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鞌之战”中的戏剧性人物——齐倾公
《左传·成公二年》以较长的篇幅,记载了发生在公元前589年的“齐、晋鞌之战”,作者以简练生动的语言描摹了主要参战人物的性格和精神气质。其中,齐国的统帅——齐顷公,就是一位颇具有戏剧性彩的人物。我特别喜欢以下几个细节描写:
“灭此朝食”三周华不注
公元前589年六月十七日清晨,两军列阵于鞌(今济南西北)。齐顷公求胜心切,自恃齐军勇猛,蔑视晋军,认为不堪一击。不等士兵吃早饭,就下令:“余姑剪灭此而朝食!”(【大意】:“我还是先把这些晋国“老西儿们”消灭掉再回来吃早饭吧!),于是马不披甲,兵将饿腹,就亲帅齐军,冲向联军大阵。激战中,晋军主帅邰克中箭,力不能支,欲退回营。英勇的齐军取得第一回合的胜利。但军军凭着坚韧、顽强精神,很快就缓过劲来,接着冲杀了出来,英勇的齐军也抵挡不住了,败下阵来。晋军乘胜追击,齐顷公被追得“三周华不注”,围绕“华不注山”转了三圈,险些当了俘虏。
危亡之际不射君子
极限挑战为什么停播了
齐顷公败退时,因为晋军主帅郤克中箭,“血流及屦”,其御手被箭射穿手、肘,鲜血染红左轮,基本失去战斗力。所以,晋军司马韩厥的二号战车冲在最前面,盯住齐军的主帅车紧追不放。按春秋战法,韩
厥战车是晋军第二号战车,常规乘法应当是:御手居中,韩厥居左(也称“甲首”,车长位置),执戈(矛)者居右(即“戎右”)。齐军的统帅车乘法:齐侯居中(指挥)、邴夏居左(御车)、逄丑父居右(卫士“戎右”)。因为韩厥夜里梦见他已去世的父亲提醒“且辟左右”,所以临阵时“居中”(占据“御手”战位)。齐顷公的御手邴夏,辨认出“中御而従齐侯”的战车不是“晋军统帅车”,但看出其御手气质不凡,肯定是车长,故对齐顷公曰:“射其御者,君子也。”在万分危急的时刻,齐顷公仍不忘“古训”,竟答曰:“谓之君子而射之,非礼也。”
于是,齐顷公在疾驰中弯弓射箭,第一箭射死“君子”(当时不知道他叫韩厥)的“车左”,当即栽倒车下;第二箭射中其“车右”,毙命车上。就单单留下中间这“君子”舍不得射杀,眼巴巴等着他追了上来。因为齐顷公战车的骖马被路旁的树挂主,稍一停顿,被韩厥追上。幸亏与“戎右”逄丑父急中生智,与顷公交换位置(占据中位),韩厥误以为在“中位”的逄丑父是齐顷公,于是弓身表演了几句台词后把他俘虏回营去也。齐顷公随即换乘佐车(备用车)“郑周夫为御,宛茷为右,载齐侯以免”,要不就成了这位“君子”的俘虏了。
齐顷公的立体记忆还不错,战场上的一面之交,还依稀不忘。到第二年(前598年)去晋国朝聘时,在晋景公面前还人的出这位“君子”,打破了当时的尴尬局面。《左传》载:『晋侯享齐侯,齐侯视韩厥,韩厥曰:“君知厥也乎?”齐侯曰:“服改矣。”
韩厥登,举爵曰:“臣之不敢爱死,为两君之在此堂也”』大意是:晋景公设宴招待齐顷公,席间齐顷公一直盯着韩厥看,韩厥说:“君王认得我吗?”齐顷公说:“服装改了(模样没变)。”韩厥登上台阶,举起酒杯说:“当初之所以冒死追赶君王,就是为了两国君王今天在这里欢聚一堂啊!”至此,韩厥还不知道他这条小命,是齐顷公手下留情而得保全的。试想,如果当时射死韩厥,也许会改写中国的“春秋战国史”,后来的韩、赵、巍“三国分晋”的局面也许不会发生。这大概也算是齐顷公的一项意想不到的结果。
英勇义气三入三出
齐顷公乘备用车突围后,并没有就此离阵脱逃。他听说卫士逄丑父替他作了晋军俘虏。义愤填膺,为了营救逄丑父,齐顷公竟不顾自身安危,饿着肚子,亲率齐军,向联军阵内冲杀了回去,竟杀了个三进三出,最后抢出了被晋军释放的逢丑父,才罢休。《左传》说:『齐侯免,求丑父,三入三出。每出,齐师以帅退。入于狄卒,狄卒皆抽戈楯冒之。以入于卫师,卫师免之。』看来齐顷公的威望和人缘还不错,所以每当齐顷公退出,齐军紧紧护卫;杀入晋军友军狄人阵内时,狄人不但不伤害他,反而都拿起戈矛和盾牌保护它;当他冲入卫国军阵时,卫国士兵也不佳害他。
齐顷公不愧是中原第一霸主齐桓公之孙!不但很勇武,而且也很讲义气。这对一国之君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虽败不馁勉励国人
齐顷公战败,从容撤退,并不气馁,而且保持乐观、自信心态,途中不忘勉励国人,齐国军民似乎还挺信赖他。
《左传》记载:『遂自徐关入。齐侯见保者,曰:“勉之!齐师败矣。”辟女子,女子曰:“君免乎?”曰:“免矣。”曰:“锐司徒免乎?”曰:“免矣。”曰:“苟君与吾父免矣,可若何!”乃奔。』
进入徐关时,他神情自若地对守城的人们说:“好好努力吧!这次咱们齐国战败了!”其中既有自责,也有自信。通过与“女子”的问答,可以看出齐顷公在国内的威望不错,人们也并不在乎齐国偶尔一次战败,对国君、国家仍充满信心。
其实,齐倾公并没有辜负齐国人的期望。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顷公)十一年,“齐顷公朝晋,归而顷公弛苑囿,薄赋敛,振孤问疾,虚积聚以救民,民亦大说。厚礼诸侯。竟顷公卒,百姓附,诸侯不犯。”
刘向《说苑》载,“齐顷公归,七年不饮酒,不食肉,外金石之声,远妇人之,出会于盟,卑下诸侯。”齐国又恢复了元气。
言败,不示弱
据史书记载,“鞌之战”的前因之一,就是因为齐顷公搞了一场“瞎陪瞎、秃陪秃、瘸子陪瘸子、罗锅陪罗锅”的“克隆秀”,戏辱了晋、鲁、卫、曹四国使臣,齐顷公母亲箫同叔子看了大笑,所种下的仇恨。故“鞌之战”胜利方的晋军提出的讲和的条件之一就是“必以箫同叔子为质”,以泱泱大国的国母为人质,这对齐顷公和齐国来说是奇耻大辱,是决不能接受的。对此史书上做了大体相同的记载。
《左传》记载齐顷公派代表说,如果晋军坚持以齐国国母为人质,那就:“请收拾余烬,背城借一,况其不胜,敢不唯命是听!”意思是:你们如果坚持以国母为人质的条件,
“那么我们只能收集残兵败将,背城与你们决一死战,如果再战败,那就不敢不服从了。”《谷梁传》则记载,齐国代表曰:“齐侯之母犹晋君之母也,晋君之母犹齐侯之母也……不可!请壹战,壹战不克,请再,再不克,请三,三不克,请四,四不克,请五,五不克,举国而授!”
在齐国的强硬态度下,晋国放弃了此条件,双方讲和。看来,齐顷公还是不一个挺讲原则的人。
“鞌之战”,给后人留下不少典故。如成语:“余勇可贾”、“灭此朝食”、“三进三出”、“借城背一”等,济南那一座原本不见经传“华不注山”,也为了“齐烟九点”风景之首,变成后世文人墨客优游咏吟的“诗山”,这都是这位带有戏剧彩的春秋人物——齐顷公给后人留下的一笔财富。
挖矿比特币>黄光熙整容前北宋熙宁年间,“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1019——1083)曾出任齐州知府。他写过一首【登华不注赋】:
虎牙千仞立巉巉,峻拔遥临济水南。
翠岭嫩岚晴可掇,金舆陈迹久谁探。
高标特起青云近,壮士三周战气酣。
丑父遗忠无处问,空余一掬野泉甘。
文- 汉语汉字编辑词条
文,wen,从玄从爻。天地万物的信息产生出来的现象、纹路、轨迹,描绘出了阴阳二气在事物中的运行轨迹和原理。
故文即为符。上古之时,符文一体。
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爻)之政,由是文籍生焉。--《尚书序》
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说文》序》
仓颉造书,形立谓之文,声具谓之字。--《古今通论》
(1) 象形。甲骨文此字象纹理纵横交错形。"文"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花纹;纹理。
(2) 同本义[figure;veins]
文,英语念为:text、article等,从字面意思上就可以理解为文章、文字,与古今中外的各个文学著作中出现的各种文字字形密不可分。古有甲骨文、金文、小篆等,今有宋体、楷体等,都在这一方面突出了"文"的重要性。古今中外,人们对于"文"都有自己不同的认知,从大的方面来讲,它可以用于表示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从小的方面来说它可用于用于表示单独的一个"文"字,可用于表示一段话,也可用于人物的姓氏。
潘晓婷折叠编辑本段基本字义
1.事物错综所造成的纹理或形象:灿若~锦。
2.刺画花纹:~身。
3.记录语言的符号:~字。~盲。以~害辞。
怎么设置文件夹权限4.用文字记下来以及与之有关的:~凭。~艺。~体。~典。~苑。~献(指有历史价值和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采(a.文辞、文艺方面的才华;b.错杂艳丽的彩)。
5.人类劳动成果的总结:~化。~物。
6.自然界的某些现象:天~。水~。
7.旧时指礼节仪式:虚~。繁~缛节(过多的礼节仪式)。
8.文华辞采,与“质”、“情”相对:~质彬彬。
9.温和:~火。~静。~雅。
10.指非军事的:~职。~治武功(指礼乐教化和军事功绩)。
11.指以古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552~言。~白间杂。
12.专指社会科学:~科。
13.掩饰:~过饰非。
14.量词,指旧时小铜钱:一~不名。
15.姓。
16.皇帝谥号,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赐民爵位
曰文;勤学好问曰文;博闻多见曰文;忠信接礼曰文;能定典礼曰文;经邦定誉曰文;敏而好学曰文;施而中礼曰文;修德来远曰文;刚柔相济曰文;修治班制曰文;德美才秀曰文;万邦为宪、帝德运广曰文;坚强不暴曰文;徽柔懿恭曰文;圣谟丕显曰文;化成天下曰文;纯穆不已曰文;克嗣徽音曰文;敬直慈惠曰文;与贤同升曰文;绍修圣绪曰文;声教四讫曰文。如汉文帝。
折叠编辑本段字源字形
字源演变与字形比较
折叠编辑本段详细字义
〈名〉
霍尊的父亲母亲照片大全1.右图是
“文”字的甲骨文图片,资料来源:徐无闻主编:《甲金篆隶大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91年7月第一版。
“文”字的甲骨文字绘画的像一个正面的“大人”,寓意“大象有形”、“象形”;特别放大了胸部,并在胸部画了“心”,含义是“外界客体在心里面的整体影像、整体写真、整体素描、整体速写”。
许慎《说文解字》把“文”解释为“错画也”,意思是“对事物形象进行整体素描,笔画交错,相联相络,不可解构”,这与他说的独体为文、合体为字的话的意思是一致的。“说文解字”这个书名就表示了“文”只能“说”,而“字”则可“解”的意思。“文”是客观事物外在形象的速写,是人类进一步了解事物内在性质的基础,所以它是“字”的父母,“字”是“文”的孩子。“文”生“字”举例(以“哲”为例):先对人手摩画,其文为“手”;又对斧子摩画,其文为“斤”。以手、斤为父母,结合、生子,其子就是“折”(手和斤各代表父母的基因)。这个“折”就是许慎所谓的“字”。“字”从宀从子,“宀”表示“独立的房子”,子在其中,有“自立门户”的意思。故“字”还能与“文”或其他“字”结合,生出新“字”来。在本例,作为字的“折”与作为文的“口”结合,就生出了新的字“哲”。
2.
同本义[figure;veins]
文,错画也。象交文。今字作纹。——东汉·许慎《说文》
五章以奉五。——春秋·左丘明《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注:“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