,区分定语后置与状语后置现象,除了注意其本身的特点外,热血手要注意抓中心词,并看词性。定语所修饰的中心词一般是名词或代词,且处于修饰语的前面;而状语后置是由介词“以”或“于” 组成的介宾短语处于动词或形容词之后。
特殊句式判断练习题:
一、判断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并翻译句子
1、得双石于潭上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师不必贤于弟子。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赵尝五战于秦。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申之以孝悌之义。  翻译:__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申:反复陈述。
以上句子的类型是: 状语后置                 
一、判断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并翻译句子
1、何陋之有?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唯公    翻译:着我马头的方向(来决定进退)”
3、微斯人,吾谁与归?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大王来何操?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王问:“何以知之?” 翻译:恺读什么大王问:您凭什么知道呢?
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翻译:电脑桌面上的图标不见了怎么办不通晓句读的,有的(倒要)向老师学习;不能解决疑惑的,有的(却)不向老师请教。
8、古之人不余欺也。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沛公安在?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上句子的类型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