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就业前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内容分析及全部教案
单元内容分析:
本单元以“细心观察”为主题,依次编排了三篇课文、一个《口语交际》《习作》和一个《语文园地》。这三篇课文分别是《古诗三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课文渗透了在观察中要用心思考、勤于动手,才能有所发现的意识,旨在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考方法和正确的观察方法。
教学本单元课文,一定要让学生做好预习准备,在查资料的过程中主动探究揭秘,拓宽视野,增强语文学习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学习写作方法;在教学内容时体现“细心观察,才能有所发现”的道理,让学生在有趣的语文学习中培养科学的思考方法和正确的观察方法。
单元目标:
1.会认24个生字,读准“降、曲”2个多音字,会写40个生字。
2.积累词汇,准确把握句子中关键词语的表达作用,积累关于气候的谚语。
3.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想象古诗中描绘的景象,感受古诗中蕴含的深刻的道理。
4. 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十大地震
5.通过口语交际,懂得正确的用眼方法,爱护自己的眼睛,在交流中,注意说话的音量,不重复别人说过的话。
6.培养观察兴趣,学会按照一定顺序进行观察,把观察到的内容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并善于发现新事物。
单元重难点:
重点:
1.会认24个生字,读准“降、曲”2个多音字,会写40个生字。
2.积累词汇,准确把握句子中关键词语的表达作用,积累关于气候的谚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与课文精彩片段。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难点:
1.引导学生在回顾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会观察事物,体验观察的乐趣。
2.《口语交际》要求学生了解本班同学的视力情况并分析原因,交流如何保护视力,不重复别人说过的话。
3.《习作》要求学生连续观察,运用本单元课文中的作者的表达方法,按照一定的顺序写观察日记。
单元教学措施:
1. 通过不同形式的读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引导学生根据细致观察,感受作者对大自然无限热爱的生活情趣。
2.通过对比、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
习惯和能力。
3.教学时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同时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赏析诗歌的能力和想象能力。
都美竹子个人简介图片4.通过游戏,看短片的形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讨论,针对“爱护眼睛 保护视力”发表意见,讨论制订解决近视问题的办法。
5.结合课文提示进行习作指导,讨论交流法引导学生表达习作,互评法互相点评习作。
6. 引导学生在回顾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会观察事物,体验观察的乐趣。
单元课时安排:
内        容
课  时
备注
9.《古诗三首》
3课时
10.《爬山虎的脚》
2课时
11.《蟋蟀的住宅》
2课时
口语交际三
1课时
习作三
3课时
语文园地三
2课时
石榴什么季节成熟
单元检测三
3课时
9古诗三首
大学生网络购物调查
(授课时间:    月    日——    月    日)
教学目标:
1.认识“暮、吟、瑟”等7个生字,会写“暮、吟、题”等13个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有感情地朗读。
3.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题西林壁》和《雪梅》所含的哲理:(1)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2)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
4.背诵古诗。默写古诗《题西林壁》。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1.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1)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2)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暮江吟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生字。(重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感受古诗《暮江吟》的自然美和语言美。(重点)开通彩铃
3.背诵古诗,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难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介绍诗人。     
1、我们在低年级曾学过一首诗《草》,记得吗?(师生齐背《草》)这首诗的诗人是谁?(白居易)我们今天再来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暮江吟》。(板书:《暮江吟》   
学习会写字“暮、吟” 指导书写:“暮”的中间一横要长一些;“吟”的最后一笔不是点。   
2、在学习在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
出示课件——白居易照片、生平简介)   
3、理解题意。 
这首诗作于公元822年。这一年,白居易上任杭州刺史,一路上,他为自己离开了腐败的
朝廷,离开了京城感到十分的轻松愉快。游山玩水,走到一处,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便写下了这首广为流传的山水风景诗。那这首诗描写的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景呢?我们来看看能不能从诗题中到答案。 
看诗题,指名回答。 
从诗题中我们知道了诗人在傍晚时分来到江边,看到美丽的景就陶醉其中、诗兴大发,就脱口吟诵出这首古诗。 
4、诗人在江边吟什么呢?(课件出示背景图片和全诗)——师配乐范读。
5、出示学习目标:(略)
二.初读感诗意 
1、自学要求一:1.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再次自由朗读这首诗,通过图文结合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诗中的字、词,不懂的字用“△”标出。
(学生自由发言,师相机指导) 
2、指名学生读,师生正音、评价。 
3、诗意理解: 
①诗人在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你能说一说吗? 
②能加上时间、地点、人物连起来说说吗?用自己的话来表述自己对诗文的理解。
三、再读诗文,探究诗意   
1.交流学习一、二两句。   
自学要求二:诗人描写了傍晚的哪些景物?抓住了这些景物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师生共同解答“残阳”“铺”“瑟瑟”等字。) 
残阳——快落山的太阳,夕阳。 
瑟瑟——本是绿宝石的名称,诗中指碧绿的颜。用来形容没有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颜。 
(指导看图)而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是什么颜?(红)所以江水一半是——(生)绿,一半是——(生)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