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是社会科学。"科学"与"人文"的问题不仅仅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问题,还包括人文问题,也是一个社会科学和人文的问题。现在,社科与人文的分别越来说明显,而在以前不作区分,统称做社会科学。今天这个题目主要是针对自然科学,但也包括社科与人文,因为作为科学性来讲,问题的角度是相同的,那就是都存在急功近利问题。所谓的量化指标,以及近代科学运用的这一套方法,存在局限性;再就是科学的社会形象问题,现在生产力很低,所以科学很重要,但科学的这种社会形象是否正确,科学是否就是生产力;还有教育问题,重理轻文,重社科轻人文。这都是很明显的实际问题。还有一些理论问题,包括:古代有没有科学?社会科学是不是科学,是什么意义上的科学?要弘扬科学精神,弘扬什么?所有这些问题,理论的问题,现实的问题,都有一个共同的起源,就是科学和人文的关系问题。若不能从理论上理清,以上种种问题都无法做出好的回答,所以我冒险来涉及这个大的题目。文章已经写出来了,将在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四期上发表。今天我想讲六个问题:第一个就是"人文"的辞源解析;第二个问题讲"科学"作为希腊欧洲人的人文理想;第三个问题讲近代西方的人文传统;第四个问题是近代西方的科学传统;第五个问题是近代科学与近代人文的关系;最后谈一下弘扬科学精神的问题。
我们一般说的"人文",是跟"科学"对立的东西。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人文传统与科学传统,是一对范畴,人文与科学是相互反对的。这很可能是基于现代性的一种误解。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人文"一词里都包含着两方面的意思:一是"人",就是理想的人性;一是"文",就是实现这种理想的人性的一种方式,也就是教化。前一方面的意思往往与"人性"(Humanit y)等同,后一方面的意思往往与"人文学科"
(Humanities)等同。最早出现"人文"一词的《易经》中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就是教化的意思。这里要问一个问题,就是在不同的文化传统里面是否有一个共同的人文结构,也就是说有没有共同的理想人性,有没有共同的实现这种理想人性的教化方式?在现代看来有一些统一的东西,我认为很难这样说,至少从中国与西方来看,他们的人文结构是不同的。我认为,在希腊,或者说以希腊为发源地的西方,他们的理想人性就是"自由",所以自由教育就是人文教化,就是人文。所以象liberal education不能翻译成自由教育,只能翻译成人文教育,liberal arts只能翻译成文科,实际上就是说我们称之为人文的东西,都是来?quot;自由"。所以我说希腊时代,它的人文结构是"自由",以"自由"作为核心。在中国,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中,理想人性是"仁",教化方式是"礼"。"仁"和"礼"构成了中国的人文结构。西方人以"自由"作为理想人性,它的教化方式是"理性",或者叫"科学",它们两个是一个东西。"科学"在本质上就是西方的人性结构所包含的。我们经常说中国的人文更重"晓之以情",西方的人文更重"动之
以理"。这种对"人文"的辞源解释就告诉我们:一切知识,从本质上说都是人文知识,只不过依赖于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性是理想的人性,以及用什么样的教化方式。所以人文与科学的区分是第二位的,他们在本质上是结合在一起的。玉树地震是哪一年
那么,科学作为希腊-欧洲人的人文理想是怎么由来的呢?当代汉语的"科学"一词译自英文或法文的science,一般是指自然科学,natural science,以数理科学为典范,而数理科学通常是以牛顿科学为
典范的。也就是说,若把学科进行越来越严格、越精确的定义方式,一种收敛的定义,那么最标准的科学是牛顿科学。以牛顿科学为蓝本发展出来的科学是数理科学,再外围的是博物学,再往外的像社会科学,然后就是所谓的人文科学,这样一个收敛的序列。这种收敛的定义方法就会导致这样一个结论:认为非数理科学的科学性不强。比如说,我们知道生物学历来有两部分组成:试验生理学和博物学。但诺贝尔奖并没有生物学奖,只有一个医学与生理学奖。诺贝尔奖继承了19世纪以来那种纯正的科学概念,没有那种通常意义上的生物学奖。还可以看到,经济学慢慢地成为精确科学,在诺贝尔奖中也就设立了这一奖项。由此可以看出"数理科学是科学"这样一种规范的定义。在这种定义下,很容易看出中国古代是没有科学的,西方古代也很难说。但这种收敛的定义有一个问题:怎么解释牛顿科学的历史来源?追寻起来,我们可以看到,牛顿科学其实归属于一个更古老的传统,我们可以将这个传统称之为西方的科学传统?quot;科学"本质上是一种西方的学问。science 来自拉丁文scientia,而后者涵义更广泛,是一般意义上的"知识"。德文的wissenschaft (科学)与拉丁文的scientia类似,涵义较广,不仅指自然科学,也包括社会科学,以及人文学科。我们知道非英语国家的人喜欢在非常广泛的意义上使用"科学"这个词,比如黑格尔讲哲学科学、狄尔泰讲精神科学、李凯尔特讲文化科学等。这些词的历史性关联暗示了一个更深层更广泛的思想传统,狭义的自然"科学"只有在这个深广的思想传统之下才有可能出现和发展。胡赛尔所讲的欧洲科学的危机,其中这个"科学",就不是natural science,而是指欧洲人性的危机。今天我们讲的科学,自然科学,历史科学,哲学科学,金融科学,文化科学,所有这些科学都与牛顿科学一样属于一个共同的传统,起源于希腊,关键词就是"理性"。
哲学和科学在希腊时代是合二为一的,就是到了今天,西方哲学依然是广义西方科学的某种特定形态。"科学"和"理性"这两个词在过去是可以通用的,它们有那些特征呢?我们经常说"学问是我的存在方式","科学"和"理性"是西方人的一个根本的存在方式。我这里举出两个特点:一是"内在性",我们经常说科学的问题只能通过科学的方法来解决,就是因为科学本身是内在性的,不诉诸于任何别的东西,不诉诸于外部的因素,可以自己确立自己。康德有一本书叫《纯粹理性批判》,其中?quot;纯粹性"就是"内在性",也就是说"纯粹性"
可以自己给自己制定规则。与中国的"随机应变"、"因人而异"由外部确定不同,西方的处事原则一开始就是内在原则,认为理性本身可以为自己规定道路,可以规定自己的目标。第二点是"合目的性",它在希腊理性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近代以来"目的性"被踢出了科学的阵营,科学被认为是中立的,客观的,对事实的判断,不谈目的性。而目的性是希腊理性中的一个内在的动机。我们可以举怀特海,一个著名的数学家和哲学家,晚年的一篇文章《数学与善》?quot;数学"与"善"为什么会放在一起呢?怀特海是公认的希腊理性的传人,作为纯粹理性的内在性,数学是最典型的,它是纯粹演绎的,不需要任何外部的干扰,通过理性自己的规则就可以演绎展开过程。与"善"--最高、最好的生活,结合在一起,他认为"数学"与"善"构成自己一生基本的线索。我认为这就是"内在性"和"目的性"。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未经省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这句话中包含着很多意思。第一个,"省察",就是反思、反省。为什么一个生活需要反省呢?中国人也讲每?quot;三省悟身"。反省的生活实际是要诉
诸某种内在性原则的,就是一种自我批判的生活,是一种高尚的生活。"不值得过"中就包含着"目的性"的思想。康德的书中也包含了"内在性"和"目的性"--价值问题。胡赛尔的书中提到欧洲科学的危机本质上是人性的危机,有两个理由,他认为,当时的欧洲,一方面是非理性主义盛行,另外一方面是实证主义,实证主义本来是科学理性的产儿,但它发展的结果是只保留了一种片面的理性主义,放弃了对普遍性的寻求,特别是放弃了对目的和意义的寻求。近代科学由于对目的的放弃,导致了内部的分裂,导致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分裂,导致了一系列的分裂。胡赛尔认为欧洲科学的危机就在于当时支配的理性主义是片面的理想主义,狭隘的理想主义,它放弃了它的内在性,内在性意味着普遍性,更加放弃了合目的性。
凯特 戴琳斯
为什么希腊和欧洲人会有这样一种追求方式呢?为什么中国人就不以"科学"和"理性"来追求知识呢?中国人也有自己的一套人文。有这样一个故事:孟子的学生问他,父母死后为什么要守孝三年呢?孟子没有给出解释,没有理由(reason),只是说,父母养育你那么久,可不止三年吧。也就是说中国的人文知识诉诸的是一种个人的情感体验,要唤回你对亲情的体验,是一种"动之以情"的知识路径。希腊欧洲的知识追求之所以会?quot;科学"和"理性"的方式出现,与他们的理想人性是有关系的。前面我们已经指出,希腊-欧洲人的理想人性是"自由","科学"正好是体现"自由"理想的人文形式。自由的理想人性为什么要以"科学"的方式体现出来?例如中国人和希腊人面对基本相同的一片星空进行研究,导致了完全不同的知识形式。也许中国人观察地更细致,更精确,但中国人得出的是星占学,希
腊人得到的是数理天文学,而正是这套数理天文学导致了现代科学。二者有什么区别呢?星占学,第一
要服从"礼"的要求,它假定天上星象的变化将会导致地上人事的改变,天文官实际是礼仪官的一部分。而希腊数理天文学的出现就集中代表了希腊-欧洲?quot;科学"的理想追求。第一个数理天文学家,也是第一个科学家,第一个哲学家,叫泰勒斯,他每天晚上望着星空,结果有一次掉进地上的坑里,边上的一个渔夫就嘲笑他说,你天天看天,可是地上的事情你还没看清呢!这个故事有象征意义,就是说西方的知识追求是一种纯粹的知识追求,不顾及实例,不顾及眼前,开始就有纯粹性。刚才我们提到理性的两个特征,都是"自由"引导的结果。它们具有内在联系,"目的性"追求首先是蕴涵在人性理想追求之上的,理想,"理念",之中已经包含着"目的性",理性生活一开始就是一种理想生活,从苏格拉底一直到近代的康德,都一再强调,"自由"不是随随便便,而是一种"合目的性",特别是合乎"理念",合乎"理念"的活动才是自由的活动。希腊哲学家发现,只有理性的人才是真正自由的人,只有自由的人才是真正的人。亚里士多德说过:"我们应该尽一切可能,使自己升华到永生的境界,使自己无愧于我们身上所存在的最优秀的品质而生活。……对于人来说,这就是以理性为根据的生活,因为它才使人成为人。"
"自由"的科学有什么特征呢?我们知道,希腊是演绎科学的故乡。埃及人发明了测地术(g eomatria),但希腊人把它改造成几何学。希腊人创始了奥林匹克运动会,对古典希腊人而言?quot;
自由"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是游戏--"game",不是现代那种激烈的竞争,在思维生活中就是演绎科学。另外"自由"的特征就是非实用的,非功利的,是为求知而求知,为学问而学问,为科学而科学,这也是与中国文化区别之处。第三个特征是说"自由"最终要指向"善","自由"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
描写海的诗句
中世纪早期,犹太人的哲学,一种东方的宗教站在支配地位。到了十世纪以后,欧洲出现了一次文艺复兴,通过对希腊手稿的重新翻译,把希腊精神引进到欧洲的精神生活。12世纪之后,希腊理性精神的弘扬特别体现在经院哲学上。原始的基督教是教父哲学,代表人物是奥古斯丁,后期的高峰代表人物是托马斯.阿奎那,是经院哲学的代表。经院哲学的出现代表着希腊精神与基督教的一种融合,它把希腊的理性精神引入基督教的神学,从前的神学是因信称义,强调信仰,淡泊知识。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开始重新流行起来,对逻辑和推理的崇尚逐渐改变了基督教神学的形态,出现了极为偏重推理和逻辑的经院哲学。作为对比我们可以注意到,希腊的科学理性同样影响了阿拉伯文化,但却没有在伊斯兰教中产生类似的成熟的"经院哲学",虽然12世纪的确有杰出的回教哲学家阿维罗伊(1126-1198)曾为此做过
努力。当时的宗教首领哈里发发表了一道有象征意味的布告说:上帝已命令为那些妄想单凭理性就能导致真理的人备好地狱的烈火。
怀特海在追溯近代科学的起源时说:"在现代科学理论还没有发展以前人们就相信科学可能成立的信念,
终极笔记演员表是不知不觉地从中世纪神学中导引出来的。"也就是说,是中世纪神学为欧洲带来了希腊精神,就是伽利略,"他那条理清晰和分析入微的头脑便是从亚里士多德那里学来的。""科学"本质上就是希腊欧洲人的人文理想,不是我们近代理解的"科学"与"人文"的对立,从一开始,"科学"就是西方的"人文"。乔任梁死了吗
三板是什么今天我们使用的"人?quot;一词更多的与"近代"西方特有的人文传统相关联,这就是在欧洲的文艺复兴中出现并在日后发展起来的Humanism传统。这个词有两个相互联系但又有区别的所指,中文分别译成"人文主义"和"人道主义"。
Humanism来源于早期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思潮,强调世俗生活,强调人的知识,强调全面发展、人的教养。鉴于Humanism的文艺复兴来源以及对人的全面发展、全面教养的强调,汉语将之译成"人文主义",与中文的"人文教化"相衔接。人文主义运动有一个后果,就是铸成了一个新的信念体系,即认为人本身是最高的价值,是一切事物的价值尺度,把人确立为价值原点。以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希腊古典思想是与智者的人类中心主义相对立的。苏格拉底强调,只有神而不是人才是万物的尺度,因为只有神才是最完美的,而任何不完美的东西都不能成为万物的尺度。原初复兴古典文化意义上的"人文主义"似乎不足以表达这个意思,于是Humanism又被译成"人道主义"。但这个译法也有问题,因为中文的人道主义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流行的解释,即主张对一切人都要仁慈都要讲爱,因此也被称为博爱的人道主义,实际上是Humanitarianism的中译(来源于希腊文的philanthr opia)。所以作为一种思想体系的Humanism译成"人道主?quot;极易招误解,极易看成一
个道德规范,而忽视它的形而上学意义。有人译成"人类中心主义",这是对Humanism的学理上的解释,是把Humanism解释成anthropocentrism,但它字面上并没有"中心"的意思。最准确的似应译成"人的主义",但汉语不太顺。王若水先生仿照唯物主义(materialism)的译法译成"唯人主义",是很不错的译法。这样,Humanism一词就有三种意思:复兴古典学术和强调人的全面教养的人文主义;作为仁慈博爱伦理的人道主义;作为以人为价值中心价值原点最高价值的唯人主义(人道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