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卷第i〇期h蹲m文化传播与审美
王海迪
(桂林旅游学院,广西桂林541000)
摘要: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建设和推进,在跨文化传播层面,“一带一路”倡议所包含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民心相通”的理念与跨文化传播的理性不谋而合,再一次把跨文化传播的实践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旅游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吸引是旅游往来的核心基础,文化认同是旅游交流的重要成果。理应通过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分析,阐释了如何克服跨文化传播障碍,寻求国际共识,建构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东盟旅游的跨文化传播与合作。
关键词:一带一路;跨文化;中国-东盟旅游;传播与合作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5079 (2021 ) 10-01 19-03
一'引言
湖北一本大学2013年,中国习近平在一些重大的相 关国际会议和国事访问活动中先后提出建设“新丝绸 之路经济带”(New Silk Road Economic Belt)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1st 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的倡议,简称“一带一路”(One Belt One Road)。“一带一路”不仅带动了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友好关系 的巩固和民心相通的实施,也带动了中国与东盟的文 化交流和旅游经济发展。
在“一带一路”这个“共同体”中,我们可以把不同 的国家看作是不同的体,而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 向其他国家进行传播的过程恰如一个陌生人要进入 并适应其他的体。在跨文化传播层面一带一路”倡 议所包含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民心相通”的理念与跨文化传播的理性不谋而合,再一次把跨文 化传播的实践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古老的丝绸之路是 如何走通的?旅游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 分,而文化吸引是旅游往来的核心基础,文化认同是旅 游交流的重要成果,[1]如何继承其中的跨文化传播智 慧,克服跨文化传播障碍,寻求国际共识,建构“一带一 路”倡议下中国一东盟旅游的跨文化传播与合作?通 过研究发现“一带一路”倡议的跨文化传播障碍,并 出解决这些问题的路径。
二、"一带_路”倡议的跨文化传播基础
(一)古代丝绸之路是如何走通的
早在两千多年前,古代中国就己经开始与其他国 家通过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进行文化交流和贸易
往来等活动,并以“他者”的身份进入不同的种族体,进行了成功的跨文化交流,为*‘一带一路”倡议中“文化 共同体”的构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演员邱悦年龄“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中国的新疆地区紧密连接,该地区是“一带”主干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带一路”从中国的西北地区一直延伸到中亚一些主要使用突厥 语族和斯拉夫语族的国家,而新疆维吾尔族恰好处于 这两个语族与汉语族的中间和交融地带。语言上的相通成为了新疆与“一带”沿线国家进行跨文化交流的最 根本的基础,这也使得新疆的少数民族与汉族有着数 千年的共同生活与文化交流的经验。在古代丝绸之路 的影响下,该地区各民族人民之间的文化、思维方式和 生活习俗相互影响和融合。随着历史的积淀,同源文化 使作为文化传播与交流重要载体的民族体与国家形 成了强大的凝聚力,以其共同的文化特质为基础的社 会认同与文化归属,成为建构国家想象与巩固国际间 文化交流合作的纽带。
古老的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主要国家为东盟国 家,中国与东盟各国的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也是源远 流长。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地理上隔海相望,他们之间的 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前 后,到了明朝和清朝的时候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交往就 更加密切了。[2]在中国与东盟国家进行文化交流的历 史进程中,受到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华人迁移等因素的 影响,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文化早就形成了富有共同文 化传统和演进逻辑的“中国与东南亚文化圈"(Culture Circle)。
古代丝绸之路的开辟改变了中国以及世界文化 发展的性质、结构以及格局。经过历史沉淀而形成的各 种“文化圈”在所有不同文化和文明之间的交融中形成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但我们显然不能以中华 文化的凝聚力和同化力做简单的归因,而应从各文明 体系,各民族之间的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需要出发,未 来看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互补性的形成如何促成了 古代丝绸之路的畅通,所谓的“通”就是在物质交往和 精神交往需求的背景下形成了不同文化间的互惠性关 系,这便是我们今天在研究“一带一路”构想时应该寻 的跨文化基础。
(二)“世界公民”时代“一带一路”倡议的跨 文化基础
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全球化 发展,世界上大部分国家或地区的公民成为“世界公 民’’(Citizen of the World)。尤其是新媒体时代的到
作者简介:王海迪,男,汉族,河北威县人,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跨文化传播、华南-东南亚民族历史人类学。
基金项目:2020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基于凝视理论的桂林阳朔旅游形象传播模式和策略研究”阶段 性成果(2020KY22006 )。
119
国花是什么文化传播与审美H硌论第4卷第10期
来使得“世界公民”在信息分享面前越来越平等。同时,“世界公民”在文化交流上也趋于平等,作为中国连接 东盟国家的桥梁,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政府与非政府组 织也积极与东盟国家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流,如每年 在广西首府南宁举办的“中国一东盟博览会文化展”“中国一东盟音乐周”“中国一东盟戏剧周”以及“桂林 国际山水文化旅游节”等文化交流活动使得中国与东 盟国家文化上的交流越来越密切,让中国与东盟国家 的公民不踏出国门就可以欣赏到异国独特的艺术形 式。由此可见世界意识”己经成为每个“世界公民”在 互相交流时必不可少的一种跨文化传播素养。
“一带一路”倡议中所包含的“利益共同体”“命运 共同体”就是对“世界公民”的一种拓展和延伸。“一带 一路”构想仅仅依靠中国的努力是不可能实现的,而是 需要沿线国家的共同努力和积极参与,同时,该构想的 建设过程也会给所有参与国带来更多的经济、文化发 展机遇和利益。通过与沿线国家进行更为深入的跨文 化交流与合作,让“文化共同体”意识在“海上丝绸之 路”沿线国家生根发芽成为"世界公民”时代的“一带一 路”倡议的跨文化基础。_
三、“一带一路”倡议构想的跨文化障碍
就业好的专业(一)“文化霸权”的现代演变
“文化霸权”(Cultural Hegemony)这一概念作为 学术语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是由意大利共产党创始 人安东尼奥•葛兰西(Gramsci Antonio)首次提出。“文 化霸权”主要指的是,在国际上的跨文化交流中,少数 文化强国借助其较高的文化地位强势通过自身语言、艺术、文学、教育、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向文化弱国实施 文化渗透与扩张,在长时间范围内,这些国家被迫舍弃 一部分本土的传统文化,逐渐接受其推行的价值观念 和意识形态,以此控制或掌控这些国家整体发展的前 途和命运。[:i]文化霸权主义主要从意识形态霸权、文化 经济霸权、语言文字霸权、文化传播霸权等几个方面表 现出来。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著名政治家约瑟夫•奈(Joseph Nye)提出了“软权力”这个概念,BP“一个主权 国家的文化观念和意识形态诉求,是一种通过文化吸 引力而不是政治和军事强制力而获得预想结果的能 力,即让其他国家的社会公民做其想要他们所做事情 的能力。”[4]“软权力”这一概念主要强调“以文化的同 化力和影响力为核心,寻求诱导‘他者’顺从的权利。”
从安东尼奥•葛兰西提出的文化霸权到约瑟夫•奈 建构的文化软实力,它们之间既有继承又有进步,在两 者的六七十年的跨度之中,资本主义国家及其国家组 织对于国内与国际意识形态领导权的争夺与操控不曾 停止过。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文化等实力 的不断增强,西方国家鼓吹出“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 论”“中国机遇论”“中国责任论”等带有敌意的论调,由西方国家控制的各类国际主流和权威的媒体也经常 发表评论文章或节目对中国的意识形态及制度进行批 评和抨击,这些都显示了“
国际话语权”争夺的激烈程度。在“一带-路”的建设过程中,综合实力越来越强大 的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对外输出使得“一带一路”沿 线国家感受大巨大的不安,他们会臆测这是中国实施 “文化霸权”的重要步骤,最终他们自身会成为被剥夺 了话语权的“沉默他者”。
对于“文化霸权”来说,相对宽容与温和的“软实 力”才是真正令人恐怖的权利。不可否认,虽然约瑟夫•奈鼓吹软实力是以维护美国在全球的霸权地位为终极 目标,但他针对中国的一些看法对于我们提升文化软 实力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总的来看,同时,着眼于国 内和国际局势,在建设“一带一路”倡议的过程中兼顾 培育内在的文化凝聚力与扩大外在的文化影响力是给 我们的一条重要启示。
(二)多元文化主义的困境
多元文化主义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 内部少数族呼吁平等、尊重和权力的背景下,在20世 纪五六十年代产生的关注族文化多样性、追求多元 文化平等共存和共同繁荣的重要政治与文化思潮。美 国率先实施了“肯定性行动(3£^1'11^1:463(:1^011)”的文化政策,该政策承认了美国不同体文化均具有平 等的价值。随后,加拿大也于1971年制定出台了“双语 言框架内的多元文化主义政策”。1973年澳大利亚也制 定了相应的文化多元主义政策,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 推广。欧洲委员会也与20世纪90年代初通过了两项相 关国际协定一一《欧洲区域或少数族裔框架公约》以及 《保护少数族裔框架公约》。越来越多的西方国家社会 对多元文化主义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并制定出台了一 系列与自己国家国情和制度相适应的相关政策。
随后在各国大量的实践下,多元文化主义陷入了 两重困境:多元文化的发展维护了文化弱势国家或地 区的基本利益以及弱势文化的独立存在价值,从该角 度来讲是具有正面意义。但是彻底贯彻多元文化主义 政策,则必然会导致其通向极端民族主义、民族分裂主 义和国际恐怖主义。由于多元文化主义具有丰富的主 观性想象,导致该冲突处于无法解决的状态。
虽然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实施多元文化主义 的政策,但是今天的事实表明并不因为多元文化主义 的提倡而使我们的跨文化交流更加的通畅。东盟国家 中的新加坡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国家之一,华 人(汉族)占了新加坡总人口的74. 2%,但在李光耀(Lee Kuan Yew)执政时期,为了保持新加坡本土民族、语言 与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它们的多元化发展,他一度在国 民语言教育上推行“去中国化”的政策,在与中国的外 交上也保持谨慎,直到1990年10月3日,通过中国与新 加坡的共同努力,两国才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李光耀 的“文化多样性的效忠精神”严重阻碍了中国与新加坡 更加深入的跨文化交流。
四、“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一东盟旅游的跨文 化传播路径
广西作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衔接的重 要省份,拥有着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但由于“一带一
120
第4卷第10期h媒m文化传播与审美
路”沿线各个国家文化特点不尽相同,民族宗教也比较
复杂多变,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对广西甚至中国文
化、旅游等不甚了解。从跨文化传播学的角度对其进行
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跨文化路径,能够更好地建构广西
旅游与沿线国家的交流与合作。
(一)“命运共同体”:主体间性思维与文化间 性思维
文化间性与“他者”关系非常紧密,一方面,主体文
化在与“他者”的交往中产生意义进行重组才具有价值
意义,其现实意义是在与“他者”的交流互动中产生的;
另一方面,文化间性需要文化对话,如果该过程中没有
“他者”的出现,其只能成为没有深层次意义上文化交邓紫棋林宥嘉分手
流的独白话语。[5]
文化间性是以不同文化之间的自由开放为基础,
它承认文化间差异的存在,并承认文化对话中存在着
力量关系,在对话交往的过程中,必然会存在着不同力
量之间的对比,其关键是保持差异,求同存异,通过交
流、互为主观等有效途径拓宽宽容的空间。因此,文化
间性主要致力于减少不同文化之间的误读,和促进两
者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相互包容,以文化间的
自由开放和和谐对话为根本宗旨。在文化间性中,文化
间的差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英国著名文化批评家
特里•伊格尔顿(TerryEagleton)曾经说过文化现在
表现出的是重异倾向而非求和的决心。”[6]正是由于不
同文化之间诸多差异的存在,不同文化之间才有了相
互影响、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的可能,并在此过程中进
一步认识和发现自己,从“他者”的角度重新审视自己。
人们的创造性灵感就是来源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文化间性潜移默化地就促进了文化的变革和进步。
在构建“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首先我
们要有文化主体性,然后再建构文化主体间性。人与人
之间的冷漠是无法避免的,人与人之间权利的博弈也
是无法避免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转向主体间
北戴河旅游景点有哪些性这种思维,试图让每一个“陌生人”在交往与合作中
感知体间的共性,形成体间的理解与接受。在此基
础上,转向文化之间的关系和文化互惠间的关系。一旦
主体间性思维形成,通过国与国之间历史和文化纽带,
增强文化吸引,促进文化认同,广西与沿线国家的旅游
就可以进行有效和深度的结合。
(二) 民心相通:建构人的跨文化敏感、共同感 知、移情能力和文化适应能力
跨文化交际著名学者陈国明教授认为“跨文化敏
感”是,个体激发自己理解、欣赏并且接受不同文化之
间差异的主观意愿,应该被限定在人类情感层面上。他
还认为,跨文化敏感度相对较高的个体与文化“他者”
沟通时,他们可以自如的采取更为理性的判断方式,更
能避免不理性的冲突以及匆匆地下结论。[7]文化移情
指的是交际主体能够自觉地转换文化立场,在交际过
程中有意识地超越本土文化的俗套和框架模式,挣脱
自身文化的束缚,置身于另一种不同的文化模式之中,
身临其境地感受、领悟和理解另一种文化。建设“一带一路”,讲好“一带一路”故事,在一定
程度上建构了沿线国家公民的跨文化敏感、共同感知、移情能力和文化适应能力,对中国梦和世界梦的融通 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丝绸之路”文化的魅力有效 地化解各国之间跨文化交流的障碍,将“丝绸之路”文
化与其他文化的共性挖掘出来,使其民心相通。所以说 无论是在跨文化传播的理论上,还是实践中,中国可以 把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跨文化交流看作是个人与
“他者”之间的一种交往关系。通过对“他者”的跨文化 敏感、共同感知、移情能力和文化适应能力的培养,进 而达到把握文化差异,在文化差异的感知之中走向文 化融合的目的。
(三)利益共同体:建构有效地跨文化合作关系
跨文化合作主要是指不同文化行为主体在交流互 动中采取协调和政策等调整的行为,一般以自愿和互 利为基础,主要包括对共享目标的认可与承诺,产生的 是共赢的结果:扩展不同文化之间广泛和深入的交流、共享与融合,拓展各自的生存与传承空间。
现如今,经济全球化使文化的地域性与封闭性迅 速地被消解,使世界各国的社会公民具有更多的跨文 化特性。作为贯穿东南亚国家文化发展进程中关键的 文化要素儒学”对东南亚各国人民的价值观念和文 化体系产生了持久并且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影响了中 国与东盟国家文化的深层结构和东南亚社会的基本构 造。中国一东盟要充分利用共同的文化基础,增进与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信任,构建利益共同体,进 而建构有效地跨文化合作关系。从更为深远的意义上 来看,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大框架下,除去对“陌生人”的刻板印象、偏见和歧视,中国一东盟要与这些“陌生 人”建立平等、自愿、互惠互利的跨文化合作关系,积极 推动构建“利益共同体”。而且“一带一路”旅游合作将 促进中国一东盟旅游可持续发展,提高地方社区福利,刺激投资,保护沿线文化与自然遗产,为旅客提供难以 忘怀的丝绸之路旅游体验。“利益共同体”的建构可以 让中国一东盟国家受益于合作带来的红利。
五、结语
在实现“一带一路”倡议的过程中,中国一东盟旅 游必然要发挥其重要的力量,而这种力量应该是“命运 共同体”“民心相通”和“利益共同体”的聚合。
参考文献:
[1] 宋瑞.积极发挥“一带一路”的旅游力量[N].中国旅游报,
2015-2-6:2.
[2] 孔庆波,熊禄全.大型体育赛事运营之影响力经济形成与挖
掘[J].体育文化导刊,2014(7):99-101.
[3] 周苑.当代文化霸权对中国国家文化安全的挑战及对策思
考[D].重庆:西南大学,2007:5.
[4] Mike Crange,Nigel T h rift.T h in kin g Space[M].Lon
don:R out l ege,2000:73-74.
[5] 曹顺庆.中外文论与文化[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190.
[6] Chenf G.M.& Starosta,W.J.A review of the concept
of in te rc u ltu ra l S e n sitiv ity[J].Human Communica
tion,1997(1):1-16.
[7] 孙英春.跨文化传播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384.
121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