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艺术类考研艺术综合笔记整理
1、艺术批评
剩蛋2、重要文论
艺术批评
艺术批评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英语专业自荐书(1)对艺术作品而言艺术批评够作出深入的分析和判断指出其艺术特揭示其审美意,评价其审美价值使其审美潜能得封充分释放。
(2)对艺术创作而言艺术批评能够通过有效的信息反馈予以积极的推进。艺术批评是艺术传播信息反馈的重要途径之一。能帮助艺术家更深刻地认识艺术规律也更深刻地认识自己。所以贺拉斯把艺术批评比之为“磨刀石”它虽不能直接切割东西却可以使刀更锋利使艺术创作更成熟。
(3对艺术鉴赏而言
王志文老婆是谁艺术批评能够通过对艺术作品的理性分析评价加以正确的引导。艺术鉴赏是一方个人的审美天地。然而与艺术作
品之间深层审美沟通的建立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而艺术批评却可以实现对艺术作品的深层透视将一般接受者难以达到的审美层面开掘出来。艺术批评的理性深度可似为接受者的鉴赏活动带来宝贵的启示和实际的帮助。
重要文论
一、中国古代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孟子提出的文学批评方法知人就是了解作者论世就是分析时代背景。理解作者写作的
“立意”最好的方法就是从作者在作品中透露的思
想感情“逆行推理”这就叫做“以意逆志”。
思无邪★★
“思无邪”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文学创作理论上孔子强调作者的态度和创作动机。程伊川说“思无邪者诚也。”也就是说要“修辞立其诚”要求表现真性情也就是诗人要有真性情在庞杂的内容中实现“文以载道”在客观效果上“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八佾》。
二是从思想上说“思无邪”就是要归于正诚如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所说“国风好而不淫小雅怨诽而
不乱。”这里要说孔子认为这句诗可以包括全部《诗经》意义。邪和正必要有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仁”。孔子所谓无邪就是指思想纯正而不歪邪政治道德标准。孔子对诗人也罢还是读诗人也罢他的主张就是“正”而“不邪”这是不能分开的。音乐上讲要中正平和。文学上讲要委婉曲折而非过分直露。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孔子认为学诗是修身厉行的开始吟咏诗教对于兴起的好善恶之心陶冶情操有重要作用哈尔滨什么时候解封
的道理。但还要学礼故曰“不学礼无以立。”《季氏》学了诗学了礼还要学乐用音乐陶
冶性情坚定的形成德性。这样道德就修成了。诗歌可以振奋人的精神礼节可以坚定人的情操音乐可以促进人们事业的成功。所以对于个人修养来说全面发展显得极为重要。
“虚静”和“物化”★★
这是《庄子》的关于艺术创作的论述认为要在艺术创作上达到理想的境地。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使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的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
这样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也最为旺盛而创作者不再感到主体的存在便进入了《庄子》所谓的物化境界
也叫做“以天合天”主体的“自然”和体的“自然”合而为一这样的创作自然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了。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庄子.外物》篇云“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
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意言。”这就是所谓“得意忘言“。那么作为文学作品就要求含蓄蕴藉
有回味特别是诗歌创作就要以少总多追求“味之外旨”、“言外之意“。“得意忘言”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文学作品“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高雅拉整容
发愤著书说★★★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伟大的事迹概括出来“发愤著书”说司马迁有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抱负他的“发愤著书”说是在评论屈原及其作品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他联想到多少先贤因遭厄运而发愤著书司马迁引这些先贤为精神同道。“发愤著书”说认为真正伟大作品大抵是作家遭到统治者迫害后为了坚持自己的进步理想而坚持斗争的产物。此说法对后来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说都产生过重要理想。
文气说★★★曹丕在《典论·论文》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他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
力强而致。文章中的“气”是由作家不同的个性所形成的它是指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诗缘情而绮靡”说陆机在《文赋》中论及各类文体的特征及其艺术风格把文体分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诗缘情而倚靡”说★陆机讲“诗缘情”而不讲言志使诗从“止乎礼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缘情”就是要诗歌注重感情的抒发。说明陆机对文学的艺术特征的了解又在前人基础上大大深入了一步。神思说★《神思》篇重点论述了艺术思维中的想象问题提出了“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的创作观作者阐述了志气和辞令在想象活动中的作用
刘勰认识到了艺术创作活动中思维与语言的非对应关系即是认为思维中想象容易奇特写成却往往大打折扣。
风骨说★★风骨是刘勰文学批评中的重要概念对后世文学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风是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骨是一种精要劲健的语言表达。从某种意义上看风骨可以看作是文学作品的某种艺术风格但又不同于表达作家个性一般意义上的艺术风格它具有普遍性是文学创作中作家必须普遍追求的审美特征也是文学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应具有的风貌就此而论风骨这个概念体现了刘勰对文学创作的审美本性的认识。
性情说★★★
钟嵘在《诗品序》里认为诗歌的本性是表达人的感情的他指出诗歌既是人的“性情摇荡”的产物又可反
作用于人的“性灵”使之受陶冶感化。性情之所以摇荡是因为“物之感人”。
“物”包括自然事物和社会人事两者这就对文艺和现实的关系作了正确的解释具有进步积极的社会内容《诗品序》还特别强调诗歌要抒发怨情“诗可以怨”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理论的一个进步传统。滋味论钟嵘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最早明确提出以“滋味”论的诗歌评论家钟嵘《诗品》认为诗歌必须有使人产生美感的滋味。他认为只有“使味之者无极
闻之者动心”的作品才是“提诗之至也”。钟嵘把滋味作为衡量作品的重要尺度使之成为古代文论中的基本审美范畴。“风骨”风少论钟嵘在《诗品》中提出以怨愤为主要内容的风骨论强调诗歌创作必须以“风力”为主干同时“润之以丹彩”只有“风力”与“丹彩”均备才是最好的作品。钟嵘所憧憬的“建安风力”树立起了这一标准它具有慷慨悲壮的怨愤之情直寻自然,重神似而不重形拟以及风格明朗简洁等内容特征。
四外说★★★★
所谓四外说是司空图对于诗歌意境的特殊性质进行探讨得出的。即“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这“四外”说都是论述意境的特殊性质。笼统一说都是指丰富的醇美韵味细分析则可分三组。“之旨”应该是指有意境的作品有表层文字、声韵覆盖下的无尽情致“味外之旨”则应是指有意境的作品在表层描写的形象之外而“象外之象”和“景外之景”则是指有意境的作品所具有的启人深思的理趣还能让鉴赏者联想到但又朦胧模糊的多重境象。情致、理趣、境象在作品中都是潜伏着的假存在
要依赖于鉴赏者调动自己以往的审美经验去与之应合才能将它们召唤出来再现出来这是对诗歌意境理论的深入而精辟的阐述。在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穷而后工”说“诗穷而后工”★★★★★
是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一文里表露的比较重要的思想。在他之前司马迁、钟嵘、韩愈等人也有过相似之论大体都是讲创作主体的生活境于创作潜能的关系。他进一步将作家的生活境遇、情感状态直接地与诗歌创作自身的特点联系起来“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态往往探其险怪内有忧思感情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这涉及了文学创作的两个问题一是诗人穷而“自放”能与外界事物建立起较为纯粹的审美关系于是能“探其奇怪”二是郁积的情感有助于诗人“兴于怨刺”抒写出更为曲折入微却又带有普遍性的人情这是对前人思想的深入发展。
随物赋形说★★
katy pretty
注重文艺的自然本质讲求创作的自然天成是苏轼文艺思想十分突出的方面就之而言苏轼反对务奇求深和雕琢经营要求行文自然反应在具体形象上便是“随物赋形”强调主体创作时与对象的一种顺应而自然的关系。象外之象韵外之旨妙悟说严羽在《沧浪诗话》里提出的在佛教禅宗里妙悟本指主体为世界本体“空”的一种把握。严羽以禅论诗指出诗歌创作中的艺术思维特征“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悟”“妙悟”是严羽以禅喻诗的核心内容。就诗而论“妙悟即真”当是指诗人对于诗美的本体诗境的实相的一种直
觉这是诗歌创作最为独特的艺术规律。童心说★李贽主张文学要表现童心他所谓童心即是真心是不受道理闻见即儒家正统教条熏染之心童心不仅是创作的源泉而且是评价一切作品的首要的价值标准。只要有童心“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闻者。”“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这种观点与七子派强调复古摹拟是对立的成为公安派性灵说的直接源头。从这种观点出发他给予《西厢记》、《水浒传》等戏曲小说以很高评价认为是“古今至文”。“性灵”说★★★袁宏道是公安派的中坚他提出“独抒性灵”
的口号其所谓性灵与李挚所说的童心是一致的。性灵的唯一规定就是真。真是最高的价值标准。物真则贵文亦如此。持这种观点他认为当代诗文不可能传世而“其万一传者或今闾阎妇人孺子所唱《擎破玉》《打草竿》之类就是无闻无识真人所作故多真声”肯定了民歌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