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客家人的形成和分布 |
客家人在历史上是中原河洛一带的汉族原住民,因“十六国之争”和“五胡乱华”事件南迁江淮,后又因各种历史因素再度南迁,明末清初定居在今广东、广西、福建、江西等地,自称“客家人”。19世纪末20世纪初,部分客家人流往东南亚、印度、日本、欧洲、美洲、非洲、大洋洲等国家和地区。 |
客家人五次迁徙路线图 |
第一次 | 因“十六国之争”和“五胡乱华”事件,客家人首次从中原南迁至江淮地区和赣江流域 | |
第二次 国家赔偿程序 | 唐末北方战乱,客家人继续南迁进入赣南、闽西和粤东地区 | |
第三次 | 北宋末年,金人南犯,宋都南迁,赣江、汀江、梅江成为客家人聚居的中心 | |
第四次 | 明末清初,客家人人口膨胀,“土客之争”迫使客家人扩散至人口稀少的广东中西部及广西、台湾和现在的香港地区excel换行 | |
第五次 | 19世纪中后期,岭南战乱频繁,部分客家人远走东南亚、印度、日本、大洋洲和欧美等地 | |
客家人在亚洲其他国家的分布列表 | ||
国家 | 集中分布地 | 人口(万) |
印 尼 | 爪哇、苏门答腊、婆罗洲、苏拉西威、摩鹿加岛 | 150 |
马来西亚 | 马六甲、槟榔屿、霹雳、吉打、柔佛、雪兰莪、沙巴、沙捞 | 125 |
泰 国 | 曼谷、清迈、北揽坡、万仑、普吉、合艾 | 55 |
新加坡 | - | 20 |
缅 甸 | 仰光、曼德勒、土瓦 | 10 |
越 南 | 胡志明市、堤岸 | 15 |
菲律宾 | 马尼拉 | 0.68 |
印 度 | - | 2.5 |
日 本 | 东京 | 1.2 |
客家人在亚洲以外地区的分布列表 |
- | 国 家 | 人口(万) | |
大洋洲 | 澳大利亚(墨尔本、悉尼、新威尔士) | 4.3 | |
塔希堤、斐济、新西兰、所罗门、马绍尔岛、 巴布亚新几内亚、瑙鲁、西萨摩亚 | 1.7 | ||
北美洲 | 美国 | 28.4 | |
加拿大 | 8.1 | ||
欧 洲 | 英、法、比利时等16国 | 20 | |
非 洲 | 毛里求斯、留尼旺、南非等12国和地区 | 8 | |
中南美洲 | 秘鲁、牙买加、古巴、圭亚那、特立尼达、多巴哥、 苏利南、巴拿马、巴西、阿根廷、厄瓜多尔、委内瑞拉、 墨西哥、哥伦比亚、智利、多米尼加、玻利维亚 | ||
神秘的客家围屋 | |||
围屋是客家人特有的民居形式 ,是客家人居住 、祭祀、议事、生产、生活的场所,分为圆楼、方楼、五凤楼、围龙屋等式样。贺州客家围屋主要分为府第式、围龙式、锁头式、四方桶式、棋盘式、四点金式。 |
|
| ||||
|
| ||||
锁头屋 |
| ||
四方桶 |
| ||
棋盘围 |
| ||
四点金 |
| |||||
神秘的客家围屋 | ||||||
| 围屋墙壁上的眼和炮眼 | 围屋地下的秘密通道 | ||
| 围屋前方的半月形池塘 | 芳林水井 | |||
干晒农作物和公共娱乐 |
干晒农作物 | 客家人在晒坪表演歌舞 | |
平时是仓库战时是炮楼 | 圈养禽畜 | |
勤劳俭朴的客家人 - 引言 | ||
引 言 | 农 耕 | 渔 猎 | 打草鞋 | 结草绳 | 采 矿 | 榨 油 | 制 陶 | 服 饰 | 饮 食 |
崇文尚武的客家人 - 育 子 | |
育 子 | 办 学 | 练 武 | 名 人 |
| |||
|
| |||||
育 子 | 办 学 | 练 武 | 名 人 |
梦幻西游孩子知识教导 | |
1940年由客家人黄研真、黄德占等人联合 何晟铭的个人资料贺州矿产界的人士创办的贺州高级中学 | 1921年由客家人高雁秋联合县长 李孝先创办的贺州贺街中学 |
1945年由客家人吴冠凡、谢立三、吴公让等人创办的公会中学 | ||
崇文尚武的客家人 - 练 武 | ||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