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慧敏老公图片
20208News Dissemination
新闻传播袁洁莹 三级
2020年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四年前的9月,新华社推出首个“微纪录片栏目”——《国家相册》。迄今为止,《国家相册》始终不忘初心,已经走过了三年多的时光,总浏览量超过几十亿次。《国家相册》把影像讲述与三维特效结合,激活老照片,融合历史与现代,将新闻故事化、人格化,娓娓道来那些被浓缩的人生和被折叠的集体时代记忆。
陈凯歌旧照一、唤醒民族集体记忆影像叙事的现实语境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认同危机
集体记忆存活于社会之中,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集体记忆也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不同时代里不断传承与建构。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使原本族稳定的社会关系和文化网络逐渐隐退甚至消失,中华民族正处于奋力实现中国梦的关键阶段,构建国家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构建民族国家集体记忆迫在眉睫。
名画家(二)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蚀翠石琴音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因为铭记历史而得以安身立命,逐步发展。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西方鼓吹改
良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侵入我国,随着现代传播手段的革新,历史虚无主义披上否定历史的“外衣”,抹黑英雄、恶搞历史,这都使民族国家的历史文化记忆遭到重创。这些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打着“艺术创造历史”“重新发现和还原历史”的幌子,罔顾历史事实,否定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甚至企图造成人民思想领域的价值混乱,解构主流意识形态。我们要坚持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和记述历史,尊重历史、捍卫真相。
(三)怀旧的社会心理弥漫
杜威·佛克马把“怀旧”形象地描述为“朝后看的镜子”,从已逝的过去发现规律更好的思考未来。[2]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深化和社会转型的变革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个人对社会有着较高的价值预期和利益期待,然而改革进入深水区,存在收入分配不均、贫富差距日益拉大、社会各阶层之间沟通不畅等问题,导致个人对社会价值的期待落空,而产生的失落感和相对剥夺感,现代人为了规避迷失自我而造成的空虚与利欲,到了一种能够使自身心理平衡的模式——追忆往昔。
(四)受众体结构和接受程度的转变
受众是社会环境的产物[3],是传播的起点与终点。集体记忆接受的体呈现年轻化和均衡化趋势,获得全球共同语言的互联网媒介经过web1.0、web2.0以及移动互联网时代,跨入万物互联的智能化时代。CNNIC最新《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20-29岁网民占比最高,达21.5%,网
络使用人主要集中在10-39岁,总占比达61.6%,互联网使用呈现年轻化,并持续向中高龄人渗透。年轻的受众体需求多元、个性多样,是从被动接受的“受众”到主动选择、分享的“用户”转变的新生代体,深受网络文化的影响。
除此之外,受众的互联网络媒介使用习惯日益趋向碎片化、社交化、轻量化,短视频在这个“眼球经济”的时代里迅速抢占市场。CNNIC最新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3%,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达8.50亿,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为6.94亿,占网
唤醒民族集体记忆的影像叙事策略分析
——以新华社微纪录片《国家相册》为例
傅新泉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100024)
【摘要】集体记忆承载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历史进程中沉淀下来的情感、文化和信仰。纪录片为传承与建构民族集体记忆搭建了纪实平台。“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1],随着传播语境的变化,媒体的内容生产、传播渠道与受众接受信息的习惯也随之发生改变。互联网信息时代催生了碎片化、视频化的阅读体验。微纪录片简短精巧,兼具视听作品立体形象的视觉表现以及迅捷的分享互动,
适应了互联网的传播逻辑和语态。微纪录片成为主流媒体建构集体记忆并创新性表达的新形态,以新华社《国家相册》为例,从现实语境和叙事策略方面阐述微纪录片对我国唤醒民族集体记忆的影像叙事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国家相册;影像叙事;集体记忆
【作者简介】傅新泉,中国传媒大学在校研究生。
回不去的曾经32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