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和清朝是同⼀个民族创建的吗
明神宗万历四⼗四年(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在赫图阿拉称汗,建⽴后⾦政权。努尔哈⾚建⽴了后⾦政权不假,不过努尔哈⾚⾃⼰建⽴的国号可不是“后⾦”,事实上努尔哈⾚的国号就是⼤⾦国。这个“后”字是后世史学家为将其与⼥真完颜部建⽴的⾦国以⽰区别⽽加上去的。实际上中国历史上所谓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这些个王朝的正式国号中都不带“后”字,只是因为在此之前历史上已存在过以梁、唐、晋、汉、周作为国号的王朝,所以为进⾏区分才加上这个“后”字。
中国历史上这种出现重复国号的现象其实还是⽐较普遍的:以“汉”作为国号的就有西汉、东汉、蜀汉、后汉、南汉、北汉等王朝,事实上这些王朝的正式国号其实都是“汉”,只是为进⾏区分才加上前缀。这些以“汉”为国号的王朝有⼀个共同点就是基本上国君都姓刘并⾃称是西汉宗室后裔,当然这其中东汉王朝的开国之君刘秀的确是西汉宗室后裔,不过其他⼈的⾝份就⽐较可疑了:刘备⾃称是中⼭靖王之后,可实际上却是出⾃市井、⼲着织席贩履的营⽣,其汉室后裔的⾝份其实是存疑的;如果说刘备的汉室后裔⾝份只是存疑,那么刘渊却是地地道道的匈奴⼈,不过刘渊祖上曾与汉朝公主联姻⽽被赐姓刘,倒是与汉室多少有点⾎缘关系;更为匪夷所思的是五代后汉的刘知远明明出⾃突厥沙陀部,却也要⾃称汉室后裔......类似的例⼦还有后唐李存勖明明是沙陀⼈,却打着复兴唐室的旗号;南唐烈祖徐知诰⾃称是唐室后裔并改名为李昪。
之所以中国历史上会出现这么多重复国号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的皇权天命意识使统治者极其重视政治合法性,因此往往喜欢和历史上的强盛王朝攀亲戚。在胡军主演的电视剧《朱元璋》中有这样⼀个细节:元朝末年各路割据势⼒竞相抬⾼⾃⼰的出⾝,但凡是个姓李的就⾃称是李世民的后代,但凡是个姓赵的就说⾃⼰是赵匡胤的后代,就连朱元璋⾃⼰也⼀度想认朱熹当祖宗。努尔哈⾚以”⾦“作为国号其实也是想和⼥真完颜部建⽴的⾦国攀亲戚充门⾯。努尔哈⾚在向⼦弟讲述祖先的历史时就曾说过:“其乃吾⾦国先祖阿⾻打之弟,原号吴乞买汗,⼜尊号天会汗也”这样的话。由此可见努尔哈⾚其实是⾃认为⾦国后裔的。然⽽天聪九年(1635年)努尔哈⾚之⼦皇太极改⼥真族名为满洲。次年他在战胜蒙古察哈尔部的林丹汗并从其⼿中获得所谓传国⽟玺后改元崇德,⼜改国号⼤⾦为“⼤清”,去汗号⽽称帝。皇太极为什么要更改族名国号呢?
据《清太宗实录》记载:后⾦天聪九年(1635年)皇太极宣称:“我国原有满洲、哈达、乌喇、叶赫、辉发等名,向者⽆知之⼈往往称为珠申。夫珠申之号乃席北超墨尔根之裔,实于我国⽆涉。我国建号满洲,统续绵远,相传奕世。⾃今以后⼀切⼈等⽌称我满洲原名,不得仍前妄称。”所谓“珠申”就是⼥真,所以在皇太极看来⼥真之称源⾃北超墨尔根之族,并不是其族原有的名称。皇太极认为使⽤本族原有的“满洲”之名作为正式的族名属于正本清源之举。皇太极这种说法实际上相当于推翻了他⽗亲努尔哈⾚关于爱新觉罗家族与⾦国⼥真⼈之间的渊源关系。为什么努尔哈⾚、皇太极⽗⼦俩的态度会来了⼀百⼋⼗度⼤转弯呢?清朝和⾦国究竟是不是同⼀个民族所建⽴的呢?这当然不能以努尔哈⾚、皇太⼦⽗⼦俩的说法为准,因为他们⽗⼦俩的说法本来就前后⽭盾啊。张菁芳
2015年⼟⽿其总统埃尔多安在安卡拉总统府迎接到访的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时安排⼗六个⼈装扮成古代武⼠列队站在楼梯上,声称其代表了⼟⽿其“历史”上的⼗六个强⼤帝国。根据⼟⽿其⽅⾯⾃⼰的解释:⼟⽿其历史上的⼗六个强⼤帝国分别是匈奴帝国、西匈奴帝国、欧洲匈奴帝国、⽩匈奴帝国、格克蒂尔克帝国(突厥汗国)、阿⽡尔帝国、哈扎尔帝国、回鹘汗国、喀喇汗国、伽⾊尼王国、塞尔柱帝国、花剌⼦模、⾦帐汗国、帖⽊⼉帝国、巴布尔的帝国(莫卧⼉帝国)、奥斯曼⼟⽿其帝国,时间跨度两千多年,地理覆盖亚欧⾮三⼤洲。消息传出后各国⽹友皆视为笑谈,因为在⼟⽿其⼈的观念中凡是来⾃亚洲腹地的游牧民族⼏乎都是他们的祖先。事实上游牧民族和定居民族有⼀点显著的不同就是:没固定的⽣活地域,各部族之间的互相融合是相当频繁的事。其实历史上的匈奴、突厥等族系很可能并⾮⼀个单⼀民族,⽽是由草原游牧民族组成的共同体。今天的⼟⽿其⼈⾃称是突厥后裔,可实际上⼟⽿其是西突厥乌古斯部族同⼩亚细亚当地的安纳托利亚⼈的混⾎后裔,同以阿史那部族为核⼼的古代突厥汗国甚⾄连⼈种都不⼀样。
巩俐简介>海参的营养显然我们不能把今天的⼟⽿其⼈与历史上以阿史那部族为核⼼的突厥民族划等号,然⽽我们⼜不能否认历史上的突厥民族与今天包括⼟⽿其⼈在内的突厥语民族之间客观存在⼀定的传承关系,否则就难免陷⼊到⼀种历史虚⽆主义的状态。事实上建⽴清朝的满族和建⽴⾦国的⼥真的关系就类似于⼟⽿其和突厥的关系——有⼀定的传承渊源关系,但并不能简单视为就是同⼀个民族。⽬前学界⼀般将满族的形成演化历史总结为肃慎-⾢娄-勿吉-靺鞨-⼥真-满族,但需要注意的是:并不能简单将肃慎、⾢娄
、勿吉、靺鞨、⼥真以及今天的满族等⼏个概念直接划等号,事实上从肃慎、⾢娄、勿吉、靺鞨、⼥真⼀直到今天的满族是⼀个动态的演变历程⽽绝不仅仅只是的简单的改名字⽽已——这些民族在⾎缘和⽂化上具有亲缘继承关系,但并不是完全⼀样的民族。这就像你不能说爷爷和孙⼦是同⼀个⼈⼀样。
严格意义上⽣活在东北地区的肃慎、靺鞨、⼥真、满族等民族并⾮游牧民族⽽是渔猎民族。东北地区名为平原,但却是周边遍布低⼭丘陵的平原,拥有茂密的原始森林;这和蒙古草原的⼀望⽆垠是不同的:长于⼭涧溪流之畔的肃慎、靺鞨、⼥真等族系其实更多的是以捕鱼射猎为⽣,马是他们重要的⽣产⽣活⼯具,但他们还不能简单称之为马背上的民族——他们骑射功夫了得,但只在射猎时骑马,⽇常⽣活中他们更愿意选择步⾏以节省马⼒;这和蒙古⼈从⼩⽣长在马背上还是有所不同的。但渔猎和游牧其实是很难完全分割的:东北平原和蒙古草原之间并没什么难以跨越的的地理阻隔——契丹崛起就吞并了辽东的渤海国;⾦国强盛时期蒙古草原上的塔塔尔、蔑⼉乞、克烈以及后来的成吉思汗争相接受⾦国册封;努尔哈⾚最强劲的竞争对⼿叶赫部就被认为具有蒙古⾎统,甚⾄在创建满⽂时也⼤量借鉴蒙⽂词汇——清代定制:凡皇⼦六龄⼊学时遴选⼋旗武员⼸马、国语娴熟者数⼈,更番⼊卫,教授皇⼦骑射,名⽈‘谙达’,体制稍杀于师傅,盖古保⽒之责。看过⾦庸先⽣的《射雕英雄传》的朋友可能就知道其实“谙达”这个满语词汇就来⾃蒙语的“安答”,意思是伙伴、朋友。
事实上渔猎民族和游牧民族⼀样是没固定的⽣活地域的,各部族之间的互相融合是相当频繁的事,从
一般过去时的句子肃慎、⾢娄、勿吉、靺鞨、⼥真⼀直到今天的满族并不是简单的改名⽽已,事实上每⼀个名字的背后代表的是在融⼊新的⾎脉后所形成的⼀个崭新民族。就此⽽⾔:历史上肃慎、⾢娄、勿吉、靺鞨、⼥真的形成发展历史不能被视为是满族本⾝的发展过程。然⽽⼜不可能把历史上肃慎、⾢娄、勿吉、靺鞨、⼥真的形成发展与满族的形成历史割裂开来。要完整追寻这段动态的历史演变进程就得从最初的肃慎⼈说起:公元前1800年前后如今⼭海关外的东北⼤地主要分为四⽚区域,各⾃⽣活着四个不同的族——南⾯燕⼭⼀带⽣活的是商朝的华夏族(汉民族的前⾝),东⾯是濊貊,西边是东胡,北部是肃慎。在周代的典籍中曾有这样的记载:周武王时肃慎⼈曾⼊贡“楛⽮⽯砮”。成王时肃慎⽒来朝,成王命⼤⾂荣伯作“贿息慎之命”。康王时肃慎复⾄。周⼈在列举其疆⼟四⾄时称:“肃慎、燕、亳,吾北⼟也。”由此可见早在西周时期乃⾄更早以前⽣活在东北地区的肃慎⼈就已⾂服于中原王朝,同时从肃慎⼈向周朝进贡⼸⽮的记载可以看出这是⼀个善于骑射狩猎的民族,他们已开始⽤⼸箭取代原始的⽯头、⽊头打造的武器进⾏狩猎。
战国以后肃慎之名仿佛⼀下史籍中蒸发了似的,直到三国、两晋时期肃慎之名才⼜重新开始出现在中原王朝的典籍之中。关于肃慎之名⼀度消失的原因迄今为⽌有两种不同的说法:⼀说肃慎为挹娄所阻隔,久不与中原同⾳讯,于是逐渐被中原史籍所遗忘,以致于最后中原⼈不知其所踪;另⼀种说法则认为挹娄即肃慎之改称——《后汉书·东夷传》就持这⼀说法“挹娄,古肃慎之国也”。挹娄在古代典籍中有时也写作⾢娄,关于这⼀名称的来历有两种说法:其⼀认为系通古斯语“⿅”的意思;另⼀种说法
认为系满语“叶鲁”⾳译⽽来,为岩⽳之意。挹娄⼈俗好养猪,⾷其⾁,⾐其⽪,常⽳居。现在⼀般认为:挹娄⼈的活动区域⼤致位于如今辽宁省东北部和吉林、⿊龙江两省东半部及⿊龙江以北、乌苏⾥江以东的⼴⼤地区内。挹娄⼈已发展出渔猎业、农业、畜牧业和⼿⼯业等不同产业。汉魏时期在挹娄⼈的东北⾯夫余族和⾼句丽族先后崛起,挹娄曾⾂服于夫余400余年,与此同时挹娄⼈也凭着⾃⼰“便乘船”、“善射”的优势对居住今图们江流域⼈少势弱的北沃沮不断进⾏骚扰。公元236年挹娄与曹魏确⽴⾂属关系,成为曹魏辽东郡管辖之下的民族。
勿吉⼈本是⽣活在松花江流域的⼀个民族,然⽽正如上⽂所⾔:渔猎民族之间的互相融合现象是极为频繁的——挹娄⼈强⼤之时勿吉⼈也被吸纳⼊⾢娄族之中并与挹娄⼈出现融合迹象。⾢娄本部在长年累⽉的征战中实⼒遭到削弱,以致于逐渐⽆法再压制⾃⼰统治下的各部族,于是勿吉⼈趁机在公元5世纪初崛起,进⽽取代了⾢娄本部的地位。到南北朝时期中原史籍中已不见⾢娄之名,这标志着勿吉⼈已全⾯取⽽代之。北魏太和⼗七年(493)勿吉⼈灭掉了东北地区称雄⼀时的夫余,⽇益强⼤起来的勿吉⼈内部也分化为不同部族:这其中主要是粟末(今松花江)、⽩⼭(今长⽩⼭)、伯咄(即伯都讷,今扶余县)、安车⾻(今阿什河)、拂涅(今牡丹江⼀带)、号室(今绥芬、穆伦⼆河流域)、⿊⽔(今⿊龙江下游)等七⼤部落。隋唐时期勿吉改称靺鞨,昔⽇勿吉七部之中的粟末、⿊⽔两部⽇益发展壮⼤并逐渐兼并其他部落,最终形成靺鞨⼈的两⼤分⽀——粟末靺鞨、⿊⽔靺鞨。唐朝曾在两部居住的⼟地上分布设置渤海都督府和⿊⽔都督府,从⽽将这两⽀靺鞨⼈纳⼊到唐朝羁縻州府管辖之下。
公元698年粟末靺鞨⾸领⼤祚荣建⽴了号称“海东盛国”的渤海国,渤海国境内的粟末靺鞨、⾼句丽、汉⼈等民族在经过长期的融合后逐渐形成了⼀个新的民族⾝份认同——渤海⼈。公元926年契丹⼈建⽴的辽国灭渤海国,此后渤海⼈分别向三个⽅向迁徙:⼀部分迁⼊中原融⼊汉族;⼀部分进⼊⾼丽融⼊今天的朝鲜民族;⼀部分与⿊⽔靺鞨被纳⼊辽国的统治之下,由于辽国称⿊⽔靺鞨为⼥真,所以这部分渤海⼈实际上融⼊到了⼥真民族之中。辽国对⼥真各部采取分⽽治之的政策:靠近辽国的南⽅⼥真被纳⼊辽国的户籍管理体系,称为熟⼥真;⽽北⽅的⼥真各部则被称为⽣⼥真。辽代初期⾼丽⼈函普来到⽣⼥真完颜部⽣活的按出虎⽔,这时他已有六⼗多岁。函普客居完颜部时完颜部的⼈杀了其它部族的⼈,因此两族交恶,哄⽃不⽌。完颜部⼈对函普说只要化解仇杀,就把部族⾥⼀个六⼗未嫁的贤⼥嫁给他,收他作完颜部的⼈。函普答应下来并解决了争端。然后娶了六⼗岁的完颜部⼥,并⽣了两⼦⼀⼥,终于成为完颜部⼈。由于完颜函普在完颜部中具有较⾼⽂化⽔平,善于处理各种事务,逐渐成为完颜部的⾸领。函普死后完颜部⾸领之位先后在乌鲁、跋海、绥可、⽯鲁等⼈之间传承,⽯鲁死后其长⼦完颜乌古乃成为完颜部的新⾸领。完颜乌古乃积极取悦辽国皇帝:借助辽国的⼒量征服了⽩⼭、耶悔、统门、耶懒、⼟⾻论五部并通过辽国接触到较为先进的中原⽂化——这⼀时期⽣⼥真出现了政府机构和法律制度。乌古乃次⼦劾⾥钵攻破桓赧、散达、乌春、窝谋罕等部,完颜部变得更加强⼤起来。
毕业设计开题报告范文当⼥真各部忙于内部争⽃之时辽国不断派⼈到⼥真聚居区索求贡品,激起了⼥真⼈的反抗。1112年辽
国天祚帝赴长春州与⼥真各部族的酋长聚会,在这次聚会上天祚帝要求完颜部酋长乌雅束的弟弟阿⾻打跳舞,阿⾻打以不会跳舞为由坚决拒绝。这次宴会结束后不久乌雅束病逝,阿⾻打成为完颜部的新⾸领。1114年9⽉完颜阿⾻打命⼥真各部⼈马誓师来流⽔(今拉林河),由此开始了为期⼗年的伐辽战争。随后⼥真军队在宁江⼤捷和出河店之战中击败辽军。次年⼀⽉阿⾻打在“皇帝寨”(即后来的上京会宁府,今⿊龙江省阿城县南之⽩城)称帝,国号⼤⾦,建元收国,是为⾦太祖。1125年辽天祚帝被⾦⼈俘虏,辽朝⾄此灭亡。1125年⾦国发动灭宋之战,此时⾦太祖完颜阿⾻打已死,在位的⾦国君主是⾦太宗完颜吴乞买:他派勃极烈完颜斜也为都元帅,分兵两路从⼭西、河北南下,最后会师北宋⾸都开封,在宋将李纲的死守下⾦军⽆功⽽返。次年⾦太宗完颜吴乞买再派完颜宗望、完颜宗翰兵分⼆路攻破开封,俘虏宋徽宗、宋钦宗等宋朝皇室北归,史称靖康之祸,北宋由此灭亡。在靖康之变中宋朝的康王赵构侥幸逃出⽣天——他在南京归德府(今河南商丘)称帝重建宋朝,是为南宋。尽管⾦军很快就进⼀步⼤举南下,然⽽南宋在岳飞、韩世忠、张浚等将领的努⼒下屡屡转危为安。最后⾦国只好迫使南宋称⾂并让西夏、⾼丽等国⾂服以称霸东亚。
1206年位于⾦国北⽅的漠北草原诸部被蒙古部的铁⽊真统⼀,此后统⼀的蒙古汗国成为⾦国最⼤的外患。1211年已被蒙古贵族奉为成吉思汗的铁⽊真于野狐岭(位于河北省张家⼝张北县与万全县交界处)⼤破丞相完颜承裕与将领独吉思忠率领的四⼗万⾦军,由此开启了蒙⾦战争的序幕。1234年正⽉蒙古攻陷⾦国最后的据点蔡州,⾦国末代皇帝完颜承麟死于乱军之中,⾦朝⾄此覆亡。蒙古灭⾦后⼤
肆屠杀完颜族⼈,⼀时间蒙古军中甚⾄有“唯完颜⼀族不赦”的说法。在这⼀过程中⾝为⾦国皇族的完颜家族或死于蒙古⼈的屠杀,或隐姓埋名混迹于中原汉⼈之中。蒙元王朝对⼥真、契丹等民族采取的是“若⼥真、契丹⽣西北不通汉语者同蒙古⼈;若⽣汉地则同汉⼈“。在这⼀下约五分之三的⼥真⼈融⼊了蒙古⼈和汉⼈之中,只有⽣活在东北地区的⼥真族仍⼤体保存着本民族的⽂化传承。正如上⽂所说的渔猎民族之间的融合现象其实是相当普遍的:⾦国的⼥真⼈内部既有以完颜⽒为核⼼的统治集团,也有许多被完颜⽒控制的本不属于⼥真部族的边缘集团。这些边缘集团⼤部分都受到了⼥真⽂化的影响并和⼥真⼈混居,有些甚⾄还将⼥真的名字冠为⾃⼰的部族名称。蒙元王朝在⼥真⼈的龙兴之地松花江下游和⿊龙江等地设有斡朵⾥、胡⾥改、桃温、脱斡怜、孛苦江五万户府管辖当地⼥真⼈。斡朵⾥、胡⾥改这5个军民万户府的统辖的对象据《元史》记载:“其居民皆⽔达达、⼥直之⼈”。所谓⼥直其实就是指的⼥真,因为辽代史籍曾因避辽真总的讳⽽将⼥真改为⼥直,⽽后来⼀部分史书中也沿⽤了⼥直这⼀称谓。显然在《元史》中是将东北地区的⼟著民族分为⼥真和⽔达达两个族的,不过⼥真和⽔达达之间也存在融合现象。到明朝建⽴之时⼥真和⽔达达之间的界限其实已相当模糊,所以明朝将其统称为⼥真。
古埃及神话人物
明朝把⼥真各部分为海西⼥真、建州⼥真、野⼈⼥真三⼤系统,⽽每个系统之下则各有若⼲⼤⼩不等的部落。建州、海西⼥真原先以今天的⿊龙江省依兰县为中⼼散布于松花江流域与⿊龙江中下游东⾄海岸的地区。⼊明后这两⽀⼥真⼈逐渐南迁:沿着牡丹江南迁的建州⼥真最终聚居于浑河流域、鸭绿
江以北的长⽩⼭北麓⼀带,向西南⽅向迁徙的海西⼥真最终分布于开原以东、辉发河流域以及如今的第⼆松花江中游⼀带。建州⼥真、海西⼥真南迁后留在原地的⼥真部众由于距离遥远⽽不常朝贡于明,被明朝称为野⼈⼥真。事实上这时的⼥真并不是⼀个统⼀的民族,⽽是和之前的匈奴、突厥、蒙古⼀样诸部族形成的共同体,各部族之间并没统⼀的民族意识。同明朝和蒙古⽐起来⼥真各部的实⼒实在有限,甚⾄连李⽒朝鲜也不断向北蚕⾷⼥真⼈的⼟地,⽽缺乏统⼀民族意识的⼥真各部也各⾃依附于明朝、蒙古、朝鲜,彼此之间则互相侵吞领地。其实⼥真⼈的剽悍善战丝毫不弱于蒙古⼈,只是由于部落太⼩⽆法形成合⼒⽽已。然⽽明朝和蒙古持续两百多年的对⽴给⼥真⼈带来了机会。
在⼥真诸部之中建州⼥真的实⼒开始迅速膨胀:建州⼥真的⾸领姓爱新觉罗。这个家族⾃称源⾃于长⽩⼭东北部布库⾥⼭(下⼀个名叫布勒瑚⾥的湖泊。爱新觉罗家族有⼀个关于⾃⼰家族起源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天上有三名仙⼥降临在布勒瑚⾥岸边。这三个仙⼥中⼤叫恩固伦、⼆叫正固伦、三妹叫佛库伦。三位仙⼥在湖中嬉戏玩耍,忽然⼀只神鹊衔着⼀枚朱果飞了过来,恰巧这枚朱果就掉落在三妹佛库伦放在岸边的⾐裙上。三妹沐浴完毕后就上岸穿⾐,结果佛库伦就发现⾃⼰的⾐服上有⼀枚朱果,佛库伦拿起这枚朱果端详⼀番觉得甚是好看,就想着不如索性再尝尝味道,于是就把这枚朱果给吃了。谁知过了⼀段时间后佛库伦竟发现⾃⼰怀孕了,于是就对两位说:“我现在⾝⼦⽇渐沉重,不能和两位⼀起返回天上,两位就先⾏返回吧”。留在⼈间的佛库伦⽣下了⼀个男孩。这孩⼦⽣下来就会说话且长得体貌奇伟。佛库伦告诉⼉⼦:他姓爱新觉罗,还给⼉⼦起了个名字叫“布
库⾥雍顺”。佛库伦把⼉⼦放在⼀条⼩船上,然后⾃⼰就凌空飞去了。布库⾥雍顺坐着船沿松花江顺流⽽下来到三姓(今⿊龙江省依兰县)⼀带。他折柳枝野蒿当房居住。当时这⾥居住的三个姓⽒的部落为了争当酋长正在相互仇杀。有⼀个⼈到江边汲⽔时偶然发现了布库⾥雍顺,觉得他相貌奇特,于是回去后就对族⼈们说:“你们不要争⽃了,现在上天降下了⼀位⾮同寻常的⼈物,快随我去看看吧!”⼤家随这⼈来到江边见到了布库⾥雍顺,于是就问他是从哪⾥来的。布库⾥雍顺说:“我是天⼥所⽣、专来平定你们的战乱的,我的名字叫爱新觉罗·布库⾥雍顺。”⼤家听后感叹道“这是天⽣的圣⼈啊!”于是将他接回住处并了⼀位姑娘和他完婚,还推举他当了⼀国之主。
元末明初⽣活在如今⿊龙江依兰县的爱新觉罗·猛哥帖⽊⼉在来⾃⿊龙江中下游地区的野⼈⼥真的压⼒下被迫向南迁徙。永乐初年猛哥帖⽊⼉⼊明朝见,明成祖朱棣任命他为建州左卫指挥使,从此爱新觉罗家族世袭建州左卫指挥使⼀职。明朝利⽤⼥真各部之间的⽭盾分⽽治之,使其彼此互相牵制。万历⼗⼀年(1583年)建州左卫指挥使爱新觉罗·努尔哈⾚
朝利⽤⼥真各部之间的⽭盾分⽽治之,使其彼此互相牵制。万历⼗⼀年(1583年)建州左卫指挥使爱新觉罗·努尔哈⾚因祖、⽗被明朝误杀,以先⼈所留下的“⼗三副遗甲”起兵。然⽽这⼀时期明朝的主要精⼒⽤于打击蒙古和海西⼥真,对努尔哈⾚则基本采取怀柔安抚政策:万历⼗七年(1589年)明廷授予努尔哈⾚都督佥事,寻升左都督,后加授龙虎将军。努尔哈⾚吸取了此前⼀味⾂服于明朝或与明朝公然对⽴的⼥真⾸领的经验教训,他既没完全顺服于明朝,也不与明朝公然分庭抗礼,⽽是依靠明廷
授予的官职压制其他部落并逐渐统⼀了⼥真诸部,甚⾄邻近的部分东蒙古部落也⾂服于他。在这期间他创建了⼋旗制度以凝聚部众,还令⼿下学者额尔德尼和⼤⾂噶盖根据蒙古字母创制新的⽂字来拼读满⽂。我们知道语⾔⽂字是⼀个民族的⽂化核⼼——秦始皇缔造⼤⼀统的华夏帝国的⼀个重要举措就是车同轨、书同⽂,这有效避免了我们形成像欧洲⼀样的⼩国林⽴状态。从语⾔⽂字上也可以证实⼥真和满族虽有渊源,却不是同⼀个民族:⼥真完颜部建⽴的⾦国曾效法辽国在中原汉字的偏旁结构上发明⼥真⽂字,然⽽⾦国灭亡后这种⽂字已成为⽆⼈再会使⽤的死⽂字,⽽努尔哈⾚创制的满⽂实际上是根据蒙古字母创造出来的拼⾳⽂字,也就是说满⽂和⼥真⽂其实根本就是两种不同的⽂字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