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电视角
168 新闻研究导刊 Journal of News Research
从2022年除夕开始,北京卫视制作播出了22期大
型新闻直播节目《北京向未来》,以“双奥之城”进行时的语态,依托超大体量演播室直播、冰雪奥运主题系列节目、前线记者一线报道等内容和独家视角,全程追踪冬奥赛事情况,全景展现冬奥保障、北京的城市之光和北京市民的奥运热情,以独家专业且极致的笔触勾绘了一幅中国冰雪之梦的精彩画卷。
作为省级卫视唯一的冬奥主题型大体量新闻直播节目,《北京向未来》的独家内容及创新报道语态获得各方盛赞。节目播出后在同时段全平台收视率稳居前三,收获全网热搜180余次,全网视频播放量超4亿,不仅可以说是大型直播节目的一次创举,更是电视媒体在融媒体传播中的一次有效探索。文章试图从四个方面梳理这次电视直播节目的独特性策略和经验方法论。一、以现场进行时确保新闻时效性,以独家内容呈现有速度有温度的新闻
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新闻报道在版权保护方面可谓前所未有的严苛,赛事资源被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全方位把控且重兵上阵。在赛事方面留给其他媒体的报道空间极其有限,在赛事相关报道中如果无独家资源、独家表达,便会折戟沉沙。
在如此艰难苛刻的背景下,《北京向未来》却创造了诸多个第一和独家。
节目中,“前方连线+直播间评论”的方式让观众获得了最新鲜及时的新闻信息。进驻闭环的采编团队和奔赴全国各地的外拍记者在有限的报道资源下尽一切可能挖掘冬奥会新闻,将闭环里的趣事、闭环外的温情分享给观众,呈现出了一场有速度、有温度的冬奥会报道。
(一)实时跟进当日新闻热点,第一时间把握新闻时效
《北京向未来》在播出期间创造了诸多的“第一时间”,如第一时间在开幕前的张家口云顶滑雪公园独家采访巴赫,第一时间在火炬传递日邀请邓亚萍、王皓、王濛等诸多见证荣耀时刻的火炬手们分享感受,其中“王濛再现经典背手传递火炬”话题当日登上微博热搜TOP13,第一时间捕捉热点独家采访身上挂了12个冰墩墩的日本记者,第一时间连线夺金后的武大靖、徐梦桃家人,第一时间揭秘开幕式表演道具的幕后故事,阐述开幕式团队的巧思匠心和创作理念。
这一个个报道不仅实时跟进当日热点,充分把握新闻时效,还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体现了节目紧追热点、及时反应的报道能力。
(二)独家连线新闻当事人,以温情视角侧面呈现人文关怀
在中国空中技巧队摘得银牌时,节目当即连线了徐梦桃和齐广璞的家人,与徐梦桃父母进行了实时的
视频对话,同时连线了齐广璞的妻子和女儿。而当苏翊鸣在单板滑雪男子大跳台决赛中以绝对优势斩获金牌时,节目组当晚就独家连线了苏翊鸣的父母,爸爸“爆料”儿子早年追星成功,晒出与肖恩·怀特的合照,母亲则给儿子念了一封家书。当武大靖刚刚率领短道速滑队为中国夺得本届冬奥会首金,身在佳木斯的记者就已经为观众带来了武大靖父母得知自己儿子夺金的喜悦瞬间。
这些独家又温暖的细节将中国健儿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展现在观众面前,从成长之路和情感出口等侧面去展现他们更生动真实的个性,以温情的视角呈现浓厚的人文关怀。
大型新闻直播节目《北京向未来》融媒体传播探析
赵存存
怎么创建本地连接
(北京广播电视台,北京 100022)
摘要:新媒体崛起,对传统电视新闻直播的发展形成巨大冲击。电视媒体要保持核心竞争力,应对挑战,就必须打破窠臼,破局创新。文章以北京卫视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制作播出的大型新闻直播节目《北京向未来》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节目的选题策划、议题设置、叙事视角、采访对象的组合配置、不同终端的传播模式等方面进行案例分析和策略梳理,探究电视媒体在当前融媒体互联互通的新闻报道环境下的生存策略,即以“内容为王”为依托,以“正能量话题”为手段,以“高价值流量”为目标,
打造独树一帜的电视新闻直播。文章将大量引用实例佐证观点,旨在为有效提升传统电视媒体在融媒体时代的媒介影响力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北京卫视;电视直播;新闻叙事;议题设置;融媒体传播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10-0168-03
第13卷第10期 Vol.13 No.10 2022年5月 May  2022
二、从议题设置破局新闻模式,以创新叙事样态打造有态度有观点的新闻
在融媒体时代,电视端的新闻报道内容只有精细化并向纵深方向探寻,才能吸引习惯了碎片化信息的受众[1]。节目在每天的新闻直播演播室内,通过精心设计演播室的场景创新,实现新闻议题的创新设置,有效补充传统的新闻价值,重塑新闻的叙事样态,增强新闻内容的包容性与多样性。以“赛事直击+深度解析+主题报道+实时互动”的方式,为北京这座城市留下集体回忆,为这场盛事标注独特注解。
蜀锦地衣丝步障(一)以观点输出态度表达为内容载体,呈现立体化报道
在演播室内,节目的嘉宾阵容有中国冬奥奖牌第一人叶乔波,任子威、张雨婷的启蒙教练王北铭,短道“冰上伉俪”刘秋宏、韩天宇,花滑运动员陈露、张丹、张昊等体育新闻人物。评论员方面,则聚集了体育评论员房学峰、刘建宏、体育学者易建东教授,短道速滑国际裁判长王石安,体育媒体专家许基仁、曹亚旗等各领域的意见领袖,为观众贡献了一场场视听内容和专业内容极致融合的冬奥冰雪盛宴。
区别于定式化的采访问答,节目根据嘉宾们不同的人生轨迹和性格特点设置互动环节,将嘉宾风格与线上包装体系一一适配,把核心资源在垂类和大众层面的影响力发挥到极致,为直播节目增添多样看点。
演播室外,奥运冠军、短道速滑名将王濛此次的深度加入成为该节目的一大亮点。节目组为其量体裁衣单独设置了“王濛解码”环节,充分发挥王濛作为专业运动员的优势和平易近人的幽默个性,从专业视角进行赛况预测,为比赛分析解码,不仅让观众深度了解冬奥项目的精彩看点、运动员比赛背后的故事,也为冬奥赛事呈现了更加立体的报道。
(二)有效搭配嘉宾阵容,凸显新闻访谈的厚重和深度
2022年冬奥会中国代表队“王牌之师”两大项目空中技巧和短道速滑摘金当日,节目的嘉宾组成阵容为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教练陈洪斌,短道速滑运动员刘秋宏、韩天宇夫妇,由房学峰、曹亚旗进行解说点评,回顾了中国冰雪运动的伟大传承。陈洪斌作为中国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整个发展历程的见证者,用执教时期的笔记本和一盘录像带回顾了中国最早一批空中技巧运动员们从国门走向国际更高的舞台的拼搏之路,刘秋宏则从中国强大的保障体系支持上解读中国冰上项目的“三十而立”。这一组访谈,有教练、有运动员、有家人祝福,称得上是速度、深度、厚度三个维度有机组合,兼容并蓄。
(三)重塑新闻的叙事样态,趣味解析“冬奥时间”
节目在演播室现场探索创新的传播形式,打破观众对新闻的刻板印象,重塑新闻的叙事样态,以观众喜闻乐见且妙趣横生的方式达到传播效果。譬如在钢架雪车比赛日当天,一辆真正的钢架雪车被运进了演播室,中国女子钢架雪车运动员龙承凤在现场示范了钢架雪车的规范动作。短道速滑运动员韩天宇现场初体验如何“驾驶”钢架雪车,“演示+体验”的创新手法,打造出一堂生动形象的钢架雪车科普课。
节目组还曾邀请徐梦桃的姨姥姥,著名的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以一段妙语连珠的评书将徐梦桃的故事娓娓道来,“评书+体育”的新鲜组合让人眼前一亮,另辟蹊径地拓展了体育报道的创新表达方式。
三、以新思维布局大视野,多元视角凸显人文关怀与使命担当
作为一档大型新闻直播节目,《北京向未来》并非单纯聚焦冬奥体育新闻,它以“城市、文化、人物”为核心,聚焦“冬奥体育精神、冬奥保障、冬奥生活”,勾画多维立体的全民冰雪图景。
(一)聚焦冬奥保障团队,生动解读中国速度,深度挖掘科技冬奥
《北京向未来》多路记者深入奥运闭环场馆及各地冰雪运动驻地,以鲜活生动的记录、深入浅出的语言带领观众了解冬奥项目、解读科技冬奥。节目组将视角对准此次冬奥的疫情防控、衣食住行、医疗保障、场馆建设等各个环节,如在冬奥会首金诞生日,节目组为观众介绍首金诞生地“雪如意”里的黑科技时空盒、高科技气象风速监测设备、越野滑雪医疗保障团队、云顶电力保障团队以及首体的清废保障团队等为赛事保驾护航、助力冬奥防疫的各个保障团队。节目组派驻记者深入一线进行真实记录,用镜头为冬奥保障奉献者加冕。
北京冬奥“中国速度”和“中国智造”在节目中也占有不少篇幅,记者亲身体验冬奥风洞实验室,解密“百米级、分钟级”精准气象预报,展现“水立方”如何变身“冰立方”,钢架雪车高速滑行中的“第一视角”,揭秘首都体育馆冰场转换、国家速滑馆如何制造“最快的冰”、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防风网、短道速滑比赛服背后的黑科技等一系列冬奥中的科技力量,以鲜活生动的记录,深入浅出的语言带领观众了解冬奥项目、解读科技冬奥。
(二)聚焦赛况的宏大叙事下,勾勒“双奥之城”全民冰雪图景
“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是北京冬奥的愿景,展现火热的百姓冰雪生活是《北京向未来》极致抒写
新闻研究导刊 Journal of News Research 169
广电视角
170 新闻研究导刊 Journal of News Research
的重要内容。节目开辟了“北京冬奥住我家”“北京冬奥网红打卡地”“北京冬奥新标杆”等版块,介绍北京参与冰雪运动和冰雪旅游的热门地点,展现京城百姓的冰雪生活,立体呈现“双奥之城”的特有魅力,多维构建北京冰雪运动新版图。从因谷爱凌想去逛街吃烤鸭而又一次引发热议的三里屯到门冰场上北京大爷在冰上滑出奥运五环、北京大妈自创冰上广场舞,北京这座“双奥之城”的烟火气在节目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直播节目中屡获好评的系列短片《京城冬奥十二时辰》将镜头对准京城的人间烟火气,通过记录北京城24小时的动态变化,全景式展现冬奥期间北京的城市之光以及北京市民的奥运热情。立春当天发布的《90秒看尽北京24节气更替》落脚城市的自然景象,以北京城中的二十四节气为节点,尽情展示这座城市的生态图景与自然魅力,带领观众体味包罗万象的中国式浪漫与诗意北京。
(三)国际视野见证中外文化共融共通,以鲜活报道奏响冬奥精神主旋律
後藤真希
节目不只关注中国健儿的夺金项目,还对不分国界的“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进行深情赞颂。节目专门制作了一期讲述单板滑雪传奇肖恩·怀特、“花滑王子”羽生结弦等世界著名运动员的天才成长之路,体现着中外体育文化的共融共通。
陈冠希资料节目组采访了很多外国运动员,记录中外媒体人的友谊故事,比如因喜爱冰墩墩而意外走红全网、被大家称为“义墩墩” 的日本记者把胸前的冰墩墩徽章送给北京卫视的记者作为纪念,奥林匹克广播服务公司OBS 的工作人员向北京卫视的记者表达对中国的喜爱等等。
节目组还推出“第一次到北京”版块,展现国际视野下的今日北京。玩转什刹海冰场的外国“西城大妈”、外国友人讲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绢塑,化身颐和园宫廷美食推荐官等故事,生动描摹着外国友人眼中的“双奥之城”,勾勒可亲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人对全世界的影响力。
四、探索台网联动新玩法,建构有特能破圈的融媒体直播
一个大气压是多少帕如果说电视大屏的直播是《北京向未来》的内容重镇,那么小屏新媒体端报道语态的创新,则提供了更多元的渠道与窗口。融媒体时代,为了增强新闻直播的传播力,利用多种媒体协作的形式能加快电视和新媒体的融合速度,扩大受众的覆盖面[2]。比如节目组前方驻地记者随时随地发掘有趣有料的场外故事,比如在新媒体端迅速推发自己在新闻发布会现场偶遇羽生结弦的侧拍短视频。这类短平快的内容由于技术标准无法在大屏端呈现,却在新媒体端达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整体的
报道也更加生动鲜活、亲民而接地气。
(一)大小屏联动充分发挥融媒体直播属性
在当前融媒体互联的新闻报道环境下,《北京向未来》在新媒体端同样紧跟热点,探索大小屏联动新玩法,打造融媒体整合传播。元宵节当日,节目推出以“双奥之城大团圆”为主题的元宵节特别节目,不仅依托超大体量演播室进行电视端大屏直播,还与新媒体进行全方位、多维度的双屏互动。节目当天特别设置富含民俗气息的冬奥猜灯谜活动,联合新媒体小屏端同时发起“北京向未来送冰墩墩”有奖竞猜,由@北京卫视发布谜语,电视端于6个时段公布谜底和获奖网友名单,线上线下有机互联、实时互动,充分发挥节目的融媒体直播属性,获得网络观众的积极参与和广泛好评。
电视新闻直播进入网络时代,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互动性增强,因此在融媒体新闻直播中,为受众和新闻直播者提供一个便于发表评论、共享信息和相互沟通的平台尤为重要[3]。
(二)联合微博发起新媒体分享活动激发网友参与热情
《北京向未来》并不局限于前方记者与演播室的连线,更是在演播室与观众互动、观众热点反馈前方记者的过程中形成了独一无二的互动闭环。节目联合新浪微博发起“我的第一块奖牌”活动,邀请观众分享自己的奖牌故事,并在大屏端呈现观众热议,通过加强与节目之间的沟通交流,让观众获得更多二年级上册数学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的参与感,也进一步感受赛场上全力以赴的拼搏努力、为冬奥运动健儿加油助威。还联合新浪微博发起“我和冰雪有个约会”话题讨论,邀请观众晒出自己的冰雪初体验,展现全民参与冰雪运动、助力北京冬奥的高涨热情。五、结语
冬奥会不仅是竞技体育的角力场,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也犹如一场大战、一次大考。依靠高站位、强内容、新形式、强时效、深挖掘和独家视角,《北京向未来》在电视端和新媒体端都交出了一份足够亮眼的成绩单,在冬奥宣传报道这场硬仗中尽显首都媒体的巨大声量。这种融媒体传播新范式的探索,对进一步提升传统媒体的话题制造与流量管理的融媒之力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海涛.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主题性报道的传播与创新路径[J].
记者观察,2019(4):19.[2] 王震.试析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直播创新[J].视听,2019(9):
25-26.
[3] 刘春艳.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直播的创新路径[J].新闻世界,
2020(5):44-46.
作者简介 赵存存,硕士,研究方向:融媒体。