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
国内刊号 C N 61-1499/C 2020年11月(下)努尔开力迪·吾哈甫(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文化艺术研究所,新疆伊宁  835000)
哈萨克族的古筝——节特根
摘 要:论文对哈萨克族的传统民间乐器“节特根”的发现和研究、复原和改良以及演奏和装饰进行了探讨,梳理了相关研究成果。
关键词:节特根;发现和研究;复原和改良;演奏和装饰;相关成果
哈萨克族是我国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重要成员,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跨国民族,主要分布在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俄罗斯、土耳其、蒙古和中国等不同的国家。哈萨克草原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种部族、多种文化、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是欧亚大陆的交汇处,是“丝绸之路”的古道。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哈萨克族不仅继承和发展其起源部族塞种、月氏、乌孙、康里(康居)、阿兰(奄蔡)、匈奴以及民族主体形成中起主要作用的咄陆(杜拉特)、弩失毕、突骑施、葛逻禄、基马克、西辽、钦察(克普恰克)、乃蛮、克烈、蔑儿乞惕、阿尔根、瓦克、弘吉剌、扎喇亦儿、阿里钦等部族文化的优秀传统,而且吸收东西方文化的先进因素,创造了独具一格的草原游牧文化,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增添了
河山电视剧演员表异彩。尤其是,丰富多彩的音乐舞蹈艺术,成为中华民族艺术北花园中一朵迤逦的奇葩。哈萨克族古老谚语说到:“语言无法表达,声音可以传达”,而哈萨克族著名诗人阿拜·库南拜曾经形容到:“歌儿替你打开世界的大门,你的身躯又伴着歌儿被埋进坟墓”。从这句诗中,我们能够真切感受到,哈萨克族不仅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并且音乐就是哈萨克族日常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是占据其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
从哈萨克族传统艺术文化的发生、发展过程来看,其产生于无文字的、远古的部落与部落联盟时代,始终伴随着哈萨克族人民的演展历史。哈萨克族传统艺术的内容丰富,体裁多样,主要包括歌舞、乐曲和器乐以及图案、刺绣等。其中,乐器文化同样历史悠久,别具风采。据国内外相关专家研究考证,哈萨克族的乐器共有60多种。根据其形制和演奏方法可分为四大类,分别是:弹拨弦鸣乐器,代表性乐器有冬不拉、节特根、谢尔铁尔、阿德尔那等;弓弦拉奏乐器,代表性乐器有库布孜、克勒库布孜和尚库布孜等;气鸣乐器,代表乐器有斯布斯额等;打击乐器,代表性乐器有达布勒、图雅克等。
本文所探讨的“节特根”(etigen)是哈萨克族乐器中只能发出单音的古老的多弦弹拨乐器,《哈萨克苏维埃百科全书》[1]
古村女人片尾曲对节特根的描述是:“节特根是哈萨克民族一种古老的弹拨乐器,最早的样式是雕凿而成状似木制的方槽,琴面宽阔光滑,张拉七根鬃毛弦弦,琴码的位置上有髀石,演奏者演奏乐曲时可以来回移动琴码,以发出风格不同的琴音。”
一、节特根及其研究概述
春日 朱熹
节特根被形象地成为哈萨克族的古筝,是哈萨克族弹拨弦鸣乐器组的代表性乐器。其最早的样式是用整块木头雕凿而
烟花三月下扬州歌曲
收稿日期:2020-08-13成,琴身长约1米左右,呈长方形,木盆状音室,琴面宽阔光滑,张拉7根马鬃毛弦,弦下由7枚羊髀石当琴码。节特根无松紧弦的琴轴,演奏者通过来回移动做为琴码的髀石来调节音调高低。由于节特根琴有精良的共鸣箱,所以弹奏起来音
量大,音域宽,音优美动听。哈萨克语的“
etigen(节特
根)”由词根“eti”(七)和构词词缀“-gen”构成。其中,“七”在哈萨克语中是具有神秘彩的吉祥数字,负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可见,“节特根”在哈萨克语中表示“神秘的七弦乐器”之意。
关于节特根的来历在哈萨克族民间流传着许多传说。其中,最生动,流传最广的一则传说这样解释节特根由来的原因:很早,很早以前的一个冬天,风雪严寒肆虐,人们饱受粮食饥荒和各种传染病的侵袭。当时,有一对老夫妇,共有七个孩子,由于他们家境贫寒、房屋破烂不堪,他们的七个孩子都因疾病、饥荒或者其它原因相继离开人世。老人没有条件祭奠逝去的孩子,只好将干枯的树木雕凿成乐器。每当逝去一个孩子,老人就会在这个乐器上增加一根鬃毛弦,然后用孩子们的玩具—羊髀石作为琴码,弹奏忧伤的乐曲,以表达对孩子们的思念之情。老人分别为七个孩子创作了七首乐曲,即《qara ʁəm(哈拉格木)》(宝贝)、《qanats ənar(哈那提斯那尔)》(折翼)、《qumar əm(库马热木)》(迷恋)、《ots øner(沃提索涅尔)》(香火)、《baq ətk øʃti(巴合提阔什特)》(不幸)、《kyntut əld ə(昆吐特勒德)》(日食)、《qusabold ə(库萨波勒德)》(心痛)。后来,人们称其乐器为“节特根”,即“七弦乐器”,并进一步完善,在哈萨克族民间广为流传。
相关节特根的最早报导可见于18世纪欧洲探险家依·列非尼、依·盖罗根之探险记中。他们在探险记中都较详细地叙述中亚哈萨克草原及西伯利亚操突厥语诸民族中发现一种被当地人称之为“节特根”、“叶提盖”、“叶提干”、“亚塔伽”的,带有七根弦的古老乐器经过,并描述其外形和构造,与俄罗斯乐器“古斯力”和“利铁尼亚”相似。1786年,П·С·帕力拉斯前往中亚哈萨克草原作探险旅行,帕力拉斯在探险记金世佳老婆
中收录这次探险旅行过程中在哈萨克人那里看到并演奏“节特根”这一古老乐器的经过。1818年,俄国学者A·玛斯罗夫发表专文对节特根做了详细的介绍,并将其称为“亚塔伽”。1860年,一位不知姓名的探险家在沙俄奥伦宝省的哈萨克人中拿到一台最早样式的“节特根”,并1868年送到圣彼得堡民俗博物馆,但后来因工作人员的疏忽被失踪,只留下图片。这是关于节特根的早期几次报导和遗存的相关材料。之后,赴哈萨克草原作民俗研究的各国旅行家都报道了此类报道,但19世纪中期后突然中断。可见,哈萨克人使用节特根的历史一直延续到19世纪中期,此后逐渐失传。
赵奕欢王一二、节特根的复原与改良
1966年,哈萨克斯坦著名乐器制作艺人沃拉孜·白山拜耶夫根据圣彼得堡民俗博物馆保存的节特根图片,复原了早
一带一路文化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