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摹物之物品(1):描摹物态
主题导引:人生就是一段段经历与回忆,每个人都会珍藏着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物品。它们也许包含了儿时的美好回忆、朋友真挚的情谊、家人温暖的牵挂……每每我们观察、描摹这些物品时就会唤起一个个温馨的故事。
描摹就是“添枝加叶”,使一棵孤树变得枝繁叶茂;描摹就是“添油加醋”,使一锅淡水变得有滋有味。那么如何描摹物品呢?一是要认真观察描摹对象,抓住特征;二是要确定清晰的写作顺序以及合适的表达方法;三是语言表达要讲究分寸,遣词用句要生动形象,能充分表达出所要抒发的情感,并力求达到表达的多样性。
经典回放奔驰cl级
鼻烟壶
□小雁塔
收藏界有句行话:北方人赏鼻烟壶,南方人玩紫砂壶。这话道出了南北古玩人的文化趣味,同时也折射出鼻烟壶一如紫砂壶是古玩杂项中的一种雅俗共赏的藏品。
鼻烟壶为盛鼻烟的容器,清代文物。鼻烟是一种烟草制品,系将烟叶烘烤、去茎、磨粉、发酵并加入香料配制而成,
用鼻嗅服。17世纪前期鼻烟在欧洲开始流行,后期传入中国。
鼻烟是地地道道的舶来品,但鼻烟壶却是地道的中国发明。明代时,鼻烟开始从国外大量流入我国,一般是用大玻璃瓶装的,重量从四两至一斤不等。国人为了携带和吸食方便,一般把鼻烟放在盛药的小瓶中。到了清代初年,社会上开始出现了以硬木、贵重金属、珍贵野牛角制作的鼻烟壶。由于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满族、蒙古族等一些少数民族野外生活的时间很长,所以要求鼻烟壶必须坚固耐用,强调实用性。这也是早期鼻烟壶的重要特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鼻烟壶逐渐由实用品发展成为工艺品和欣赏品。清代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成为鼻烟壶生产的鼎盛时期。书中记载,当时不仅内府制造贮藏鼻烟的玻璃瓶,而且在民间也大量制造,只是称之为“瓶”而非“壶”。清朝的康熙皇帝思想解放,胸怀博大,乐于接受和学习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和文化,他在与那些有真才实学、懂科技的外国传教士接触交往中,学会了吸闻鼻烟,并成为嗜好。
于斌如今,鼻烟壶的收藏价值不仅决定于它的质地,更取决于其工艺水准。如漆器鼻烟壶的材质很普通,但因存世太少,而制作工艺又都很精美,所以价值也相对较高;套料鼻烟壶的制作得使用多层烧结技术,让深浅不一的料经过高温融合后极富层次感,从而产生凸雕的效果;内画鼻烟壶,即以特制变
形
的细笔,用技巧在壶的内壁上反画出纤细清晰的人物、山水等图案。若是名家制壶,其价值就更是高昂。鼻烟壶一度曾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如今却早已成了大众的藏品。鼻烟壶集多种工艺于一身,它体积不大,可赏可玩。传世精品较多,正以其小巧玲珑的造型、丰富多彩的纹饰吸引着众多藏家。
(选自《国学》2009年第7期,有改动)
暗黑血统2攻略下载【阅读感悟】
方寸之物、只手可握的鼻烟壶,竟然使清代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成为其生产的鼎盛时期,它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呢?
我们跟随作者走进鼻烟壶的世界。通过阅读本文,我们了解了鼻烟壶的作用、发展历史以及关于鼻烟壶的皇族逸事,了解了它的不菲价值。
鼻烟壶的制造凝结着伟大的匠师们卓越的艺术才能和辛勤的汗水。它作为华夏文化的浓缩,成为世界文化艺术历史中的一件瑰宝。
美文欣赏新冠疫苗第二针间隔时间
司南迷雾
□赵洋
一说起古代中国对世界的贡献,人们通常会想起“四大发明”。在这四大发明中,以指南针的历史最为悠久,其形象也
最深入人心――方盘上的勺状司南――这个形象不但出现在各大博物馆的陈列中,还作为科教节目的标志出现在电视荧屏上。但是,真正的司南可能根本不是这个样子,甚至,它是否存在也是学术界正在讨论的问题。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曾回忆道,小时候第一次看到指南针,“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想方设法要知道它为什么总指着一个方向”,并由此激起了对科学的兴趣。看来,对磁学一无所知的人要发现天然磁石吸铁的现象并不困难,但要发现磁石的指极性,就难多了。今人如此,古人亦然。历史上最早明确提出磁石能吸铁的文献记载,当推《吕氏春秋》中所写的:“慈石召铁,或引之也。”后来,秦朝的工匠用磁石的这个性质,制成阿房宫的大门,鉴别暗藏铁器或铠甲的刺客,其作用类似于今天机场的安检门。
东汉王充《论衡・是应篇》记载:“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柢指南。”“杓”就是勺子,“地”指托着勺子的地盘,“柢”是勺柄。从这段话中可知,做成勺子样式的“司南”,放置在坚硬光滑的“地盘”之上,它的柄便自动指向南方。
SF运单号林志颖老婆是20世纪50年代,著名文物学家王振铎正是根据这段记载,参照汉代勺子的样式,提出司南样式的复原方案。司南用天然磁石磨制而成,其大小形状类似家用汤勺,只是勺底部呈
球形。青铜地盘中央光滑,四周刻着四维、八干和十二地支共二十四个方位。将司南轻放于地盘中央,如果摩擦很小,它就会转动起来,直到与地磁场方向基本一致为止。这时它的勺柄指向就是地磁场南极。
这个司南的复原方案很快就深入人心,但是,它作为指南装置却并不那么成功,甚至,连制作都成了大问题。其原因有三:一是磁石磨成勺状,相当困难,成品率很低,需要有经验的玉工做;二是磁石在磨制的过程中,磁性减弱,指南的效果变差;三是它的底部和地盘的接触面较大,摩擦阻力也相应加大,转动不灵活,影响了指南效果。后两点恐怕是所制成的司南不指南的原因所在。
虽然,对于这件文物的鉴定与复原方案有太多臆测的成分,但目前,国际上多数研究者还是倾向于认为是中国人首先发明了指南针。北宋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已详细记载了指南针的使用;南宋著名民族英雄文天祥也有诗云:“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这些足以说明宋元时代指南针已普遍用于航海。无论今后的研究表明司南存在与否,都不能抹杀中国人发明指南针用于航海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选自《中国青年》2008年第1期,有删节)
【思考练习】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