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区位和疆界
1、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大国。中国的人口比重居世界第一位。
2、中国陆地面积约为960万k㎡,次于俄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3、我国位于亚欧大陆东南部,东临太平洋,大部分地区位于中纬度,气候温和,区位优越。
四至点:西至点,新疆乌恰县西侧的帕米尔高原东缘73°22′E;
            东至点,黑龙江省抚远县以东乌苏里江汇入黑龙江的交汇处,135°03′E;
            北至点,黑龙江省漠河附近的黑龙江江心53°31′N;
            南至点,南沙岛的曾母暗沙,3°51′N
4、位置:
地球最大大陆欧亚大陆东部,最大海洋太平洋西岸(介于地球上最大大陆欧亚大陆与最大海洋太平洋之间/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海陆热力对比强烈,东部东亚季风显著;加上青藏高原季风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造就了世界上最典型的季风气候。
国土辽阔,西部深入内陆,且高山盘踞,受海洋影响微弱,降水由东南至西北递减,由湿润、半湿润向半干旱、干旱气候更替,自然景观呈现明显的海陆分布地带性差异。
5、新疆:与毗邻国家的陆地边界线最长和毗邻国家最多
6、山系:
7、国土:狭义的国土指主权国家管理下的领土、领海和领空的政治地域概念;广义的国土还包括国家所拥有的一切资源。
8、简述中国地形大势的特点及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答:特点:①中国地势西高东底,呈三级阶梯;
②山地多,平原少;
③以山地为骨架,形成了网格状的地形格局。
  分界线:①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岷山-邛崃山-
横断山脉等。
②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
第二章  自然结构
1、从地理位置和地形的角度阐述我国气候环境的特征。
答:我国气候的基本气候特征为季风气候明显、大陆性气候强、气候类型多样和水热同期。
  下面分别从地理位置和地形的角度来阐述:
(1)地理位置角度
1).经纬度:中纬度为主体,南北所跨纬度大,以中纬度气候为主体。
2).海陆格局:亚欧大陆的东部,太平洋西岸,海陆热力对比强烈,形成了全球最典型的季风气候--东亚季风。
3).国土辽阔,西部深入内陆,且高山盘踞,受海洋影响微弱,降水由东南至西本递减,由湿润、半湿润向半干旱、干旱气候更替,自然景观呈现明显的海陆分布地带性差异。深居内陆的中西部地区则大陆性气候强。
(2)地形角度:我国山地众多且高大,走向复杂,对气团具有抬升、阻隔、分流等多种作用,致使气候分异复杂。
1).青藏高原的影响: 阻挡高原两侧冷暖气流的交换, 扩大西风带的影响范围;高原季风的出现,使我国季风性气候尤为突显。
雪鸢怎么死的
2).下垫面因素:中国地理空间下垫面环境复杂多样,且存在着许多性质较为均一的大地貌单元,形成了许多特征典型的地方性气候。
2、试析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此特征的主要因素。
答:特点:季风气候明显;大陆性气候强;气候类型多样;水热同期
因素:(1)地理因素
1).经纬度:中纬度为主体,南北所跨纬度大,以中纬度气候为主体。
2).海陆格局:亚欧大陆的东部,太平洋西岸,海陆热力对比强烈,形成了全球最典型的季风气候---东亚季风。
3).地形因素:中国山地众多且高大,走向复杂,对气团具有抬升、阻隔、分流等多种作用,致使气候分异复杂。
4).下垫面因素:中国地理空间下垫面环境复杂多样,且存在着许多性质较为均一的大地貌单元,形成了许多特征典型的地方性气候。
5).洋流因素:中国近海以黑潮暖流为主体,对过境气团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加强了夏季风的势力。
6).青藏高原的影响: 阻挡高原两侧冷暖气流的交换, 扩大西风带的影响范围;高原季风的出现,使我国季风性气候尤为突显进京证办理
(2)辐射因素:中国年总辐射最大值在青藏高原,最小值在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居中,使得各区域的大气运动存在差异,形成类型多样的气候。
(3)环流因素 :我国低层大气的环流方式主要是季风环流,支配季风环流的天气系统在一年各季中的表现是不同的。冬季,频领强大的蒙古高压和宽广的西北干旱区使中国气候的大陆性极强;夏季,东南海面上的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我国西南方向的印度低压,形成了东高西低的气压形势,所以我国多数地区的夏季风为东南风;此外,夏季还有从我国西南孟加拉湾吹来的暖湿气流。同时,我国气候还深刻地受到北半球西风带的影响。
johnny liu
3、寒潮:在我国冬半年,由聚集在高纬地区的强大的冷空气迅速向南移动并侵入中国时用杯弓蛇影造句引起大范围强烈降温、大风天气, 常伴有雨、雪的大规模冷空气活动, 使气温在24小时内迅速下降达8以上的天气过程。
4、台风:在台湾岛附近出现的一种具有特殊性质的风暴称为台风或来自台湾的风有相联系的。过去我国习惯称海温高于26℃的热带洋面上发展的热带气旋为台风,热带气旋在形成发展和加强过程中要经历热带低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热带气旋四个阶段。
5、梅雨:我国江淮地区到日本东南部,在每年67月常发生的一种连续降水的连阴雨天气的过程自然气候现象。由于梅雨发生的时段正值江南梅子成熟期,故称梅雨,梅雨季节里,空气湿度大、气温高,衣物等容易发霉,所以也有人把梅雨称为 “霉雨”。
6、简述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
答:1 、土地辽阔,类型多样。
2、 山地多,平地少是中国土地构成的显著特点。胡军演的电影
3 、农业用地绝对数量多,人均占有量少。
4 、宜林地较多,宜农地较少,后备的土地资源不足。
5 、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力地区间差异显著。
6、人口不断增长,土地资源日益短缺。
7、土地:是地球陆地表层,是由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和水文等自然要素以及人类历史创造物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综合体。
8、简述中国主要的水资源问题。
答: 1.水资源贫乏,供需矛盾突出                2.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匀
3.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匀                    4.水污染日趋严重
5.水土流失严重,河湖库泥沙淤积问题突出    6.河道功能退化,湖泊面积缩小
7.地下水位持续下降                        8.中国重大的水问题事件
9、我国矿产资源的主要特征:
答:1.种类多,资源总量丰富;  2.成矿时空跨度大;  3.矿床类型多样,矿石类型齐全;
4.富矿少,贫矿多,共生矿床多,选矿难度大;  5.矿床资源分布不均,地域组合多样。
10、我国矿业开发中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答:可供利用的矿产资源数量严重不足导致产、供、销矛盾
破坏与浪费严重形成经济与资源的矛盾,开发利用粗放、资源利用率低
以煤为主要的能源结构对环境的危害问题严重,矿区环境保护有待加强
能源与矿产的生产与消费布局不匹配,加剧了能源、矿产运输的紧张局面
矿产资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有待提高;
第三章  海岸及海域
1、简述中国大陆架发育宽广的原因。
答:①有丰富的物质来源,中国沿海大陆架主要由输沙量高的黄河、长江、珠江等大河冲刷的泥沙堆积而成,还有从岛屿上冲刷与生物成因的物质堆积;
②大范围稳定地台区的长期发育,为大陆架的形成提供了一个较稳定的环境;
③水下隆脊所围限的盆地地形,盆地内陆源的沉积物不断充填、覆盖,把盆地填平,形成宽广的大陆架;
④华夏第三沉降带在此广泛发育。
第四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
世界手表前十名品牌1、简述中国交通业发展的现状特点。
答:①交通业发展速度快,交通线路的数量、距离、种类和站点水平已居世界前列;
②我国交通运输业初步形成了由铁路、公路、海运与内河航运、航空和管道5种运输方式组成的综合运输网;
③以铁路运输为主体的运输结构已转化为多种运输方式的多元结构,公路运输所占的比例不断上升,客运已上升至第一位;
高速公路建设飞速发展,高速公路里程已居世界第二位;
    ⑤我国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和运输装备总量水平很低,管理水平也相对较低,运输能力与日益增长的运输需求成为了交通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
2、TYIs战略:以东部沿海地带和东西横贯的长江沿岸相结合的T形结构为主轴线,以联结重点资源开发区的主要铁路沿线为二级轴线,构成我国国土开发和建设布局的基本框架。在T结构基础上增加陇海—兰新—北疆铁路和兰青—青藏铁路形成的Y形。TY结构外,实际上还存在许多直接出海的I形结构,如东北各地经大连出海,内蒙古和晋北经秦皇岛出海,山东经青岛出海等。所有这些直接出海的I形结构,与TY两个主要结构相结合,就成为我国生产力布局的TYIs战略。
第六章  灾害与环境
1、致灾因子:指可能引起人民生命伤亡及财产损失和资源破坏的各种自然与人文因素。
2、中国自然灾害的基本特征:
①自然致灾因子种类多,发生频繁      ②灾情严重      ③自然灾害地域差异大
3、中国减灾建设基本方针: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
4、中国可持续发展中的减灾对策:
①“减灾成本”与经济发展:减灾增产增收以稳定生产和社会,具有经济和社会效益
②“减灾投入”与区域发展:将减灾作为政府的一项公益事业,确保区域的持续发展
③自然资源开发、减灾与持续发展:认真评估区域资源开发所可能面临的风险,建立资源开发-减灾一体规划的区域发展模式。
5、简述中国环境问题形成的背景及原因。
答:背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活动引起两类环境问题,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又处在工业化的发展过程之中。在这种背景下容易形成环境问题,并且在两类环境问题相互作用时,使得中国的环境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危害更加严重。
原因:①中国是处于工业化时期的发展中大国,工业比较集中的城市,环境污染比较严重,工业生产形成的废水废渣废液废气等都会促使城市环境污染问题的出现;
②中国还是个农业大国,以农业为主的广大农村,则主要是生态破坏问题。比如说森林的破坏减少使木材和林副产品资源短缺,珍稀野生动植物濒危灭绝,加剧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加重水土流失,加速全球性气候变暖等,使陆地生态环境日益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