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电视剧观后感
  我很少看电视剧了,甚至感到历史电视剧是在编织谎话,是伪造历史的“高手”。《辛亥革命》是写百年前的事,和当前的执政者关系不是直接的了,虽然有些地方还是为了宣传,但要好多了。有网友讲不如《走向共和》,我也是同意的。下面谈点观感。电视剧的结尾很有意思,在清廷退位后,两个辛亥革命时期的主角一个认不清形势,做着当皇帝的梦,最后是受到儿子的欺骗,气得抱病身亡。另一个在海外忙着,竟然打着“爱情”、“革命”的幌子,诱拐朋友的女儿演出一场“私奔”。这在传统道德中认为是严重的不“义”,这也可以看出当事人的革命彻底性还是坚决的,不受传统道德的束缚。问题是不知为推翻清廷牺牲的烈士们,如秋瑾、林觉民等知道清廷灭亡后是这个样子,还会不会做出誓死推翻清廷的壮举呢?今天我们在烈士墓前,是不是要学“聪明”点呢?这部电视剧对袁世凯和孙中山的刻画还是有力度的,两个演员表演的水平真是不错。尤其是突出了袁对中国文人的了解,在这上面舍得花“钱”,知道如何“捧场”,而不是打压。对孙那么突出了所谓“孙大炮”的特征,一次次讲话真有些感人。也真是会“做戏”,在海外住那样好而宽敞的房子,来了“同志”,马上表现出吃不起早饭,不知真实史料如何?孙中山是职业革命家,既然把“革命”当成了职业,一生自然是“不断革命”,盖棺论定,他还是忠于职守的。电视剧有一个孙中山之兄在孙当上还没有太大实权的“大总统”
后跑来要好处,中山回绝了。这一方面说明了中山的“为公”。另一方面也说明,当初其兄将家产投入“革命”,不过是商人的一种“投资”,没想到上了弟弟的“当”,“投资”失败。当初,在孙中山的宣传下,不知华侨给革命捐款的目的,有多少是用于“投资”?又有多少是为推翻清廷呢?美、英、法等国没有支持孙,于是孙就剧烈抨击“帝国主义”。看来那时的西方诸国还比较注意不干预“内政”,不像今天在利比亚的作为。电视剧没再演下去,后来孙终于从苏俄那里得到资金,有本钱建立自己的军队,掀起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历史上孙中山和自己的“同志”意见分歧很大,不少离他而去。如黄兴、章太炎、陶成章、宋教仁。电视剧显然有意回避了这方面的内容。原认为孙是国某党创始人,看剧情是宋教仁成立的国某党,宋死后孙才接了过去。看不少文章,把宋的被刺认为是个悬案,没有确凿证据是袁世凯指使。分析袁没有这方面的前例;而“革命党”对暗杀是轻车熟路,陶成章就是被“内部人”所刺。看来宋的被刺真成了中国的无法求解的历史悬案了。有人讲“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我很同意这种观点,在对待辛亥革命这段历史的评说上是最典型的。老百姓对历史的态度多是“看热闹”,“都付谈笑中”。也有不少读书人是为真知而求索,但他们的成果多数也只能躺在书斋里。而真正在台面上的不过是“当代史”,也就是“古为今用”的历史。 齐溪张一山公布恋情
高考结束的祝福语何美延>暗月岛在哪
  比电影版强的多,电影篇幅不够,人物主次颠倒,对于政治诠释明显太幼稚。袁世凯说个
查理一世的,隆裕就宣布退位了。演员大部分选的不行。比方我怎么都无法把成龙和黄兴联系在一起。武昌起义元勋吴兆麟等人的戏份还没一个战地护士多。孙武、蒋翊武这样的重要人物根本都没出场。黄兴和徐宗汉的感情戏完全是硬塞进来的,纯属明星个人秀,和电影主题无关。故事像流水账,就拿打乱叙事顺序和回想来掩盖,可惜做的又比较拙劣。最重要的是服装错误很多,比方北洋军礼服的领章就是错的。
熊熊 台湾  再说电视剧版的,第一集拍的有点酸文,人物有点符号化,但是从第二集开始明显有渐入佳境之感,越到后面越好。个人觉得张秋歌扮演的袁世凯是不输于孙淳的,出于一些政治需要,旁白对袁世凯根本是大假挞伐,但如果你忽略掉旁白,单去看戏中的袁世凯,并不是那么可厌,甚至有些可爱,远不是电影版那个脸谱化的袁世凯,深谋远虑,豪爽豁达,同时又心狠手辣,阴暗腹黑,重感情和冷血无情两种对立的性格并存,是我见过最立体的袁世凯,而他和清廷的政治戏也很有看头。马少骅扮演的孙中山虽然总是不停的演讲,这对于一些看惯主旋律的人来说可能有些不爽。但是我觉得没什么,因为孙中山这辈子大半时间都耗在演说上了,要说片中孙中山的演说,不再是以往电视中那样,叉着腰,挺着肚,慷慨激昂,像背台词,而是很情绪化,即兴化,会愤怒,会冲动,说话还破音,我觉得很真实。而革命党内部的戏也很精彩,在革命之初,各党派团结一致,同仇敌忾。而武
昌起义之后,革命党就开始暴露问题了,争权夺利,畛域歧视,勾心斗角,导致革命果实被窃取。孙中山和黄兴宋教仁等人在政治见解上分分合合,都表现的很充分,这几点恰恰是电影版无视的。
  看完了电视剧版,感觉唐国强的执导水平又上了一台阶,不像以往那么僵硬了。 而看了电影版的,感觉张黎还是适合玩电视剧,至少目前他还没有执导电影的能力,尤其是执导这种大型题材电影的能力。 电影版除了演员阵容以外,其他都不如电视剧版。
wangxiaof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