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辞
  ●郑培民——原湖南省省委副书记
  一名勤政、廉政的党员干部,一位先忧后乐的人民公仆,老百姓心中一位真诚的朋友。
王茜华简历
  “官因廉而生威”,新华社新闻研究所所长陆小华这样评价湖南省委原副书记郑培民。郑培民生前身居高位,是湖南省委副书记,然而,他的妻子杨力求一直是新华书店的一名普通职员。他以“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为自己的行为标准,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在北京突发心脏病赶往医院的路上,嘴里还在嘱咐司机,“别闯红灯”。
  生老病死每天都在人世间发生,并非每一桩都会引人瞩目。但是,2002年3月郑培民的逝世,却在三湘四水掀起了不小的波澜。他的骨灰运回长沙的时候,上千名干部众自发赶到机场,列起了哀悼的长队;他逝世的消息传到湘西的时候,这里的众自发地按照当地风俗为他举行了传统的路祭。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郑培民赢得了人们如此真诚的尊敬和深切的怀念?2002的中国各大媒体,纷纷把追寻的目光投向了一个已经远去的背影。郑培民是于2002年3月因病逝世,但
却以三件遗物和一句遗言让无数人为之感动。这三件遗物是:一个防腐账本、一本廉政纪录和几十本日记。他最后的遗言,是一句普普通通的话语:不要闯红灯。有人说,这平平常常的五个字,正是郑培民一生官风人格最好的总结和诠释。他从来不搞特殊化,从来不做违规事,两袖清风做了几十年官,光明磊落做了一辈子人。青海 旅游
  他是一个高官,
  但他更像一介平民。
  他是一个深爱妻子和儿女的普通男人,
  他更是一个忠心耿耿的人民公仆。
  为官数十载,他从未用权力谋过半点私利,
  为官数十载,他没有一件放不到桌面上的东西。
  郑培民,原湖南省委副书记、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二〇〇二年三月,因突发心脏病在京逝世,年仅五十九岁。
王力宏出什么事了
母亲节祝福语英语版
  在湘西的大山深处,流传着一首这样的苗歌,唱的是当年郑培民带领众修路致富的故事。郑培民曾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担任州委书记,他爬过湘西最难爬的山,走过湘西最难走的路,去过湘西最穷的村子,住过湘西最穷的人家。
  湘西是湖南最穷的地区之一,为了尽快解决众的温饱问题,郑培民在这进而大力推广粮食新品种新技术并且经常亲自下田示范。有一次连日劳作之后,郑培民体力不支,摔下了三米多高的田埂。
  湘西永顺县雨龙村村民彭国民:当时他浑身是泥巴,脑壳顶上都是泥巴糊子,我们就想办法给他冲洗,当时确实心里很难过,那么大一个领导给我们摆秧,又受了伤。
  这一年,郑培民添了一项病症,脑震荡。但也就是这一年,湘西粮食产量翻了一番,实现了自给有余。
  在湖南常德地区,人们记忆中的郑培民,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省委领导,而是一个和他们一起沙袋、堵缺口的抗洪战友。一九九八年夏天,长江流域洪水泛滥,常德安乡县堤垸溃决,灾情严峻,时任省委副书记的郑培民在这里和受灾众并肩抗洪,度过了八十多个
艰苦卓绝的日日夜夜。郑培民在湖南先后担任过湘潭市委书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委书记和省委副书记,无论在哪里做什么书记,有两个雅号始终跟随着他,一个是三不书记——说他不唱高调,不做表面文章,不搞政绩工程;一个是三民书记——说他爱民、亲民、一心为民。
  【颁奖词】他身居高位而心系百姓,他以“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为自己的行为标准,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仍然不忘自己曾经许下的诺言。他树立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品德风范,他在人民心里树立起一座公正廉洁为民服务的丰碑。
  ●王选——中国受害诉讼原告团团长
  面对强大的日本右翼势力和一些麻木的日本民众,她承担的不是一两个人的嘱托,而是那些满身历史伤口的人们对正义公道的追求。
  2002年,日本东京裁判所裁定,承认侵华日军细菌战诉讼原告团的起诉事实。在此之前,原告代表团团长王选7年里,27次走上法庭,起诉侵华日军在华的细菌战罪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中心主任王晓晖说,13亿中国人中有此心的不在少数,但敢于舍弃,并具大智大勇,真正推历史一把的代表人物非王选莫属。
  集结民间的力量,拨开历史的黑幕,王选,这位外表柔弱的热血女子,和他身后的180名原告一道,成就了一段黑白分明的历史。
  日本人细菌战使整个中国受害人数达数百万。幸存下来却一辈子受病痛折磨的更是难以计数。
  历史的血迹正慢慢风干,受害者的声音越来越微弱。1995年,在日本求学八年的王选准备赴美国深造,一则关于细菌战受害者要求赔偿的报道和一幅照片改变了他的生活。这是3个即将充作试验‘材料’的中国人,相隔六十年,他们目光中流露的恐惧与无助,依然让王选泪流满面。
  从那以后,王选放弃了留学美国计划,辞退了英语教师工作,也放弃了做母亲的机会。为了让受害者的权利得到最大的体现,她开始了艰难的调查取证工作。1997年,王选被第一批原告推举为代表团团长。
刘惜君写真  王选的号召力,使国内外众多媒体投向了这一满身历创伤的老人,和那段充满血泪的历史。从日本到中国,从线索到真相,7年来王选寻证据,组织诉讼,联合媒体,仿佛有力量在身后驱赶。在异乡的街头,他也遭遇了数不清的冷眼和闭门羹。
  王选:我努力不要去恨,我也不愿意去恨日本人民,我只是想和她谈一谈。但是我不明白也不理解,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对待中国人。
  27次赴日开庭,犹如27次重大战役,指挥是一位外表柔弱内心坚强的女子,兵马是一年愈古稀、身体病弱的老人。
  王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以前的历史要有一种继承,对受害者我们应该感到他们是我们的同胞,也是一种继承,他们没有被恢复的权利,他们受到侵害的权利和尊严,或者他们已经去世,在有生之年没有能够得到恢复,我们应该帮他们去做。
  这位老人生前还在殷切盼望赴日开庭,九个月后已带着遗憾离开人世,临终留下了这一叠厚厚的调查资料。7年中,六分之一的原告已去逝。有力的证人正在消亡。诉讼的道路还有多长?
  值得欣慰的是,这场马拉松式的正义诉讼,让许多日本人知道了从教科书上学不到的日军的战争犯罪事实,世界上进步的力量以及年青的一代,已经开始广泛参与介入,在诉讼判决之前,正义已经赢得了最广泛的支持和尊重。2002年8月27日,日本东京地方法院驳回
了侵华日军细菌战中国受害者的赔偿请求。但在判决中首次认定日本侵华细菌战的罪行。有人说,日本人脑袋里最顽固的一颗螺丝钉松了。
  【颁奖词】她用柔弱的肩头担负起历史的使命,她用正义的利剑戳穿弥天的谎言,她用坚毅和执著还原历史的真相。她奔走在一条看不见尽头的诉讼之路上,和她相伴的是一满身历史创伤的老人。她不仅仅是在为日本细菌战中的中国受害者讨还公道,更是为整个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规则寻求支撑的力量,告诉世界该如何面对伤害,面对耻辱,面对谎言,面对罪恶,为人类如何继承和延续历史提供了注解。
  ●黄昆——著名固体物理学家
  他以严谨和创新、勤奋和率真,在固体物理学领域树起了一座座丰碑。
  2002年2月,国家最高科技奖授予了一位物理学家——黄昆。这是一个远离大众视线,沉静而低调的名字,然而,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知道黄昆。杨振宁在获得诺贝尔奖后说:自己的研究方法就是与黄昆同住一室时争论出来的。另一位诺贝尔奖得主波恩也知道黄昆,在与黄昆合著的《晶格动力学理论》出版后,他写给爱因斯坦一封信,
说:书稿的内容完全超越了我的理论,我能懂得年轻的黄昆以我们两人的名义所写的东西就很满足了。他自称境界不高,才能有限,可他却达到了中国科学界的顶级水平。
  他的理论哺育了世界上几代人的成长,他的著作被学者们像圣经一样摆在书桌上。
  黄昆:我觉得自己向来不是一个天才人物。能够使自己的力量我这一路走过来是非常幸运的,每个时期都是有着机遇,可以发挥自己的作用,不管有多有少,总是能够使自己的力量真正使出来,做点有用的工作。
范逸臣图片  他相信一种平和自足的人生。
  黄昆世界著名物理学家、黄昆中国科学院院士、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他提出的《黄方程》、《黄散射》、《晶格动力学理论》是该科学领域的权威理论。
  【颁奖词】他一生都在科学的世界里探求真谛,一生都在默默地传递着知识的薪火,面对名利的起落,他处之淡然。他不仅以自己严谨和勤奋的科学态度在科学的领域里为人类的进步做出卓越的贡献,更以淡泊名利和率真的人生态度诠释了一个科学家的人格本质。
  ●张瑞敏——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
  他以超凡的智慧和魄力,以及坚韧的民族精神,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英雄。
  为中国企业赢得世界尊重。2002年在全国公映的电影《首席执行官》有一个片段,一堆冰箱被砸烂了。这个片段真实的记录了张瑞敏砸冰箱的故事,至今许多海尔人都认为这是海尔创业十八年来做的最伟大的事情,因为它“砸”出了海尔的质量、速度、创新;砸出了国际化的海尔集团;“砸”出了海尔冰箱品牌全球第一的荣誉。“要与狼共舞,首先自己要变成一只强悍的狼”,这是张瑞敏面对跨国公司竞争发出的战斗号角。要成为国际化的企业,或者已经成为国际化的企业就等于上了高速公路了,你就拼命的往前跑。未来海尔将在国际化的道路上继续冲刺。
  【颁奖词】无论在种种赞誉和表彰中,或是在种种质疑和非议中,他都一如既往。以自己的创新与开拓树立了来自东方的产品品牌;以自己的智慧和魄力打造出与时俱进的企业文化;以自己的胆识和勇气缔造着融入世界的品牌传奇。
  ●张前东——重庆鱼田堡煤矿掘进103队队长
  他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做出了伟大的选择,因为这个选择,几十人得以逃脱死亡的阴影。
  2002年6月13日,重庆市万盛区东林三矿突然塌陷,河水倾泻而下,造成特大穿水事故。正准备离井下班的103队队长张前东放弃了撤出的机会,义无反顾地深入800多米深的工作面,通知正在作业的13位矿工安全撤出。之后,洪水越涨越高,他又单身一人向更深的井下走去,凭他17年的井下工作经验,经过4个多小时的艰难跋涉,救出50名矿工。流家河河床突然塌陷,河水直涌鱼田堡煤矿,297名矿工的生命危在旦夕。生命悬于一线,当所有矿工都在逃离险境时,有一个人却放弃了撤出的机会,独自想黑暗的深处走去。他就是当时正在井下检查工作的队长张前东。他突然想起刚分来的四个新同事,掉头就向井下跑去把他们带出险境,又重新回到井下500米位置,发现那里有50个人。“我看到大家都很着急,局面很混乱,不知道怎么办了。我看见安检员吴建华,我说吴建华不要着急,把这些工人组织起来,不要着急,胆子大一点跟我走前头,你走在后面,后面哪个人掉了队你必须喊着一起走,然后我就在前面带几个身体好的在前面走了。”从早晨8点下井检查工作到下午3点,张前东在井下500米和800米之间已经走了四个来回,季度的疲劳已经时他支持不住了,而这时巷道中的洪水还在不断上涨。“当时我内心是撑不住了,我爬了走了那么
远的路程,又累又渴,我感到心里面走不动,但是看到50个人,如果我一个人趴下了,那些人肯定都不敢走了,毕竟前面要有人带头,我就只有咬紧牙关。” 下午5:00经过近四个小时的艰难跋涉,张前东终于把这50名矿工带出了矿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