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三级片"常被大家当做情片的代名词,提到合拍片,亦多会令我们仅想起香港与内地的共同制作。虽然事实远非如此,却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香港部分在内地合拍片中所占的绝对比例(几乎每年都在70%以上),如此看来,所谓"以偏概全",其实不无道理。
今日全国生猪价格表 对于香港电影而言,随着近来台湾及东南亚市场的失守,内地已成为最重要的买方市场。不过,由于目前港产电影打入内地的最佳途径依然是合拍片,尽管内地制定了诸多优惠鼓励政策,但相应的审查尺度却愈来愈严格,令港方大为头疼。进而导致许多合拍片不是创作一味委曲求全、便是内地发行版本被剪得面目全非,最终票房、口碑皆难如意,反不及当年的合拍片不仅类型多元、题材宽松,而且水准上乘、广受欢迎……
(一)左派公司与特殊待遇
如若追溯香港电影与我们内地的合作拍片,可能很多人会从后算起,但事实是早在1964年,香港凤凰电影公司便曾赴内地取景拍摄了武侠片《金鹰》。其时香港左派电影公司"长凤新"(即长城、凤凰、新联)因与内地政治统一、经济合作,又有内地资金支持,关系相
今日全国生猪价格表 对于香港电影而言,随着近来台湾及东南亚市场的失守,内地已成为最重要的买方市场。不过,由于目前港产电影打入内地的最佳途径依然是合拍片,尽管内地制定了诸多优惠鼓励政策,但相应的审查尺度却愈来愈严格,令港方大为头疼。进而导致许多合拍片不是创作一味委曲求全、便是内地发行版本被剪得面目全非,最终票房、口碑皆难如意,反不及当年的合拍片不仅类型多元、题材宽松,而且水准上乘、广受欢迎……
(一)左派公司与特殊待遇
如若追溯香港电影与我们内地的合作拍片,可能很多人会从后算起,但事实是早在1964年,香港凤凰电影公司便曾赴内地取景拍摄了武侠片《金鹰》。其时香港左派电影公司"长凤新"(即长城、凤凰、新联)因与内地政治统一、经济合作,又有内地资金支持,关系相
当密切。可惜不久即受冲击,一度停止电影制作,直至四人帮倒台,内地相关政策渐始宽松,才令恢复制片业务的左派公司再度与内地合作拍片。
魔兽剧情
1980年,凤凰影业拍摄的武侠片《碧水寒山夺命金》(杜琪峰导演处女作)率先返内地取景,香港与内地合作制片业务亦自此步入正轨。不过,香港方面的出品公司却多是左派"长凤新",反观当时香江影坛的大公司邵氏、嘉禾、新艺城却未见动作,究其原因,大概可从1981年颁布的《进口电影管理办法》窥出端倪。该"办法"第七条规定:除香港长城、凤凰、新联三公司回内地拍片,由国务院港澳办公室同有关地区和有关单位直接联系外,凡属中外或我与港澳地区及台湾省的合作制片业务,统由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管理。--也就是说,香港左派电影公司受到了特殊照顾。另外,除了"长凤新"(1982年合并成立"银都机构"),青鸟(夏梦创办)和中原(傅奇、张鑫炎创办)等左派影人组建的公司同样享受特殊待遇。
魔兽剧情
1980年,凤凰影业拍摄的武侠片《碧水寒山夺命金》(杜琪峰导演处女作)率先返内地取景,香港与内地合作制片业务亦自此步入正轨。不过,香港方面的出品公司却多是左派"长凤新",反观当时香江影坛的大公司邵氏、嘉禾、新艺城却未见动作,究其原因,大概可从1981年颁布的《进口电影管理办法》窥出端倪。该"办法"第七条规定:除香港长城、凤凰、新联三公司回内地拍片,由国务院港澳办公室同有关地区和有关单位直接联系外,凡属中外或我与港澳地区及台湾省的合作制片业务,统由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管理。--也就是说,香港左派电影公司受到了特殊照顾。另外,除了"长凤新"(1982年合并成立"银都机构"),青鸟(夏梦创办)和中原(傅奇、张鑫炎创办)等左派影人组建的公司同样享受特殊待遇。
当年香港之所以频繁与内地合作拍片,其实主要出于拓宽本土电影题材内容的需要,而最令他们感兴趣的自然是内地刚刚开放的珍贵文物和山河美景。比如1981年张鑫炎执导的《少林寺》(孙菲菲走光中原电影公司摄制)便在真正的河南嵩山实地拍摄,1982年许鞍华执导的《投奔怒海》(青鸟电影公司摄制)本来讲述的是越南故事,但因条件不允许,所以改在风景气候与越南相似的海南岛拍摄,并得到内地政府大力支持。--这两部打破港片创作地域界限的电影上映后都引起巨大反响,尤其《少林寺》同时风靡香港和内地,创下惊人票房收入之余,更成功掀起此后数年香港赴内地实景拍摄古装题材功夫片的热潮。
随着香港左派公司与内地联合摄制的影片不断取得成功,自然令许多非左派的香港电影人蠢蠢欲动。1983年,作为第一位返回内地拍片的非左派公司电影人,著名导演李翰祥自组"新昆仑"电影公司与内地合拍了展现慈禧发迹及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的历史传奇片《火烧圆明园》和《垂帘听政》。为此李翰祥蒙受了沉重的政治压力,但出于思乡之情和能在有生之年去北京故宫实地拍摄清宫历史片的壮志,加之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终于令他顶住压力,并将事业重心从此转移内地,陆续执导多部清宫传奇片。而中国政府也大开方便之门,开放故宫等名胜重地及诸多珍贵文物供其拍摄, 使得李翰祥的电影极具恢宏历史气
随着香港左派公司与内地联合摄制的影片不断取得成功,自然令许多非左派的香港电影人蠢蠢欲动。1983年,作为第一位返回内地拍片的非左派公司电影人,著名导演李翰祥自组"新昆仑"电影公司与内地合拍了展现慈禧发迹及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的历史传奇片《火烧圆明园》和《垂帘听政》。为此李翰祥蒙受了沉重的政治压力,但出于思乡之情和能在有生之年去北京故宫实地拍摄清宫历史片的壮志,加之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终于令他顶住压力,并将事业重心从此转移内地,陆续执导多部清宫传奇片。而中国政府也大开方便之门,开放故宫等名胜重地及诸多珍贵文物供其拍摄, 使得李翰祥的电影极具恢宏历史气
概和逼真实感,正因如此,《火烧圆明园》系列才在香港和内地都受到广泛欢迎,进而取得了巨大经济效益。
(二)宽泛题材和内地人才
《少林寺》和《火烧圆明园》的相继成功,让香港影界认识到内地市场和拍摄资源的巨大潜力。之后诸多香港制片公司及电影人,立场不分左右,纷纷涌向内地搞合拍。他们目的虽多是淘金牟利,但从另一角度而言,却促进了内地银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许多合拍片的类型题材都填补了内地电影创作的空白。比如《少林寺》带动起来的少林功夫片热潮,跟风之作《少林小子》、《南北少林》、《少林寺俗家弟子》、《木棉迦裟》、《八百罗汉》皆曾引起轰动,创下票房佳绩。同时,暴力动作大师张彻返内地拍摄的《过江龙》、《大上海1937》、《西安杀戮》等片亦对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内地动作片产生极大影响。
尽管动作和功夫题材是合拍片毫无争议的主流,但也不能忽视以严浩为首的香港导演
(二)宽泛题材和内地人才
《少林寺》和《火烧圆明园》的相继成功,让香港影界认识到内地市场和拍摄资源的巨大潜力。之后诸多香港制片公司及电影人,立场不分左右,纷纷涌向内地搞合拍。他们目的虽多是淘金牟利,但从另一角度而言,却促进了内地银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许多合拍片的类型题材都填补了内地电影创作的空白。比如《少林寺》带动起来的少林功夫片热潮,跟风之作《少林小子》、《南北少林》、《少林寺俗家弟子》、《木棉迦裟》、《八百罗汉》皆曾引起轰动,创下票房佳绩。同时,暴力动作大师张彻返内地拍摄的《过江龙》、《大上海1937》、《西安杀戮》等片亦对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内地动作片产生极大影响。
尽管动作和功夫题材是合拍片毫无争议的主流,但也不能忽视以严浩为首的香港导演
与内地合拍的乡土文艺片,《似水流年》、《天菩萨》淡描浅画的清新细腻,足以让人忘记电影创作者的背景地域。另外,以揭露当年侵华日军拿中国人做细菌实验为题材的影片《黑太阳731》则因挑战血腥暴力尺度而受到广泛关注。该片由香港导演牟敦芾执导(当年曾拍过《红楼春梦》,由于情成分过甚,竟导致未婚妻胡茵梦与之解除婚约,另投文坛狂人李敖怀抱),演员则是完全内地阵容,是当年典型的合拍片。
《黑太阳》的编导本意是想通过再现日军暴行警醒国人,是以片中毒熏、肢解、砍头等镜头皆赖技术拍出逼真实感,带给观众的恐怖刺激绝对超乎寻常。正因如此,当1988年香港实行电影分级制度时,《黑太阳731》被评为首部三级片上映。而在内地,该片居然也仅略做删剪,便标明"少儿不宜"公开放映。--可以想见,若是现在,以《黑太阳》之极端血腥暴力,根本无法通过审查,比较而言,当时的内地审查尺度还是相当宽松的。
当年香港搞合拍片,不仅看中内地的物力景胜资源,更注意发掘起用内地人才。好象
《黑太阳》的编导本意是想通过再现日军暴行警醒国人,是以片中毒熏、肢解、砍头等镜头皆赖技术拍出逼真实感,带给观众的恐怖刺激绝对超乎寻常。正因如此,当1988年香港实行电影分级制度时,《黑太阳731》被评为首部三级片上映。而在内地,该片居然也仅略做删剪,便标明"少儿不宜"公开放映。--可以想见,若是现在,以《黑太阳》之极端血腥暴力,根本无法通过审查,比较而言,当时的内地审查尺度还是相当宽松的。
当年香港搞合拍片,不仅看中内地的物力景胜资源,更注意发掘起用内地人才。好象
香港"中原影业"拍摄《少林寺》时,演员阵容便全部起用内地武术队员和戏曲演员,挖掘出李连杰、于承惠、胡坚强、计春华等一批拍功夫片的高手。另外,为追求全新动作风格,导演张鑫炎居然大胆弃用经验丰富的香港武术指导,转而内地武术队教练马贤达、潘清福、王常凯、于海为参演影片的队员们设计表演性武术的对打套路,最终因视觉效果突出,受到观众欢迎,并获得了第二届香港金像奖最佳武术指导提名。
《少林寺》的成功模式对80年代的合拍功夫片产生重大影响,除张鑫炎后来执导的《少林小子》、《黄河大侠》、《百变神偷》尽用内地演员及武术指导外,香港武侠功夫片的祖师级导演张彻亦在内地培养了董志华、穆立新、杜玉明等第五代弟子,作为其后期作品的台前支柱,而徐小明的《木棉迦裟》、华山的《少林寺俗家弟子》则令于荣光、徐向东、范冬雨等成为内地知名动作片演员。
反观许鞍华雌心勃勃与内地合拍的武侠片《书剑恩仇录》(1988),虽然同样全部起用内地演员担纲,武术指导亦出自内地,只可惜该片反响平平,香港票房惨淡。但即便如此,内地演员达式常扮演的乾隆皇帝依然受到业界肯定,他也因此荣获香港金像奖最佳男主角
《少林寺》的成功模式对80年代的合拍功夫片产生重大影响,除张鑫炎后来执导的《少林小子》、《黄河大侠》、《百变神偷》尽用内地演员及武术指导外,香港武侠功夫片的祖师级导演张彻亦在内地培养了董志华、穆立新、杜玉明等第五代弟子,作为其后期作品的台前支柱,而徐小明的《木棉迦裟》、华山的《少林寺俗家弟子》则令于荣光、徐向东、范冬雨等成为内地知名动作片演员。
反观许鞍华雌心勃勃与内地合拍的武侠片《书剑恩仇录》(1988),虽然同样全部起用内地演员担纲,武术指导亦出自内地,只可惜该片反响平平,香港票房惨淡。但即便如此,内地演员达式常扮演的乾隆皇帝依然受到业界肯定,他也因此荣获香港金像奖最佳男主角
提名。说起来,许鞍华起用内地演员最早可以追溯到1982年的《投奔怒海》,扮演越南高层的内地演员奇梦石的出表现,在当时便已倍受好评。--当然,此类情况最成功的应属斯琴高娃,她因在合拍片《似水年华》中毫无斧凿痕迹的演出最终获得第四届香港金像奖的影后桂冠。而出身内地的李连杰则是当年最走红的动作演员,他的杨丞琳为什么被全网封"少林和尚"形象风靡两岸三地甚至波及整个华人世界!
以今日眼光,80年代香港与内地合拍影片多用内地演员及幕后班底已经成为历史。当年实景拍摄大场面的恢宏气势、观众对影片内容及水准的充分重视,如今早已变成制作者不断偷工减料,Fans只对合拍片中有哪些港台明星感演兴趣的功利浮躁。试想在如此气氛之下,即便现在内地仍然人才济济,也很难再出现昔日可以同时风靡(或技惊)香港、内地的机会了……
以今日眼光,80年代香港与内地合拍影片多用内地演员及幕后班底已经成为历史。当年实景拍摄大场面的恢宏气势、观众对影片内容及水准的充分重视,如今早已变成制作者不断偷工减料,Fans只对合拍片中有哪些港台明星感演兴趣的功利浮躁。试想在如此气氛之下,即便现在内地仍然人才济济,也很难再出现昔日可以同时风靡(或技惊)香港、内地的机会了……
(三)九十年代:合拍片的"二度梅"
对内地影界来说,与香港搞合拍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因为可以借鉴港方的先进经验提高自己的制作水准。如此一来,至80年代后期,内地的娱乐片制作才得以进步神速,周晓文的《最后的疯狂》、滕文骥的《霹雳行动》、张艺谋的《代号美州豹》等类型电影不仅拍摄水准不输同期的合拍片,而且票房收入也在全国各地遥遥领先,彻底打破了以往只有合拍片才能娱乐内地大众的格局。而另一个事实是,80年代后期的合拍片已经风光难再,尽管在内地仍有市场,但香港票房却日益势微,《少林寺》、《火烧圆明园》、《木棉迦裟》创下的商业辉煌早成了过去式,1987至1991这五年间,只有《海市蜃楼》和《秦俑》两部合拍片在香港取得不错票房,其余皆遭败绩。
凡事必有转机,随着90年代初期香港武侠功夫片的再度兴起,合拍片亦迎来了第二个春天。1992年,徐克与内地潇湘电影制片厂合作拍摄了新派武侠片《新龙门客栈》。影片
对内地影界来说,与香港搞合拍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因为可以借鉴港方的先进经验提高自己的制作水准。如此一来,至80年代后期,内地的娱乐片制作才得以进步神速,周晓文的《最后的疯狂》、滕文骥的《霹雳行动》、张艺谋的《代号美州豹》等类型电影不仅拍摄水准不输同期的合拍片,而且票房收入也在全国各地遥遥领先,彻底打破了以往只有合拍片才能娱乐内地大众的格局。而另一个事实是,80年代后期的合拍片已经风光难再,尽管在内地仍有市场,但香港票房却日益势微,《少林寺》、《火烧圆明园》、《木棉迦裟》创下的商业辉煌早成了过去式,1987至1991这五年间,只有《海市蜃楼》和《秦俑》两部合拍片在香港取得不错票房,其余皆遭败绩。
凡事必有转机,随着90年代初期香港武侠功夫片的再度兴起,合拍片亦迎来了第二个春天。1992年,徐克与内地潇湘电影制片厂合作拍摄了新派武侠片《新龙门客栈》。影片
公映后引起轰动,不仅创下当年内地最高票房纪录,香港方面亦收2100万港币。再者,随着台湾取消了对香港与内地合拍片的抵制禁令(80年代梁家辉等香港影人甚至曾因赴内地拍片而一度被台湾当局封杀),港方便没有了搞合拍片会失掉台湾市场的顾忌,加之《新龙门客栈》在台湾大收旺场,观众反响空前热烈,片商见猎心喜,遂令香港赴内地合拍武侠功夫片形成热潮!
在合拍片的"二度梅"怒放期间,由于与港方的频频合作,包括北影、上影、潇湘在内的电影大厂都纷纷受益,甚至得以扭亏为盈。其中最成功的应属北京电影制片厂,他们与香港共同摄制的一系列武侠功夫片在当时的票房成绩都名列前茅。这些作品中既有徐克的《黄飞鸿之狮王争霸》和《黄飞鸿之王者之风》,又有与香港正东影业(李连杰组建)合拍的《功夫皇帝方世玉》、《新少林五祖》、《赤子威龙》,以及周星驰主演的《武状元苏乞儿》等。
纵然90年代合拍片的中兴有赖武侠功夫片的重受欢迎,但大量跟风抢拍的结果却是佳片愈少、滥作横行,最终伤了观众的胃口。相比之下,倒是香港与内地合拍的文艺片制作
在合拍片的"二度梅"怒放期间,由于与港方的频频合作,包括北影、上影、潇湘在内的电影大厂都纷纷受益,甚至得以扭亏为盈。其中最成功的应属北京电影制片厂,他们与香港共同摄制的一系列武侠功夫片在当时的票房成绩都名列前茅。这些作品中既有徐克的《黄飞鸿之狮王争霸》和《黄飞鸿之王者之风》,又有与香港正东影业(李连杰组建)合拍的《功夫皇帝方世玉》、《新少林五祖》、《赤子威龙》,以及周星驰主演的《武状元苏乞儿》等。
纵然90年代合拍片的中兴有赖武侠功夫片的重受欢迎,但大量跟风抢拍的结果却是佳片愈少、滥作横行,最终伤了观众的胃口。相比之下,倒是香港与内地合拍的文艺片制作
水准愈来愈高,国际影响也愈来愈大,其中登峰造极者是1992年香港汤臣影业公司与内地共同摄制的《霸王别姬》,此片不仅创下票房佳绩,而且勇夺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金棕榈大奖,终成中国电影史的重要里程碑。也在这一时期,香港片商对内地影人的实力刮目相看,开始频繁为他们创作的剧本项目投资,比如张艺谋的《秋菊打官司》、凌子风的《狂》、周晓文的《二嫫》、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等,几乎都取得票房和口碑的双赢。另外,当年由香港左派公司"长凤新"合并成立的"银都机构",至90年代已完全变成一家由内地投资的电影公司。该公司与内地共同拍摄的影片即便尽是港方创作阵容,在内地发行时也有可能享受国产片待遇,是以许多香港电影公司都愿意与"银都机构"合作拍片,期望藉此在内地获取更多的优惠和利润。
与此同时,90年代内地大张旗鼓进行的体制改革对合拍片亦起到促进作用,1993年电影局放权,各电影厂出品(包括合拍)的电影可以自行处理国内外的发行事宜,原有的"出售拷贝"制度被打破,开始出现"票房分帐"的交易方式,令出品公司的发行利润大幅度增加。北影与香港合拍的《黄飞鸿之狮王争霸》作为首部可以在内地分帐的影片,发行利润达到数百万,直接刺激了日后两地电影的频繁合拍。
与此同时,90年代内地大张旗鼓进行的体制改革对合拍片亦起到促进作用,1993年电影局放权,各电影厂出品(包括合拍)的电影可以自行处理国内外的发行事宜,原有的"出售拷贝"制度被打破,开始出现"票房分帐"的交易方式,令出品公司的发行利润大幅度增加。北影与香港合拍的《黄飞鸿之狮王争霸》作为首部可以在内地分帐的影片,发行利润达到数百万,直接刺激了日后两地电影的频繁合拍。
不过,随着合拍片的日益繁荣泛滥,也暴露出不少问题。最典型的是内地电影厂的不思进取,国家设立合拍片制度,本意是希望通过与香港的合作提高内地电影的制作水平,但许多内地单位搞合拍居然仅将厂标卖给香港片商就算完事,根本不参与电影的实际操作过程。而香港方面花个一二十万买了内地厂标后,便可以借"合拍片"身份独立拍摄、两地发行,但这些"假合拍片"往往由于急功近利,导致制作粗糙,令人不忍卒观。待至90年代中期,风行两岸三地的武侠片尽管因滥作横行而偃旗息鼓,但假"合拍片"依然屡见不鲜。有鉴于此,内地电影局于1996年专门出台文件,做如下规定:合拍影片主创人员除导演、编剧、摄影师应以我境内居民为主外,担任主要角的我境内居民一般不应少于50%。因题材、角有特殊需要而要超出此比例的,制片单位需报经电影局批准,未经批准的,电影审查委员会将不受理该影片。--可惜如此一来,又未免矫枉过正,不利于香港与内地合拍片的发展。所幸该文件虽然层层下达,却并未真正贯彻实施,而合拍片自然混乱如故,依旧毫无起。
(四)喜忧参半:合拍片的"新世纪"?
97之后,香港回归祖国,但这并未对香港电影产生多少影响。港片仍须作为进口电影才能在内地公映,仍须跟国外大片争夺有限的配额资源;合拍片的境况亦如回归之前,粗制滥作比比皆是,昔日辉煌早已不再,从1997到2001年,在内地真正引起轰动并创造票房佳绩的合拍片仅有《风云雄霸天下》和《我的兄弟妹》两部而已。--更为雪上加霜的是,港片最重要的台湾及东南亚市场几近完全沦丧,眼见回天乏力,香港电影人只好转移视线,寄希望于尚待开发的广阔内地市场。
时至2003年6月仇晓年龄29日,随着《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简称CEPA)的文件签署,合拍片的前景似乎一下明朗起来。按照这一文件在电影方面的规定:纯港片在内地发行将不再受配额限制;香港与内地的合拍片可视为国产片在内地发行;合拍片允许港方人员增加所占的比例,但内地主要演员的比例不得少于影片主要演员总数的三分之一;故事不限于发生在中国内地境内,但情节或主要人物必须与内地有关……如此
种种,为香港电影进入内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对此,香江影人起初也欢欣鼓舞,以为港片从此便能占据内地市场,重振雄风自然指日可待。
然而事实胜于雄辩,自CEPA生效至今,香港电影产量不仅未增,反而锐减,大半年已过,公映的港片仅有30多部,极有可能上映总数连去年的53部都达不到,而被政府大开绿灯的合拍片,也未能真正为两地带来实际效益。细究个中原因,其实错综复杂,但许多香港影人和有心观众却将矛头直指内地电影局的审查制度,言之凿凿,理由充分,令人关注。
纵然内地电影局不断强调港产片进入内地的最佳途径是合拍片,又制定出不少优惠政策给予鼓励,但具体到电影审查尺度,却相当严格。尽管近年来电影局声称从未真正毙掉过任何一部电影,但合拍片稍有"不良意识形态"或与"国情"不符,便要求做删剪修改。而香港方面牟利心切,为求通过,只好违心的施展"夺命剪刀脚"。于是,讲因果禅业的《大只佬》变成了不知所云的《大块头有大智慧》;以创办情杂志为题材展现兄弟友情、励志精神的《豪情》,竟被乱剪成南辕北辙的扫黄打非警匪故事《天罗地网》在内地上映;而
然而事实胜于雄辩,自CEPA生效至今,香港电影产量不仅未增,反而锐减,大半年已过,公映的港片仅有30多部,极有可能上映总数连去年的53部都达不到,而被政府大开绿灯的合拍片,也未能真正为两地带来实际效益。细究个中原因,其实错综复杂,但许多香港影人和有心观众却将矛头直指内地电影局的审查制度,言之凿凿,理由充分,令人关注。
纵然内地电影局不断强调港产片进入内地的最佳途径是合拍片,又制定出不少优惠政策给予鼓励,但具体到电影审查尺度,却相当严格。尽管近年来电影局声称从未真正毙掉过任何一部电影,但合拍片稍有"不良意识形态"或与"国情"不符,便要求做删剪修改。而香港方面牟利心切,为求通过,只好违心的施展"夺命剪刀脚"。于是,讲因果禅业的《大只佬》变成了不知所云的《大块头有大智慧》;以创办情杂志为题材展现兄弟友情、励志精神的《豪情》,竟被乱剪成南辕北辙的扫黄打非警匪故事《天罗地网》在内地上映;而
如《见习黑玫瑰》这类江湖女侠到了内地居然要改做"女子扫黑组"方可儆恶除奸的删剪离谱程度,与前者相比,已算小儿科了。--至于最惨的,其实还是著名影人曾志伟制作的《江湖》,由于涉及黑帮题材,虽作百般修改,终究未能通过内地审查,眼见香港公映日期临近,电影局却要《江湖》以"协拍片"形式在内地发行溯(意味着两地不能同步上映),香港片方顾忌盗版猖獗,只好忍痛放弃内地市场,损失当然巨大。
面对合拍片的内地版本"无片不剪"的现状,香港影人不得不投鼠忌器,为避免再枉做无用功,要求内地电影审查尽快出台一个清晰透明标准的呼声越来越高,可惜迄今仍未有明显改观。另外,就内地电影而言,面对香港电影的大举进犯,所受冲击自不会小。即便与香港搞合拍从中受益不少,但因具体到创作阵容多以港方人员为主(只有少数合拍的文艺片如《美人草》、《情牵一线》是内地影人主导创作;而近来在合拍片中能真正担纲或有上佳表现的内地演员仅有《美人草》中的刘烨、《林恋曲》中的王志文和《无间道3》中的陈道明几人而已,至于其他内地演员则多在合拍片中扮演没有发挥的次要角),很难起到
面对合拍片的内地版本"无片不剪"的现状,香港影人不得不投鼠忌器,为避免再枉做无用功,要求内地电影审查尽快出台一个清晰透明标准的呼声越来越高,可惜迄今仍未有明显改观。另外,就内地电影而言,面对香港电影的大举进犯,所受冲击自不会小。即便与香港搞合拍从中受益不少,但因具体到创作阵容多以港方人员为主(只有少数合拍的文艺片如《美人草》、《情牵一线》是内地影人主导创作;而近来在合拍片中能真正担纲或有上佳表现的内地演员仅有《美人草》中的刘烨、《林恋曲》中的王志文和《无间道3》中的陈道明几人而已,至于其他内地演员则多在合拍片中扮演没有发挥的次要角),很难起到
借以提高自身制作水准的目的,长此以往,对中国电影全面健康的发展极为不利。
无可否认,香港电影在市场化运作上相对先进,内地则有相对便宜的制作成本、大量广泛的题材、潜力巨大的市场,双方的合拍应有良好前景。不过,尽管合拍片如今已成为香港和内地电影市场的主力军,尽管政府不断出台政策支持鼓励、电影人亦不断努力创作,可惜其发展仍存在种种阻碍。——而上述问题的解决虽然与港片的前途休戚相关,但现在香港影界只把复兴希望押在内地市场上,很少再考虑收复台湾、东南亚及日韩市场,如此策略是否真正可行,还须拭目以待。
无可否认,香港电影在市场化运作上相对先进,内地则有相对便宜的制作成本、大量广泛的题材、潜力巨大的市场,双方的合拍应有良好前景。不过,尽管合拍片如今已成为香港和内地电影市场的主力军,尽管政府不断出台政策支持鼓励、电影人亦不断努力创作,可惜其发展仍存在种种阻碍。——而上述问题的解决虽然与港片的前途休戚相关,但现在香港影界只把复兴希望押在内地市场上,很少再考虑收复台湾、东南亚及日韩市场,如此策略是否真正可行,还须拭目以待。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