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题西林壁》优秀教案模板
古诗《题西林壁》优秀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属于义务训练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学校语文第七册其次组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本组教材围绕“观看与发觉”这一专题编排,教学内容都是关于观看大自然景物和发觉大自然神秘的。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丽、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熟悉,就必需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教学目标:
南宫民女友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
3、学会观看的方法,乐于把观看所得表达出来。
教学重点、难点: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方法:熟读、简析、体情、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大家都旅游过哪些地方?
(板书:庐山)(生跟读两遍。)
2、请同学自己谈谈对庐山都知道些什么?(指名说)
3、庐山是历史文化名胜。九百多年前,宋朝闻名诗人苏轼花几天时间巡游庐山,对庐山的熟悉还不够全面,他感受颇多,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一首诗。这首诗就是:《
题西林壁》
二、自主探究
1、看课题(结合解释理解题目意思)(板书:解诗题)。
2、你们了解苏轼吗?(指名说)(板书:知)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请同学们大声读,等会老师要请一些同学来读。(指名分行读)
3、谁能说说诗句的意思?请同学结合解释或通过查字典,来理解句子,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打上“?”
三、合作沟通
1、谁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指名说)现在请同学们在小组中相互解决问题,看看哪个小组解决的又快又好!
2、哪个小组可以说说诗的意思?
3、(解释第一句)知道岭和峰的区分吗?(同学画岭和峰图)
4、弄懂了吗?那同桌相互说一说这一句的意思。
5、那从远处和近处看又有什么不同吗?谁能说说这句的意思?
6、学完前两句,你有什么疑问?(为什么看庐山不一样呢?)
7、答案就在诗中,快读读吧!谁知道缘由了?快来说说!
四、拓展阅读
1、“从不同的角度观看,结果就不同。”在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状况吗?举个例子说一说。(指名说)
2、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当怎样看?(是只看他缺点,以此评价他呢?还是只看他优点呢?)要从不同解度看。
3、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画杨桃》,还记得课文讲了一个什么道理吗?
4、那你认为怎样看才能看清晰庐山的真面目呢?(指名说)
5、是呀!就像下象棋,围观的人总比下棋的人看的清晰,这就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6、现在就让我们饱含感情,读读这首蕴涵深刻道理的诗吧!(齐读)
7、想试着背背吗?你可以选择独自背或同桌背,看谁背的既快又有感情。
8、我们全班来一遍吧!已经会背的同学可以合上书背,不会背的同学请你看书读。(齐背)
9、老师这里还有几首描写庐山的诗,请读一读吧!
古诗《题西林壁》优秀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看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沟通。
教学重点 微电子学就业前景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同学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把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预备
1、橡皮泥。
2、同学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吟诵):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凹凸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你们都知道老师吟诵的是哪首古诗吧?(题西林壁)今日,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到庐山去领会一下那奇妙的自然风光。请全班打开课本第22面,齐读古诗《题西林壁》。
(生读古诗,师板书课题)
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背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日,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
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花呗可以提现吗 解诗题,知
抓字眼,明诗意
钱小佳 多诵读,悟诗情
二、学习课文
(一)解诗题,知
1、师:请结合课文的解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生沟通苏轼的资料。)
(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闻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二)抓字眼,明诗意
1、(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索,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师:四人小组合作沟通,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
3、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4、师: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
远近凹凸各(重读)不同: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都不相同。
5、师: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怎么多种变化吗?
演员张小磊 (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看庐山)
6、师: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你能用我站在___________看到__________说一句话吗?(出示小黑板)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
(识:认清)“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缘身在此山中:只由于我站在庐山中。
7、师: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呢?(“缘”字)让我们一起来疏通一下笔画。
(三)多诵读,悟诗情
多诵读:
1、师:老师有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描写庐山?(宠爱庐山)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看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怪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秀丽景流连忘返。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把那赞美之情用美丽的嗓子朗读出来?好,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宠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谁还记得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齐诵、轮诵、唱诵、表演读、叠诵……)好,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宠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
2、四人小组表演
悟诗情
师:刚才同学们特别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但吴老师有一个地方却怎么也不能理
解: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由于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三、总结
师:《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丽、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四、作业
1、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意思。
板书:
一、复习第一首古诗
1、指名背诵读诗。
2、指名说诗句意思。
二、学习《游山西村》
1、初读感知。
2、了解,理解诗题。
(1)同学相互沟通课前搜集的有关陆游的资料,老师补充。
(2)依据解释理解诗题。
3、理解诗句大意,方法同学首一首古诗。
4、品读悟哲理。
5、就读成诵。
古诗《题西林壁》优秀教案 篇3
《题西林壁》是人教版学校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古诗。宋朝闻名诗人苏轼在巡游庐山后采纳叙事与说理相结合的方式,将自己的所看所感记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成为不朽的佳作。本设计对古诗的教学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主要教学程序如下:
一、谈话与导入
1、师生谈话:
大家都旅游过哪些地方?
2、师板书:
庐山。
生跟读两遍。
3、请同学自己谈谈对庐山都知道些什么。
4、师生共同观看风光片《庐山》。
5、小组沟通观后的感受。
6、请同学用一个词语描述一下庐山,并把词语写在黑板上。
二、初学与感知
1、庐山是历史文化名胜。九百多年前,宋朝闻名诗人苏轼花几天时间巡游庐山,对庐山的熟悉还不够全面,他感受颇多,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一首诗。
2、多媒体出示西林寺的图片和《题西林壁》这首诗,师配乐朗读。
3、同学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
4、教音:
岭(lǐng)峰(fēng)不识(bùshí)只缘(zhǐyuán)
5、指名两生和两组读。
6、熟悉“缘”字:
⑴请同学自己通过部首查字典来熟悉该字。
⑵完成填空:
“缘”字用部首查字法查,应查部首,再查画。第四笔是,名称是,第五笔是,名称是。
⑶多媒体演示“缘”字的书写挨次,同学再跟写一遍。
⑷同学在自己纸上练写“缘”字。
7、再读全诗,要求读流利。
8、同学练习后,小组竞赛读。
9、请同学把全诗分成两部分,并说说理由。
三、理解与感悟
1、学习第一部分:
⑴齐读一、二句诗。
⑵自查字典,理解“岭”“峰”的意思。
⑶依据字典的解释和自己的理解,在纸上画出“岭”“峰”,请两生在黑板上画。
会计机构负责人 (岭:峰:)
⑷说说“岭”“峰”的区分。
⑸小组争论:
同样的山,为什么有这样的区分?
(由于观看的角度不同)
⑹连续争论:
分别从哪些角度来观看庐山的?
⑺体会“横看”“侧”“远近凹凸”的意思。
⑻协作相应的风景图片,完成填空:从左向右看,庐山是;从上往下看,庐山是;从远处看庐山,像;从近处看庐山,像;从高处(山顶)看庐山,像;从低处(山脚)看庐山,像。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