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剖析
INTERNA TIONAL COMMUNICA TIONS关爱女性健康标语
王笛 新华社对外部政文室记者
近年来,“过春节看电影”已经成为中国的一项新年俗,而“科幻电影”出乎意料成为今年春节电影档的关键词,尤其是一部现象级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的出现,更是引起海内外媒体广泛关注。笔者选取《纽约时报》在内的多家外媒和国内主流媒体关于这一话题的报道,对比分析中西方媒体呈现的多元化视角和报道策略,希望对中国电影文化对外传播提供一些启示。
电脑怎么录音中国电影业进军科幻电影
在《流浪地球》2019年2月5日正式上映前夕,《纽约时报》和《金融时报》就关注到这部电影,并且不约而同看好它,从两篇报道的标题便可看出。《金融时报》题为《中国电影公司实现巨大飞跃进军科幻电影》,而《纽约时报》的标题《〈流浪地球〉:中国电影业加入“太空竞赛”》更是花费了心思。冷战时期,美苏争霸的核心战场就是太空,标题选取“太空竞赛”这个意识形态很浓的历史名词,一方面是类比中国电影业进军几乎被美国垄断的科幻电影领域,同时又一语双关,暗示中美两国国力较量。《纽约
时报》开篇指出,中国是太空探索的后来者,在电影领域,也是科幻片的后来者,但这种局面即将发生改变。中国首部以太空为背景的超级大片《流浪地球》即将上映,外界对此寄予厚望,认为该片代表着中国电影制作新时代的曙光。《金融时报》认为,进军科幻电影市场,反映出中国电影制作人的预算在不断增加,并且他们更有信心去把握这种以往被好莱坞垄断的话题。文章还通过采访中国电影导演得出结论,《流浪地球》的上映是一个里程碑,表明中国电影市场在制作方面正变得日益多元化。
对比分析两篇报道,可以发现这两家英美大报一致认为,中国科幻电影尤其是太空题材电影的崛起,背后体现的都是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两篇文章都提到前不久中国发射“嫦娥四号”,首次实现探测器在月球背面登陆,而这部电影的上映正值中国太空计划取得里程碑成就之际。《金融时报》更是把科幻电影在中国的发展与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作类比,认为当前科幻电影在中国兴起,跟上世纪70年代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执行太空任务后,科幻电影在美国受到欢迎很相似。报道通过采访该片导演,指出这部科幻大片能够成功的一个重要逻辑基点:除非一个国家具有一定实力,否则就不可能拍科幻电影,因为如若不然,观众就不会相信他们的国家能够解决故事中的问题。
传播中国特文化精神更要坚定“四个自信”
通过对比国内外报道可以发现,外媒和国内主流外宣媒体关于中国首部科幻大片的文章在角度选取、
观点传达上不尽相同。以新华社在不同时间节点播发的多篇英文报道为例,都侧重了中国人对故土的深深眷恋、集体主义精神和命运共同体等中国特文化精神的传播。而一种基于中西方文化差异而非生硬自说自话或者强行价值观输出的客观文化报道,也并非带不来好的传播效果。在2018年11月中国科幻大会召开期间,《流浪地球》就已经在科幻圈引起热议。新华社以此为契机,发表了题为《〈流浪地球〉能否开启中国科幻元年?》的探讨式前瞻英文报道。文章开头坦言,尽管中国科幻电影元年这种提法在过去几年都没能成为现实,但一部新电影的出现又一次激起了中国观众的新期待。稿件通过采访制片人指出,这部电影并不想成为一部好莱坞复制片,而是要在情节、人物、情感表达和场景设置上都要采取中国方式,因为它本身讲的就是中国故事。文章也自然而然地点出电影构思中一个巨大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即跟西方科幻电影中地球遇到灾难,人民会选择登船逃离不同,在这部中国电影
编者按:本文就科幻电影《流浪地球》,选取中外媒体相关报道,剖析该话题的多元化视角和报道策略,为中国电影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了启示。
「点评」
60对外传播 2019.03
案例剖析INTERNA TIONAL COMMUNICA TIONS
里,人们要把地球带走,影片所体现的中国人对地球家园和故土的眷恋跟这个国家长久的农耕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尽管对这部新影片抱有很大期待,作者仍直面问题:中国电影产业和市场是否已经做好准备。紧跟着用中国科幻产业和国内科幻电影票房等一系列数据来说明中国科幻电影发展的现状,同时分析造成中国科幻电影稀缺的深层次原因。这种抑扬顿挫,同时配有深入分析和数据支撑的客观叙述方式体现的正是文化报道中应该坚持的“四个自信”,也让报道本身更具有说服力。
影片上映当天,新华社又播发了另一篇英文报道,文章通过采访导演本人,指出与美国科幻片标榜的个人英雄主义不同,这部中国电影讲的不是一个单打独斗的超级英雄拯救了世界,而是跨越了国籍、种族和语言的普通人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团结起来,共同应对灾难的故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是对外报道记者义不容辞的职责。我们在做文化报道时应该坚定“四个自信”,不必妄自菲薄刻意回避中国特,也不必盲目自大地自说自话,而应该客观、深入、细致、自信地讲述中国特文化,不断地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沟通。
多元化讨论展现文化报道精神内核
《流浪地球》的上映不仅在中国观众中引发一场热议,更在中国媒体中掀起了一场观点多元化、报道形式多样化的文化大讨论。这部电影上映不久,新华社播发了一篇国际时评《我们为什么需要科幻》来阐述科幻的意义所在,评论认为科幻除了能激励人类探索未知,推动科技发展之外,更重要的,它
可以帮助人们以全新视角来审视自身环境和处境,警示人类在技术、文化、伦理等领域可能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另类”解决方案,同时也可以提醒人们用另一种视角去思考日常生活中的种种选择和挑战。除了消息、评论和分析性综述报道,新华社还推出了科普类文章,来探讨《流浪地球》电影中的科与幻,将电影中提到的如“引力弹弓效应”“洛希极限”“重元素聚变发动机”等概念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读者解释,并分析哪些说法具有较强的科学基础,哪些现在还只是幻想。《人民日报》专门刊登了一篇关于《流浪地球》的作品品鉴,文章认为,从流行文化最能看出社会的心态和国家的气象,这部电影展现出来的强大工业制作能力和有待贯通精进但不容小觑的综合实力,都令人自豪。作者认为,尽管影片存在有待完善提升之处,但对中国观众而言,观看《流浪地球》远比看一部“完美无瑕”的外国炫酷大片更有意义。比起其他国内媒体,《科技日报》似乎更在意这部电影的科学性,针对观众关于这部电影中“科学硬伤”的激烈争论,这家专业报纸也较起真儿,刊登了一篇题为《“流浪地球”靠谱吗?科学家这么说》的文章。在认真严谨地“澄清缪误”之后,文章也指出,国内科幻电影引起这么热闹的讨论还是第一次,尽管带着地球去流浪并不现实,但它所引发的公众对科学的关注,足以令人欣慰。在众多媒体为这部电影拍手称赞时,《中国青年报》也给出了清醒忠告,一篇评论文章提醒,未来的创作者如果将《流浪地球》当作最高的范式,不假思索地模仿,只会踏入固步自封的陷阱,这股“科幻热潮”也没法走远。恰如《科技日报》提到的,一部科幻电影能激发如此大规模舆论场热议的情形并不多见,国内媒体报道呈现出了多元化报道,而理性、平等、包容的讨论,恰恰是文化报道的精神内核。
中国电影走向世界
让中国电影走向世界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但这个过程并不顺利,一些在中国市场创造票房奇迹的国产大片却很难在外国观众中引起共鸣,甚至电影中一些让中国观众扬眉吐气的元素,反而在海外观众中产生了负面效应。但这次《流浪地球》的海外反馈或许可以给我们带来新希望。《流浪地球》在美国知名影评网站IMDb上目前的评分是7.7,而美国经典科幻电影《星际旅行2:可汗之怒》的评分也是7.7。一些打分观众给出了很高评价:“看这部电影之前,我担心它的情节会是中国导演和演员打造的好莱坞的陈词滥调——某个英雄拯救了世界。事实证明并非如此,反个人主义、真正的国际主义、人类作为一个共同体的观点、浓烈的思乡之情,这些都成为科幻领域开创性的元素。”“很棒的中国电影。东方的解决方案有时能更好地解决人类命运的问题吗?这是近几年我要思考的问题。”
从外国受众的这些反馈中,我们可以获得一些启示。与之前《战狼》《红海行动》几部爱国主义题材的票房冠军不同,《流浪地球》这部科幻题材的电影关注的是全人类的终极命运,展现了宇宙的力量,主题本身就超越了国界,自然更容易在国外观众中产生共鸣。其次,影片虽然借鉴了外国观众熟悉的好莱坞技巧和视觉语言,但它最终要表达的仍是中国情怀。在影片最后地球即将与木星相撞的紧要关头,中国救援队女孩韩朵朵疾呼各国救援队共同协作不放弃,更是展示了一种强调“国际合作、众
61
2019.03对外传播
62
对外传播 2019.03
案例剖析
INTERNA TIONAL COMMUNICA TIONS
“祝中国科幻电影之旅好运!”这是著名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在社交媒体上对大年初一上映的《流浪地球》发出的祝愿。这部科幻电影在引发“宇宙级乡愁”的同时,更撬动了人们对中国科幻作品未来的期待。
我们为什么需要科幻?科幻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对这个问题,也许有人会脱口而答“预言未来”。但人们也知道,预测具体事件和技术,并非科幻的目的。
尽管早期科幻作品中提到的机器人、人工智能等已逐步变成现实,但即使是重量级的科幻作品,对未来的想象也有大半没有实现。
也许有人会回答“激发想象力”或者“激励人类探索未知”。的确,在这些方面,科幻的作用堪称显赫。
尽管“科幻”一词在二十世纪才正式提出,但早在公元2世纪,被认为是第一部科幻作品的古希腊语小说
《真实的故事》中,就已出现关于星际旅行、外星生命、星际殖民和战争、人造生命等内容。而第一部科幻电影《月球旅行记》则诞生于1902年。
想象力推动科技发展。美国“科技狂人”埃隆·马斯克坦言,正是经典科幻小说激发自己探索未知。
但科幻的作用又
2023年高速免费时间表公布日期不仅如此。好的科幻作品,仍然聚焦于
“人”。科幻大师艾萨克·阿西莫夫将科幻定义为
“关注科技进步对人类影响的文学分支”。在西方,科幻作品开始盛行的年代,正是人类最初进入太空的时代,也是人类开始逐渐意识到地球正面临环境、资源等种种严峻挑战的时代。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越来越多科幻作品开始提出一系列“如果”的问题。比如,如果人类或者你本人在真实世界面临这样的境况,会如何选择?也因此,美国著名科幻作家帕梅拉·萨金特将科幻定义为
“思想文学”。《纽约时报》在一篇文章中写道,电影《流浪地球》改编自刘慈欣的小说,讲述一个“拯救人类免于灭亡的奋力一搏”的故事。刘慈欣的作品叙事宏大、探索深入,讲述人类在危险宇宙中的境遇时显得愈发真实。
不论东方还是西方,尽管关注的议题不同,不少科幻名作拥有共通之处,那就是对人类未来命运的忧思,对人类情感的描摹。
该如何避免陷入“我们会一直如此生存”的盲目乐观,或者“反正灾难终将到来”的盲目消极?人工智能、
基因工程等新技术迅猛发展,会给世界带来怎样的改变和挑战?人类疆界不断拓展,我们该何去何从……这些都是科幻探讨的重要议题。
朱雨辰主演的电视剧科幻的“硬核”,并非预言乌托邦或者反乌托邦,而是帮助人们以全新角度审视自身环境和处境,警示人类在技术、文化、伦理等众多领域可能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另类”解决方案。而从荧幕回归现实,科幻同样提醒人们用另一种视角去思考日常生活中的种种选择和挑战。
责编:谭震
我们为什么需要科幻
新华社报道
「文章实例」
志成城”来应对全球挑战的中国方案。而海外观众的积极反馈也让我们看到,《流浪地球》的“中国特”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好莱坞科幻大片单一审美的一种冲击。在一些西方影评人看来,这恰恰代表了未来科幻大片的发展趋势。美国科技媒体《前沿》(The Verge )的一篇影评
最后写道:
“一旦各国都有制作全球性科幻大片的能力,吸引力最强的可能来自于最有特、最具个性、最能说明其文化根源的视角。
”责编:谭震
63
2019.03对外传播
一线传真
INTERNA TIONAL COMMUNICA TIONS
赞美父亲的句子平平。因此,电影公司对于投入资源制作有说服力的科幻电影一直很谨慎。
据报道,这部电影的预算接近5000万美元,以好莱坞标准来看不算高,但在中国可以说是大手笔。7000多人参与了制作。
“其实我个人来讲是特别期望这部科幻片它至少不赔钱,”郭帆说,他之前的电影《同桌的你》是一部浪漫喜剧。“它只要不赔钱,我们就可以接着去拍科幻片。
”刘慈欣的小说大受欢迎可能也有所帮助。最近的两部好莱坞电影《地心引力》和《火星救援》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两部电影中都有重要的情节转折,从正面展现了中国的太空计划(这绝非偶然),它们在中国都成了卖座大片。
这部影片的上映也正值中国太空计划取得里程碑成就之际:今年1月,中国的一个探测器在月球背面着陆。尽管落后于俄罗斯和美国几十年,中国现在已将宇航员送入太空轨道,并制定了雄心勃勃的计划进入太空探索的新时代,甚至要在其中发挥领导作用。
“其实我觉得中国电影和中国的国运之间有非常紧密的一些联系。”中国电影资料馆的节目策划沙丹说。他主持了和郭帆的一次讨论。沙丹提起去年中国最受欢迎的电影《红海行动》。这部动作片大体上取材于2015年也门内战爆发时,中国从也门撤出数百名平民的故事。“比如说在战争中有这种打仗能力的时候,我们才能拍出像《红海行动》这样的电影,”他说。他指的是中国近年来的军事现代化。“中国可以进入到太空时代,我们才能拍出像《流浪地球》这样的作品。
”与《红海行动》和两部英雄痛打西方恶棍的兰博式《战狼》不同,《流浪地球》并不带有沙文主义彩,尽管该片中也有《战狼》系列的主角吴京,他本人还投资了该片。
郭帆说,他有意识地避免让吴京的角成为一个单打独斗的超级英雄。相反,拯救地球的战斗是由一个团体进行的,其中包括一位和蔼可亲的俄罗斯宇航员。
责编:谭震
「文章实例」
《流浪地球》:中国电影业加入“太空竞赛”(节选)
lol洞主《纽约时报》文章
中国是太空探索的后来者,在电影领域,也是科幻片的后来者。这种局面即将发生改变。
中国首部以太空为背景的超级大片《流浪地球》于周二上映,外界对此寄予厚望,认为该片代表着中国电影制作新时代的曙光。
这是中国即将推出的一系列雄心勃勃、耗资巨大的科幻电影中的一部。迄今为止,这个类型的电影无论从技术上还是投资上,都是国内大多数电影人难以企及的。
“中国的电影人把科幻片视为圣杯,”独立影评人周黎明说。他指出好莱坞已经树立了技术标准,因此,观众的期待值非常高。
3D 电影《流浪地球》发生在遥远的未来,太阳即将膨胀成一个红巨星,吞噬地球。
迫在眉睫的危险迫使全世界的工程师制定了一项计划,利用巨型推进器将地球送到一个新的太阳系。当地球不得不经过木星时,形势变得十分危急,从而引发拯救人类免于灭亡的奋力一搏。
《流浪地球》上映于为期7天的农历新年法定假期开始之时,在中国这是传统上的黄金档期。该片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做有限上映。
在国内,它将和《疯狂的外星人》竞争,这部受 《E.T.外星人》启发的喜剧片,讲述的是两个好兄弟希望借外太空访客谋财的故事。
《流浪地球》和《疯狂的外星人》均改编自刘慈欣的作品,这位作家在中国引领了一场科幻小说复兴,2015年,他成为首位获得雨果奖的中国作家。
他的小说叙事宏大,同时研究深入细致。因此,这些作品在讲述人类在危险宇宙中的境遇时,幻想似乎是可信的。《流浪地球》导演郭帆上周在北京的会上承认,把这些作品搬上银幕,对任何电影人都是个挑战。
这使得由北京京西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和国有的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联合制作的这部影片,成为行业的试金石。
郭帆指出,中国观众对好莱坞此前的很多科幻大片反应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