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0-20 10:55| 查看数: 18016| 评论数: 1|原作者: 包•恩和巴图
摘要: 如果我们的企业老老实实地牢记教训,总结经验,尊守规则,讲求诚信,在自己的分内做事,其实很多危机就可以迎刃而解。就算由于一些不可控因素引发行业危机,消费者也不会断然放弃你。
乳品行业的发展现状
一、行业规模及增长速度
中国乳品行业,从1998年开始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直到2008年之前,均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尤其在2005年到2007年可谓黄金发展时期,行业产量增长速度平均达16%左右,2007年总产量突破了1700万吨(如图1)。
图1 2005-2009年中国乳品行业产量变化
数据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然而,2008年爆发的三聚氰胺事件对乳品行业带来了致命的打击,尤其在当年的9月到11月,不少乳品企业的生产近乎陷入休克状态,整个行业的总产量也因此出现了负增长,2008年全年总产量得益于上半年的发展,勉强与2007年持平。
不过,由于国家对乳品行业的整顿措施得当,以及龙头企业对安全生产意识的强化,2009年和2010年成为中国乳品行业的复苏期,尤其2010年1-7月乳品产量达1181.64万吨,同比
增长9.24%,其中,液体乳1011.65万吨,同比增长9.07%;干乳制品169.99万吨,同比增长10.26%。
图2 2010年1-7月份干乳制品产量,2009-2010年
闰二月有什么讲究信息来源: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奶业经济研究室
此外,经过多年的发展,酸奶也已经成长为中国乳业的主导品类。截止2009年底,酸奶市
场总规模接近100亿元,2010年1-7月年平均增长率达27%,在这非同寻常的时期给中国乳业的发展带来了光芒和希望。
但是,很多行业的总产量由于受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而出现了徘徊或下滑现象,而乳品行业至少从以上数据统计上看,受此影响的程度不太明显,即便在最严重的2009年,也仍然保持了6%左右的增长,对整个行业的复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市场集中度及品牌发展
1.液体奶
液态奶大类,可以分两个品类:常温奶和低温奶。还可以将这两大品类都可以分成高端奶和普通奶。如果再从功能、口味和包装的角度分类,那可太多了。
简言之,常温奶市场主要以伊利、蒙牛为主导,两个品牌的市场份额加起来足以超过70%以上,成为市场集中度最高的品类。
低温奶市场主要以光明、三元等地方性品牌为主导。其中,上海光明的份额相对较高,其余品牌基本呈现“地头蛇”特征,在全国范围谈不上什么份额。
高端奶领域,同时有两个品牌并驾齐驱,一个是蒙牛的“特仑苏”,另一个是伊利的“营养舒化奶”。“特仑苏”主要在高端常温奶(最初主要以全脂奶为主)这个子类中占主导地位,而“营养舒化奶”却在低乳糖奶这个子类中占主导地位。两家公司都进行互相的跟进,分别推出“金典”(伊利在高端常温奶领域推出)和“新养道”(蒙牛在低乳糖常温奶领域推出),但到目前为止仍然难以撼动各自领域的第一品牌。
2.酸奶
酸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品类第一类是满足营养需求的基础酸奶;第二类是满足美味休闲的大果粒、谷物酸奶;第三类是健康功能酸奶,如通畅、免疫、美丽、儿童成长等。其中,基础酸奶市场规模占60%以上,而果粒(谷物)酸奶和功能性酸奶的市场规模相对低一些。
然而,从增长态势上看,恰恰后两者的增长率非常惊人,尤其果粒(谷物)酸奶的增长率高达40%,这不得不引起酸奶企业的高度兴趣。因此,在这三大品类里也出现了相应的主导品牌。
3.奶粉
奶粉大类,可以分婴幼儿奶粉和成人奶粉两大类。不过,整个奶粉市场还是以婴幼儿奶粉为主导,成人奶粉的市场份额比较小,而且增长态势也不算太好。
婴儿奶粉也分高中低档,与酸奶市场所不同的是,婴幼儿奶粉市场早就经历过价格战和行业洗牌,目前的竞争格局比较明朗。高端奶粉主要由外资品牌垄断,成为市场集中度极高的品类,美赞臣、惠氏、多美滋、雀巢和雅培是份额比较大的品牌;中低档婴幼儿奶粉主要由伊利、雅士利、圣元等国内企业占领。但也不少“山寨”品牌扰乱这个价位的市场。
成人奶粉,由于市场容量越来越小,目前做这块市场的品牌也越来越少,经笔者观察,主要由伊利和雀巢两大品牌占领这块市场,其中,伊利以价格低廉、铺货广泛的优势,其销量略胜一筹。
4.奶酪
对于中国乳品市场而言,奶酪是一个相对陌生的品类,中国的奶酪市场现在处于萌芽状态,市场总体规模大约在8000吨左右,国内的产量仅为2000吨左右,其余全部靠进口。
在有限的市场规模里,保健然(主要为百吉福品牌)占据领导地位,占整个品类的60%以
上的份额,然后是光明、伊利、卡夫、三元、圣元等品牌在做。其中,光明奶酪是不能小看的品牌,在这个狭小的品类里它的发展速度也非常快,在一些城市,甚至其销量逼近或赶超保健然,成为这个品类里销量第二的品牌。
乳品行业分析及趋势
2010-10-20 10:55| 查看数: 17957| 评论数: 1|原作者: 包•恩和巴图
摘要: 如果我们的企业老老实实地牢记教训,总结经验,尊守规则,讲求诚信,在自己的分内做事,其实很多危机就可以迎刃而解。就算由于一些不可控因素引发行业危机,消费者也不会断然放弃你。
三、销售渠道现状及变化 1.零售业态 乳品行业属于快速消费品,销售渠道必须依赖零售渠道,即便利店、连锁超市以及大卖场。 液体奶、酸奶和奶酪,依托连锁超市和便利店(含奶亭、杂货店)较为普遍,尤其是液体奶对便利店的利用较为普遍。而酸奶和奶酪由于必须依托冷链的支持,只能在有冷链的零售商店销售,普通的便利店基本上没有铺货(当然也有非正规企业的非正规铺货)。 与这三大品类有本质区别的就是奶粉。目前越来越集中在大卖场和大型连锁超市,而在便利店基本上不怎么见奶粉销售,甚至有些连锁超市的奶粉销售也逐步下滑,超市里的货架空间也越来越缩小。 不过,对婴幼儿奶粉而言,还有两个渠道的发展也是值得关注的,那就是我们所指的新兴渠道,一个是婴幼儿用品专卖店,一个是网络销售。这两个渠道目前的绝对成交额虽然不是很大,但增长率却高得惊人,尤其网络销售的增长率基本每年以翻番的速度增长。 2.城市级别 从乳品行业总体趋势上看,一二三线市场以及农村市场,都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不过,不同层级的市场也呈现出不同的态势。 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渠道渗透相对饱和。以常温奶为例,其品类渗透率已经突破90%,基本上呈现出“无处不在”娜美浴袍事件是咋回事>二建报考条件的地步。这和二三线城市区别最大。此外,一线城市也是高端产品的沃土,无论是高端牛奶,还是高端奶粉,或是高端酸奶和奶酪,都是在这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的。 二线城市(如:武汉、福州、深圳、青岛),则表现出“阵地”风范,以其庞大的市场容量和相对较强的顾客购买力,成为乳制品市场的核心市场。与一线城市相比,乳制品在二线城市尚有成长空间,尤其全国连锁超市在二线城市的发展以及国际性大卖场向二线城市的渗透,将这一空间变得更加可观。 三线城市(是指发达地区县级市及欠发达地区地级市和县级市),相对比较复杂。因为,不仅其发展不均衡,数量也庞大,划分上也非常麻烦。从渠道业态的发展角度上看,三线城市相对比较简单,主要以连锁超市和便利店为主,乳制品,无论哪个品类在三线城市都有着巨大的成长空间。正因为,三线城市的数量庞大,而且承载者“城乡结合部”的功能,乳业巨头们把三线市场定义为“未来主战场”。 农村市场,就是广大的农村或牧区。农村市场的渠道业态仍然处于原始状态,即便发达地区的农村市场也只是以便利店为主,其他业态根本谈不上有什么发展。目前在农村市场销售的乳品里,主要以奶粉为主,常温奶为辅,而且品牌也相当混乱,更是山寨品牌以及假冒品牌猖獗的地方。 3.渠道促销 乳品行业渠道促销有着明显的季节特点,跟着它的淡旺季走。而且,淡旺季的促销活动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 销售旺季时,除了婴幼儿奶粉以外,几乎所有品类会优先采用“特价”促销手段,尤其是液体奶和酸奶,“特价”几乎成为家常饭。相比之下,高端产品比如高端牛奶,奶酪等产品,采用“特价”的频率相对低,更愿意采用“捆绑”和“礼品赠送”的方式。更值得一提的是,高端产品尤其高端牛奶,基本脱离常规陈列区,以堆头为主要陈列方式,而且常常出现“导购员推介”的促销形式。对于相对较特殊的婴幼儿奶粉,目前最常见的促销活动是“礼品赠送”和“会员销售”,必要时还会有些“派发知识手册”和“导购员推介”等形式。 在消费淡季,渠道促销就会普遍收敛,相比之下,液体奶和酸奶的促销活动会继续,其他品类的促销活动会出现暂停或力度微弱的态势。淡季促销,虽然继采用“特价”和“捆绑”为主要促销形式,但与旺季最大的不同是,“导购员推介”明显减少,个别品牌虽然在做,也只是集中在大卖场等特殊场所。 四、乳品行业所面临的问题 1.消费者信心问题 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无疑是对中国消费者的信息带来了巨大的打击。而且到现在为止没有完全消除。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后来又多处再现三聚氰胺奶粉,加上圣元的“性早熟”风波,再一次严重影响了国内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的消费信心。即便官方明确表示“性早熟”事件与圣元奶粉无关,但消费者的信心却没有因此而快速恢复,对整个国产奶粉的发展前景,乃至对整个乳品行业造成不利影响,给外资奶粉,甚至给原材料进口再一次提供抢占市场和扩大份额的机会。 2.原材料价格问题 乳品行业第二大问题,就是原材料的价格问题。而且,这个问题对整个行业的影响程度,似乎不亚于一次危机事件。因为,原材料的上涨不仅影响企业利润,更加影响消费者利益。 2020国庆节放假安排从农业部全国原材料周价监测数据来看,原料奶价格,从2010谭维维整容年1月6日2.65元/KG疯涨到8月25日2.95元/KG,而且,从趋势上看,似乎看不出下降的迹象(如图3)。 图3 农业部全国原料奶周价监测(2010年1-8月) 信息来源: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奶业经济研究室 我们知道,国际奶粉价格是继续回调的,这就与国内原料奶价格持续上涨形成了鲜明对比,两者之间的性价比差异日益缩小。这样至少会带来两个后果:第一,采用国内奶源的生产企业成本直线上升,直接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第二,更多的乳品加工企业会更多地选择国际奶源,本土奶源的竞争力减弱。因此,这不仅仅是个原料上涨的问题,而是一个产业链的失衡问题,更是关乎一个行业健康发展的问题。 |
3.盈利模式问题
不断上涨的原材料以及企业间的恶性竞争,从上(零售价)至下(成本价),把不少企业的利润挤得所剩无几。这就不得不让企业进一步思考自己的盈利模式。
从乳品行业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上看,其实也能看出一些门道。2010年上半年,伊利和蒙牛,无疑都是盈利的:伊利盈利3.55亿元,利润率为2.4%;蒙牛盈利6.19亿元,利润率为4.3%;光明也是盈利的,虽然仅有云南大理学院6542万元,但与去年同期相比,好很多,利润率达到1.5%。遗憾的是,飞鹤、三元、兴安岭等企业统统亏损,飞鹤亏损1.03亿元,三元亏损5160万元,兴安岭亏损691.67万元。为什么大家都做同一个行业,盈亏状况却有如此大的差异?
伊利为什么盈利?笔者认为,伊利的盈利得益于奶粉的盈利。伊利奶粉成为中国奶粉行业销量最大的品牌,每年给伊利集团所带来的利润一点也不亚于其液体奶,甚至更多。所以,作为大型企业集团,伊利的业务互补性较好,哪怕其他业务亏损,算总账照样可以盈利。
蒙牛为什么盈利?是高端产品的开发与推广的成功。今年上半年,蒙牛的利润率高达4.3%,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成为盈利状况最好的企业。像特仑苏、早餐奶、新养道、冠益乳、真果粒、奶特等高毛利产品在各自的细分市场做到第一或第二,可观的销售把蒙牛从亏损的边缘拯救了回来。
相比之下,光明、飞鹤和三元就逊多了,光明勉强盈利,而飞鹤、三元彻底亏损。笔者猜想,光明微薄的利润应该来自于酸奶,因为在酸奶这个品类中,其在不少细分市场上做到了第一或第二,形成了一定的竞争力。此外,“优倍”也能给他们赚回点钱,也是因为“优倍”做到了“低温高端奶”的第一品牌。其余品类可能给光明赚钱的可能性很小,甚至很有可能把这些产品所赚来的利润吞噬得差不多。
4.行业监管问题
三聚氰胺事件后,各地推进奶牛规模化,对我国奶业的提质增效起了积极的作用,但大部分地区以奶牛出户入区为主,表面上规模化养殖比例增加,而实际上仍是散养,问题和发展困难也逐渐显现,而且部分地区很多散户退出奶牛养殖,小区入住率也较低。这就是一个大隐患,如果得不到根本性的解决,中国乳业时刻都存在着更大的危机。
对产品的检测标准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比如:就以奶粉质量的检测来看,“性早熟”事件发生之前,对“雌性激素”的检测标准与检测项目并无先例,这再次暴露出检测标准与手段的滞后。因此,中国乳品行业的监管,给不少人的感觉是:出事了,稀里糊涂迈一步;不出事,永远在原地踏步;“监管”一词根本没有落到实处。因此,行业监管力度的加强与监管水平的提升,也是刻不容缓的大问题。
乳品行业的发展趋势
一、总体趋势
1.从复苏转向持续增长
上面提到“恢复消费者信心”是中国乳业要解决好的一个大问题。在未来3年,这个问题会发生根本性转变,从“复苏”转向“持续增长”。
从2010年1-7月份的相关数据看,各大品类的消费量确实呈现出复苏的态势,即便个别品类仍然下滑,总体上还是向好的方向发展。对于乳品行业来看,就在2009年经济最困难的时期,也没有看到过于明显的萧条,由此可以判断,如果在2011年没有什么大事件再次席
卷这个行业,那么到2012年时,加上消费者的“忘记”本性,乳品消费会从“复苏”进入“持续增长”的轨道。
2.常温奶继续唱主角
在一个行业里,如果一个品类占据70%以上的份额,这个行业的格局就基本上会定型,在短时间内很难发生改变。这就意味着,占据乳品行业80%以上份额的常温奶继续唱它的“主角”戏,至少在未来3年之内,这个格局不会被颠覆。
笔者不认为“巴氏奶”将会有什么作为,巴氏奶虽然有它的优势,但在今后的3年之内内不会有太大发展,除非伊利和蒙牛放弃它的常温奶,统统转向巴氏奶。那么,伊利和蒙牛会这么干吗?不太可能。
3.高端产品更加茁壮成长
消费者心智中有一种固有的认知,那就是“一分钱一分货”,“贵就是好”。因此,在频频发生的乳品安全事故的背景下,高端产品在乳品行业更加茁壮成长,成为未来消费的主流。
在乳品行业,高端奶的开创者应该非蒙牛莫属。有数据显示,包括特仑苏、冠益乳、新养道、真果粒等高端产品的收入已经占到蒙牛所有营业额的17%左右,而且在未来3年内会进一步提升到20%左右,甚至更高。因此,在这个成本压力日趋加大的未来,乳品行业将会出现更多高端、高附加值的产品,甚至会出现“极品”、“奢侈”级别的产品。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