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云山与菩提流支塔
巴图结婚生子 多云山位于黄梅县城东北十五里,山顶常有云雾气,天干时,人们常以云天为天雨的的象征,故名。山上有一古刹名广福寺,三面山怀抱,面对一山谷口,寺前约有一百余亩自东向西倾的开扩地,形如燕窝,俗称燕窝地。<旧志>载“流支禅师,中印度人,梁武帝时与达摩同来,译经藏,建道场日菩提。后寂于多云山,其塔在于此,菩提流支塔在广福寺东侧一百米处,圆顶石拱,两扇合关石门,关闭灵活自如,内空面积约有五个平方米,是一个典型的古代墓塔。根据“临济正宗三十二世天峰真性和尚之塔”碑文中载:“夫多云一山,乃菩提流支自西哉来阐教中土,卓汤于此,讲经说法,注经诸经,独传千年有余。菩提流支塔则证实了东汉末年和南朝梁武帝时从天竺来到中国的千岁宝掌、达摩三大名僧中的菩提流支的确曾卓锡黄梅,并最后圆周寂在多云山广福寺,遗体安葬在石塔中。
广福寺前一百米合谷处有一土坡,是唐朝末年农民起义军领袖王仙芝的葬身之墓地,寺背后的多云山上是清代末年於天宝起义的石砌要塞城,至今断垣残壁可见,夹旗石城门尚在。古称黄梅十景之一的多云樵唱“则至今仍为村民摇指自诗。
弘忍与新开
黄梅县地图上,有一个美丽的乡镇-新开镇。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滨临长江,文化底蕴深厚。勤劳的新开人民。以自己的智慧为黄梅的艺术奇葩---黄梅挑花,黄梅戏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提起新开镇名字的由来,这里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相传黄梅五祖寺祖师弘忍母亲在弘忍小时侯六七岁时,即带他到各处乞讨或拾荒。弘忍到了七岁还是个哑巴,不能开口讲话,这一年,他们到了新开这块地方(以前为个地方不叫新开)拾麦,此时正是夏天,天气炎热,田畈遍地是农夫们割好的麦捆,正等着农夫们挑回村中。弘忍母亲此时正值年轻,再加上她善良、美丽,每到一处,难免有许多男人的目光在她身上逗留。这天,弘忍与母亲弯腰低头拾麦,几个农夫互相打趣:谁能有本事与这位美丽女人搭上腔,就算谁有本事,一农夫手拍胸脯说:“这有何难,我自有办法!”说罢即到弘忍母亲面前,他采取迂回作战方式,从孩子身上开始进攻,他对弘忍道“这孩子,只要你叫我一声爹,我就把担麦子送给你!”一直未能开口讲话的弘忍,脑子十分聪明,他知道此人所说的话,是黄鼠狼给鸡年----不怀好意,他愤怒异常,脸憋得通红,并石破天惊一语惊人----让我叫你爹,妄想!今后你们统统叫我叫爹还差不多!。农夫没占到便宜,垂头丧气走开了。弘忍母亲
惊喜得流下了高兴且欣慰的热泪,孩子终于开口了。于是,这块地方随着弘忍成为佛教禅宗五祖之后而闻名,为了纪念他在这个地方开口讲话,于是人们管这个地方为新开口了,后来“口”字渐渐取消了,只留下“新开”二字。
苏东坡与黄梅五祖寺
宋朝大中祥符8年至宝元2年(公元1015-1039),五祖寺住持师戒禅师,他是陕右(今陕西)人,弘忍大师第十代嗣孙,他眼瞎一只,少年出家,走访名师,于北宋大中祥符8年来黄梅五祖寺住山,他在住山期间,重振祖庭,僧侣多达800人。苏东坡谪官黄州以后,常来黄梅五祖寺礼佛,并曾在师戒墓塔建了一座亭子,与文朋诗友组织文学团体,评论诗文,后来把这座亭子命名为东坡亭,苏东坡的《游五祖寺》至今脍炙人口。诗云:“登岭势巍巍,莲峰太华齐。凭栏红日早,回首白云低。” 一日,苏东坡沿圣母殿西行,来到讲经台右侧的山间旁,见这里是五祖寺“法泉”水源处,历代五祖寺僧人饮水,都由此架竹简引进。“法泉”水晶莹透亮。水落寺右溪潭,声响如琴,苏东坡来到潭边,掬起一棒水渴了,顿觉神清气爽,劳顿全消,他立即命随从拿来如巨笔,在溪潭壁上,题写了“流响”二字,字迹丰腴端庄。后人依照东坡的手法进行石刻,使东坡“流响”成为五祖寺一景。
苏东坡与黄梅五祖寺
宋朝大中祥符8年至宝元2年(公元1015-1039),五祖寺住持师戒禅师,他是陕右(今陕西)人,弘忍大师第十代嗣孙,他眼瞎一只,少年出家,走访名师,于北宋大中祥符8年来黄梅五祖寺住山,他在住山期间,重振祖庭,僧侣多达800人。苏东坡谪官黄州以后,常来黄梅五祖寺礼佛,并曾在师戒墓塔建了一座亭子,与文朋诗友组织文学团体,评论诗文,后来把这座亭子命名为东坡亭,苏东坡的《游五祖寺》至今脍炙人口。诗云:“登岭势巍巍,莲峰太华齐。凭栏红日早,回首白云低。” 一日,苏东坡沿圣母殿西行,来到讲经台右侧的山间旁,见这里是五祖寺“法泉”水源处,历代五祖寺僧人饮水,都由此架竹简引进。“法泉”水晶莹透亮。水落寺右溪潭,声响如琴,苏东坡来到潭边,掬起一棒水渴了,顿觉神清气爽,劳顿全消,他立即命随从拿来如巨笔,在溪潭壁上,题写了“流响”二字,字迹丰腴端庄。后人依照东坡的手法进行石刻,使东坡“流响”成为五祖寺一景。
东山白莲
东山白莲,位列黄梅十景第一,历来受到游人的青昵?也是文人墨客诵吟的对象。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自古以来,中国人爱莲,“莲花出污泥而不染”之句来自名作《爱莲说》一般而言,莲花荷藕,产自平湖区,夏秋之季,十里荷香,美不胜收,但并不神奇,东山白莲,则开于海拨670米的白莲峰上,相传五祖大师亲手种植,这就不仅奇了而且神了。白莲池为石条垒成,东西长17米,南北宽15米,唐代诗人裴度有《咏东山白莲》诗云:“遍寻真迹蹑莓苔,世事全抛不忍回。上界弗知何处去,西间移向此间来。岩前芍药师亲种,岭上青松佛手栽,更有一般不见人,白莲花向半天开。” 可惜这样的一处著名风景,明代兵灾以后,莲池淤积,美景不再出现。 1978年,县广播站(现电视广播局)在白莲峰中转站,工人在白莲池内掘井取土,偶然于土中发现古莲籽数颗,他们将莲籽破壳放入池内,第二年便生出几片小莲叶,经过数年发育生长,现已莲叶满池。但是,莲叶满地与莲花开放还有一个过程,也许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里有几个不可知的因素,一是历来莲籽是处于自然水和自然气温变化情况下长出莲叶,开出莲花的。而这一回则是人工将莲籽破壳,放入池中的,白莲池海拨高,与寻常平原湖区温差相隔5度左右,因此,对于白莲开花只能是试
目以待。二是莲的品种也许地有别于平原湖区的莲种。元代诗人赵国宝〈白莲峰〉诗云:“绝顶峰高千仞危,白莲花发白莲池。名从妙法经中贵,种向匡山社里移。与月争深夜照,香顺风自半天吹。要知五祖庄严意,刻玉峰为万万枝。”由这首诗,我们不难看出,此莲曾于元代或元代以前曾移种到匡庐即山某学术研究团体所在地。白莲,洁白如玉,白壁无阆,曾几何时,白莲池内碧绿的何叶在清洌的池水中生机盎然,而洁白如雪的莲花,在绿何的映衬下,更显得,风姿绰约,,如明珠般璀灿夺目,随着阵阵山风送来的扑面清香,更便使人神清气爽,以觉身在神仙境界之中。我们期待着这样的美景重现在人们的面前。
军校委培生
西 山 碧 玉
西山碧玉,黄梅十景之一。位于县西25公里处的西山,即四祖寺所在地,有诗为证:“破额山前碧玉流,一瓢高挂乱石头。秋风江左悲禾黍,何此骚人芯愁。” 西山碧玉之所以名声显赫,究其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唐代的二位大家:柳宗元、柳公权。这二柳,一为唐代大书法家,柳宗元诗云:“破额山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澜舟,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平花不自由。”柳公权闻此佳句,也来黄梅西山,他大笔一挥“碧玉流”三个斗大的楷书石
军校委培生
西 山 碧 玉
西山碧玉,黄梅十景之一。位于县西25公里处的西山,即四祖寺所在地,有诗为证:“破额山前碧玉流,一瓢高挂乱石头。秋风江左悲禾黍,何此骚人芯愁。” 西山碧玉之所以名声显赫,究其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唐代的二位大家:柳宗元、柳公权。这二柳,一为唐代大书法家,柳宗元诗云:“破额山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澜舟,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平花不自由。”柳公权闻此佳句,也来黄梅西山,他大笔一挥“碧玉流”三个斗大的楷书石
刻,价值连城,这三字石刻于灵润桥下流泉中的巨石之上,至今流水潺潺,每当雨后,山溪水涨,这三个字就在清清的泉水的流淌中若隐若现,妙不可言。文人对旅游景点的颂扬,往往使景点名声大噪,苏州寒山寺因为张健的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而名播海内外、庐山的香炉峰便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望瀑布挂前川”而驰名九州;苏东坡:“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诗,也邦了庐山的大忙。当代作家余秋雨到他妻子的故乡安徽天柱山一游,写了一篇散文,于是天柱山旅游门票收入大增。自从本焕大师捐巨资将四祖寺修复一新后,四祖寺游香客一年一年地递增,县委、县政府及宗教局多次组织各项活动,也促进四祖寺旅游行业的发展,县文化局、县博物馆对四祖寺的文物在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仍做出了许多保护、维护工作。与西山碧玉密切关系的灵润桥,桥长约15米,跨度约8米,桥上建有五间殿宇式的长廊,桥壁自然形成三叠,第一叠长10米,历代游人刻诗很多。第二叠小石矶状如鱼,“碧玉流”三字刻在石鱼背上,碧玉流下为“洗笔池”,池的右侧刻在“洗笔”二字。第三叠突然下跌,势若悬崖,高达20米,涧水陡落,瀑布飞流,由于千百年来的流水冲击,整个石壁光滑洁白,流光照人,其源出自双峰尖南侧之山谷中,清流由山谷凌空而下,时而剑雨杨,时而素练缠山,蜿蜒曲折。若遇山洪瀑发,碧玉流上,惊雷骤吼,令人观为叹止,桥西有块独山石,上刻有“钓鱼
台”三个字,桥南山麓大石上,刻有“天下名山”四个大字,再下为四祖河,河边屹立一块大石,石后有小石塔一座,名为引路塔,塔前有木石,临河而立,中间劈裂为二,缝下有古栗一棵,此为名山又一奇景。 2001年10月1日中国黄梅第二届佛教文化旅游节开幕式在四祖寺门前广场举行,盛况空前,人们参加盛会之余,便游山玩水,领略西山碧玉流的独特韵味。
太 白 渔 歌
《县志》载:太白湖,在黄梅县濯港镇余世显、段塘、白湖渡之间,面积为亩,水深平均2、7米,涨时4、3米左右。上收广济山河水及本县大河、马汊河诸水,下通源感湖,青石灿《太白湖晚渡》诗云:“波光如镜接遥天,极目平湖万顷连。断续渔歌随岸转,清闲鸥鸟聚沙园,淡烟斜抹舒城柳,夕照频催濯港船。更有隔山山好,几回搔首水云边。” 太白渔歌,列为黄梅十景之七,因其“湖天相接,碧波万顷,鱼舟千艇,朝幕歌声不绝。故有“顷倒太白听渔歌”的说法。清朝余世芳《太白渔歌》:“平叶芦花极望长,歌声缭绕水中央。夜来渔火还归掉,惊起汀州几行”又为我们描绘一幅夜中的太白渔火歌图。黄梅是一个鱼米之乡,自古以来,就有热爱歌唱的优良传统。在劳动中,人们通过自已的歌喉,抒
太 白 渔 歌
《县志》载:太白湖,在黄梅县濯港镇余世显、段塘、白湖渡之间,面积为亩,水深平均2、7米,涨时4、3米左右。上收广济山河水及本县大河、马汊河诸水,下通源感湖,青石灿《太白湖晚渡》诗云:“波光如镜接遥天,极目平湖万顷连。断续渔歌随岸转,清闲鸥鸟聚沙园,淡烟斜抹舒城柳,夕照频催濯港船。更有隔山山好,几回搔首水云边。” 太白渔歌,列为黄梅十景之七,因其“湖天相接,碧波万顷,鱼舟千艇,朝幕歌声不绝。故有“顷倒太白听渔歌”的说法。清朝余世芳《太白渔歌》:“平叶芦花极望长,歌声缭绕水中央。夜来渔火还归掉,惊起汀州几行”又为我们描绘一幅夜中的太白渔火歌图。黄梅是一个鱼米之乡,自古以来,就有热爱歌唱的优良传统。在劳动中,人们通过自已的歌喉,抒
发对幸福生活的幢憬,歌唱勤劳、勇敢、正直和善良,鞭挞丑恶与奸邪。在平原湖区的劳动人民种田、插秧、割草,割谷时唱田歌、秧歌,打鱼的唱渔歌,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各自有各自的歌。青人唱爱情,老年人唱“有筋骨”的历史传说。渐渐地,这些歌不仅抒发自已的感情,还说故事,小故事,长故事,短故事。于是渐渐地变成了发源于太白湖周围黄、广(今武穴市)两县的文曲戏这个剧种。文曲戏的曲调清新流畅,圆润悠扬,富有鄂东情调。早晨、傍晚有太白湖渔歌美丽动人,当一轮红日冉冉升从东方升起,朝霞将湖水映红,早出的鱼船上,渔人撒下一张张鱼网,这是一样怎样一幅美景呀!鱼民唱起自已熟悉的渔歌,这是怎样动人的时刻呀当落日渐渐地隐向西山,晚霞又将湖水映红,晚归的鱼船载着收获的鱼虾,唱着晚的鱼歌,这又是何等幸福时刻呀,夜晚劳作的渔民在船上晚炊,煮熟大米饭,再用湖水煮湖鱼,在浩瀚的湖面上,进行了“宵夜”应该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古城黄梅县的标志---高塔寺塔
古城黄梅镇,其标志性的古建筑---高塔寺塔,是一座十二级的砖塔,其建筑样式全国不多见。它显得古朴,庄重、稳健而典雅。远望似一柄利剑,直插云天,它是外地游客或居它
古城黄梅县的标志---高塔寺塔
古城黄梅镇,其标志性的古建筑---高塔寺塔,是一座十二级的砖塔,其建筑样式全国不多见。它显得古朴,庄重、稳健而典雅。远望似一柄利剑,直插云天,它是外地游客或居它
乡的黄梅时必观赏的名胜古迹。旧《县志》载:高塔寺、在城东南隅,寺肇于唐,毁于黄巢,初名弥陀寺。宋天禧间(公元1020年间)沙门仁禀上春坊民唐守忠兄弟建殿亭舍宇及砖塔一座,十二级,高一百七十尺,内座铁铸四大部菩萨一尊,乃名高塔寺……由此可见,寺名来源于寺。到了明朝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僧人永恭又建佛堂廊房,后又毁掉了。清朝乾隆年间(公元1750年间)僧人德珍募捐化缘重建。本县石灿作记于石碑上。咸丰四年(公元1854)寺被兵毁,唐姓人复建后重殿宇,到抗日战争时,被日本侵略者飞机轰炸,寺毁塔存。高塔寺塔历经当世的战乱和自然界的雨雷风霜,塔尖部分损耗不少,如乱石堆积,塔身上还长了杂树杂草,所以黄梅人把它称作乱石塔。1986年9月,在县文化局和博物馆的努力争取下,国家文物局、省文化厅拨出专项维修经费80万巨资到帐,维修工程动工,对塔尖部分进行了折除、重建,并安上铜顶。到1988年8月竣工,这就是今天民众看到的高塔寺塔。“古迹重辉”四字古碑刻分外醒目。它恰到好处地说明了维修重建工作功不可没,据副研究员何新民介绍,当时从塔顶部分取出舍利子若干,这当是极具佛教特点的文物。清代黄梅诗人梅雨田有诗咏高塔寺塔,诗云:“十七高砖塔奇,寺名众造晋唐遗。信师初地今焦士,人老苔荒释子碑。” 黄梅县委、县政府近年规划、折除高塔寺旁不符合城市规划的房屋,将以古塔为中心,扩建一新的转盘。为了实现这一规划,前几年已
单的组词花大力气扩建了古塔东南方的街道,今命名为古塔东路,并将老正街命名为古塔西路。古老的黄梅镇,将更加焕发时代的青春,高塔寺塔更是见证者。
高睹八代”鲍参军
鲍照(约414-466年),南朝宋代杰出诗人,字明远,东海(今山东郯城人)。宋文帝元嘉16年(436)竭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颇得赏识,先招为佐史,后擢为国待朗,孝武帝初,历中书舍人,株陵县令等职。后为临海王刘子顼前参军,即掌管书记之任,故称“鲍参军”。客住黄梅五六年,居住在县河之宾马号旁(今县城黄梅宾馆)。公元466年,临海王刘子顼应晋安王刘子勋在寻阳举兵反判宋明帝,时照驻守黄梅,兵败,照为乱军所杀,埋葬在城西。(今黄梅县土肥站池塘东边),黄梅人纪念他,为他修墓建亭,并取名“俊逸亭”,以示杜甫诗中“俊逸鲍参军”之意。同时,还在照的旧居修建鲍公祠,鲍母祠(鲍照夫人),在今县宾馆大门处,现已毁。鲍照是南北朝时宋代杰出的诗人,著名的文学家,才技过人,怀抱非常,写了许多有名诗人,今存诗200多首,题材广泛,思想内容丰富,风格俊逸挺拔,富有浪漫主义彩。照善乐府、五言诗,尤政七言诗。世人称鲍照五言诗是“五丁凿山”、“开人世未有”同时把五言改成七言,清人五夫之称照是“七言之祖”,对后人
高睹八代”鲍参军
鲍照(约414-466年),南朝宋代杰出诗人,字明远,东海(今山东郯城人)。宋文帝元嘉16年(436)竭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颇得赏识,先招为佐史,后擢为国待朗,孝武帝初,历中书舍人,株陵县令等职。后为临海王刘子顼前参军,即掌管书记之任,故称“鲍参军”。客住黄梅五六年,居住在县河之宾马号旁(今县城黄梅宾馆)。公元466年,临海王刘子顼应晋安王刘子勋在寻阳举兵反判宋明帝,时照驻守黄梅,兵败,照为乱军所杀,埋葬在城西。(今黄梅县土肥站池塘东边),黄梅人纪念他,为他修墓建亭,并取名“俊逸亭”,以示杜甫诗中“俊逸鲍参军”之意。同时,还在照的旧居修建鲍公祠,鲍母祠(鲍照夫人),在今县宾馆大门处,现已毁。鲍照是南北朝时宋代杰出的诗人,著名的文学家,才技过人,怀抱非常,写了许多有名诗人,今存诗200多首,题材广泛,思想内容丰富,风格俊逸挺拔,富有浪漫主义彩。照善乐府、五言诗,尤政七言诗。世人称鲍照五言诗是“五丁凿山”、“开人世未有”同时把五言改成七言,清人五夫之称照是“七言之祖”,对后人
李白、杜甫、岑参、高适有很大影响作用,鲍照又是宋时期“元嘉体”诗人代表之一,他的著名骈文《登大雷岸与妹书》,被人称为“句句锺炼元渣,真是精艳”“明远骈体,高睹八代”赢得历史文学家评论家的交口称赞。鲍照一生,出生徽寒,性格耿直。青年时代,为生活所迫,离家远游,家中无亲人,只有相依为命妹妹鲍令晖。他胸怀大志,才高气盛,心比天高,济世非凡。可惜生活中只论门第高卑,不计人才,南朝时代“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七族”。因此,他有一腔悲愤,又不得不屈身下僚。可以从他的诗词中明显地看出这一点,他的才华为时代所淹没,但他的诗词,他的骈文却永放光芒。历代的黄梅人并没有忘记他,为他修志,为他建墓,为他修亭。
一 宿 庵
一宿庵位于黄梅孔垅镇西厢大道北侧,始建于唐贞观二十二(公元648年)。旧址周围曾有七口明塘,于明风明月之夜,置身其间,顿生七星伴月之感,令人心旷神怡。唐高宗咸享二年(公元671年)东山禅宗五祖弘忍大师传法惠能(六祖)次年春亲送惠能赴广东,途经孔垅码头,乖东港船至浔阳,见此奄七星伴月,师徒留此一宿,故定名为“一宿庵”。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朱元璋率兵进攻鄱阳湖陈友谅,令大将康茂才驻孔垅屯兵,
一 宿 庵
一宿庵位于黄梅孔垅镇西厢大道北侧,始建于唐贞观二十二(公元648年)。旧址周围曾有七口明塘,于明风明月之夜,置身其间,顿生七星伴月之感,令人心旷神怡。唐高宗咸享二年(公元671年)东山禅宗五祖弘忍大师传法惠能(六祖)次年春亲送惠能赴广东,途经孔垅码头,乖东港船至浔阳,见此奄七星伴月,师徒留此一宿,故定名为“一宿庵”。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朱元璋率兵进攻鄱阳湖陈友谅,令大将康茂才驻孔垅屯兵,
特意来奄一宿,后率兵大破陈友谅,又一举攻克大都(今北京)推翻元朝,建立明王朝,改年号为洪武。1368年8月,大将康茂才拨款扩建此庵。明朝天顺八年(公元1464年)地震,主殿倾倒。明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孔垅邢懋学兄弟连届中进士,遂捐资扩建此庵。后有邢氏兄弟之友――吏部侍朗汪可受来访此庵连居数年,亲书匾少诗篇“一宿觉处”写下了不少诗篇,民国初年,湖北省参议会秘书长王镜海常在此设馆授徒,远近名士来访频繁,为古刹大增光彩,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庵堂被大水冲毁,今又在昔日旧址上重建。
梅州酒店
梅州酒店
意 生 寺
意生寺,在县西四十五里处。五祖一脉,源出于此,相传五祖弘忍之母周氏,佛缘深广,乐善好施,扶贫济困,不遗余力。年方少艾,待字闺中。一日水边浣衣,正觉饥渴,忽见上游漂来一玫鲜红的欲滴的大桃子。奇怪,此桃漂到身边,回旋不去。周氏随手捞起作了压饥解渴的晨餐。
意生寺,在县西四十五里处。五祖一脉,源出于此,相传五祖弘忍之母周氏,佛缘深广,乐善好施,扶贫济困,不遗余力。年方少艾,待字闺中。一日水边浣衣,正觉饥渴,忽见上游漂来一玫鲜红的欲滴的大桃子。奇怪,此桃漂到身边,回旋不去。周氏随手捞起作了压饥解渴的晨餐。
个人资料图片 那知,周氏自吃了那颗鲜桃后,渐觉肚鼓腹胀,似有妊娠之嫌,父母怒不可遏。未婚先孕,
胡洁照片伤风败俗,辱没门风,惹人耻笑。于是将女儿赶出家门,割断亲情,周女身怀六甲,含辱忍耻,无处容身,只好寻一荒庵破斋栖身,四方求乞度日。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产下弘忍,即后来的五祖,五祖是有母无父之子,人称意生子。
后人为纪念周母含羞忍辱,未婚产下灵儿,受尽千班苦楚,万般磨难。便在五祖诞生地修建“意生寺”。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