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新近效应是什么意思[精选合集]
第一篇:心理学的新近效应是什么意思
心理学的新近效应是什么意思
新近应该是最新最近的意思吧。在心理学中有近因效应与之相符。近因效应指个体在对别人总体印象形成的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知觉生长模型》理论对近因效应和首因效应同时作出生理心理学的剖析,详见如下:个性签名图片
一、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的概念 首因效应是指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我们以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的影响,实际上指的就是“第一印象”的影响。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卢钦斯用描写一个名叫吉姆的男孩生活片段的文字材料做实验材料,第一段文字将吉姆描写为一个热情并外向的人;另一段文字则相反,把他描写成冷淡而内向的人。实验中,他将两段文字加以组合:
第一组:描写吉姆热情外向的文字先出现,冷淡内向的文字后出现。第二组:描写吉姆冷淡内向的文字先出现,热情外向的文字后出现。第三组:只显示描写吉姆热情外向的文字。第
四组:只显示描写吉姆冷淡内向的文字。卢钦斯让四组被试分别阅读一组文字材料,然后回答:“吉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结果,第一组被试者中有78%的人认为吉姆是友好的;第二组中只有18%的被试者认为吉姆是友好的;第三组中认为吉姆是友好的被试者有95%;第四组只有3%的被试者认为吉姆是友好的。这项研究结果证明,信息呈现的顺序会对社会认知产生影响,先呈现的信息比后呈现的信息有更大的影响作用。另一位心理学家也做过一个实验:他让两个学生都做对30道题中的一半,但是让学生A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前15题,而让学生B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后15道题,然后让一些被试对两个学生进行评价:两相比较,谁更聪明一些?结果发现,多数被试都认为学生A更聪明。这就是受第一印象影响而产生的。所以,首因效应又称第一印象效应。卢钦斯进一步用上述文字材料作研究,发现如果在两段文字之间插入某些其他活动,如做数学题、听故事等,则大部分被试会根据活动以后得到的信息对吉姆进行判断,也就是说,最近获得的信息对他们的社会知觉起了更大的影响作用,即受到近因效应影响而产生的。上述实验无论在首因效应还是近因效应占多数的情况下,都有例外(少数人),显然,除信息内容及呈现顺序外,还有秘密没有被发现。那么,这个秘密是什么?
二、发生机制 《知觉生长模型》的解释是:当外界第一个刺激信息发生后,会形成记忆痕
迹,即第一印象。这个记忆痕迹可以是永久记忆,也可以是暂时的记忆。如远方来客,一次见面后,很长时间没有再见面,当我们提及他的时候,兴奋能量只能进入这个唯一的永久记忆痕迹中,可见第一印象多么重要。上述两个实验产生的记忆痕迹也可以只是暂时记忆,不一定会成为被试的永久记忆。但是,在当时实验环境下,最初接触到的刺激信息形成的暂时记忆区域(暂时性联系区域)(下面简称前期区域)是处于充满兴奋能量的状态,然后,兴奋能量扩散,就会产生评价。由于兴奋能量贮留,这些评价一直处于“兴奋渗透层”中。随着后期信息不断出现,兴奋能量所占据的暂时性联系区域就会不断发生扩大和改变,由于实验中阅读材料不多,所以前、后期刺激信息形成的暂时性联系区域会同时存在,前期产生的评价也存在,于是出现了首因效应,这是第一种情况,简式:前期信息+前期评价+后期信息=首因效应。后期信息形成的暂时性联系区域(下面简称后期区域)的兴奋能量同样会扩散,同样会产生评价,即产生改变前期评价的评价,出现近因效应。这是第二种情况,简式:前期信息+后期信息+后期评价=近因效应。
大专毕业生自我鉴定三、剖析 除上述机制外,利用知觉生长模型还发现与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有关的秘密如下:
逆流而上的你的演员
(一)首因效应中没有后期评价的原因
刘心悠蓝正龙1、在暂时记忆中,后期信息还来不及扩散,被试就被要求作出评价(或者自己已经迫不及待作出评价),于是“意识流”“回头”寻答案,后期区域兴奋能量更加不足,无法向其联系的评价方向扩散,不可能产生后期评价。这就是卢钦斯实验多数人产生首因效应的原因。
2、在长时记忆中,首因效应内没有后期评价的原因: a没有后期刺激信息,当然不会有后期评价。如上面所举远方来客的例子,没有再见,自然只有前期印象和评价。b同上述暂时记忆一样的原因,即后期信息还来不及扩散,没有产生后期评价。
香港占中明星名单(二)近因效应中没有前期评价的原因
1、在暂时记忆中,前期评价区域兴奋能量已经消失,进入抑制状态,甚至某些人前期信息的区域也进入了抑制状态,所以,只有后期评价,就出现了近因效应。卢钦斯实验中途插入了某些其他活动,如做数学题、听故事等,结果是让“意识流”进入了这些活动刺激产生的区域中,于是,前期信息区域中贮留的兴奋能量大量减少,有的人甚至进入抑制状态。与此同时,由前期信息区域兴奋能量扩散形成的前期评价区域的兴奋能量本来就更微弱,将会首先进入抑制状态,即前期评价没有了,所以,只能出现近因效应。
2、在长时记忆中,第一印象随着生活时间的推移,“痕迹”会逐渐变浅,出现记忆印象越来越淡忘的现象。当后期信息出现时,从后期信息区域出发的兴奋能量容易扩散产生后期评价,却很难扩散至淡忘了的“第一印象痕迹”中,更加不可能从“第一印象痕迹”出发,继续扩散产生前期评价。
(三)近因效应实质等于首因效应 如果“第一印象”区域由于“遗忘”等原因而处于抑制状态,那么后期刺激信息实质上相当于最新刺激信息,产生的评价现象似是近因效应,实质上属于首因效应。
(四)前、后期刺激信息的区别 如果前、后期刺激信息变化不大,将会出现基本相同的评价。如破产的富豪再次出现在电视机前,华丽的服饰不变,笑容不变,不知内情的观众得到的最新印象和评价不变。这个“不变”被看成首因效应。如果前后期刺激信息变化较大,则有可能改变前期印象,出现近因效应。如看见认识的富翁神情呆滞,正在挤公交车。反差巨大,马上可以改变以前的印象出现近因效应。如果前后期刺激信息有变化,甚至较大变化,也可以不出现近因效应,而是前后期信息都贮存在一起,成为相互参考的资料。如上例挤公交车的富翁,看见后你可以认为他破产了(近因效应),也可以只是怀疑。关键
是个体对新事物的习惯性态度。如你熟知这个富翁是个个性谨慎的人,那么,他怎么可能突然破产呢?想到这里就会产生怀疑;如果你是个善于独立思考的人,逢事都会认真分析,那么,为什么他挤公交车?为什么他精神不振?自然会到很多可能的原因,更加不会随便下结论。
(五)属“判断”范畴 在前期评价和后期评价共存的状态下,个体的评价只会是其中之一,这实质上属于心理学中“判断”的范畴。也就是说,这时出现的只是类似首因效应现象或类似近因效应现象,而非真正的首因效应或近因效应。
戚薇的男朋友图片(六)中段评价问题 在信息接收的全过程,依据信息内容的不同,可以在全过程的任何一个时段产生评价。中途评价的作用:可以是前期评价的后期评价,也可以是后期评价的前期评价。总之,人脑知识结构内兴奋能量区域不断变幻的形态,产生了不断变幻的认知结果。这样的认知结果是人类最常见的,但不象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那样具有“鲜明的时间性”特点。
四、影响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的知觉组织 a、“注意”对首因效应的影响:心理学研究早已发现,在与陌生人的接触中,首因效应起重要作用,这是因为初次接触,会格外认真,这实
质上是个体的注意力发挥了重要作用。“注意”时所携带的兴奋能量特别多,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刻,由此产生的前期评价同样会相当深刻,所以多数人会以首因效应为主。b、欠缺“独立思考”系统(注解1):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发生首因效应后,不能回过头来分析或检讨自己的认识,从而没法改变首因效应的影响。心理学研究早已发现,近因效应在熟悉的人之间起重要作用。在长期共同生活、长期共事的人之间,许多人往往将对方最后一次印象作为认识与评价对方的依据。因而令夫妻反目、朋友绝交、合作变成对抗等等。相反,往日的对手立即成为朋友、“坏人”立即成为“好人”等等。善于独立思考是个体在自己的知识结构内建立的一个系统组织,没有形成这个组织的人,一旦发生近因效应,同样不能根据历史往事做出比较和分析,结果是无法改变以偏盖全、不客观、不公正、不正确的近因效应评价。(注解1):欲知“独立思考系统”比较详细的知识,请看教育改革的心理学依据这篇博文,内有详细介绍。c、个性与品格:《知觉生长模型》认为,个体的个性与品格都是先天遗传与后天培养的结果,实质就是自我构建的、独一无二的知觉网络组织。例如性格暴躁的人,就是由于他没有构建起情绪控制的“神经线路”,或者这条“神经线路”不够“宽敞”,容易失效(即处于抑制状态),所以表现出情绪控制能力差,“情商”低的特点。又如个性倔强的人,遗传是重要因素,然而,后天教育可以让这条“神经线路”更加“宽敞和
深刻”,成为一个意志坚强,不屈不挠的人(反面就是顽固不化)。同样,后天教育可以建立起许多抑制这条“神经线路”的线路。如“三人行,必有吾师”、“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和“众的智慧是无穷的”等等教育,可以让倔强的人能够理智地虚心接受意见,却不失主见等等。个性与品格对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的影响可以发生在当时,也可以对它们发生之后的“能否改变”发生影响。对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有明显影响的个性品格结构主要有如下几种:(1)欠缺自我反省能力:遇事总是别人错,自己对,永远在寻借口推卸责任的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特别强,欠缺自我反省能力,于是,他们只能永远“跟着感觉走”,让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尽情发挥”。(2)自私:雷锋之所以成为一个时代的精神榜样,正是在于这种品质的稀缺性,谁都无法否认几乎所有人都是自私的这个现实,只是,自私的程度有天壤之别。越是自私的人,遇到不利于己的事,甚至只是不能完全满足自己愿望的小事,都会产生不快感。不良情绪是一个强大的“兴奋源”和“吸引力点”,甚至可以将所有兴奋能量吸引到它这里聚集,出现失去理智的现象。总之,越是自私越容易觉得别人对不住自己,越是自私越难压抑自己的情绪,越难公正看待事件,难以改变自己的态度。(3)固执:固执实质上是由众多“深刻的神经线路”所构成的组织。越是深刻的痕迹越难以消退和被抑制,所以表现出人们称为固执的现象。要消除固执的消极影响,最好的方法是如上所
述的建立起许多抑制这些“神经线路”的线路。(4)不懂感恩:感恩是后天教育的结果,是谅解和宽恕对方的“神经线路”。不懂感恩,就失去了谅解和宽恕对方的可能。现实生活中的父子成仇、谊友翻脸等发生后,无法谅解,很多与不懂感恩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