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LTURAL  GEOGRAPHY
28
徽商的起点和终点
文  王世华    图  咏物无声  马洪伟  王宁  方托马斯  黄山家进  清溪
Rise and Fall of a Legendary Business Group
明清“第一商帮”传奇
Huizhou Merchants
环球人文地理
29
徽商又称徽帮,是指明清时期徽州府六县的商人所结成的商帮。作为中国三大商帮之一,徽商兴于明中,衰于清末,他们从筚路蓝缕,到如日中天,最后却是曲
终人散辉煌不再……
古时,徽州府地处万山丛中,重峦叠嶂,林木葱笼,景宜人,但这也意味着缺少耕地:人们只能在山坳处艰难垦辟零星薄田,或在山上修建梯田。山高难蓄水、山洪又发之频繁,眼看已是农业不兴,民生多艰,人口却还与日俱增。想要生存,只得另谋其道。“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包袱雨伞,夹着就走。”这句徽州古谚,正是当地人年纪轻轻外出从商的真实写照。
明代中叶,社会经济得到长足发展,手工业进步,贸易兴起,“都会”、城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远走他乡的徽商乘时而起,又凭其团结质朴、好儒重文的特性,从众多商帮中脱颖而出,以至于无地不至、无货不居。
叶璇陈紫函从贫苦中走出的徽州商人,在创业成功后同样保持着勤俭节约的习惯。明代文人嘲其吝啬,说有一位在苏州做生意的徽州人,炒了不少盐黄豆放在
瓶中,吃饭时用筷子从瓶中夹之佐餐,每顿饭自限
不得超过数粒。有人告诉他:“你的儿子在外面大吃
CULTURAL  GEOGRAPHY
古丝绸之路30
本图摄于婺源江岭,徽州各地地形大多如此,重峦叠嶂,雾云缭绕,虽景宜人,但人们只能在山上开辟梯田,在人口剧增的明清时期,山中粮田无法自给自足,徽州人只得翻山越岭到别处去寻生机。
大喝。”此人听后大怒,将瓶中盐豆倒了一把在手中,全包在嘴里,叫嚷道:“我今天也来败些家当了!”令人捧腹的笑话,却折射出徽州商人一路从无到有的经历与艰苦创业的精神。
“第一商帮”的发家史
从“两手空空”到“无货不居”
在晋、唐、北宋末三次移民浪潮中,中原大族举族南徙,到徽州落脚。面临人
生地疏的生存环境,宗族团结尤显重要。日后,徽人走上从商之路,宗族更是成为
不可缺少的“帮手”。章子怡的老公是谁
环球人文地理31
CULTURAL  GEOGRAPHY
32
长亭外古道边是什么歌俗语云:“在家千日好,出门时时难。”在外打拼,既要经受长途跋涉之苦,更有遭遇绿林抢劫之险,单匹马闯荡商海,总是险象环生。只有结成帮伙,才能借众人之力共克艰难。与谁结伙?同宗之人当然是最佳伙伴。所以徽人经商,往往发起于父子结伴、兄弟合伙,随着商业发展,才需扩大帮众。明中叶,休宁人程锁以血缘、地缘关系相邀,集同宗族精明能干者十人联合创业,合伙经商;汪福光同是休宁人,也“贾盐于江淮间,艘至千只,率子弟贸易往来,如履平地”,此番规模,所需至少二三千人,这些“子弟”决不仅限于直系亲属,还包括不少本宗族、本地人。徽商正是这样借助血缘和地缘关系而结成的大团伙。一个家庭或宗族世代经营某种行业,而此种行业也在宗族的经营下蒸蒸日上,使一地尽是此种商贸:歙县多盐商,婺源多茶商、木商,而典当商则大多是休宁人……
明清时,徽人从商者众。依托宗族团结,徽商走出丛山,筚路蓝缕,艰苦创业,在明中叶臻于鼎盛。
左页图,清代徽商将产于徽州的祁门红茶销往全国,祁门红茶香名远
林嘉绮身高
播,民间更有“祁红特绝芳最,清誉高香不二门”之美誉;除茶商外,典当也是“徽骆驼”们所热衷的行业。右页上图为宏村风光,下图为歙县徽商大宅院内景。
明代史学家王世贞称“徽俗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经商风习已经形成。而徽商精于长途贩运,故而大江南北,随处可见徽商之影。
明中叶以后,南北贸易日益加强:“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东西贸易也更加频繁:西部的木材、米粮源源不断地沿水路运至长江中下游,江南一带的棉布、丝绸也日夜不绝地送往西部。在贯穿中国的条条商路上,几乎随处可见徽商的身影。各大都市如北京、南京、扬州,以及交通枢纽之地如山东临清等,都有大批徽商经营其间。
明万历《歙志》谈及歙商:只要市场有需求、经营有利润的行业,徽商都十分乐意涉足其中。就其大者,主要是盐、典、茶、木、粮、棉布、丝绸等业,其中又属盐商的资本最为雄厚。
明弘治五年,盐法变革,只要“纳银运司”即
我的校园作文400字
可取得专卖权,奉行的是官督商销政策。而两淮、两浙盐运司分设扬州、杭州,故大批徽商齐趋两地经营盐业,尤以扬州为最,甚至形成垄断局面。高额利润下,盐商财富迅速增长。明中后期,徽州盐
商作为世袭贸易集团,已经积累了大量财富,史载:“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有至百万者,其它二三十万,则中贾耳。”清代盐商累计的资本更是以千万计,连乾隆皇帝都有“富哉商乎,朕不及也”的慨叹。
此外,茶商也是徽商之重。明代茶商将徽州所产茶叶运到各大城市经营,到了清代,又送往广州出口贸易,五口通商后改至转运上海、武汉与洋商交易;木商则通过新安江,将徽州木材运往杭州中转,另一方面又深入川、贵、黔山区,伐木取材,顺江东下,集散南京;粮商则通过长江,以购于川鄂的粮食供应江浙一带,或从北方采购大豆、小麦,经大运河运至苏州枫桥,再转送江浙各地;布绸商则从江浙采购棉布、绸缎,溯江而上运往长江中上游各地,并通过大运河运往北方销售……纵横明清几百年,徽商“相机而行,随我活变”
,从两手空空背井离乡到“无货不居”声名鹊起,书写了一代又一代营商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