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游褒禅山记有感400读游褒禅山记有感
今天我读了一篇古文:《游褒禅山记》。它是我国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写的一篇游记。
这篇文章通过记述游褒禅山华山洞的见闻,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做事不能浅尝辄止。半途而废,要深入探索,百折不回;二是不能道听途说。以讹传讹,主张探求本源,沉思慎取。
文中写到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可讥,而在已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意思是:道路平坦而距离又近,那么游人就多;道路艰难而距离又远,那么到的人就少。然而世上的奇特雄伟,壮丽怪异,不同寻常的景象,常常在艰险遥远,而又是人们很少到达的地方。然而能力能够到达却没有到达,别人就可以讥笑他,而自己应该感到后悔;尽了我的努力也还是不能到达,那么就没有什么可后悔的了,谁又能来讥笑呢?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学习也是这样,遇到困难不气馁,要勇于面对困难,出解决困难的办法,来战胜它。只有这样学习才能取得优异成绩,对所作所为不后悔,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0575是哪里的区号 《游褒禅山记》是一篇以说理为主的游记,所写的虽然是一次不能尽兴的游玩,但王安石却能从这次游玩当中悟出人生的哲理,写下这样的名篇。这不由使我想到,对于身边的小事,我还是缺乏关注。其实每一件小事的背后,都蕴藏着它的奥妙,只有多加关注,善于观察,才能发现它的奥妙所在,或是哲理,或是乐趣 这就是我读这篇文章的第一点收获。
在这篇文章中,有许多名言警句,而这两句话却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跨年晚会2020 其中一句为 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这句话告诉了我们做一件事所应持有的态度,这就是要 尽吾志 。一个人不可能每一件事都取得成功,但是不管最终的结果如何,我们都应该尽我们最大的努力把事情做好,我们都可以高声地说: 我已经尽力了,我可以无悔了! 在这里,我想顺着王安石的观点,作一些补充。尽吾志,可以无悔,并不是说可以满足。成事者,固可喜,但应该想方设法地去提升自己的能力,为下一个成功做好铺垫。而败事者,更应该从中吸取教训,争取把这件事做好。另一句话是 学者不可以
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这句话说出了做学问的态度是 深思而慎取 。这是告诫我们不要人云亦云、以讹传讹,而是应该有怀疑的精神和考证的毅力,否则就是盲从。在生活中,对一些报道、甚至一些被认为是权威的事实要敢于怀疑,然后考证其正误,这样,我们才能在生活中清清楚楚,不为虚假所迷惑。基层工作经验证明
真的要感谢王安石,感谢他写了这么一篇文章流传后世,让千年以后的人读了仍然受益匪浅。
最近读了王安石的一篇文章《褒禅山游记》。褒禅山在现在的安徽省含山县,也叫华山。因唐朝和尚慧褒最初在山脚下筑舍而住,死后又葬于此而得名褒禅山。宋仁宗至和元年也就是1054年7月的一天,王安石与萧君圭、王回和他的两个弟弟王安国、王安上一行五人游览了此山。
这是一篇游记,作者在文章里重点利用游记进行说理、发议论。读罢这篇文章,我最大的感受是两点。一个是 无限风光在险峰 ,要有足够的勇气和坚韧的毅力,付出努力才能到达。另一个是做事情必须 深思而慎取 。
作者与同来的四人进入华山洞中游览。 拿着火把走进洞去,走得越深,前进就越发困难,而见到的景就越奇妙。有个怠惰而想退出的人说: 如果不出支,火把就要点完了。 于是作者随大家一起出来了。 作者判断,他们所到达的地方,还不及好游者的十分之一,然而看看洞壁上,来此并题字留念的人已经很少了。大概是洞越深,来的人就越少吧!当时,作者的体力还能继续前进,火把也足够用来照明。已经退出洞后,就有人责怪那个主张退出的人,而作者也后悔随他们一起退出,不能尽情地享受游玩之乐。于是,作者深有感慨。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还能至也。有志矣,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还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还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这段话是说:地势平坦路又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就多;艰险又路远的地方,去的人就少。但世界上奇伟、壮观、特别的景象往往在艰险而又路远的地方,这些地方人们很少去。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到不了的。作者进而为我们详细分析了四种情况,谈了他所得到的启发。一是有志向的人不会跟随别人而停止前进,但若力气不够,也不能到达。二是有了意志和力气,而且又不因盲从而懈怠,碰上幽暗昏惑的地方,若无外力的帮助,也还能到达。三是但如果力量足以到达,而结果却没到达,在别人看来,
是应该讥笑的,在自己也是应该感到懊悔的。四是尽了力了,却没有到达,就没什么后悔的了,难道还有谁会来讥笑吗?
毫秒和秒的换算 对 深思而慎取 ,文中写到:有一块石碑倒在路上,碑文书局模糊不清,只能看到残存的一点字迹了,作者因此而感叹那些古书的遗失,致使后人以讹传讹,而不能说清事情真相, 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何止是做学问的人不能不深入思考、慎重取舍,任何人、做任何事都应该深思而慎取。做事情要想有收获,就必须思考问题深入而全面。就如文中所说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与月亮有关的古诗 文章中的说理和议论朴实无华而富于哲理,值得细细琢磨、慢慢思索。由此文想开来,我的思绪随意驰骋。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只有付出努力,流下辛勤的汗水才能到达顶峰。一个人的思想和意志得不到磨炼,就不可能有积极向上的动力。人总是好逸恶劳的,不磨炼自己的意志力,就会在平庸的人生中安于现状,就不会获得内心真正的幸福和享受。在安逸的环境里失去自我,最终一事无成,使自己的人生暗淡无光。
曾经看到过制作砚石的文章,即 雕砚 。砚石最初都是工匠从溪流里涉水挑选而来的,石块呈灰,运回来后首先需要暴晒,因为许多石头在溪流里十分精致,却有难以察觉的裂痕,只有经过不断的日晒雨淋才能显现。未经打磨的石头,表面粗糙,不容易看出彩和纹理,只有在切磨打光之后,才能完美而持久地呈现。这是 磨砺 。雕砚最重要的一步是 修底 ,因为底不平,上面不着力,就没有办法雕好,无论多么细致的花纹都要从最基础开始。做人也是如此,需要从生活中历练,如同雕砚时的修正和磨砺。外表敦厚内心耿介的君子,经过心志与机体的劳苦之后,方能承担大任。修底与磨砺是正身的过程,深思和慎取也是正身的方法。
拉尔夫是国际著名的登山家,他曾经在没有携带氧气设备的情况下,成功征服了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这可是许多登山高手为之奋斗的第一目标。但几乎所有的登山好手来到海拔6500米处就无法继续前进了,因为这里的空气非常稀薄,几乎令人感到窒息。因此,对登山者来说,想靠自己的体力和意志,独立征服8611米的乔戈里峰确实是一项极为严峻的考验。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