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研究南方论刊·2021年第6期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在新形势下形成的全方位多角度开放的重大举措,自2013年提出以来,得到了国内外广泛关注和积极响应。经过七年的建设发展,“一带一路”建设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多方面取得了瞩目成就。“一带一路”为沿线国家人文交流提供了巨大动力和广阔舞台,与此同时人文交流也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驱动力[1]。但2019年末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世界政治、经济发展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导致全球经济衰退,外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开展“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合作,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一个重要话题。
一、疫情背景下“一带一路”人文交流的意义
在心里永远有个你通常人文交流包含人员、思想、文化等三个层面的交流合作。它是促进各国人民彼此了解、认识的重要渠道,其目的是实现不同区域文化、价值的互相认同和个性差异文化的协调。人文交流也是国家对外关系中仅次于政治安全、经济贸易之外的第三大发展动力[2][3][4]。但人文交流不同于国家公共外交,“人文交流是人与人之间沟通情感和心灵的桥梁,是国与国加深理解与信任的纽带,它比政治交流更久远,比经贸交流更深刻,它与其他外交手段相比更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广泛性和持久性”[5]。人文交流则是由政府和民间双向推动,其范围广泛、形式多样、对象多元,在对外关系中具有“润物无声”的作用。因此人文交流是“民心相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一带一路”合作发展的重要保障。在疫情背景下,人文交流更是发挥了其独特的作用。
(一)有助于推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抗疫,共克时艰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国际间的人文交流以民众的互动、互知、互识为基础,通过民间的沟通交流,彼此在文化上和情感上相互理解和认同,并产生一定的感召力和亲和力,从而实现国与国之间的民心相通。“一带一路”的人文交流既有民间的互助交往,也有高层的访问交流。在疫情背景下,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相互支持、共同抗疫,展现了守望相助、患难与共的精神。2020年2月,在疫情爆发之初的严峻时刻,“一带一路”各国人民心系武汉,情系中国,在物资和精神情感上给予了大量支持。如巴基斯坦捐赠出全国医院库存的口罩、蒙古国向中国捐赠3万只羊、缅甸政府捐赠的大米、斯里兰卡提供的茶叶等等。还有动人的故事,如蒙古国小姑娘捐赠的999元零花钱,同时祝愿病毒赶快散去;韩国新任驻武汉总领事“逆行”赴任;多国在捐赠抗疫物资时打出“武汉加油、中国加油”,“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等的祝福语[6]。这些例子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抗击疫情的支持和祝愿。此后,疫情在全球蔓延,中国尽己所能向其他国家提供援助。例如中国向意大利、塞尔维亚、老挝等多个国家派出援助医疗专家队,向巴基斯坦、伊朗、蒙古、日本、非洲等国家提供检测试剂盒,毫无保留地向多个国家分享经验和中国方案,积极协助相关国家抗疫。在疫情肆虐之际,“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人文交流进一步推进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抗疫,增进了共克时艰的真挚情谊。
(二)有助于深化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
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一带一路”
人文交流:意义、挑战与建议
赵岩   何思雨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   贵州铜仁   554300)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一带一路”人文交流意义重大,它有助于推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抗疫、共克时艰;有助于深化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治互信、增进友谊;还有助于促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重启、复苏发展。同时新冠疫情也对“一带一路”人文交流产生了一定影响,主要表现为人员往来停滞、经济活动受阻、负面舆论显现等几个方面。面对冲击我们更应该做好民心相通工作,提高“一带一路”理念认同;推动创新发展,培育“一带一路”新业态;加强舆论建设,讲好“一带一路”抗疫故事;从而化解疫情挑战,推进后疫情时代“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发展再上新台阶,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关键词】“一带一路”;人文交流;新冠肺炎疫情
治互信,增进友谊
“民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则衰”。诚信是个人立身处世的基本准则,是国家公信威严的根基。政治上的互信则是国与国之间发展对外关系的重要条件和基本前提。但国与国之间的信任一般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建立在多个领域的沟通、交往过程中。国与国之间的人文交流往往可以带动国家之间经济、政治上的发展,建立互信关系。人文交流不一定产生国家之间的政治互信,但没有人文交流的政治互信是没有生命力的。古代丝绸之路是一条贸易之路,也是一条友谊之路。“一带一路”正是秉承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才得到沿线国家和民众的积极响应和信任。积极开展“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将会进一步加深彼此之间文化、经济、政治上的认识和理解,增进情感友谊,促进政治互信。
双探演员表疫情暴发以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强抗疫合作,保持密切沟通交流,提供抗疫药品、检测试剂等抗疫物资,保持跨境货物的畅通。据相关部门统计,今年上半年中欧班列开行数量同比增长36%,运送包括防疫物资在内约2.7万吨货物,为沿线国家送去急需的口罩、防护服等,有效助力全球抗疫[7]。同时高层保持视频、电话等多种形式的沟通交流,加强抗疫合作,进一步深化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深厚友谊和理解互信。
(三)有助于促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重启,复苏发展。
经贸合作与人文交流相辅相成,两者相互促进[8]。经济合作与人文交流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两只翅
膀,缺一不可,只有两翼共振,才能比翼齐飞[9]。经贸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发展的基础,古代丝绸之路在交通极为不便的条件下,跨越高山沙漠,排除艰难困苦,形成了商品贸易走廊,推进了沿线各国的人文交流和不同文明的互学互鉴。同时人文交流也为商品贸易注入了更多的生机,提供了更多需求。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古丝绸之路历久弥新,拥有坚实的历史文化基础,沿线各国经济发展更加紧密。“一带一路”建设进一步推动了各国发挥优势资源,提升开放水平,为经贸合作与人文交流提供了更宽领域、深层次的合作格局。
疫情背景下,“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经贸合作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一带一路”的许多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都为抗疫发挥了极为重要作用。比如:中欧班列持续高频率发车,畅通国际供应链,保障抗疫物资运输发挥积极作用;中巴经济走廊能源项目建设积极运行,为巴基斯坦提供了三分之一的电力[10]。疫情阻挡不了“一带一路”建设的坚定步伐。中国企业承建的中老铁路防控建设“两不误”项目持续推进,柬埔寨双燃料电厂项目施工进入高峰,斯里兰卡南部高速公路建成通车。这些实质“硬核”项目的推进激发了各国参与共建的热情和信心。“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级别视频会议,进一步推动了“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加强抗疫合作,开展复工复产经验交流与政策协调,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注入新的动力。今年一季度中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投资逆势增长11.7%,贸易额增长3.2%,为各国战胜疫情、恢复经济提供强大助力[11]。10月份王毅外长出访东盟五国,签署了相关贸易协定,发展友好关系。在疫情背景下,加强各种渠道的人文交流,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对沿线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缓解疫情经济冲击和经济复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疫情背景下“一带一路”人文交流面临的现实挑战
新冠疫情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给全球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疫情背景下的“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受到了严重影响,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员往来中断,直接人文交流受阻
新冠疫情令全世界人民始料未及,各国民间往来被迫中断。疫情的反复性和持续性对“一带一路”的人文交流和人员往来构成了全新的挑战。目前,中国国内疫情已经基本得到控制,并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但国外疫情仍在持续肆虐,许多欧美国家已经进入了第二波疫情。截至2020年10月底,全球累计确诊人数已达4989万人。为了加强疫情防控,各国均采取了“封国”“封城”等高强度的出入境管控措施,切断人员往来。这对“一带一路”人文交流产生了严重影响,导致一系列人文交流活动被迫受阻。
旅游交流是“一带一路”进程中推出的重要举措,也是各国民间人文交流的重要桥梁。近年来中国与沿线多个国家共创文化旅游年,开展艺术节、音乐节、电影节、文物展等多项人文交流活动,大大推进了沿线各国人民友好往来,同时也拉动“一带一路”国家旅游业和相关产业经济增长。2019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达1.55亿人次,入境中国外国游客达1.45亿人次[12]。这为“一带一路”沿线经济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由于疫情,沿线各国人员流动和人文交流受阻,旅游、航空、餐饮、酒店等产业瞬间瘫痪,失业人员数量明显增加。根据世界旅游组织(UNWTO)预计,2020年全年国际游客量将下海尔洗衣机说明书
降60-80%[13]。疫情封锁和边境限制等防疫措施不仅影响了“一带一路”旅游交流,还对教育交流、青年交流、文化交流、体育交流等多个人文交流路径造成了影响。教育是人文交流的重要载体,当前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交流合作取得较好成果,但由于疫情,多种教育交流合作不得不在线上开展视频会议、线上教学及线上学习等,但是国际学生招生、留学生互派、合作办学、中方派遣教师等多个国际交流合作项目严重受阻。再如青年夏令营、青年大联欢等“一带一路”
青年交流活动也受到了影响。
(二)经济活动放缓,合作交流面临考验
新冠肺炎疫情对“一带一路”产生影响是多方面,除了中断人员往来,同时也对沿线经济合作项目产生了冲击。尤其是防控不力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衰退严重,部分项目建设停滞。多数国家把疫情防控摆在首位,而经济合作被迫成为次要问题。疫情导致人员交流受阻,经济收入大幅下降,“一带一路”合作交流面临着更大的考验。
燮的读音首先,“一带一路”经济项目建设放缓。由于抗疫限制措施,中方人员无法及时返回,或者返回需要接受长时间的隔离,项目按期完成会受到影响;加之疫情影响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受阻,“一带一路”合作项目需要的原材料、施工设备等都很难及时到位。因此部分经济合作项目将会放缓。其次,“一带一路”建设面临金融风险。部分“一带一路”项目因疫情出现延期、投资回报率低等问题,沿线国家面临的
经济和政治压力上升。“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多国出口收入大幅下降,可能会引发许多‘一带一路’国家的货币危机和债务危机”[14]。因此如何妥善处理好此类问题对中国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提出考验。第三,部分西方政客认为“中国正在通过支援各个疫情严重的国家来扩大经济实力”,指责“中国破坏世界经济”,一些别有用心者试图挑拨一些国家对中国经济发展和抗疫支援产生负面情绪[15]。因此,如何发挥人文交流在经济建设上的作用,维护“一带一路”合作大局,也是我们面临的现实挑战。
(三)负面舆情显现,无端抹黑屡见不鲜
恭喜乔迁的祝福语
随着全球疫情的蔓延,多数国家政府和人民及相关媒体对中国抗疫取得的成绩、对世界抗疫作出的贡献给予正面高度评价。但有部分不负责任的西方政客和媒体利用疫情炒作“中国病毒论”“向中国索赔论”等议题,对中国抗疫精神、中国治理模式、政治体制进行肆意抹黑和无端指责。同时也对“一带一路”建设提出质疑,甚至将病毒全球蔓延与“一带一路”建设联系在一起,企图利用疫情改变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基本认知和沿线国家的对华的态度。个别西方政客不愿看到自身防疫不力,更不愿承认中国抗疫取得的成绩,尤其中国与“一带一路”合作国家在共同抗疫过程中,对中国应对模式、应对办法更加信赖,从而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为此他们不惜歪曲事实、炮制数据,抹黑中国和“一带一路”倡议[16]。另外,一些政客煽动“过度依赖中国”论,认为“一带一路”建设过度依赖中国,缺少当地人员的参与,在疫情下导致多个“一带一路”建设项目中断,凸显了沿线国家对中国人员、设施和资金的过度依赖,并质疑“一带一路”建设的合作共赢,制造中国负面舆论[17]。此外,中美提拉米苏的做法
关系的不确定性在疫情背景下增大,进一步加剧了中美围绕“一带一路”建设的博弈。一些国家既是“一带一路”的伙伴国,也是美国的盟友。新冠疫情的爆发没有成为中美两国合作的契机,反而两国博弈进一步加剧,美国的对华政策将会通过这些国家传递到“一带一路”建设中。同时美国在疫情下不断指责抹黑“一带一路”建设,试图利用疫情加强相关国家的协调合作,减少对中国企业的依赖[18]。
三、后疫情时代“一带一路”人文交流的建议
通过上文分析,新冠疫情对“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影响主要表现为人员往来停滞、经济活动受阻、负面舆论显现等几个方面。尽管疫情给“一带一路”建设造成了一定冲击,但并未出现合作项目完全停滞、难以重启的局面。因此我们应该把握好前期抗疫成功经验,积极进取,化解疫情挑战,推进后疫情时代“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再上新台阶。
(一)做好民心相通,提高“一带一路”理念认同
疫情背景下,更要做好民心相通工作。在“五通”建设中,民心相通是人文交流合作的基础,具有非常独特的作用。“一带一路”提倡公平正义,相互尊重,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加强沿线国家的合作交流与信任,通过协商解决分歧,通过对话解决争端,减少各国的猜忌。后疫情时代,“一带一路”倡议被少数国家贴上政治标签,因此我们更要做好沟通交流工作,积极推进对“一带一路”合作国家民间交流,鼓励民间社团、慈善机构和中资企业参与当地人文交流,加强国际抗疫合作,让世界人民看到
中国的诚意,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在危难之际增进沿线国家的友谊,提升各国人民之间的互相理解与认知。截至10月20日,中国已向150个国家和7个国际组织提供抗疫援助,出口口罩1790多亿只、防护服17.3亿件、检测试剂盒5.43亿人份[19]。中国以实际行动推进了“健康丝绸之路”建设,展现了大国担当,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和积极肯定。此外,各国还应该加强教育、科技、卫生等不同领域交流合作,探讨疫情背景下不同渠道发展合作的新形式、新方法,推进各种人文交流持续稳定发展。
(二)推动创新发展,培育“一带一路”新业态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将“一带一路”建成一条创新之路[20]。疫情阻碍了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人员往来交流,但进一步加强了各国的网络云端对话,催生了数字“一带一路”的建设发展。例如中国推行的防疫健康码追踪个人健康状况受到一些国家的好评,新加坡、以列、加纳、印度等国家纷纷效仿。疫情阻隔了线下的经济活动和消费形式,但同时推动了线上的“云会展”“云对话”“云签约”等多种形式的跨境电子商务合作和数字经济发展,
形成了国际贸易领域的新业态。同时这也意味着数字“一带一路”建设已经时不我待,将会在医疗、人工智能和其他科技领域爆发出强大动力,持续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发展。
创新也是充满艰辛和曲折的道路,在面临疫情诸多问题和挑战时,更应该加强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建
设,完善国际合作创新模式,积极参与到我国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科技创新活动中,主动营造“一带一路”合作创新环境、挖掘创新资源,提升创新水平和合作质量,从而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支撑。
(三)加强舆论建设,讲好“一带一路”抗疫故事
在疫情背景下,多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与中国开展了深入的抗疫合作,如意大利、塞尔维亚、斯里兰卡等多个国家纷纷效仿中国抗疫应对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面对西方政客肆意抹黑和污名化中国的国际舆论,我们应该进一步讲好中国抗疫故事,把握“一带一路”建设的国际话语权,化解别有用心者对中国污名化企图。我们可以将具体的抗疫故事,尤其是中国医护人员帮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感人故事传递给国际社会,树立中国国家形象,提升参与国家的合作动力和意愿。在全球疫情爆发后,中国对意大利、塞尔维亚等国家提供了多个方面的援助,巩固了中外合作关系,因此,很多国家将中国视为危难时刻的援助伙伴,对于一些负面舆情在这些国家基本没有市场。此外,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合作项目并未出现大规模的疫情感染现象,中国合作项目的疫情防控经受住了考验,树立了中国形象和信誉。
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还应加强舆情监控建设。主动与“一带一路”国家主流媒体、学者专家进行沟通交流、交换意见,提升项目建设合作信息透明度,采用信息对话等多种形式的信息输出,避免单方面强加式的信息输出。同时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合作交流,利用地方平台为中国传递好声音。
〔基金项目: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东盟职业教育研究中心第一批招标课题“新时代背景下中老职业教育交流合作现状与前景展望研究”(编号:DMZJZB202005);贵州省2020年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青年课题“高职院校国际学生‘中文+职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编号:2020C011)。〕
参考文献:
[1]沈永福:人文交流:“人文交流”的重要驱动力[J].中国信息安全,2016(2):41-43.
[2]许利平: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人文交流路径与机制[J].新视野,2014(5):119-123.
[3]乌兰图雅:“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周边地区的人文交流机制[J].东北亚学刊,2016(5):18-19. 
[4][8]邢丽菊:推进“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困难与应对[J].国际问题研究,2016(6):5-17.
[5]刘延东:深化高等教育合作,开创亚洲人文交流新局面[J].世界教育信息,2010(1
2):11.
[6]中国新闻网.外交部:已有62个国家、7个国际组织向中国捐赠防疫物资[EB/OL].https://www.chinanews.com/gn/2020/03-05/9114482.shtml,2020-11-5.
[7]中国政府网.中欧班列上半年开行数量同比增长36%[EB/OL]. http://www.gov.cn/xinwen/2020-07/10/content_5525583.htm,2020-11-5.
[9]杨春凌:加强人文交流服务“一带一路”[N].贵州日报,2015-08-05. 
[10] [11]新华网.共战新冠疫情共建“一带一路”[EB/OL].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20-06/17/c_1210665306.htm,2020-11-5.
[12]中国新闻网.2019年中国入出境旅游总人数3亿人次,同比增长3.1%[EB/OL]. https://www.chinanews.com/cj/2020/03-10/9120457.shtml,2020-11-5.
[13]每日经济商业网.世界旅游组织:2020年国际游客人数或减少60%至80% [EB/OL]. http://cn.dailyeconomic.com/business/2020/05/09/18999.html,2020-11-5.
[14][17]欧亚,任远喆: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一带一路”:国际舆情与应对策略[J].国际传播,2020(4):10-19.[15]中国新闻网.西方某些政客急着替罪羊时中国正忙着支援全球抗疫[EB/OL].https://www.chinanews.com/gj/2020/04-08/9151091.shtml,2020-11-5.
[16]中国网.王鹏:疫情下的“一带一路”与中国应对[EB/OL].http://www.china.com.cn/opinion/think/2020-05/09/content_76023873.htm,2020-11-5.[18]周晶:后疫情时代“一带一路”合作发展研究[J].学术交流,2020(8):96-103.
[19]新华网.习近平在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全文)[EB/OL].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9-11/05/c_1125194405.htm,2020-11-8.
[20]新华网.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EB/OL].http://www.xinhu
anet.com/politics/2016-02/25/c_128743949.htm,2020-11-8.
作者简介:1.赵岩(1986-),男,辽宁北票人,硕士研究生,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及国别与区域研究;2.何思雨(1989-),女,广西富川人,大学本科,铜仁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高职教学管理。
责任编辑/关锡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