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嫣怀孕后封面
第35期(总第567期)
2007年12月中
一、高校社会工作的科学内涵与现状
关于社会工作学的内涵,至今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1947年,联合国在调查各国社会工作教育概况时,曾收到33个国家对社会工作所下的33个不同的定义。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不同国家的社会工作学由于各自背景的不同而不同的现实。早在40年前,威特默就写过一本名为《社会工作———一种社会制度分析》的著作,他说:社会工作是一个有组织的机构或社团为解决个人所遭遇的困难而提供一种援助,为协助个人调整其社会关系而提供的各种服务。社会工作是由政府或民间组织提供的一种规范化的、专业的服务,它因此被纳入现代社会的制度系统中,成为贯彻政府的福利政策、确保社会稳定的一种不可或缺的制度。
学校社会工作一词来源于英语schoolsocialwork,最早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学校社会工作是教育学和社会工作学的交叉学科。广义的学校社会工作以全体学生为服务对象,狭义的学校社会工作则
“针对学校里学习和生活适应遭遇问题的学生,提供协助、
处置或服务。”它以处于困难境地的学生为研究、帮助对象,运用社会工作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探究陷于困境的原因及处理的办法,切实解决学生在学习、心理、经济、就业等方面的困难。由于学校社会工作更主要的应用于高校中,故本文着重阐述的是高校社会工作。
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高校中,学校社会工作是普遍存在的。从事社会工作是一项非常崇高和体面的工作,报酬也很不错。在我国(除香港特区和台湾地区)这项事业尚未真正起步,相关的研究也很少。近年来,专业的社会工作在国内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许多高校建立了社会工作系,纷纷开展专门人才的培养。在一些大城市,社会工作已经被政府部门列入新的职业序列中,其中上海在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制度建设和机构建设等方面已经开始了实质性的启动。
由于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发展历史很短,全国公认的职业资格尚未确立。同时,我国缺乏社会工作的权威与专业的社会服务机构,要说服教育体系、学校、社区接纳社会工作存在困难。目前,全国有两百多所高校开设社会工作专业,每年培养的社工人才约为1万人,尽管按照社会需求,这些人远远不够用,但实际上仅有10%~30%的学生选择了相应的工作,其他相当部分则
进了机关、企业等单位从事“不对口”的工作。不少社工专业的学生觉得自己“就业前景太不乐观”了。专家认为,造成这种“不乐观”的主要原因在于:我们的专业化走在了职业化的前面。社会急需大量社工,
而社会工作专业的就业率又低得可怜,这两种情况为什么会同时存在呢?一是社工专业毕业生的最大雇主———政府,将工作机会给了公务员们。二是全社会的社工意识没有形成。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参加工作后,往往被当成护理或杂工来使用。这样又产生一个问题:用人单位根本不知道社会工作的专业性
(在国外需要执证),宁愿花很少的钱去便宜的非专业劳动力。社工的薪资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体系,除了每年民政部以公务员等形式招聘的部分毕业生可以旱涝保收之外,其他职位例如福利院或街道办的社工,其待遇和普通护理工作人员差不多,而且由于人事编制问题,他们的户口、住房等很难解决。相逢何必曾相识
二、高校构建社会工作体系的必要性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
“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加快高等院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抓紧培养大批社会工作急需的各类
专门人才。”2006年7月,人事部、民政部联合颁发了《社会工作
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这不仅是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转变政府职能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也是扩大社会参与、规范社会服务、建立专职社会工作者队伍的重大举措,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具体体现。
1.高校需要以福利输送为重点的社会支持系统。当前大学水土流失的危害
生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福利弱化、风险强化”,如学费和毕业分配制度的改革,从过去的“双包”(国家统包大部分学费、统包分配)变为现在的自己负担学费、毕业自己工作。显然,在市场化进程中,大学生从国家得到的福利大大降低,对于家庭贫困的学生更是雪上加霜。高校贫困生问题已成为一个新的社会问题,助学贷款虽然解决了暂时的困难,但一旦面临毕业后的激烈的职业竞争,他们的风险无疑大大增加了。在社会转型过程中,高校需要一个以福利输送为重心的社会支持系统。社会工作就是一门从事社会福利的专业,高校引入社会工作机制不仅可以帮助学
[摘要]随着社会转型的加速,我国高等院校也出现了众多的社会问题,一定程度上使高校传统思想政治工作陷入了困境。文章通过对学校社会工作的作用、意义的阐述,展望了高校社会工作的前景,提出了构建中国特的高校社会工作体系的必要性及其路径,如重视高校福利、建立危机干预机制、引入社会工作理念、实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整合、强化社工队伍建设等。
[关键词]高校
社会工作体系
理念
整合
[作者简介]孙庆民(1970-),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党委书记。(江苏
苏州
215021)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35-0057-02
浅论高校社会工作体系的构建
孙庆民
57
第35期(总第567期)
2007年12月中
校缓解弱势体的矛盾,使之安心学习,而且可以协助社会实现诸如教育机会均等、社会公正等目标。因而,高校社会工作具有福利输送的功能。
2.高校学生工作需要一种危机干预机制。当代中国社会正
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高校学生在学业、人际交往和适应社会生活能力等方面出现许多问题,社会的结构分化在高校中也明显地表现出来,学生体的分化加剧,体的构成变得很复杂。如富裕学生和贫困学生这两个体的界线变得日益明显,并产生了不同的问题:部分富裕学生因为物质主义与享乐主义倾向以及伴生的精神空虚导致大量的越轨行为;而部分贫困学生则会衍生一系列诸如自卑的社会心理危机,这些都造成了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的失调。处于转型社会中的高校需要一种危机干预机制。由于学校社会工作的职业敏锐性,使之可以比其他教师更容易体会学生的变化,学生问题在轻度时被发现,既可提高辅导的功效,减少人力物力支出,也可以减少对学生的伤害,从而促进学生社会化人格的成长,促进学生、学校、社会的和谐发展。所以,高校社会工作具有危机干预的功能。
3.高校需要一种个别化的工作机制。伴随着福利弱化以及
社会制度的变迁,大学生受到的控制和束缚大为减少,自主性不断增强,他们的利益诉求———从对学校专业设置、师资力量配备甚至到申请结婚,也都大大增加了。这也是高校管理难度日益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显然,类似于允许大学生结婚的制度变化,把众多原本与学校毫无关系的社会因素带入到学校里面。因此,学校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来应付更多的问题。同样,高校需要一种个别化而不是大众动员式的工作体制,而社会工作所具有的解决个别需要的工作机制恰恰与社会的多样化是相适应的。
评价人的词语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制度和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高校社会工作可有效弥补市场经济下的高校学生工作机制中的内在缺陷。高校社会工作能够增进人与人之间、不同体和阶层之间的了解与沟通,缓解由于体分化所带来的矛盾,预防可能发生的问题。高校社会工作对于预防某些学生问题的发生和恶化,能够发挥积极作用。高校社会工作不仅直接提供社会服务,也是学校、社区与家庭相互沟通的媒介,可以在互动中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更完善的环境。
三、高校构建社会工作体系的途径
1.引入社会工作理念,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改革
开放以后,我国高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在理论探索、实践创新等方面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在新形势下,发展高校社会工作需要借鉴他国的经验和优秀
成果,并在实践中探索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建构方法,发展有中国特的高等学校社会工作。具体应采取“三步走”模式,即从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学生社会工作并存,再发展到构建高校社会工作的完整体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象是全体师生员工,主要侧重于对所有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理想、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道德教育以及形势政策教育。通过教育,启发他们的觉悟,让大学生认识世界、适应社会、报效祖国。学校社会工作主要的工作对象是处于不利地位的学生,服务对象是“全体学生,尤其是学习和社会适应有困难的学生”。把握好它们
之间的内涵是相互区别的,有所取舍的,才能更好地完成各自的工作。在此基础上,应挑选较易融入的学校推行,使其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磨合,寻出一套较为可行的并存方案。
建立试验示范学校,然后从中评估反馈,继而全面推广。这样既有利于学校体系对学校社会工作的认可,又可使高校社会工作的模式更具有操作性与专业性。
2.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实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整合。社
会工作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门艺术。不仅需要有广博的知识(如理论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甚至医学、自然科学的知识等),而且需要处理人际关系的艺术(社会工作是把自己的视线投向活跃于社会中的各种体、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还需要拥有真诚的爱心和对社会的责任心。研究社会的学者路甬祥认为:“如何把社会工作作为一门科学和艺术来倡导,把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业活动来处理,把社会工作者作为像医生、律师那样的角来专门培训、来对待,从而更好地、更大幅度地开展助人活动,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要在学校开设社会工作课程,将“学校社会工作”列为一般大学社工专业的选修课程、师范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的必修课程。由专业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社会工作教学,并且开设社会工作公选课,为愿承担社会工作的师生进行知识普及和理论灌输。同时,以社会实践、青年志愿者和社团活动等为平台,增强实践内容。
3.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强化和完善队伍建设。可采取“走出
去,请进来”的模式,统一进行队伍建设,辅导员和学生社区管理人员两支队伍合二为一,以提高综合素质。寻求政府支持,建立试验示范学校,然后从中评估反馈,继而全面推广。这样既有利于学校体系对学校社会工作的认可,又可使我们推行的模式更具有操作性与专业性。同时,引进成熟的社会工作者培训体系、认证体系对辅导员进行培训,不断提高辅导员的专业化素质和工作水平。[参考文献]
[1]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叶兴华.社会工作职业化、专业化过程中的政策选择[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lol所有人说话快捷键
,2003(3).
[3]李学斌.社会转型呼唤社会工作[J].社会,2003(3).
[4]种道平,万江红.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社会工作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湖北社会科学,2005(5).
[5]李晓凤.论我国社会工作教育者的责任[J].求实,2005(5).
[6]张子中.高校社会工作的定位[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4).
[7]刘枫,王成奎.高校学生工作的新路径研究———学校社会工作[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3).
[8]卫小将,李建权.试论我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构建[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7(2).
教育管理
黄忠王者荣耀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