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自然地理实习资料
一、 地理位置
庐山位于江西省北部九江市庐山区内,九江县以东,星子县以西。西北滨临长江,东南临鄱阳湖。地理坐标是:东经115°52′~116°8′,北纬29°26′~29°41′。
二、 地质
1. 地层遗迹
古元古代星子地层剖面遗迹,主要出露有两处:一是栖贤寺至阮家棚剖面,位于河谷内。沿途可见星子各种片岩、变粒岩、石英岩、大理岩。二是归宗至金轮峰剖面,沿途可见星子的各种变粒岩、片岩及斜长角闪岩(基性火山熔岩)。其遗迹不但完整,而且保存自然。
第四纪更新世冰碛泥砾地层遗迹,出露最全,早更新世早期的大排岭冰碛泥砾剖面遗迹就在大排岭南。早更新世晚期的鄱阳期冰碛泥砾剖面在金定山上,另一处在鄱阳湖边的白龙寺旁。
中更新世大姑期冰碛泥砾剖面遗迹有多处,其中以下青山最为典型。另外还有冰碛与冰水混杂堆积剖面遗迹两处。这些遗迹保存自然完整。
催眠的轻音乐2. 岩石遗迹
庐山三大类岩石(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遗迹均有分布,且保存完整,其中最重要的是岩浆岩和变质岩。庐山东南部观音桥、秀峰、归宗等地见有花岗岩体侵入于古元古代星子中,其同位素年龄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就业前景8.47亿年,属新元古代。东牯山、玉京山、海会、石牛山等地的花岗岩体侵入于古元古代星子中,同位素年龄为1.37亿~1.04亿年,属中生代。庐山南部谢家山、隘口、塘家湾等地的古、中元古代变质岩中,见有基性岩墙的出现,同位素年龄为1.36亿年,属中生代。基性岩墙是地壳伸展背景下,来自下地壳或上地幔的基性岩浆侵入体。庐山基性岩墙的出现,是地壳处于拉张伸展应力状态下的标志。古元古代角闪岩相变质岩遗迹分布较广,老虎潭瀑布、红山洼瀑布两处的绿帘变粒岩最完整而新鲜。下双剑峰、玉帘泉瀑布、卧龙岗瀑布、醉石几处的变粒岩遗迹保存最完整且有美学观赏价值。另外还有矽线石片岩、兰晶石片岩等。有一定美学观赏价值的沉积岩遗迹主要有震旦纪早期的砾岩中的大量紫红玉燧砾石和奥陶纪晚期紫红网纹状石灰岩等。
3.地质构造
以伸展构造为主体,伴随出现有断块山构造和变质核杂岩构造。褶曲有背斜及向斜二列,由北向南是:王家坡倒转向斜,牯岭向斜,大月山背斜,三叠泉向斜,五老峰背斜背翼,均为NE走向。
主要断层有两组,一组易烊千玺自评演技NE走向有:莲花洞正断层,好汉坡正断层,大月山正断层,庐山垄正断层,红石崖正断层,温泉正断层。另一组NW走向有:息肩亭逆断层,九奇峰逆断层,仰天坪正断层。
4.地质发育史
庐山地区是一个古老的陆块,在扬子准地台南缘,发育过程包括四个阶段:
1.地台褶皱基底发育阶段
在前震旦纪(An)时,即距今10亿年前,庐山地区已经下沉,成为滨海及浅海(<200m)环境,沉积了厚约3000m以上的碎屑岩。An末期的吕梁运动,使An地层发生了褶皱、变质和流纹岩喷出,构成了该区的褶皱基底。
2.地台盖层沉积阶段
由震旦纪(Z)—二叠纪(P),地壳仍然下沉,海水有时加深,故沉积层中除了碎屑岩外还有白云岩和石灰岩岩层,共厚约5000m,成为地台的盖层。在此期间,曾经有过二次短暂升起,即晚奥陶纪及志留纪末—中泥盆纪,后者是加里东运动影响所致。
3.地壳上升和褶皱断裂阶段
二叠纪沉积以后,在海西运动影响下,地壳稳定上升,从此脱离了海侵历史。侏罗纪(J)—白垩纪(K)时,由于受到剧烈的燕山运动影响,使盖层(Z—P)发生褶皱、断裂和微弱的花岗岩侵入(花岗岩零星分布在五老峰以南至温泉一线,呈岩株状或岩盆状产出)。庐山亦由此断裂升起,但其四周在晚白垩纪(K2)时下降,发生过陆相沉积。第三纪(R)喜马拉雅运动时,庐山地区再次全面上升(因而缺失第三纪地层)。
4.地壳急剧上升成山阶段
自中更新世(Q2)至现在庐山的新构造运动十分明显,使庐山主体沿南北断裂带急剧上升,从而造成了目前断块山的形态。上升证据:
A.从网纹红土的分布高度上看:目前庐山的红土发育高度在海拔300m左右,但古红土(中更新统)在山上分布的高度为800~1200m,上升幅度为500~900m。说明高度800m以上的Q2红土沉积之后随地壳上升而成。
B. 分布在1100m 左右的古河谷(宽谷)和古谷中沉积的中更新统红土层,仍然得到良好的保存,说明上升的时间不长。
D.山麓四周广泛堆积了第四纪的砾石层,它与该山快速上升以及高差大有关系。
三、地貌
1.构造地貌
庐山由构造所控制的山脊主要有5列:五老峰、大月山、女儿城、牯岭、虎背岭。山脊之间为谷地,主要有4列:七里冲、大校场-船洼、中谷(东谷)、西谷(大林冲),山脊和谷地平行排列,且作北东-南西走向。
褶皱构造地貌主要有:
(1)五老峰单面山:由五老峰背斜的北翼所成,其南翼因断层陷落与山南。五老峰海拔1358m。
(2)七里冲向斜谷:位于大月山与五老峰之间,发育在三叠泉向斜构造之上。
(付伟伦3)大月山背斜山:大月山背斜山受大月山背斜构造控制,走向北东-南西,主要由石英砂岩组成。大月山海拔1453m。
(4)大校场及西谷次成谷:前者在大月山与女儿城之间,后者位于虎背岭与牯岭之间。成因是牯岭向斜两翼的软弱岩层受外力强烈侵蚀、破坏而形成谷地。
(5)女儿城及牯岭次成山:位于莲谷-东谷的两侧,原是牯岭向斜的两翼,由于岩性坚硬未被侵蚀而成为低矮的山岭,称为次成山,相对高度不大。牯岭日照峰海拔1310m。
(6)东谷(中谷)-莲谷、王家坡谷向斜谷:受牯岭向斜控制,位于女儿城与牯岭之间,两谷地本向同一方向延伸,因受剪刀峡断层的错动影响,使莲谷、王家坡谷向东北倾斜,东谷向西南倾斜。
(7)虎背岭单面山:虎背岭倒转背斜残留的南翼(北翼断陷),成为单斜层及单面山。
麦迪娜 买买提(8)九叠谷固流褶皱:位于庐山变质核杂岩拆离断层山盘,岩层受到拆离断层热动作用,产生固态塑性流动褶皱形成千姿百态的谷流褶皱。
断层构造地貌主要有:
(1)虎背岭断层崖:因虎背岭北侧的莲花洞大断层把虎背岭错开,使其北翼断落而成。该断崖在石门涧和莲花洞一带高达1000m,向东北方和西南方降低,断层崖呈阶梯状下降,好汉坡一带呈二级阶梯。
(2)五老峰断层崖:因庐山正断层切过五老峰背斜南翼而成,在秀峰、海会一带崖高1000m,向东北方递降。断层崖分2-3级,受流水下切和溯源侵蚀,形成许多垭口,五老峰即五大垭口之间的山峰。
铁壁峰顺层剪切带:岩层在下滑过程中形成密集的剪切破裂面,因受到剪切旋转而形成杆状构造。
2.流水地貌(河谷地貌)
发源于庐山的河流,主要是循软弱岩层和向斜构造发育,其流向以日照峰为分水岭,东侧流向东北,西侧流向西南。少数为横切构造发育的的较新河流,流向大都与上述流向垂直,作南东-北西向。河谷的形态特殊,与常态河谷不同,其上游宽谷,下游峡谷,两者之间出现裂点和瀑布。
(1)宽谷:横剖面宽阔的河谷,一般谷底有河漫滩,谷地上有阶地(多级)。多发育在软弱岩层上,并与向斜构造相适应,且与岩层走向一致,典型的宽谷有:西谷、东谷、莲谷-王家坡、大校场谷、七里冲-青莲寺、仰天坪等,谷宽而浅,谷地内覆盖着第四纪堆积物。
(2)峡谷:因第四纪地壳上升时,河流侵蚀复活,河谷下游的河床先遭到强烈下切而成峡谷。谷坡陡峭或呈阶梯状,纵比降大,多裂点和瀑布系幼年期河谷特征。典型的峡谷有:石门涧、剪刀峡、三叠泉峡谷等。
3.冰川地貌
庐山是中国第四纪冰川地质学的诞生地,具有典型的第四纪冰川遗迹。1947年李四光先生在专著《冰期之之庐山》一书中提出,庐山在第四纪更新世曾经出现过三次冰期,分别是:鄱阳期(Q1)、大姑期(Q2)和庐山期(Q3)。
(1)冰蚀地貌
1.天桥冰溢口
天桥冰溢口位于西谷U形谷与锦秀谷冰川U形谷之间。西谷中的冰流从天桥冰溢口流入锦秀谷中。冰后期流水再将冰溢口侵蚀威一个天生石桥,天桥于6 3 0年前垮塌。
2.石门涧冰坎
石门涧,长约3000米,宽200余米,谷地呈槽状,亦是冰川谷。在其出口处,由基岩及其上覆的冰积物组成一横亘于谷中的门槛,形成冰坎地形。石门涧,水系发育丰沛,有急湍奔泻的石门涧瀑布。
3.芦林冰窖
冰窖是山谷冰川的发源处,是屯冰的基岩洼地。芦林冰窖地貌上称为芦林盆地,发育于震旦系南沱组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之上,底部有冰物沉积,长约1300米,宽约750米,呈椭圆形洼地,现为芦林湖。芦林湖曾是一个冰窖,长约1300m、宽750m、深约70m,海
拔1000m左右。在交芦桥处原有一个冰坎,冰坎下有一悬谷。未修人工湖前,冰窖内曾发现有冰川纹泥。在1700年前冰坎未冲毁之前尚是一个天然湖泊。
4.西谷冰川U形谷兼冰窖
冰窖是山谷冰川的发源处及屯冰的洼地,西谷又是运冰的U形谷又是屯冰的冰窖,如琴湖是冰窖内的一个人工湖。
5.三逸乡冰窖
冰窖是冰川的主要屯冰处,它是300-250万年,120-150万年,110-90万年,40-20万年四次冰期的屯冰之所,窖内坡势平缓,并堆积有40-20万年冰碛物泥砾层。冰窖直径约1000m,深约80m,盆底海拔1050m。其北为月轮峰冰笕,南东为含鄱岭刃脊。
6.锦绣谷冰川U形谷
由大林峰与天池山交汇而成。因第四纪冰川作用,锦绣谷这块面向西南的山间凹地,经过冰川的反复刻切,形成了一个平底陡壁的山谷。
何洁的男友7.王家坡冰川U形谷
冰川在谷底流动中,侵蚀和掘蚀所塑造的谷地形态。谷地宽而两坡陡,横断面呈U字形。王家坡U形谷,是庐山U形谷中规模较大,形态特征保存较为典型的谷地之一。谷地有震旦系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所组成,气势浩然,谷地源头高程约800米,长达4公里,谷地宽约700米。谷中有著名的王家坡双瀑。
8.含鄱岭冰川刃脊
含鄱岭冰川刃脊如刀刃状,其延长方向近东西,既不与岩层走向一致,又不与任何一组裂隙面下行。北侧为三逸乡冰窖、南侧为太乙村冰坡。刃脊长1250m,高约120m,海拔1100m。北端的梭子岗刃脊是其外延部分。
9.大坳冰斗
冰川源头屯积冰雪的小型凹地,呈圈椅形状,后壁陡峻,一面开口。大坳冰斗,是鉴定冰川遗迹的重要标志之一,位于大月山东北角,由震旦系南沱组片麻状含砾石石英岩所组成,冰斗长300米,宽250米,深约100米,斗底高程1200米。
10.犁头尖角峰
因冰体啮蚀山坡,使山峰形成金子塔形而称为角峰。犁头尖,海拔1328米,峰体苍劲,形如铁犁,挺拔俊俏,构成特有的孤峰地貌景观。
11.羊背石
庐山山麓鄱阳湖滨,原有较多裸露石炭纪石灰岩,冰川从这些岩石上爬越前进,将岩石磨蚀的较为扁平,状如羊背。蛤蟆石,高约16米,遗憾已遭破坏。
(2)冰碛地貌
1.芦林冰碛泥砾剖面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