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课文赏析与训练
【美点探微】
因事说理    叙议结合
          ——《游褒禅山记》的写作艺术
王安石的这篇文章名为游记,但它不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重在因事说理。以记游为载体,以游山探胜而未能尽兴为动身点,精确     而充分地阐述了一种人生哲理,给人以思想的启发。
文章开篇不写如何巡游褒禅山,而是先写褒禅山命名的由来,明显这是对山名的考证。接下来作者特殊提到仆碑及仆碑上的文字,得出一个结论,“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文章以考证山水得名、音读确否作游记开头,这是前所未见的。作者认真考证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理的本源,充分体现了他“求思之深”的探究精神,也是后面谈论中提出“深思而慎取”的依据。
接着文章记叙游洞过程。一般游记文章,都以叙述描写为主,而这篇文章的记叙部分却格外简略。记叙游前洞,着眼点在地势“平旷”而“记游者甚众”;写后洞,着眼点在“入之甚寒”而“入之愈深,其见愈奇”,“来而记之者”则愈少。写前后两洞相互对比,着力突出“窈然”——洞险、深、尽、寒。一般来说,游记文章都是重点描写风土人情、山川景物、名胜古迹等。而有的游记往往是作者游踪所至,心有所感,不仅写出了山水的无穷妙趣,还能从中生发出蕴含着的人生哲理,本文就是如此。作者写游洞,并不写景,只是写了半途退出的经过,这与第一段中写上山独写一块倒在路上的碑类似。明显记游不是重要的,而是借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其目的就是为后文谈论作铺垫,为思考作一层预备,这正是作者用笔奇怪之处。
全文若在此结束,仍不失为一篇游记佳作。因一般游记文章,进行叙述描写之后,只是用极简省的笔墨,或感叹,或谈论,画龙点晴。可本文作者并非如此,是用大段文字阐发悔思之得。文章首先从古人观看事物而有得开头,探究的结果是“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接着探究此次游山不能“极夫游之乐”的缘由,辩证地提出了“夷以近,而游者众”,“险以远,而至者少”和志、力、物三者在求思、行事上的哲理。这次游山所得有二:一是志、力、物三者的行事辩证法则;二是治学的严谨求实的态度。文章以考证起,实则讲的是治
学。这样就从一般的游记的叙述上升到人生哲理的探求谈论,叙议结合,缝合紧密。
作者就是运用这种超的写作技巧,从游洞的感悟中阐述了一种人生哲理,把写景、抒情同叙事、说理结合起来,融为一体。使完善的表现形式与深刻的思想内容达到和谐统一。
 【课堂格外钟】
一、基础学问
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有碑仆名词                    道:路、道路
B.独其为犹可识,曰“花山”    文:文字
C.无物以之                    相:相互
D.何可道也哉                  胜:尽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相同的一项
A.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B.世之奇伟、瑰怪、格外之观
C.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D.此所以学者不行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秦
余与四人拥火
B.而余亦悔其随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诸候权志龙什么时候服兵役回来所亡,与战败而亡者
C.而余亦悔随之
丈夫亦爱怜少子乎
D.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俞灏明烧伤前后图片然       
他植者则不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头像五星红旗怎么弄
A.好游者亦不能也。
盖其又深,则其又加少矣。
怎样创建自己的博客
B.始于其址。
名之褒禅。
C.不得夫游之乐也。
世之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D.有泉出。
世之谬其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5.下列句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B.此所以学者不行以不深思而慎取也
       C.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D.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6.下列对有关常识和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滕丽名个人资料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浮图, 又叫“浮屠”, 此处是和尚的意思; 慧褒, 是唐代一个高僧的法名。“褒之庐冢也”, 庐冢, 庐是屋舍,冢是坟墓。
        B.古人的称谓较多, 称姓、称名、称字、称书斋名、称官职、称籍贯等等。不少时候是“兼用”, 如《游褒禅山记》:“庐陵萧君圭君玉”, 庐陵, 是指此人的诞生地; , 是姓; 君圭, 是字; 君玉,是名。
        C.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作“某”,或在“某”上冠姓,以后抄写时才把姓名写出。“临川王某记”一句中,“临川”是王安石的籍贯,“某”代王安石。
        D.“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至和”是以皇帝的年号记年的。
7.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表现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本文论述了要到险远之处,观“世之奇伟、瑰怪、格外之观”,需要有坚决的志向、足够的力气和一的定外物相助。
宋丹丹最近出啥事了
    B.作者的心得是:尽了自己的志而没有到达,可以不懊悔。
    C.作者特殊强调“志”——志向、意志,这和他后来百折不挠地推行新法的精神是全都的。
    D.作者运用象征的手法,深刻地揭示了对人生和事业的追求,也是需要坚决的志向。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所以学者不行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拓展阅读
石门亭记
王安石
石门亭在青田县若干里,令朱君为之。石门者,名山也,古之人咸刻其观游之感慨,留之山中,其石相望。君至而为亭,悉取古今之刻,立之亭中,而以书与其甥之婿王安石,使记其作亭之意。
  夫所以作亭之意,其直好山乎?其亦好观游远眺乎?其亦于此问民之疾忧乎?其亦燕闲以自休息于此乎?其亦怜夫人之刻暴剥偃踣而无所庇障且泯灭乎?夫人物之相好恶必以类。宽敞茂美,万物附焉以生,而不自以为功者,山也。好山,仁也。去郊而适野,上升以远望,其中必有慨然者。《书》不云乎:“予耄逊于荒。”《诗》不云乎:“驾言出游,以写我忧。”夫环顾其身无可忧,而忧者必在天下,忧天下亦仁也。人之否也敢自逸?至即深山长谷之民,与之相对接而交言语,以求其疾忧,其有壅而不闻者乎?求民之疾忧,亦仁也。政不有小大不以德则民不化服民化服然后可以无讼民不无讼令其能休息无事优游以嬉乎?古今之民者,其石幸在,其文信善,则其人之名与石且传而不朽,成仁之名而不夺其志,亦仁也。作亭之意,其然乎?其不然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