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传播力研究 2021年01期
传播力研究 RESEARCH ON TRANSMISSION COMPETENCE
收稿日期:2020-12-14
作者简介:庞茜尹(1998—),女,海南人,本科,北京体育大学新闻学专业2017级在读本科生,主要从事广播电视艺术方向研究。
《流浪地球》主要讲述科学家们发现,在不久的将来,太阳会急速衰老膨胀,短时间内包括依靠太阳生存的地球在内的整个太阳系都将被太阳所吞没。面对绝境,人类拒绝坐以待毙,为了自救,人类提出一个名为“流浪地球”的大胆计划,即倾全球之力在地球表面建造上万座发动机和转向发动机,推动地球离开太阳系,用2 500年的时间奔往另外一个栖息之地。在与时间赛跑的过程中,无数人前仆后继、奋不顾身,只为延续百代子孙生存的希望。
风流倜傥玉树临风二、《流浪地球》的艺术风格分析
(一)中国特风格
促成《流浪地球》在国内收获热烈反响的一个重要因素,莫过于因为它是中国目前为止一部高水平的国产科幻片。该片在大部分的场景布置和道具上都带有中国特风格,非常注重对中国元素的植入。比如地下城王府井的背景;带有重工业风格和仿苏联式风格的北京地下城和地表建筑背景;人们穿的工装款式的衣服;主角身穿的带有鲜明中国特的红防护服;参照现役部队武器样式和命名编码规则设计的械以及影片结尾处对汶川地震外国救援队的致敬等[1]。对于中国科幻片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体现中国文化的内核,因此该片才如此注重对“植根于中国民族精神信仰的土地情结”[2]这一观念的表达。而影片画面中的布景、道具和各种细节则正是展示中国文化的具体符号,国内观众也能从中发现其文化内涵并产生文化认同感与文化自信。让影片从整体到细节都渗入中国文化的语境,从而使其带有中国特风格。这是《流浪地球》的成功之处,也是值得后继中国科幻电影学习借鉴的优点。(二)末日奇观风格 1.构图
在影视画面中,画面构图是完成一幅好影视作品的开始
起点,是影视过程中重要的环节。[3]在《流浪地球》中,为了突出地面发动机和木星的浩大,片中多处画面的构图将人和建筑物、建筑物与建筑物乃至人与环境分别置于前后景中形成对比。如影片开头部分一家三代人坐在海边,面前矗立着已建好的行星发动机;片中新闻报道发动机建造背景时,发动机本体与城市建筑的对比;出征时,地面上仰望的人和冲向天空的火箭;还有在苏拉威西补给站时,刘启见到鲸鱼的画面,人与鲸鱼在体型上本就相差悬殊,而与背景里的木星再加对比,更凸
显人类的渺小。此外,片中在体现人与自然抗争时,也发挥了构图的作用。如在老韩回忆朵朵身世时冰封海面的画面,给人以正统感觉的正三角形构图、透亮的冰面、还保持着怀抱婴孩姿势的母亲,都赋予末日题材另一种感觉。[4]在该片对人与环境关系的许多画面的构图方式里,类似的对比都能让观众感受到人类的勇气和坚毅。而这也正是该片想要向观众传达的内涵。
2.光线
在光线对该片奇观景象的的塑造里,最典型的莫过于冰封上海的段落。首先是要营造自然光投射到冰谷中的效果,黯淡的天光从冰谷中透出,仿佛是绝地逢生的希望;其次是当车辆在冰谷中行驶时,自然光和车灯光投射到冰墙上再反射回车内的内部场景,这里既要真实地再现“自然光”和车内照明的方向和亮度,又要保证演员面部的明暗效果;而最难的部分应当是冰墙本身的透明度对光的体现。从审美角度来看,一堵干净透明的冰墙,能看到被冰封在内的城市建筑,也能折射远方的光芒,才最为符合整部电影审美风格;而从科学角度来看,当冰墙的厚度可以容纳整个城市,其透明度很低,也很难呈现出莹亮剔透的清洁感。[5]而这一段为了体现上海被冰封后的荒凉并营造一种感伤的气氛,又需要通过车辆的移步换景和较为透明的冰墙来体现城市内部景观。因此光线投射到冰墙上的亮度和角度也要随着车辆的移动而发生变化。画面整体偏暗且明暗对比较为强烈,是该片
中国科幻电影的艺术风格
—
—以《流浪地球》为例
◎庞茜尹 田钰涵
(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100084)
怎么开网店步骤摘 要:作为中国首部真正意义上的硬科幻电影,《流浪地球》让观众看到一部诉说中国家国情怀,表现中国文化想象力,呈现中国审美内蕴视觉特效科的科幻大片。《流浪地球》是一部具有中国特的国产硬科幻电影,其对于好莱坞娱乐至上观念的摆脱,对人物关怀命题的坚守,是值得后起国产电影所学习借鉴的。本文将通过对于其重工业硬科幻、末日奇观景象、中国特艺术风格和人文关怀等方面的分析,深入探究该部影片。关键词:中国科幻电影;末日奇观;重工业;硬科幻;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J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1)01-0034-02
第 5 卷 总第 121期 35
影视传播
在画面光线上的特点。光线在这些奇观画面中,不仅起着丰富画面细节、使其生动逼真的效果,也烘托着气氛。在这昏暗的末日奇观中,光指引着人们前进的方向。
3.长镜头
镜头的切换在电影的视听语言中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为了表现这个故事的世界观,影片需要在人类、空间站、木星三个主体间切换视角,而如何自然流畅地过渡和切换也成为推动剧情发展的关键。在此本文选取该片中具有代表性的三个长镜头进行分析(表1)。
表1 长镜头分析
镜号
时间
内容
作用
1
00:18:02-00:18:54刘启开车带朵朵离家
出走
介绍推进式发动机
的背景;体现“流浪地球”计划中地面工程的壮观;将故事的发展由地球过渡到空间站2
00:32:15-00:32:33
空间站低功耗模式启动,刘培强为家人感
到担忧
表现地木距离逐渐
靠近;
将故事的发展由空间站过渡到地球3
01:58:23-01:58:52刘启带着朵朵和李
一一再出发
表现地球逃离木星后继续流浪,地面依然有秩序的运作;体现人类的勇敢与坚毅
由此可见,这三个长镜头不仅在内容上起到了过渡作用,在形式上也为该片对末日奇观的表现增不少。本身在地木两大行星之间进行叙事就需要构建非常大的场景,而长镜头的运用刚好能满足纵览全局的需求。尤其是第一和第三个长镜头,一个表现了人类建造浩大工程来防止种和家园毁灭的壮观的末日景象,另一个则着重于体现人类即便身处困境也依然有条不紊带着希望坚定向未知进发的奇观。此外,影片在表现环境和背景时还运用了许多远景和全景的景别,这与片中长镜头的运用都有着类似的效果。(三)末日背景下的人文关怀
基于《流浪地球》的主题,其在荧幕上的呈现既要有对地球自然灾害的表现,又要有对宇宙天文的诠释,而避免让这部电影由科幻片变成科教片的途径就是加入人的故事。正如导演郭帆所说:“因为电影的核心是叙述人与情感。实际上,能让人产生共情的是故事得以被接受和理解的基础。”[5]科幻世界里的机械是冰冷的,但人与情感是有温度的。要想做好科幻电影,就要让其中的人物关系在适应科幻背景的同时引起观众的共鸣。而要想做好中国科幻电影,不仅需要在科幻背景下讲好人物故事,还要用中国人的思考方式和情感表达方式去刻画人物关系。影片中,无论是老韩、刘培强和刘启之间的亲情,还是汽车方向球这一人性化设计,乃至各国救援队由四散归乡到集体返回苏拉威西帮助刘启等人,这
些段落都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此外,老韩、刘培强
等人执着于“回家”的段落和各国救援队摒弃隔阂共同帮助地球逃离木星控制的段落,虽然有一定程度的艺术化夸张,但本质上还是中国人的乡土情节和以和为贵、天下大同的民族精神理念的体现。因此,对于中国科幻片来说,在构建奇异的科幻背景的同时,还要挖掘本民族独特的精神、文化和理念,并将其呈现在画面细节中,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文关怀风格。
(四)重工业硬科幻风格
《流浪地球》没有辜负“硬核科技”的称号,电影当中的各个层面完成度非常高,特技特效和各种细节所制作而出的重工业、硬科技感极具震撼力,深入人心。片中所展现的重工业、硬科技的风格都是取材于现实生活当中本身就有的事物当中。视觉特效的视觉想象是建立在现实视觉经验和视觉审美习惯之上的。[6]《流浪地球》所创造的这个重工业、硬科幻氛围下的场景也都是中国大众所熟悉的。在重工业方面,比如电影中几大场景的设置,包括地下城设计、地面设计、国际空间站内外装置、济宁N3派出所、赤道转向发动机等场景的建模设计,都是以苏联重工业氛围加以渲染和突出的。而在硬科幻方面,影片中应用了很多未来科技,引人入胜。例如刘培强和另一位俄罗斯战友用于沟通的AI 通讯器,实现了不同语言语种的无障碍交流,或李光洁等救援人员穿的套在人体上的智能强化外骨骼以及空间站内吴京等人穿的航空服装等。这样具有熟悉经验的视觉奇观避免了科幻奇观的违和感,区别于世界上任何地方的奇观视觉经验,增加了氛围的真实感以及观众们的参与感认同感,也符合中国观众的视觉审美感受。
三、结语
莎朗 斯通具有中国特艺术风格的《流浪地球》在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中国元素、末日奇观风格、末日背景下的人文关怀以及重工业硬科幻风格,都是中国科幻电影艺术风格的一次勇敢尝试,作为中国价值观传递的有效载体,它向世界传递着中国理念以及中国精神,是中国科幻电影向前迈进的一大步,也能够给后起国产科幻片的发展提供启示,相信中国科幻电影能够不断汲取营养,不断进步,期待日后更多中国科幻带给观众和世界的震撼。[1]周延伟.来自未来的怀旧——《流浪地球》的中国式视效景观的制造逻辑
[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9(09):22-31.与虎有关的四字成语
[2]郭帆,孙承健,吕伟毅,等.《流浪地球》:蕴含家园和希望的“创世神话”——郭帆访谈[J].电影艺术,2019(2):90-96.
[3]李宁.谈影视画面构图中的情感作用[J].电影评介,2009(04):74.
[4]PIXOMONDO.解读《流浪地球》冰封上海概念设计到制作[J].现代电影技术,2019-07-07(7):36-42.高修主演的电视剧
[5] 郭帆,孙承健,吕伟毅,等.《流浪地球》:蕴含家园和希望的“创世神话”——郭帆访谈[J].电影艺术,2019(2):90-96.
[6]刘小冬,苏洋. 打造中国科幻大片的视效景观 ——与视效主创谈《流浪地球》的特效创作与实现[J].电影艺术,2019(2):139-144.
最狠的骂人话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